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书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踊跃的现实意义。
“学书首须人品高”,从学书者的生命成长角度来看,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重于学书技术的积累和提高。
因此,要养成高贵的道德品质,踊跃探索和挖掘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创作出具有时期精神的书法作品,做到自娱自乐,充实和丰硕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书法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缩影汉字,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通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往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书法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若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作一部交响曲,那书法就是它的华彩乐章。
中国汉字从简单的符号开始,一路发展、演变、创造,形成篆、隶、草、行、楷等五种书体,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二、书法艺术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家群星灿烂,每一个书家都有动人的故事。
咱们知道,颜真卿是唐朝名将,虽官拜平国公,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斗争,不怕丢官弃爵,乃至献诞生命,他是忠义之士、殉节之臣,他的字之所以千古流伟,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刚强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坚实的功力和高贵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鼓舞着人们。
练字炼人,学书先学做人。
练字的进程就是炼人的进程。
只有学问高,人品好,肯下功夫,字才能写好,才能流传千古。
从书史上看,书法审美特别讲究作者的品格,重视人品。
书法作品虽美,但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者历代不胜列举。
如宋朝的蔡京、明清时的王铎等。
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看重其书艺。
如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人,他们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贵,在他们身上表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后世敬仰。
刍议书法教育与品德形成

刍议书法教育与品德形成标签:书法教育;品德,作用;策略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气质、团结力、凝聚力、创造力无不蕴含其中。
千百年来,这一涵义深广、充满魅力的文化被无数文人墨客演绎得淋漓极致、炉火纯青,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潮流和文化方向。
很多文人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书法作为一门特有的经典艺术,对人们的思想性格、情操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使广大青少年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
吸收书法精髓,创新教学模式,使其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书法与人品的密切关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作者思想道德、情感品格的外化和表现,书法艺术更不例外。
从字的结构、运笔、结构等方面,可以深刻地洞察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精神气质等内容,严谨或开放,刚直或园滑,进取或保守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从笔迹学上来分析,会更详细,远不止以上所说。
因此,从笔迹可以认识自己,也能认识别人。
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
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很多功耀千古的封建帝王就将书法造诣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康熙皇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范例,当时许多官员,因为在书法和诗词上有好造诣而被重用;反之因字写得太泛遭到训斥。
在提拔人才上也将书法好坏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他选用高士奇和张英就是明证,张英后来升到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也正应那句老话——字如其人。
二、书法对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上至达官贵人,中到文人化士,下至庶民百姓,对文字艺术有着特殊的情结,赋予了书法无限丰富的内涵,人们往往以一个人的品德开始去认识他写的字,又常常从一个人写的字中去衡量他的品格,因而习字在不知不觉中便起着规范人的品格,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人以德重、书因品高---浅谈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编版

人以德重、书因品高——浅谈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曾永发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艺术”,其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书法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我们常听到:“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笔正则心正、学书先学做人”等谚语,从这可以看出书法艺术与德育有着内在联系。
纵观历代书法家,莫不因其高尚人格而名垂青史,如果人品不好,即使书艺再高,也不会被世人所称赞,比如宋朝的蔡京,书法为宋朝之冠,但“宋四家”中却没有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的人品不好的缘故。
我们知道评论一名书法家的作品首要条件是他的人品而非书法本身。
只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高尚的书德,高尚的书德加上高水平的书艺,才能创作出为人称赞的传世经典之作。
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及高,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的“骨硬”,虞世南的“德行忠直”,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蔡襄的“才德俊伟”,这都令人高山仰止,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国书法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
在中小学书法教学时,假如我们有意渗透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坚贞不屈、且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英雄人物,如颜真卿、岳飞等的故事,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法名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从而影响学生在书法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沉着冷静、坚持习字、做事有始有终、勤动脑、善观察等良好的思想品质。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中国礼仪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曾说:“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中国书法艺术中蕴含着许多礼仪内涵,比如讲汉字的间架结构必然会讲到“穿插避让”,而在这“穿插避让”中就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精神,像谦让、互补、和谐等;再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件的捺画都变成了点画,才使整个字显得和谐、美观,这就是“谦让与和谐”的体现;通过穿插使分散的部件连成一个整体,即是“互补与紧凑”的体现。
课堂上,我们可以用“从、林、昌”、等字渗透礼仪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汉字中体验到左让右,下托上等就是一种“谦让”的体现。
浅谈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

浅谈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书法课作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德育教育的意义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作用,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引导和建议。
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书法的良好品质和美好情感得以表现。
在书法创作中,学生要求端庄、稳重、力度均匀、笔画工整,这需要他们培养内心的沉静、耐心和毅力;而书法作品中常常饱含作者的心情和情感,不论是内心的宁静、高贵还是一股宏伟、激昂都可通过书法作品得以表达,这需要学生从小培养对美好情感和情操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促进心灵的升华和情感的陶冶,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培养。
其二,书法课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够使学生在书法的学习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在书法课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一、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责任感。
在书法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名家书法作品,学习书法的发展历程,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和规范,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书法作品的鉴赏力,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辨别好坏,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书法的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汗水,需要学生具备耐心和毅力。
老师可以通过临帖、写字、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使其在书法学习中逐渐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这对于学生的品质养成非常有益。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研究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研究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一直被认为是一门艺术形式,与美学以及审美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同时,书法教育也被认为与学生的品德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并分析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学校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强调静心、专注和内心净化。
通过书法练习,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并使内心平静。
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当学生通过书法欣赏以及写书法时,他们将不断感受到美的力量,这将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其次,学校书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法练习要求学生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
这使得学生有机会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同时,书法教育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练习中的感悟和体验,学生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想象力,进而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发挥创造性思维。
另外,学校书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书法练习追求的是规矩和自律。
学生练习书法不仅要求字形的规整,还要求严格遵循书法的基本要素。
这要求学生按照规则行事,不断追求规矩和节制。
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懈怠和浮躁的心态,这种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书法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
书法练习需要学生十分细心和耐心,对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形都要求准确无误。
这要求学生对待每一次练习都应该认真负责。
当学生注重每一笔的细节,把每一次练习都当作是对自己要求的一种表达时,他们会逐渐培养起负责任的态度。
此外,书法练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常常会与同学一同进行练习,通过比较和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
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影响研究

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越来越重视。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物质享受和功利主义的诱惑,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书法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积极影响,从中发掘出书法教育的深层内涵。
首先,书法是一种历史传承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主流,而纸质的书写已经日趋沦为传统。
然而,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字体和结构都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通过练习书法,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这样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通过对书法字体的研究与体验,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在书写过程中的态度和品质,从而提高学生自律和自我规范的能力。
其次,书法教育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线条、结构、节奏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通过学习和练习书法,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当学生欣赏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时,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秩序、和谐和平静的美。
这样的审美经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还能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
此外,书法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
书法作为一门严谨、精细的艺术,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耐心。
练习书法需要反复的笔画操练和细致的构造,从而要求学生坚持不懈,耐心等待每一笔画的完成。
通过持之以恒地练习书法,学生可以培养出专注力和耐心的品质,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书法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书法作为一种个人的修行,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练习者常常要面对自己内心的世界和情绪的变化。
通过书法的练习,学生可以调节自己内心的情绪状态,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研究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研究引言:学校书法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探讨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之间的关系,分析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并给出建议用以提升学校书法教育的效果。
1. 品德与教育: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性格和行为表现。
教育则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通过书法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
2. 书法教育的内在关联: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强调内心的专注与平静。
学生们在书法学习中会感受到这种专注力和内心平静的境界,从而借此培养品德美。
3. 书法与自律:书法的学习强调规范与纪律,要求学生迅速决断和行动。
这种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自律精神,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4. 书法与耐心:书法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这种品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书法与审美:书法是一种高度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将培养审美能力,学会欣赏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境界。
6. 书法与坚持:在书法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和演变,对自己要求更高。
这种坚持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和毅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善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7. 书法与团队合作:书法学习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合作氛围。
通过一起学习和努力,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8. 书法与自我表达:书法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书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我表达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发展。
9. 书法与修身养性:书法学习不仅仅是技艺的培养,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通过追求书法的境界,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修养和品德。
10. 如何提升学校书法教育的效果:为了提升学校书法教育的效果,学校可以增加书法教学的时间和频率,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结论:通过对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法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艺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
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教育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有句俗语叫做“书法育德,书法育智”,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书法对于人
的品德和智慧的教育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书法育德和书法育智两个方面来谈谈书法在教育
中的重要性。
说说书法育德。
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人的品德是可以从书法上看
出来的。
书法是一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书法作品中看出
他的性格和品德。
一位品行良好的人,在书法创作中会准确严谨、端正规范;而性格急躁、浮躁的人在书法创作中往往难以保持调整心态,表现出笔力过重,字形不稳的情况。
所以,书法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让学生明白到良好的品德和态度是
书法创作的基础,从而使他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品行修养,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控
能力。
书法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书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品德修养,更可以培养学生
的智慧。
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让更多的孩子在书法的熏陶下成长,让书法教
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一种教育形式。
同时也让我们重视起来,让其成为教育的重要
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书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书首须人品高”,从学书者的生命成长角度来看,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重于学书技能的积累和提高。
因此,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探索和挖掘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做到自娱自乐,充实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书法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缩影
汉字,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经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书法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如果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作一部交响曲,那书法就是它的华彩乐章。
中国汉字从简单的符号开始,一路发展、演变、创造,形成篆、隶、草、行、楷等五种书体,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二、书法艺术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家群星灿烂,每个书家都有动人的故事。
我们知道,颜真卿是唐朝名将,虽官拜平国公,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斗争,不怕丢官弃爵,甚至献出生命,他是忠义之士、殉节之臣,他的字之所以千古流伟,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刚强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坚实的功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鼓舞着人们。
练字炼人,学书先学做人。
练字的过程就是炼人的过程。
只有学问高,人品好,肯下工夫,字才能写好,才能流传千古。
从书史上看,书法审美特别讲究作者的品格,重视人品。
书法作品虽美,但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者历代不乏其人。
如宋代的蔡京、明清时的王铎等。
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看重其书艺。
如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人,他们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后世敬仰。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对皇帝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柳公权之“心正则笔正”的典故,不但是笔谏之隐语,也是书法之真谛。
历代书法家,无不勤学苦练、历经艰辛才终有所成。
王羲之七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等书法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终成一体;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古碑,在碑前看了三天才肯离去;怀素和尚,为了学习书法,他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他还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远万里到京城去向大师请教;还有王献之的“尽
十八缸水”等故事。
有不少书家,禀性耿直,不畏强暴,却能同情弱小,以己之长解困济贫。
如王羲之遇到一个卖扇子的老妪,见她的货无人问津,于是在一把扇子上题写了几个字。
起初,老妪很不高兴,埋怨他把扇子弄脏了。
王羲之对她说,你就说王右军题了字,一定会有人买的。
老妪不信,但当她到人多的地方真一喊时,一下子被人包围了,大家争着要买,不一会儿就卖完了。
再如清代何绍基,断然拒绝贪官重金索字,对穷人则慷慨挥毫,赐之墨宝,为穷人救急等。
做为书法爱好者,有一技之长不自傲,要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关爱他人。
三、书法学习是历练人生的良好途径
书法是一门法度严谨的艺术,遵循科学规范的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书法效果。
如临习楷书,要仔细观察、揣摩,从其横平竖直中,体会到做人的正直;在从简到繁的临习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明白“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克服马虎敷衍的毛病,培养耐心稳妥、细致严谨的良好品质。
苏东坡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学习书法可以使人精神专注,细致入微。
在临摹碑帖时,细心观察字帖,从一点一画的运笔方法,到字体的间架结构,点画的位置关系,一丝不苟,看得精确细致,才能写出与帖上一模一样的字来,这就是“入帖”。
学习书法可以锻炼毅力,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
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书法虽然不像有些人说不得得那样玄妙,那样高不可攀,但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
在有了较好的方法之后,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写出优秀的字形。
总之,书法学习的一系列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非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成功。
四、书法创作是升华人生的过程
一般学习书法总是以技法为主,注重笔画结构章法的优劣,却忽略了对书写内容的理解消化,以致于一幅作品完成了作者却对作品内容一知半解,食而不化。
这样只讲求书法的外在形式的华美,而不挖掘作品的内涵和精神,这样的创作无疑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书”以载道的作用。
笔者认为,书法创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亦有所不同。
我们要选择好创作内容,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或歌颂名人丰功伟绩,或抒发个人豪情壮志,或彰扬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等。
总之,书法创作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自信的内容,反对消极颓废、悲观反动的内容。
一般地,在书法创作前,首先要领悟和把握书写内容;在创作中,要做到心手合一,激情飞扬,将心中浓烈情感倾注于笔端;创作后,品味作品内含的思想与自身的情感再次融合,使灵魂再度感染。
因此说,一幅思想性、艺术性相得益彰的书法作品,必让自身的心灵和情感得到升华。
五、欣赏书法作品是快慰人生的佳景
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鲁迅先生认为:“书法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是美的体现,既有局部的点画线条美和结构造型美,也有整体的章法布局美和风格意境美。
通过对书法美的追求,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学识修养。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与欣赏,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起到陶冶情操与培养高尚品德的作用。
比如颜字的风格是以庄严、凝重、雄浑、博大取胜,其用笔刚正、遒润,运笔过程鼓荡的节奏感及结体宽博的均衡感构成颜字书法富丽堂皇、庄重博大的艺术风格,其实这就是他人格的写照;民族英雄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草书横幅,酣畅淋漓,峻峭挺拔,大气磅礴,真是义愤之情溢于笔端,抒发了他那立志收复河山,洗耳恭听雪国耻,浴血战斗,身先士卒,“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伟大胸襟和崇高志向。
书法有“阳刚”和“阴柔”之美,生活也具有这样的美,疾恶如仇,大义凛然,见义勇为,是阳刚之美;乐善好施,悲天悯人,扶贫济困,是阴柔之美。
因此说,书法与生活是相通的,书法能够净化心灵,引导言行,校正自我。
以上是我对书法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的几点肤浅见解,不揣拙陋,聊发管见,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