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书法艺术浅析
兰亭集序赏析鉴赏2000字

魏晋书画艺术,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是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
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
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五个“怀”字、七个“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表现,都依类赋形,千变万化。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导语:《兰亭集序》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在中国书法史上,为一件书法作品引起激烈的争论除了王狡之的《兰亭序》之外便无与之相提并论者。
(兰亭》问世一千多年来,希风绪妙者不绝、交口称烦者不断,步其理武,含英咀华者不衰,甚至连现代首先挑起(兰亭》真伪之争,一口咬定《兰亭》为伪作的郸沫若也承认受过《兰亭》极深的影响。
历数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受过《兰亭》形响,心攀手追者则更不胜枚举了,诸如隋之智永、唐之澳世南、褚遂良、欧旧询、唐太宗,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米带、蔡京,元代的赵松雪,李士弘(李倜),明代的文征明、笙其昌及现代的启功、沙孟海诸大家,无不把书圣王羲之这件杰作当作书法艺术宝库中之瑰宝。
这种事实向我们证明着(兰亭序》那种征服人心摄人心魄的超凡的艺术魅力,历代书法大家潜心砚田之际也会深刻地体味它的真正价值{何况虞世南、米带诸人都是造诣极深的书法鉴赏家,如果《兰亭》为膺品,如何逃过他们的慧眼?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着《兰亭》的真实性!书论云: “晋人尚韵”,而《兰亭》一帖在在都体现着“晋韵” —一种崇尚自然、潇洒出尘的精神;一种光风界月的胸襟,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与体现高度文化修养的典雅作风—这一切与王右其他作品相对照,无不形貌皆合,王羲之当年与一群文人学士“引以为流筋曲水”的修楔仪式之中,因饮酒徽醉,又兼“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当时春光旖旎“天朗气清,惠风和杨”,因而挥毫浴墨直写胸脸,方有此神来之笔,而据说事后王羲之想再写一幅以追《兰亭》帖之风雄_,终未能遂意!看来名作不可“再现”与“复制”。
郭沫若断为散之七世孙智水所为,而智永之书风貌与“晋韵’,相去远矣!《兰亭》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
那种硫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侧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人,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这些都是智永书所不及万一的,变化典侧,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兰亭集序》书法特点《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书法特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法特点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兰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所谓“学书先学王”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
这里面的每个“之”字字体都不一样,《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最精辟的概括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兰亭集序的散文特点《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作者:徐瑾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
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
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
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
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
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
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
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
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兰亭集序》:传世之作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兰亭集序》:传世之作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1. 引言1.1 概述《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传世之作。
这篇文章以探讨《兰亭集序》为主题,旨在深入分析该作品及其背后蕴含的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通过对作者、创作动机、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并且从中汲取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兰亭集序的背景与起源、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与审美特点、文人墨客对兰亭集序的赞誉与评价以及结论。
在引言中,我们将阐述文章的目标和整体框架,并简要介绍《兰亭集序》及其与文人墨客审美追求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兰亭集序》和相关论述的研究,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审美追求和主题意境,揭示出文人墨客们不断追求完美艺术、精神境界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内核。
通过对历代文人墨客评价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准确把握《兰亭集序》传世之作的意义与影响,并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的启发展开思考。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补充。
2. 兰亭集序的背景与起源2.1 兰亭集序的作者及其背景《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所著。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也被誉为“书圣”。
他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自小酷爱书法和文学创作。
在东晋时期,王羲之因其超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2.2 兰亭集序的起源及创作动机兰亭是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一处山水胜地,以其美丽景色和灵感激发而闻名。
据传,《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于公元353年在参加一次宴会后所创作的。
这场宴会被称为“兰亭宴”,由当朝皇帝举办,在兰亭中举行。
据记载,这次宴会上,王羲之与众多文人雅士相聚一堂,共同欣赏着美景、吟诵诗歌、饮酒谈笑。
然而,在这个令人陶醉的环境中,王羲之却感到了一丝忧愁和悲伤。
他深感人生短暂,岁月易逝,因此在宴会结束后不久,他用自己独特而精湛的书法艺术创作了《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书法评价

兰亭集序书法评价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那么,对于兰亭集序书法,人们有着怎样的评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书法评价,欢迎大家分享。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各抒情怀。
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趁兴疾书,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传颂千古的书法艺术作品。
全书共28行,共计324字。
通篇笔势纵横,点画相映,变化无穷,似有神助。
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布局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兰亭集序》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更是书法艺术中的杰作,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盛誉,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真迹据说在唐太宗去世的时候葬在昭陵,有褚遂良、虞世南等大家临本传世。
《兰亭集序》被人称为“书法精品中的精品”。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以线条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书法家的美学追求和人格情操。
千百年来,我国书法界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
但是,正如钟柏华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自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
魏晋的玄学使得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
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晋人的.书法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了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峰,在他们面前,后人只能叹为观止矣。
而在晋人书法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极品。
王羲之山东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他们父子历来被称为“二王”。
王羲之七岁就开始学书法,初从卫夫人,13岁时书艺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后来他四处游历名山大川,见到李斯、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使他获益匪浅,集秦汉历来诸家之大成,融汇古今笔法,加以变化发展,开创一代风情,形成独特风格,具有自然的天性和人格的风采,被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2)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集会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
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
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
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
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然而,王羲之又发出了“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一方面对客观“理”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生死的强烈感伤,明显的前后矛盾,郭沫若因此贬斥王羲之“无病呻吟的绝顶了”,王羲之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虽说有些片面,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对生死的理解是远没有老庄澄澈的,其中原因大致如下:王羲之身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自然是具备儒家入世情结的,同时社会动荡不安,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人生短暂的感叹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这样来看,求仙访道本是追求精神上归于永恒的自然,如今却渐受世俗影响演化为追求肉体长存的手段,魏晋文人因而兼具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情结,王羲之在自然中也有着自己对生命及死生问题的思考,文中情与景、情与理交融为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书法艺术浅析
人大附中杜祥有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从《兰亭集序》的书法技法上解读其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笔画上,笔笔精到,行云流水。
《兰亭集序》的用笔,无一懈笔,特别是在起收笔上,王羲之非常注重,几乎每个点画的起笔、收笔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无懈可击。
它的起笔以露锋和一拓直下为主,轻松自如,一任自然。
行笔流畅,形态各异,千变万化,中锋为主,遒健有力,侧锋为辅,灵动洒脱,这使得《兰亭集序》通篇笔调清爽流畅,浑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样精到的用笔,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王羲之笔法娴熟之极的不经意流露,全篇字字意随心到,笔随势生,曲尽其美,满纸生辉的气象。
这是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一笔一划中凝结了作者一生对书法与人生的理解。
二、字形结构上,字字别意,奇峻绝妙。
王羲之在《书论》中曾论述到:“为一字,数体具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这一思想在《兰亭集序》中得到
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初看《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平正的。
但仔细观察偏旁之间的组合与点画之间的穿插,便会发现其结构的巧妙。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二十个“之”字,即是鲜明的例子,他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或平稳舒展,或藏锋收敛,或端正如楷,或流利飞动,达到了多样与统一的艺术效果。
通观全篇,看似不经意,但其巧妙均在情理之中。
除了多变的特点,此外还有欹侧、尽态和错落。
有的字看上去是倾斜的,实际上却是端正的,如“竹”、“怀”、“奇”等。
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求平衡。
尽态就是据字遣形,曲尽其态,甚至予以夸张,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即便如此,大小仍然和谐,显得天趣盎然,如“斯”字与“文”字差别即有数倍,而毫无突兀之感。
说到错落,就是打破固有的平衡,但丝毫不显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这样就使得《兰亭集序》参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情趣横溢。
三、通篇布局上,疏密有致,浑然天成。
《兰亭集序》没有着意安排的痕迹,字距稍紧,行距略疏,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全篇疏密有致,开合宽窄,出于自然,真正做到了笔意顾盼,若断还连,气脉贯通,处理的恰到好处。
在处理字距的时候,同时将字的中心线形成一种呼应,形成行内字与字的呼应连贯,体现了连贯的气势,让人从静止的字形中看出其活泼飞舞的动势来。
由于笔画比较细,起收笔多露锋,再加上行距的相对宽松,从而形成《兰亭集序》优雅的格调。
总之,文采灿烂、字字珠玑的《兰亭集序》,无论是书法艺术,
还是其深远蕴藉的文意,都堪称绝世经典。
作者在兴逸神飞之际,可谓心手两忘,用生命拥抱自然,清新自然、格调高雅的王羲之书法,在平淡朴素、姿态天然之中流露出绵绵的魏晋风韵。
附:个人简历
杜祥人大附中教师,新闻中心主任。
文学硕士,教授初高中语文,兼任人大附中书法选修课程。
自幼学习书法,软硬笔兼能,擅习颜体,基本功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