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悲剧美学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
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
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
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
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
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心态感受。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
论古希腊的悲剧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团圆式的优美结构充满了读者的视野,无论是包公戏中的善恶、忠奸分明,还是戏剧中的窦蛾恨终得雪怨总得偿,都充斥着农耕文明下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因果循环和“善恶有报”的理想和期待,尽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对人生进行思考的悲剧意识的萌芽,但总体上还是被包裹在“大团圆”的外壳之下。
在西方悲剧理论真正渗入中国的创作之后,真正有意识的悲剧创作才成为可能,若干具有悲剧性宏大结构和巨大魅力的文学作品才开始走进人们的阅读视野。
与此同时一些悲剧性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了它们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对具体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一、古希腊悲剧精神形成溯源对于古希腊式悲剧精神的诞生根源和产生土壤,可以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去探寻。
古希腊人生活在海洋流域,浩淼无边的茫茫大海中“没有彼岸”和看不到彼岸,或者说无法回归的渔猎生活的现实造就了古希腊人的海洋文明。
在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历史条件下,古希腊人创造了悲剧历史发展中的三种悲剧类型:由于无法挽回和无法改变的神定的因素或者主体的“小过失造成大悲剧”的命运悲剧、由于人物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性格悲剧、以及由于人本身的降生是无来由的和人的生存环境是人所无法选择的所造成的生存悲剧。
悲剧最早来自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的祭祀活动,而酒神崇拜涉及到生命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生,死亡。
再生。
这本身就是人类渴求生存,抗拒死亡的意志表现。
是人类对于生存状态的抗争,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肯定和终极关怀。
这种悲剧精神渗透在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中,由此出现了众多的悲剧作家。
这些悲剧作家以他们的悲剧意识和人性关怀创作了一系列隽永深刻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为代表。
悲剧的本质是矛盾冲突,没有了矛盾冲突。
悲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

152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简盼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悲剧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是一种感性冲动,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更迭。
在戏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是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它是艺术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体裁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指的是其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悲剧美学中都谈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学习前人有关悲剧的讨论下,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的理解,他的悲剧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到了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又做出了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悲剧;冲突;审美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往往是诱发了人们的一种怜悯与恐惧心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等,加深了这一完整事情的戏剧性,逐渐成为一种行动模仿。
只是在这个行动模仿中,整个基调氛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处在比较严格、肃穆的一种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连串行动的模仿。
悲剧就两个方面来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另一方面,它的动作是可怕和可怜的。
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情可怕或可怜并不能构成悲剧,构成悲剧这种超乎人想象的效果是因为在可怜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到亲属之间的凶杀是最可怕、最可怜、最泯灭人心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知道这种亲属间凶杀的事件有很多,有儿子弑母、夫妻情侣之间残害、大人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些屡被曝出,这些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多年的人,往往也是矛盾最深,最不可调和的,这种恩怨一旦用行动暴力解决就是致命的。
当然人们对这些事件也是极其关注和反思总结的,引起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心、怜悯、恐惧。
从《拉奥孔》入手分析古希腊悲剧中蕴含的真正美-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从《拉奥孔》入手分析古希腊悲剧中蕴含的真正美-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拉奥孔》是公元前1 世纪中叶,由希腊雕刻家阿格桑德罗斯、波利多罗斯、阿塔诺多罗斯创作的群雕。
雕像表现了特洛伊城的拉奥孔与两个儿子在天神派来的两条巨蛇缠绕下的极度痛苦与挣扎的情景。
开近代西方古典文艺理论研究之风的德国著名学者温克尔曼曾对《拉奥孔》这组群雕作出过一番著名的评论:希腊杰作一般的主要的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
此诚为技经肯綮之论。
在《拉奥孔》整件雕塑中,我们注意到这个在突然遭到天神派来的大蛇缠绕的特洛伊,虽身心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仍然保持着一种相对镇定与静穆的神情,以一种超越常人的平静而严肃的姿态去面对既定的命运。
其实,不仅仅是《拉奥孔》这一件雕塑作品,纵观古希腊时代的一切文艺作品几乎都带有这种庄严与静穆的风格:无论是如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那般伟大的悲剧,还是如盲诗人荷马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那般令人惊叹的史诗,以及那些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它们都在向人们展现着一个又一个英勇顽强地同的命运作、并且最终能够坦然面对命定结局的英雄形象。
高贵的出身和庄严肃穆的神态是这些半神半人或是超越常人的英雄们的共同特征。
而这种极其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的正是人格的崇高之美。
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专著《诗学》中把古希腊悲剧定义为:描写的是严肃的,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成为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这里所说的情感的净化指的就是一种单纯之美,一种由于人物内心情感的升华而体现出的神圣与庄严,正如大难临头时的拉奥孔,丝毫没有像普通人预料的那样歇斯底里。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厄运往往会做出种种垂死的挣扎,发出愤怒的咆哮,然而这尊希腊雕像中的拉奥孔却以一种庄严与静穆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世界,以一颗真正高贵而圣洁的灵魂打动着世人。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

当代音乐2020年第1期MODERNMUSIC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朱思凌[摘㊀要]本文列举«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古希腊歌剧和西方经典歌剧为例ꎬ分析歌剧的表现形式㊁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交融ꎬ探寻古希腊悲剧的审美特征 悲剧美 在不同时期歌剧中的体现ꎬ以及探讨 悲剧美 在西方音乐中的嬗变ꎮ[关键词]古希腊悲剧ꎻ悲剧美ꎻ«俄狄浦斯王»ꎻ«奥菲欧»ꎻ«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图分类号]J6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84-02[收稿日期]2019-08-16[作者简介]朱思凌(1995 ㊀)ꎬ女ꎬ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南宁㊀530000)一㊁古希腊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文明起源于古希腊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着西方最古老的文学㊁艺术㊁哲学㊁诗歌与神话ꎮ古希腊是哲人先知㊁艺术家㊁数学家的摇篮ꎬ亦是悲剧之滥觞ꎮ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悲剧的定义: 第一ꎬ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ꎮ第二ꎬ悲剧的前身是萨提儿剧[1] ꎮ另一种说法是: 古典悲剧起源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典ꎬ它和任何一种戏剧一样ꎬ起源于宗教的崇拜ꎮ[2] 悲剧的起源与酒神狄俄尼索斯㊁宗教崇拜㊁祭祀庆典仪式有关ꎬ甚至可以引申理解音乐是神明创造的圣物ꎬ音乐是科学与智慧的象征ꎮ古希腊悲剧从酒神的祭祀㊁庆典活动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更加成熟的音乐形式ꎮ其中包含合唱歌队㊁布景情境㊁剧中角色演员放声歌唱㊁情节对话ꎮ并且ꎬ阿夫洛斯管作为伴奏随着剧情穿插其中ꎮ合唱㊁对唱㊁独唱㊁器乐伴奏等表现形式和悲剧情节的文学融合ꎬ利用音乐特殊的审美属性和接受方式展现悲剧的意蕴ꎬ古希腊悲剧为音乐性与抒情性的结合ꎮ古希腊悲剧题材可以分为英雄悲剧㊁性格悲剧㊁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ꎮ悲剧通常揭示社会的邪恶黑暗㊁人性的自由高尚以及大自然的神秘ꎮ黑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对悲剧的定义:在悲剧里ꎬ个人通过自己的纯真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来毁灭自己ꎬ或者他被迫低头ꎬ来接受他所反对的实体性的东西ꎮ[3]二㊁人与神的对抗冲突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由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作ꎮ剧情叙述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故事ꎬ他天生注定的悲惨命运ꎬ虽然突破层层险阻成为万人崇仰的英雄ꎬ却一步步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堕入 弑父娶母 的深渊ꎬ他得知真相后自我毁灭并放逐惩罚自己ꎮ剧情以倒叙的形式进行描述ꎬ结构环环相扣㊁步步紧凑ꎮ其中出现三大情节起伏ꎬ内容呈现循环状态ꎮ俄狄浦斯与 命运 抗争ꎬ终究被 命运 打败ꎬ悲壮肃穆的悲剧美感萦绕着整部作品ꎮ«俄狄浦斯王»表现的核心内容是 人的自由对必然的反抗 ꎬ其中存在着矛盾冲突的二元对立ꎬ即主人公俄狄浦斯对抗 命运 神谕 ꎮ古代人曾把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和滔天罪行归属于神之惩戒ꎻ他们既崇拜神ꎬ感恩神明的赐予ꎬ大肆举行祭奠祀礼祈求博得神明的庇佑ꎻ反之ꎬ他们恐惧敬畏神ꎬ认为众神之怒可导致人类毁灭㊁苍生不宁ꎬ天灾人祸皆为 神 对人的惩罚ꎮ然而俄狄浦斯是天选英雄ꎬ他具有坚毅的性格㊁过人的智慧㊁康健的体魄ꎻ他敢于对 命运 做出挑战ꎬ以个人有限抗击命运无限的悲壮人生ꎬ悲剧美的特征贯穿在俄狄浦斯的命运之中ꎮ悲剧美 是审美形态之一的美学范畴ꎬ矛盾冲突造成了悲剧中的 悲剧美 ꎮ以美学角度阐释ꎬ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ꎬ是一种崇高的美ꎻ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ꎬ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ꎬ在激烈的实践斗争中ꎬ显示出先进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ꎮ悲剧美是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ꎬ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ꎬ使受众产生内心的共鸣与情感的震撼ꎮ«俄狄浦斯王»具体音乐鸣响无从考证ꎬ然而我们从剧情中所体会的 悲剧美 ꎬ通过歌队伴唱和器乐伴奏ꎬ利用音乐使情感外化ꎬ将抒情性与音乐性融合ꎬ达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ꎬ这也是«俄狄浦斯王»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经久不衰的原因ꎮ480三㊁重生的升华 «奥菲欧»蒙特威尔第是 第一个复活古典悲剧的精神㊁创造既古典又现代的音乐戏剧的艺术家 [4]ꎮ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代表了早期歌剧的最高成就ꎬ并且 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创新㊁融合及理性情感的精神和美学观ꎬ而且显示出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技术和纯熟的对位法 [5]ꎮ«奥菲欧»的剧情是主人公奥菲欧和尤丽迪茜相爱ꎬ而尤丽迪茜意外被毒蛇咬死ꎬ奥菲欧誓死要将爱妻从黄泉之国夺回ꎮ他与 命运 对抗ꎬ历经艰难险阻ꎬ得到了地狱之王普鲁特奈的眷顾ꎬ然而却要接受最后的考验 只要他在走出黄泉之国以前ꎬ不回头看尤丽迪茜便可以让她回到自己的身边ꎻ可惜最终奥菲欧却没有做到ꎬ他过于迫切地想看清自己所爱之人ꎬ忍不住回头一看ꎬ却发现尤丽迪茜消失得无影无踪ꎮ最后 神 阿波罗给予奥菲欧重生ꎬ让他上升天堂ꎬ奥菲欧最终得到了救赎ꎮ«奥菲欧»中除了歌唱部分之外ꎬ蒙特威尔第对器乐的配置对后世歌剧对乐队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ꎮ 悲剧美 潜伏于情节的起落与音乐形式的变化之中ꎮ蒙特威尔第运用了大量的牧歌㊁单声歌曲㊁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咏叙调ꎬ以及编制较大的器乐形式ꎮ在不同的布景之下ꎬ蒙特威尔第巧妙地运用乐器渲染不同的气氛ꎮ在原野布景中ꎬ使用愉快轻松的竖笛㊁羽管㊁键琴ꎮ在女使者传递噩耗时ꎬ木制的管风琴奏出空洞的固定低音ꎬ悲伤㊁肃穆之情油然而生ꎮ黄泉之国一幕中则使用庄严㊁压抑的长号㊁低音琉特琴和小管风琴ꎮ在阿波罗带领奥菲欧升上天堂的布景中ꎬ使用温柔神圣的竖琴和小提琴ꎮ古希腊悲剧的 悲剧美 在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以剧情㊁声乐㊁器乐等方式体现ꎬ人与神对抗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更加激化了 悲剧美 的释放ꎮ尤丽迪茜的死亡和奥菲欧的重生也体现了死亡之美ꎬ对命运的不可避免性进行抵抗㊁屈膝ꎬ对宿命的崇高㊁悲壮而屈服㊁敬仰ꎮ死亡是悲剧的终曲ꎬ而重生也是死亡的崭新开始ꎬ是看待悲剧的另一种结局ꎮ从题材上来看ꎬ蒙特威尔第承袭古风ꎬ以古希腊神话作为蓝本ꎮ在音乐上ꎬ他强化了器乐配置ꎬ从古希腊悲剧较为单薄的合唱队发展为具有大规模的乐队ꎬ以及合唱伴奏ꎮ在审美情趣上ꎬ悲剧的结局更符合巴洛克时期 大团圆式 的风格ꎬ 悲剧美 在对抗与矛盾之中完整体现ꎮ蒙特威尔第并不仅仅是以宣叙调建立了音乐悲剧ꎬ器乐形式的建构一样能表达情感ꎬ甚至将 悲剧美 外化㊁扩散㊁渗透ꎬ将 悲剧美 以音乐的形式萦绕于整部歌剧中ꎬ与欣赏者产生强烈的共鸣ꎮ四㊁死亡的超脱 «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ꎮ瓦格纳在乐剧中所运用的题材是北欧神话ꎬ«尼伯龙根的指环»最能体现瓦格纳的 整体性艺术 ꎬ其故事情节延续了古希腊悲剧的悲剧美特点ꎬ并且以死亡之美将悲剧美升华ꎮ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切邪恶与灾难的根源ꎬ是侏儒尼伯龙根无法得到真挚的爱情而心怀仇恨所打造的复仇之戒ꎬ主人公齐格弗里德与邪恶的根源相抗衡ꎬ然而齐格弗里德爱上了亲生妹妹布伦希尔德ꎬ他们违背伦理的爱情成为了悲剧的最大原因ꎬ最后布伦希尔德纵身跳入火焰中与齐格弗里德葬身火海ꎬ以死殉情ꎮ歌剧中的 命运 线索是 指环 ꎮ 指环 是万恶根源ꎬ也是纯粹的邪恶与诅咒的化身ꎮ 指环 是剧中的情节动机ꎬ动机的贯穿性使之成为完整的套剧ꎮ它引发了矛盾冲突和抗争ꎬ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ꎮ表面上看ꎬ它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ꎬ而实际上 指环 也代表着金钱名利的邪恶本性ꎬ即使 指环 蕴藏着不幸ꎬ所有人始终都想得到它ꎮ瓦格纳利用 指环 告诉人们:无论是神㊁魔还是世间凡人ꎬ无论身居高位尽享功名利禄ꎬ还是地位卑微㊁平庸无能ꎬ面对财富和功名都是一样的贪婪和渴望ꎬ想得到指环 利欲熏心的现象正体现的是人性的缺失ꎮ瓦格纳在古希腊悲剧的基础上发挥了惊人的天赋ꎮ他使用了大量的主导动机贯穿全剧ꎬ以明暗两个不同的线条展现悲剧美ꎮ例如«莱茵的黄金»序曲开端使用的 自然因素动机 ꎬ音乐由静转动ꎮ 莱茵河动机 由 自然因素动机 逐渐发展而来ꎬ高声部旋律线条使用波浪式上下起伏的琶音音型ꎬ象征着莱茵河的汹涌澎湃ꎮ 莱茵少女动机 轻柔舒缓ꎬ和 莱茵河动机 交替重叠ꎬ 黄金动机 使用G大调主和弦并运用小号响亮的音色奏出ꎬ与 莱茵少女动机 交相呼应ꎮ 指环动机 作为邪恶和堕落的象征在第三场中正式出现ꎮ主导动机环环相扣㊁互为映衬ꎬ动机之间ꎬ时而若隐若现地隐伏于旋律之中ꎬ时而相互碰撞ꎮ瓦格纳将他的哲学精神和悲剧精神融入音乐ꎬ把古希腊神话当作最初阶段的人类思想和感情经验的凝聚ꎬ他巧妙地将音乐作为展现他对自然的崇拜㊁对死亡的敬畏的手段ꎬ实现了他对悲剧之美的诠释ꎮ结㊀语古希腊悲剧对西方文艺世界的思想建构产生了极大影响ꎬ不同时期的音乐家以古希腊悲剧为范本ꎬ在不同体裁的音乐中展现 悲剧美 ꎮ上文所举例证是古希腊悲剧的 悲剧美 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展现ꎬ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创作手法ꎬ并且艺术家希望通过悲剧性的作品ꎬ引起人们对人生严肃的思考和审视ꎮ 悲剧美 意旨继承古希腊悲剧的美学特征ꎬ利用文学和音乐等形式歌颂人的自身ꎬ是歌颂人性的理想㊁自由ꎮ世间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矛盾ꎬ人们与自己的命运搏斗ꎬ企图克服困难ꎬ在极度的痛苦中展现圣洁超凡的美ꎬ无论最终结果如何ꎬ仍实现了人生价值ꎮ注释:[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6:185. [2]朗(LangꎬP.H).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4:45 46.[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6:89. [4]同[2].[5]刘㊀澜.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 连续与断裂 的巴洛克[J].音乐创作ꎬ2011(04):25 26.(责任编辑:崔晓光)580朱思凌: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
俄狄浦斯王

西方戏剧发展史三座高峰:古希腊的命运 悲剧,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 以及20世纪欧美荒诞派戏剧。
1.悲剧起源
酒神狄俄尼索斯祭典:抒情歌舞“酒神 颂”。
《俄狄浦斯王》艺术成就 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
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 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
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 念”。
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 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 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 扣人心弦。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 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
全剧悲剧风格崇高、庄严、雄浑, 在类型上主要属于“命运悲剧”, 贯串着命运观念。悲剧的冲突主 要表现为人与命运的冲突,悲剧 往往是由英雄的性格缺点或“悲 剧过失”所造成的。
主题思想: 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 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 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 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 识的反映。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指出:古希腊 悲剧皆以酒神之受苦为题材,长期登场 的惟一主角是酒神,“希腊舞台上一切 著名角色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等等, 都只是这位最初主角酒神的面具”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 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 等。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 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
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 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 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 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 强悍有力。俄狄浦斯的遭遇是悲惨的, 但他的自我牺牲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民 主自由意识,使他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 悲剧英雄。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简析西方悲剧理论的历史演变

局能导致一种崇 高的肯定 , 这是传统悲剧重要 的美学特征之一 。 这说 明他 的悲剧 理论 以“ 真” 为基 础, 以“ 善” 为归宿 , 悲剧有着社
会 道 德 的功 利 目 的 。 黑格 尔悲 剧 理 论 的 划 时 代 成 就
象。 当代 西方 文学 已无真正 的悲剧 , 而是在悲剧 中成长 出一种喜
剧 丧 失 了传 统 意 义 的 悲 喜 剧性 质 ,而且 成 了 一 种 广 泛 的 文 学 现
古希腊 灿烂 的文化造 就 了西方文学史 上杰 出的理论 家 、 悲
剧之父——亚里士多德 。 他整理和总结 了希腊悲剧丰富的作品,
在某些方面奠定 了悲剧理论的基础且影响深 远。
亚里士 多德认 为: “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一定 长度
高 的诗 ” 。悲剧作 为社会生活 的艺术反 映, 也有其历史 发展 的具 体性 , 有着从产生直至消亡 的过程 。 本文将 回顾悲剧理论的历史 发展过程 , 探索它存 在的趋势 。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悲 剧 理 论
总之 ,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 只是嫩绿 的萌芽 , 到黑格尔是 已 长成 了参天大树 。悲剧理论到 了黑格尔才形成了严格意义上 的 完 整理论 。它 同时也预示着从古典到现代 的过度和转变 。
程。 悲剧 理 论 家的 理 论 经 过 后 人 的 肯 定 与批 判 、 继承与发展 , 成 为 悲剧 理 论 的 宝贵 财 富 。 本 文 回顾 了 悲剧 理 论 的 历 史发 展 过 程 , 探 索 它演 变的 趋 势 , 进 而探 讨 当代 悲剧 观 。
【 关键词 】 西 方 悲 剧 理 论 亚 里 士 多德 黑 格 尔 演 变 在西方文学史上 , 悲 剧 是 最 重 要 的艺 术 种 类 , 被公认 为 “ 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伏涤修,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1期,2004年3月1、创作理念与宗旨:西方悲剧是作者哲学理念先行的产物,塑造了有权势地位的英雄人物,并以主人公悲惨毁灭收场,从而具有崇高悲壮的格调。
西方悲剧大多流露出作者对命运无法抗拒、难以主宰的无奈。
实际上西方许多悲剧作家本身就是思想家,他们的悲剧是为了表达一个哲学或道德伦理观念而作的艺术化的阐述,是理念先行的产物。
戏剧的存在基础在于冲突,黑格尔认为冲突构成美,而冲突不能离开理性和理想性的旨趣,他说:“在真正的美里,冲突所揭露的矛盾中每一对立面还是必须带有理想的烙印,因此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辩护的道理。
各种理想性的旨趣必须互相斗争,这个力量反对那个力量。
”因此,理性探索成为西方悲剧的一个鲜明特色。
西方悲剧注重写崇高感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通过摹仿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因此,西方悲剧往往注重从人物个性、心理冲突上去寻求悲剧的根源,理性探索意味很浓。
西方悲剧的悲剧性结局显示了他们利用戏剧探索人生命运、传达启蒙精神的追求目的。
2、选材与主人公塑造:贵族,与神、与命运抗争。
3、审美效果:西方悲剧对人的命运的理性探索精神比较强,结局往往写主人公的毁灭以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
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威名显赫的英雄,他们为了执着的追求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奋斗不是为了自身生命体的自然存在与延续,而是为了某种理想、道德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与残酷不公的命运、邪恶的势力、与自己懦弱的个性进行抗争,他们的事业很崇高,冲突也就很尖锐悲壮。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戴玉竹,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6期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公元前322年)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①20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
(①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悲剧的情节:悲剧情节的结构是构成节奏紧凑、冲突激烈的戏剧情节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情节安排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即有机整体观念。
悲剧是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终端和结尾组成。
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它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
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
中断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
因此,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构合应该符合上述要求。
”⋯74故事要按因果关系有机集中在一起。
“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
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1 J78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关于悲剧情节结构的有机整体思想,也是戏剧艺术自身规律所要求的,一个事件的表达要如同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一样,能够承上启下,结构紧凑,完整合一。
在古希腊悲剧中,典型之作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全部戏的演出时间不到一天,地点是一个,主要情节逐步发现杀死国王的真相并找出凶手。
亚里士多德情节结构的有机整体思想被新古典主义者发挥成“三一律”,即:时问、地点、情节整一律,用来作为戏剧结构的准则。
3.情节的艺术技巧为了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情节的描述以及人物的刻画上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技巧是突转与发现。
他在《诗学》第11章分别对“突转”和“发现”下了定义。
在悲剧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某一情节突然发生转变,这种转变虽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但它是剧中人物和观众没有预想的,剧中人物与观众都有了新的认识,谜底也渐渐被揭开。
这种突转和发现,观众在长久的期待之后得到了满足,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情节结构的艺术技巧所在,能够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使悲剧情节更富有冲突性与集中性。
3、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应做到四点:第一,性格应该好;第二,性格应该适宜;第三,性格应该相适;第四,性格应该一致。
也就是说,性格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似,性格应前后一致,即便性格前后有不一致之处,也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之中”,即人物的“性格”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突出强调了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好的人,这种好应该超出一般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当是介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人,即犯过失的好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97这就是著名的“过失说”。
悲剧人物都会犯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对特殊情况的不知情,因而造成了引起痛苦和悔恨的无益的伤害。
悲剧中主人公由于不知对方是谁,因而犯下错误。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人物应该是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这样能够达到悲剧的效用。
《<诗学>“悲剧”艺术种种》黎海龙1、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亚里士多德<诗学)里》说:“《诗学》是第一篇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四、悲剧人物的性格亚氏认为,悲剧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性格在于对行动的选择。
悲剧要写同常人有相似性的好人遭受不应该有的厄运.它所表现的人物也就有特定的性格。
他心目中的悲剧人物有其社会道德标准。
而刻画他们的性格,又有出于摹仿说的审美标准。
他提出悲剧人物的性格应该善良.符合人物的身份,虽优于常人而和普通人有相似性,有表现某种类型人物的内在一致性。
他认为,悲剧主人公非大善大德,十分公正。
而是介于完人和普通人之间。
这种主角之所以陷入逆境。
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有错误,所以从顺境转入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坏心行恶。
而在于他犯有大错误。
他可以在道德、认知、政治、心理等方面有多种表现。
悲剧人物既非完人,亦非歹徒。
同普通人相当接近和相似,他们有缺陷和错误。
悲剧性主角有善良品质,悲剧要摹仿、崇扬,令人体验崇高;他们因有和普通人相似的缺陷、错误而陷入悲惨结局,才最惊心动魄;使人推己及人,发生怜悯和恐惧,使人体味悲壮,具有借鉴性意义。
黑格尔悲剧美学深印上古典人本主义的理性烙印《黑格尔与尼采》,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具有浓厚的伦理学特色,表现为:悲剧人物的性格由情致决定,而情致和伦理力量关系紧密;悲剧人物以维护由伦理实体分化而来的伦理力量为己任;在维护自身所代表的伦力量过程中侵犯了其它伦理力量的悲剧人物必然受到惩罚;伦理实体最终回归自身,伦理实体的正确性、普遍性、整体性和必然性得到验证。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命运与性格的悲运——西方古典悲剧艺术的探索摘要:西方的古典悲剧充满了命运与性格的悲运感,以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为代表,从情节与主人公安排上探索古典悲剧的美学涵义体现了鲜明的崇高美。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西方古典悲剧整理出了系统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古典悲剧崇高命运性格抗争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代希腊,它起源于“酒神颂”,这是一种古希腊人每年秋季都要举行的酒神祭祀上的歌舞表演。
古希腊的悲剧艺术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根支柱。
亚里士多德曾经给悲剧下过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③一悲剧情节的安排西方古典悲剧以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为代表,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它主要以人与命运冲突的形式,高扬了人类不向命运屈服、不为灾难压倒的坚强意志与崇高品格,激荡一种令人振奋的宏伟气魄与崇高情调。
它的叙事模式基本表现为:情况形成(危运降临)一采取行动(同命运斗争)一行动失败(悲剧形成)。
①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一生都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他一生下来,就有人断言他将会“杀父娶母”,但他努力摆脱注定好的命运,可是预言不幸一一实现。
最后俄狄浦斯自挖双目,自我流放。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表现性格悲剧,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出于主人公的主观因素,即所谓的“性格缺陷”。
但在莎翁的剧中,性格不是抽象的、先天的(有先天的成分,但不是主要),而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处世态度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并非单纯是人的自然形式的个性显现。
其叙事模式表现为:情况形成(不幸降临)一采取行动(欲达到目的)一心理矛盾(犹豫不决)一行动完成(悲剧形成)①。
如在《哈姆雷特》中,当他弄清父亲被害的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由于他审慎过度,最终以自己的死亡和江山拱手让人而告终。
在黑暗的社会环境里,善良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注定成为不了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这是他的性格所致。
无论同命运抗争,还是个人性格的矛盾,西方古典悲剧的演进过程都是直线形式,没有回环。
在直线的演进中显示道德的情怀和理性的力量,这也是西方古典悲剧艺术崇高精神的表现形式。
在情节的安排上,无论是古希腊的命运与英雄悲剧,还是莎翁的性格悲剧,都体现了悲剧的冲突与情节的完整。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辞、思想、形象和歌曲。
其中最重要的,他认为是情节,情节是一部悲剧的基础和灵魂。
悲剧情节的结构是构成节奏紧凑、冲突激烈的戏剧情节的一个关键的因素②。
在情节安排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即有机整体观念。
故事要按因果关系有机集中在一起,悲剧的情节既是意外发生又是因果关系,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二悲剧人物的选择和悲剧结局西方古典悲剧中的悲剧人物是“高贵”的,悲剧事件是“崇高”的。
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中,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悲剧主人公是天神;欧里比得斯的《美狄亚》是公主;索福克靳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国王。
到了莎士比亚时代,悲剧的内容和形式较古希腊比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人物和事件仍循旧章①。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中的悲剧主人公都是国王、王子和贵族,描写的也都是贵族世家的恩怨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从与神、与命运的抗争概括到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决定悲剧结局,是西方古典悲剧的不断发展历程。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这与莎士比亚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
他认为悲剧性主角有善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