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悲剧诞生》审美主义观论文

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审美主义观初探【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整个世界和人生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合理的。
他认为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生,人生必然无意义,只能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
由于对真理的无休止追求必然要陷入绝境,因此需从另一角度,即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人生,高扬酒神精神,赋予人生以一种审美的意义,从而把人生的审美化作为人生态度与终极价值,以此实现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超越。
尼采在否弃基督教宗教救赎之途后走向了人生的艺术化——审美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审美主义尼采曾说:“‘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
” [1]从尼采这个振聋发聩的宣称始,“上帝死了”成为审美方滋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
学者周国平说:“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后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
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
……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
相反的运动:艺术。
’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 [2]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种反基督教的世界—人生观。
他的审美主义源于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洞彻,对现代理性的质疑与批判,从而颠覆了传统哲学二元论中理性优于感性的论调,将感性的审美上升到生存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重大转向。
一、对传统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的揭露与批判继叔本华“唯意志论”非理性哲学后,尼采成为反理性主义先驱。
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即便是美也是上帝的象征。
在尼采看来,这种传统的基督教道德是一种奴性道德,它戕害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抛弃上帝,摧毁基督教伦理规范对人的束缚。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提出了关于审美、美学以及人类行为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哲学思想,在他的哲学中,他执行了以下几个观点:
1. 人的任何行动的本质都是为了追求和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
2. 任何幸福感都是暂时和表面的,无论你怎样努力,它都是有限的。
3. 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内心的安宁与安慰,而不是具体事物。
4. 我们应该每时每刻都继续孤独的行走,去寻找内心的和智慧的真谛。
5. 任何人具有不凡的洞察力,只要他们明白人的本质,就必须学会开放思想,去洞察自然界真正的意义。
6. 把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并尊重自然的法则是人的共同责任。
7. 生活的可能性是无穷的,应该积极的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寻找自由与完美所在。
尼采美学思想

尼采美学思想《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重要美学与哲学著作,写于1870年与1871年两年间。
这部著作中,有两个主人翁一同登场,就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
尼采让这两个神仙翩翩起舞,自说自话,加以自己的激情评说,阐明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意义。
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
他宣告:今日的文化、教育和文明,都是荒谬的悖论必须接受法官的公判。
既往的宗教、道德和哲学,皆为颓废的形式,必将接受真理的重估。
尼采不遗余力地攻击道德,因为这是上帝最大的谎言。
他告诉人们他惊人的发现:希腊人从来没有表现出“节制、果敢、公正和智慧”,从来没有遵循过“道德”,当他们听苏格拉底讲上述“四主德”时,却是那么津津有味,点头不已。
尼采由此断言,一个民族奉若天规地约的道德律令,只是用以包裹野蛮与暴力的遮羞布。
尼采将审美价值视为人世间的唯一价值。
"完全的,否认思辩、否认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天地间唯一之神。
他直言不讳地论断,人生的审美评价终将与宗教、道德评价及科学评价背道而驰。
美丽就是一切!真实的审美人生,终究代替虚伪的伦理人生。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事的基本态度和评价体系,包括意识形态、宗教文化、风俗道德、社会和制度等方面的价值观。
尼采愤怒地宣称,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发明的,完全不可信。
如果把它放在权力意志论的平台上观察,就会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他承认自己是虚无主义者,但不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消极的虚无是毁灭者,毁灭后留下废墟。
积极的虚无主张建设,推倒旧房子,建设新房子。
旧的价值堕落了,尼采要创造一种新的真善美的价值,这就是哲学的真、宗教的善、艺术的美,哲学是尼采的哲学,宗教是尼采的宗教,艺术是尼采的诗。
他经常用酒神式的俚语来解释他的教主教义。
世界上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理性是缜密思考与计算后果的,是遵守规则与尊重传统的,是维护体制与坚持信仰的。
所谓非理性,是听命于情感的躁动而不加节制,是放任于欲望一一情欲、物欲、权力欲,而为所欲为,是在“人”本的幌子下否定规律、规则,无法无天。
生命悲剧的审美救赎——论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The Aesthetic Redemption of Tragic Life --On
Nietzsche's Aesthetic Philosophy of Life 作者: 朱芳辉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4-668页
主题词: 尼采;悲剧;审美;酒神;艺术
摘要: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
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
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
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尼采的生命美学

尼采的生命美学尼采的生命美学是关于人生价值和美的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观点。
尽管这个理论有着其争议性,尼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透露出了它的魅力和多样性。
本文将讨论尼采的生命美学,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存在。
尼采的生命美学受到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中,人生的价值是基于人们如何追求个人的个性和幸福感。
尼采认为,人生需要放弃传统的道德原则,要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遵循传统的规则。
因此,尼采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以及对自己生命的轨迹和目的的掌控权。
在生命的哲学上,尼采认为,个人需要克服消极的情绪,像愤怒、恐惧、悲伤等。
这些情绪可以在其生命哲学中表达为"巨人"。
"巨人"是指那些干扰自由和命运的人生因素。
通过克服自身的巨人,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美好的生命体验。
这些生命体验可以表现为幸福、快乐和满足。
尼采认为,要追求这些生命体验,个人需要追求美,美是目的和生命价值的根源。
基于这些尼采的生命哲学的想法,我们来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存在:1. 巴赫的音乐,可以被解释为无私和个人幸福感的追求。
据认为,巴赫是尼采生命美学的一个范例。
他的音乐被赞扬,因为它充满着个性,个人的欲望和理想的完美。
巴赫的音乐是源自于他个人内在的生命哲学,因此充满了自由、创新和生产力。
2. 马蒂斯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尼采的生命哲学的核心。
马蒂斯认为,艺术是关于个人的感受和经验,需要依赖个人对生命体验的感知和感受。
他的作品从个人身上升华,又传达给了观众和世界。
这种艺术来源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真实感受,是追求生命价值和美的表现方式。
3. 賈斯汀·魏伯 (Justin Bieber) 的音乐,也能够被解释为追求生命美学的实例。
魏伯的音乐是富有创意,精髓和感性的代表,讲述了爱情、幸福、自我探索和自省。
他曾经参与了一些颇具争议的行为,但通过这些事情,他体现出了追求幸福和个性的价值。
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探析

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探析尼采的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其独特之处在于把美学和人生联系起来,试图用美学解决人生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就是一部阐述美学人生观的著作。
据他说,该书的任务就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科学,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1]。
那么,尼采是如何认识人生的?是怎样用美学解决人生问题的?应如何评价他的美学人生观?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和评析。
这对理解和把握尼采哲学的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无疑是有益的。
一、人生之“痛苦”与“无意义”尼采的哲学是直接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的。
他反对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遁世思想,但是并不否定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论断。
在他看来,“人生是多灾难的,而且常常是无意义的”[2],这使人生陷于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人生就是可怖的“苦海”。
他认为,人生痛苦源于对“生存的恐怖和害怕”,或者说,是大自然的原始暴力与人的生存欲望之间的尖锐对立。
人都“渴望活下去”,哪怕是作为一个奴隶活下去,但是人的生存又是令人畏惧的。
“对于泰坦诸神自然暴力的极大疑惧,冷酷凌驾于一切知识的命数,折磨着人类伟大朋友普罗米修斯的兀鹰,智慧的俄狄浦斯的可怕命运,驱使俄瑞斯忒斯弑母的阿特柔斯家族的历史灾难”等等,使人深深陷于生存的恐怖之中。
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他援引希腊一古老神话,说佛律癸亚国王弥达斯捕获了精灵西勒诺斯,国王问道:“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西勒诺斯起初闭口不答,后在国王的强逼下冷笑道:“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
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3]。
他认为,这是希腊民间智慧对于生命本质的看法,它揭示了痛苦和苦难为人生所固有。
尼采还进一步把人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人的“个体化”。
他认为,万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整体,只有作为整体的自然或生命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个人则是整体的“肢解”、“分裂”,是现象。
“悲剧的诞生”,生命的礼赞——尼采的美学主张

“悲剧的诞生”,生命的礼赞——尼采的美学主张尼采是德国哲学家,但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说,尼采虽然是一位教授,却是文艺性的哲学家,不算是学院哲学家。
尼采出生在普鲁士一个牧师家庭,他的母系有波兰贵族的血统,这一直是尼采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尼采名言在尼采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性情孤傲、多愁善感、身体纤弱的尼采成为家中唯一的男人,与母亲、祖母、两个姑姑和妹妹住在一起。
尼采幼时受到正规的宗教教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是成年的尼采没有继承父亲的遗志从事宗教事业,并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喊出“上帝死了”,一语概括了基督教文明的危机,昭示着虚无主义的来临,将整个西方思想界震得摇摇欲坠。
尼采与哲学小时候的尼采就显露出对音乐的爱好,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对于我将是一种错误。
”1864年,尼采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和古典文献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跟从当时语言学巨擘李希尔学习。
1865年10月,尼采在房东的旧书店里,看到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写道:“书里的每一行都发出了超越、否定与超然的呼声。
我看见了一面极为深刻地反映了整个世界、生活和我内心的镜子。
”正是叔本华和后来结识的音乐家瓦格纳,使得尼采认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体现”。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69年,25岁的尼采没有进行论文答辩,就被李希尔推荐到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教授。
清华大学获22亿元捐款,史上最大笔捐款这一年5月28日,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发表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的就职演讲。
尼采主张,学者必须接受艺术家的观点来阐述经典。
巴塞尔大学1872年,尼采出版了《悲剧的诞生》。
在这部著作中,尼采要“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考察科学,又要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
山西新大学简称雷人1876年,尼采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此后的岁月里,尼采一直时断时续地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
尼采画像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10年的漫游生涯,同时进入他的黄金创作时期。
艺术拯救人生尼采艺术观面面观

艺术拯救人生尼采艺术观面面观尼采是德国哲学家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位,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观点掀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就包括他关于艺术的观点。
尼采认为艺术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它具有拯救人生的力量。
在尼采的艺术观中,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娱乐,而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命中的问题的力量。
本文将详细探讨尼采的艺术观,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艺术确实可以拯救人生。
一、艺术拯救人生的理论尼采的艺术观是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艺术的理解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尼采认为,艺术的最高价值是它所具有的拯救人类的力量。
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到意义和价值,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感。
他认为,艺术家是人类的先知和预言家,他们可以看到未来的趋势和可能性。
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灵感和启示,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更深刻、更真实的意义。
二、艺术拯救人生的例子1. 文学文学是一种可以拯救人生的艺术形式,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指引和启迪。
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与自然抗争的老渔夫最终被生命击败的故事,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不可逆性。
又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描绘了1812年俄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以人物塑造为纽带,深刻地刻画出了那一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灵动之美。
2. 影视影视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比如,奥斯卡获奖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位在监狱里度过了几十年的男子从中得到拯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需要信念去拯救一个人,而这种信念可能是一个人的全部支撑。
此外,美国电影《人类星球》是一部自然纪录片,深入探究生命和自然的无匹美丽和隐藏的奥秘,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
3. 绘画绘画是一种通过视觉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表象,探寻生命的深层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
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
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
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
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
”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
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
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社会文化论文《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分享好文◆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
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1、将人生当作审美现象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
它强调,“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
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
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
”②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
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
由此,
尼采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都看作艺术品,或者说是在“没有艺术家的情形下所出现的艺
术品”,整个世界就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供人们欣赏、观照。
与此同时,尼采要人首先
以艺术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生,然后才以科学家的方式看待它们。
因为尼采把解决人生态
度问题看作第一位的,科学无法解决人生态度问题,无法使人类摆脱人生固有的痛苦,唯有
将人生和世界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才能真正解决人生态度问题,才能使人敢于面对现实、直
面人生。
所以,尼采认为,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家,然后才成为科学家,“科学乃是艺术家
的进一步发展”③。
通过“艺术家”态度的熏陶,“人们尽管可以放弃艺术,但不会因此而丧
失从它学得的能力;正如同人们已经放弃了宗教,但并没有放弃因它而获得的崇高和升华的
心境。
正像造型艺术和音乐是借宗教而实际获得和增添的情感财富的尺度一样,在艺术一度
消失之后,艺术所培养的生命欢乐的强度和多样性仍然不断要求满足。
”④
尼采是把艺术和艺术家当作一种肯定人生的审美人生态度来看待的。
在尼采看来,“艺术是生
命的伟大兴奋剂……在悲剧面前,我们灵魂里的战士庆祝他的狂欢节;谁习惯于痛苦,谁寻
求痛苦,英雄气概的人就以悲剧来褒扬他的生存”⑤。
“一切艺术都有滋补强身之效,增强体力,激发快乐(也就是力感),激发一切更敏感的醉意记忆。
”⑥艺术是生命[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