尼采《悲剧诞生》审美主义观论文

合集下载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班级:姓名:学号:Email: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悲剧历来被看做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悲剧所体现出的伟大和崇高,赋予了悲剧深厚的美学价值。

何谓悲剧美学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人对悲剧美的感知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悲剧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何悲剧更“美”悲剧美学的代表希腊神话中,俄普休斯一心想摆脱命运,结果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一种本质奴性所支配,潜意识地觉得失去的比得到的珍贵。

几乎所有人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

所以无论是失去的悲剧,还是死亡的悲剧,都会给人更加震撼的审美体验。

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正如俄普修斯,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

所以悲剧一直延续。

尼采的悲剧美学概论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读后感 论文 从《悲剧的诞生》看悲剧的意义

读后感 论文 从《悲剧的诞生》看悲剧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是伟大哲学家尼采的作品,是他悲剧理论的发源地。

悲剧理论是尼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环节,是权力意志及超人哲学的前提。

悲剧在我们文学艺术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相信大家对悲剧都不陌生,如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美狄亚等国悲剧故事。

世界各地都有悲剧故事,以希腊的悲剧故事为经典,所以尼采在书中探讨悲剧的起源也是以希腊悲剧为探讨重点。

读了《悲剧的诞生》,对悲剧之于现实生活及人生的意义有了较大的重新理解,悲剧的定义绝不仅仅是鲁迅说的: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以要理解尼采说的悲剧,要先了解日神和酒神的概念,尼采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都是从这两个概念中生发出来的。

希腊的两位艺术之神——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境界的艺术形象,即作为日神艺术的造型艺术与作为酒神艺术的音乐。

为了更好地认识日神和酒神,尼采用梦境和迷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来做比喻。

在梦境中,人们暂时忘却了现实世界的痛苦,可以自由随意地编织原理世界现实的幻景,梦境成了人们逃离现实的庇护所。

但是梦终究是要醒来的,日神是要对无节制的激情进行限制的,她掌管着我们内心世界的美丽假象,将人生的痛苦,命运等悲惨转化为审美加以关照。

所以艺术家用日神这种“个体化原则“,用史诗,雕塑等艺术造来表现这个多彩的世界。

而迷醉状态则是人们不愿长久沉迷于幻象,渴望摆脱以进入世界本质的状态。

这种迷醉状态使人们摆脱了个体化,融入大自然,获得另一种快感。

这种感觉更接近人类的本能,超越了一切限制,她的感知方式是音乐。

日神执著人生,酒神超脱人生。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去梦的乐趣;而酒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场悲剧,我们也要演好悲剧的壮丽和快感。

这就是日神和酒神两种力量。

前者是梦境世界,它创造个体,是对人生痛苦的解脱;后者是迷醉现实,它消灭个体,是对大自然神秘统一性的感知。

受它们的支配,每个艺术家要么是日神式的梦境艺术家,要么是酒神式的迷醉艺术家,而集二者之大成者,则是达到艺术最高境界的悲剧艺术家。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摘要:悲剧是西方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方文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首次用日神和酒神的概念对悲剧进行了独特地解读,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对立斗争的产物,同时认为悲剧能够产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的审美快感,并且提出了一种审美的艺术哲学和人身哲学。

本文将围绕日神与酒神的二元关系,从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效果和尼采悲剧观的意义四个角度对尼采的悲剧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尼采是以反叛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他是第一个公开宣布上帝死了的人,他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而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也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从非理性的古希腊人原始的两种艺术冲动出发来重新阐释悲剧乃至所有艺术。

这两种艺术冲动即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认为,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斗争最终促使了悲剧的产生,而日神与酒神,特别是酒神精神,不仅仅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而且是所有真正的艺术乃至人类生存意义的根本所在。

一、日神和酒神要弄清楚尼采的悲剧理论,就必须弄明白日神和酒神这两对《悲剧的诞生》中最核心的概念。

日神是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生理状态是梦,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是造型艺术。

日神阿波罗是发光之神,它支配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它是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

希腊人敏锐地感到生存的可怕和恐怖,但却为了生存下去而借日神创造出美丽的外观幻像,以此来忍受痛苦和恐怖。

日神象征着光明、美丽、适度和静穆等美好的形象。

日神对应于人的生理状态是梦,表现在艺术上即是光辉、静穆而伟大的造型艺术。

酒神是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对应于人的生理状态是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是音乐。

酒神精神是尼采悲剧观里最核心的概念,如果说日神是人幻想的美丽外观,酒神则是人内在最根本的精神实质。

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在酒神状态下,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癫狂的迷醉状态,各种制度戒律等个体化原理都被瓦解,人与人在这种迷狂状态下消解了所有的敌对和疏远,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人与人甚至人与自然都在此刻融为一体,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为了艺术品。

透过尼采《悲剧的诞生》看《哈姆莱特》的悲剧意蕴

透过尼采《悲剧的诞生》看《哈姆莱特》的悲剧意蕴

透过尼采《悲剧的诞生》看《哈姆莱特》的悲剧意蕴导言《哈姆莱特》自诞生以来,受到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解读。

从哈姆莱特的性格、命运、心理,到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结构、语言结构,再到整部作品的思想内涵,甚至延伸到不同译本的研究,其所蕴含的文化渊源、社会生活、审美价值、艺术形象及形式在这些研究中得到了诠释,可以说这些研究使我们全方位的认识了《哈姆莱特》这部作品。

但当今日,我们植根于人的角度,褪去其固有的华丽的外衣,以最原始的心、最赤裸的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会另有感受。

一切因人而发生作用,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固有,外在的东西内化才能起作用,于是人成为最根本的原始。

《哈姆莱特》正是个性下的共性,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皆可于其中感受到自己的疑虑,这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本能,这也许就是《哈姆莱特》可以穿越时代成为经典的缘故。

这种本能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之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有着相通之处,本文正是里立足于此,以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来探讨哈姆莱特悲剧的产生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日神精神作用下的延宕和酒神精神作用下的冲动使哈姆莱特一步步走向悲剧,整部作品就是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交响,由此来探讨此部作品深层的悲剧意蕴,而也借此探讨人生共性的生存困境、挣扎与超越,这也真是本文的写作价值所在。

一、对尼采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的理论探讨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是尼采《悲剧般的诞生》的一对核心的概念,它们从希腊神话中的日神与酒神中脱胎而来,也与其有着某些区别,在尼采看来,日神和酒神作为人生的救世主登上美学的舞台。

(一)日神精神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有着光辉美好的形象,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诗歌等。

日神在希腊具有正宗的地位,他被视为开国之神,其神殿筑于希腊宗教的中心德尔菲,在此,阿波罗借神巫之口传达神谕。

他是一位自知之神,提出“认识你自己”,主张以理性态度审视和把握自己,在希腊文化中具有浓厚的理性化色彩。

同时他也是一切罪恶的防御者,提出“过犹不及”,主管净化,象征公正和谐,代表适可而止,清醒节制。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

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正文:《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

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

即日神和酒神。

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

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

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

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

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

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

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

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

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

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内容摘要:尼采早期以古希腊悲剧研究而产生的悲剧美学有很多颠覆传统审美因素的存在,对西方美学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比较早期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窥见尼采后期美学思想的雏形,以及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尼采悲剧美学悖论尼采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思想巨人,吸收了古希腊美学思想,且对后世的西方美学和哲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作为尼采的第一部美学著作,它里面汇集了尼采后来美学思想最初的雏形。

可以说,这部著作非常集中反映了尼采的美学认识,特别是尼采在其中对于悲剧思想的阐述,将悲剧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且用感性审美认识取代传统的理性审美认识。

这些观点对于西方传统思想界无疑是很大的颠覆,所以我们称其是一部很有批判性的作品。

安延明先生说:“尼采带着大工业造成的分裂的心灵,瞻望着一种完满的生命,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极乐”。

①在他反传统的美学思想背后,这个理论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悖论。

一.平等中主导和从属的矛盾《悲剧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学思想的理念,那就是悲剧的起源来自于两个艺术精神要素,并且以日神和酒神作为代表艺术形象。

酒神冲动在本质上是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也就是个体摆脱个体化原理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

日神冲动则是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也就是个体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著于现象包括执著于个体生命的冲动。

②尽管尼采一再的在文中强调艺术最完美的状态是两个艺术精神的相互融合,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尼采一直把酒神艺术精神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酒神精神才是一切精神的本质和源动力,而日神精神是代表了外观的现实世界,与绝对的真理和本质还是有隔阂的,不过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尼采看来,酒神精神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状态,而它是凭借着日神精神将其外化显示出来。

酒神精神显然更加的被尼采看重,如此这般的话,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整个《悲剧的诞生》围绕的是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和消亡来探讨艺术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尼采将其归为酒神艺术精神。

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作者:张瑞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尼采重新讨论了希腊神话的文化意义,也找到了新的阐释方法,他认为日神与酒神精神的统一是悲剧起源和发展的原因,也提出了悲剧的审美快感这一概念。

关键词:尼采悲剧日神酒神快感尼采在1886年為《悲剧的诞生》写的序《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中先发难“关于生存价值的大问号在何处”,是由于生存的充裕而对生命中的苦难等东西有一种偏爱?希腊神话创造的奇迹是源于对苦难的情有独钟吗?答案是否定的,尼采认为只有艺术给人类的存在提供充分的理由。

从这个基础上,尼采细腻地分析了希腊悲剧及其意义。

一、悲剧产生的内在原因尼采曾说过“最坏的东西是马上就死,次坏的东西是迟早要死。

”[1]为什么人生会痛苦呢,因为“欲”的存在,我们便开始痛苦——人之有限和“欲”之无限形成了强烈的矛盾,人生永不会得到满足,人生也就永不可能完美幸福。

人之欲望来源于人对于自然之一切所产生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关涉到“人之利害关系”的。

从“利害”关系中,人们关注的是物对于人的有用性而不是它本身的价值,这样人就会用有用性来衡量一切关系,想要摆脱痛苦,就必须忘“物我之利害关系”。

自然对于人而言是不可能与人完全断裂开来,自然中的一切都被人所用,这样才能维持人的生存;宗教在某种程度让人清心寡欲,对物无求,而这是被动的,他们需要一个神来强制地指引着他们忘记世俗。

那只有在美的艺术中,我们才能主动地不再关注物与我的利害关系。

物只是呈现它自身,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物物化”而非“物人化”的过程。

在艺术中,我们进入到一种体验的、感悟的心理过程。

而艺术之所以能让我们“超然于物我利害关系”之外因为它是“梦”。

我们要忘记生存之痛就要通过“做梦”——把现实梦幻化,将痛苦用快乐的外形遮盖,毕竟“梦”代表了一种美好之义,就像叔本华所说“日神:‘就像在汹涌咆哮,波涛起伏的无垠大海上,一个船夫坐在小船上,托身于这经不起风浪的交通工具;’而日神就是这个交通工具。

2021尼采《悲剧的诞生》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范文3

2021尼采《悲剧的诞生》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范文3

2021尼采《悲剧的诞生》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范文 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是一个“异化”的时代,表现在文学方面诸如: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加缪笔下的“自我”变成了“局外人”,卡夫卡书写的主人公永远进不去眼前的“城堡”,福克纳发出了“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等等。

表现在哲学思想领域:马克思论述人在机器大工业时代被“异化”,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个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单摆”.在众多观点中,尼采发出了“上帝死了”的惊骇之语,要“重估一切价值”,独树一帜的尼采被世人称为现代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出版的第一部专着,也是他的哲学奠基之作。

在此书中,尼采主要探讨了自希腊以来备受关注的“悲剧”问题,他一反旧见与常说,就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效用等提出了独到而又自圆其说的观点。

尼采的美学观念并非从该学科的理论上探讨,而是立足于美学对人生之意义,即美学对审美人生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论述。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与文学艺术联系密切,文学艺术家对此尤为热衷,至今还没有哪一部美学名着能与之媲美。

一、悲剧的起源与本质 自古希腊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家都会涉及到悲剧理论问题,如亚里斯多德、特里西诺、高乃依、莱辛、席勒、叔本华等。

哲学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人生的痛苦,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

与上述哲学家不同,尼采从文学艺术角度入手,创作了《悲剧的诞生》并以此论述悲剧问题。

对尼采影响颇深的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里曾说:“在这黑暗的人生中,在如此之多的危险中;只要此生还在延续,就是这样、这样度过!”[1](P428)这几句诗引自路克内兹《物性论》,很显然,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聊的,而尼采则与之大相径庭,他用现实的悲剧来肯定人生,他认为悲剧对人生起着“形而上的慰藉”作用。

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为代表的悲剧诗人将古希腊悲剧推向了繁盛,与此同时,学界出现了第一部理论着作,即亚里斯多德《诗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审美主义观初探【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整个世界和人生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合理的。

他认为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生,人生必然无意义,只能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

由于对真理的无休止追求必然要陷入绝境,因此需从另一角度,即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人生,高扬酒神精神,赋予人生以一种审美的意义,从而把人生的审美化作为人生态度与终极价值,以此实现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超越。

尼采在否弃基督教宗教救赎之途后走向了人生的艺术化——审美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审美主义尼采曾说:“‘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

” [1]从尼采这个振聋发聩的宣称始,“上帝死了”成为审美方滋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

学者周国平说:“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后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

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

……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

相反的运动:艺术。

’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 [2]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种反基督教的世界—人生观。

他的审美主义源于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洞彻,对现代理性的质疑与批判,从而颠覆了传统哲学二元论中理性优于感性的论调,将感性的审美上升到生存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重大转向。

一、对传统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的揭露与批判继叔本华“唯意志论”非理性哲学后,尼采成为反理性主义先驱。

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即便是美也是上帝的象征。

在尼采看来,这种传统的基督教道德是一种奴性道德,它戕害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抛弃上帝,摧毁基督教伦理规范对人的束缚。

尼采高声宣扬“上帝死了”为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信仰的溃灭敲响了警钟。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里,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因此必须无情地清算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便是“重估一切价值”的要义所在。

而进行建立的新的价值观,则是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

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推崇理性,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更成为至理名言。

逻各斯中心主义日益导致欧洲文明的精神危机。

尼采对现代理性持批判态度,他以感性颠覆传统哲学理性的统治地位。

他的酒神精神极力反对的是“理解然后美”的苏格拉底主义。

他把苏格拉底作为一个理性主义的代表,认为“审美苏格拉底主义就是一种凶杀的原则”, [3]因为,“在一切创造者那里,直觉都是创造和肯定的力量,而知觉则起批判和劝阻的作用;在苏格拉底,却是直觉从事批判,知觉从事创造——真是一件赤裸裸的大怪事!” [4]这是尼采对知性的反叛与对感性生命的维护。

尼采指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无法捉摸的世界,用永恒的、一般的理性概念是无法框定活生生的、变化的、特殊的现实事物。

理性概念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

感性证据才是真实的、可信的。

这样尼采第一次真正的认识到感性的重要性,从而为审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理性哲学预设了在现实生活世界背后还有一绝对的、永驻不变的概念王国,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式”,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简单粗暴地抹煞了现实世界的丰富多采,成为概念的乌托邦,后现代主义哲学努力要打碎这一绞杀一切的概念机器,这就是他们强调差异性更胜于同一性的原因所在。

尼采要建立的新哲学,是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一种非理性的哲学。

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作为对理性的挑战。

尼采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这就有力地颠覆了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希伯莱精神的信仰之维与希腊精神的理性之维。

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

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认为具有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特性的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创造的强力意志,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

“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超人”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审美幻想色彩。

事实上,无论是“强力意志”说还是“超人”哲学,究根结底都是尼采审美主义生命哲学的演绎与体现。

二、审美主义与人生存在的悲剧性惊世骇俗的《悲剧的诞生》奠定了尼采的审美主义哲学观。

他的审美主义源于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超越。

贯穿于该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日神和酒神。

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梦境般的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狄奥尼索斯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与迷醉。

尼采通过隐喻格言式的绚烂文体风格,以日神和酒神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发展及人生意义。

由日神产生了造型艺术,如诗歌和雕塑,由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

人生处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中,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遮掩起,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

酒神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赤裸裸地敞开出来,揭露出日神艺术的根基,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人从现实和本身中超脱,发挥出无限的潜能,最后,人终于达到与自然交融的自由境界。

尼采认为希腊艺术来源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与冲突。

这就一反德国古典主义者所认为的希腊艺术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式的和谐、单纯艺术观。

在日神与酒神这两个概念中,尼采更推崇的是打破外观幻觉,揭开生命内在悲剧性的面罩,直视惨痛的人生痛苦,因而激发出充沛的生命激情的酒神精神,认为日神不能离开酒神而存在。

希腊悲剧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但从来源上说,却出自于酒神精神。

尼采就自己的《悲剧的诞生》一书说过,他创造的是一种纯粹审美的、反基督教的学说或评价。

尼采把审美价值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他说:“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5](p196)他认为艺术产生于人类的生存需要。

因为在残酷的世界面前,人只有通过审美和艺术活动,才能给生活以新的价值.从而鼓起勇气直面现实的苦痛。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6](p2)尼采的审美主义就是在超越人生的悲剧性的基础上建立的。

尼采对人生悲剧性命运的敏感与洞察以及他的诗人气质使其致力于寻求人生拯救的良方。

宗教道德的说教和科学理性的冷漠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审美式的幻想。

于是,在摈弃了宗教领域(彼岸—至善)、道德伦理领域(此世—善)和工具理性领域(此世—理性—真)的救赎之路后,尼采转而在审美领域(此世—感性—美)里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

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能战胜人生悲剧性命运的人生,由此他高举人生的审美主义大旗。

尼采的审美主义“经营的是感性本体论和此岸理念论”,[7]从而与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本体论和西方宗教观的彼岸理念论迥异其趣。

人生的审美主义观首先是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实现对人生悲剧的超越。

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是一种“醉”的人生,在酒神艺术的迷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的人生痛苦,从而体现生命自身的价值。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不是理性而是“生命意志”才是世界的本原,尼采继承了这一思想。

他认为隐藏在不断毁灭的个体现象背后的生命意志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冲动或本能。

尼采的生命意志并不厌弃现象世界,而是具有创造、奋斗、热爱人生的精神。

这种精神仍然是对人生痛苦和悲剧性的反抗,因此审美主义的基石还是人生的悲剧性存在。

尼采认为:“每部真正的悲剧都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之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

[8]审美式的悲剧精神超越了人生存在的悲剧性,使人获得审美快感。

悲剧本身使我们“被迫正视个体生存的恐怖——但是终究用不着吓瘫,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

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

[9]由此可见,在尼采来看,审美快感并不是功利的、道德的,因此不要压抑生命的本能,要以悲剧精神(主要是酒神式的审美精神)享受人生,为自己创造生命的快乐。

而科学理性精神的实质是功利主义的,它直接的结果是物质利益的增长,人为物役,在形形色色物的眩惑中忽视人生的悲剧。

这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它的恶性发展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这就是尼采所开创的现代性批判的主题之一。

这样审美主义旗帜就在人生存在的悲剧性基石上高高地飘扬了起来。

三、审美主义的泛演与生命哲学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角而不是从道德评判的视角来观察和体悟生命的审美化的人生态度。

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主义观照。

作为迥异于在抽象思维领域内独擅胜场的哲学家如康德等,尼采的哲学深深地烙印上了自我独特的生命悲欢与人生感悟,他的哲学极富有个体心性感,亦具有强烈的现实实践品格。

尼采在哲学上的成就并非是如黑格尔一般在于对哲学理论体系的创建,而在于以美学之维探讨人生,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占据尼采哲学思想核心地位的是美学,实际上其哲学是一种审美化了的人生哲学。

被誉为“生命哲学家”的尼采的审美主义,不仅表现在美学领域和认识领域,体现在艺术与审美之中,更主要地表现在现实的生活与生命伦理中。

在人生的现实生活中,尼采首先在对信奉道德学说的基督教的猛烈抨击中写道它即不是日神式的,也不是酒神式的,“它否定美学的一切——《悲剧的诞生》唯一承认的价值”[10];紧接着通过赞美个人日常生活行为中饱满淋漓的“酒神”迷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科学理性冰冷僵硬面目的拒绝与瓦解;最后,审美原则渗透进生活伦理、成为一种准宗教般的道德替代准则。

这样,审美原则就被泛化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精神与生活原则了。

——审美主义成为衡量事物的内在尺度与终极价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思想的审美主义变成了以艺术—审美为本体的艺术形而上学。

尼采认为,人类只有通过艺术才能实现对悲剧人生的超越。

人生本无意义,而只有艺术才能赋予其以意义,艺术的价值正是在于战胜存在的悲剧性质,生命的痛苦只能经由审美的桥梁升腾为生命的快乐,尼采因此宣称艺术是生命的刺激剂、“艺术作为救苦救难的仙子降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