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道德价值论:马克思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价值形态.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效应价值理论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概述、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的差异性和内在联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价值论价值表现价格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价值及其意识的本质、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相并列。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以各门特殊的具体的人文学科中共同性的、即一般的价值问题为对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研究。
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最一般基础部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而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价值论时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论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包括以下主要原理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4、价值增殖过程的原理。
5、价值构成的原理。
6、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原理。
同历史上和西方的各种价值论学说相比,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征,表现为,在理论上以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实践上坚持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
其根本特征是以科学的、彻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来考察价值问题。
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理论。
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
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
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颇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其中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紧密相联的三部分构成:体力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础和核心;脑力劳动价值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逻辑地和历史地考察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掌握的背景知识不同,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的创造只归结于活劳动,这同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是很难吻合的。
”〔1 〕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2〕。
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怎样迎接这一挑战,如何在争论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对于考察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劳动系统的运作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意义上的价值。
”〔3〕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而这种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是劳动者通过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换言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现实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作过程,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有机结合或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组成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由于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劳动价值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它以劳动为基础,揭示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本质。
本文旨在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的内在价值的源泉。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含有的劳动量。
无论是物质劳动还是精神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强调了劳动者的价值。
2. 劳动价值的社会性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社会性的。
商品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个体劳动的付出,还需要通过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来确认。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3. 劳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层面。
具体劳动是指特定的劳动形式和内容,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只有在抽象劳动中才能比较不同劳动的价值。
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1. 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价值论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而价值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的量度。
使用价值是物质的,可以通过量度来衡量;而价值是抽象的,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
2. 交换价值和劳动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时所具有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商品的交换比例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交换价值的形成是在市场交换中,通过供求关系和商品的比较来确定的。
3. 商品的二重性和价值的虚拟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基于商品的实际物质属性,而价值则是基于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二重性使得价值具有虚拟性,价格的形成与市场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4. 价值规律和剥削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价值观和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旨在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平等、和谐的社会,为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以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的。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质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即经济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文化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追求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劳动尊严和人的自由创造。
他们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鼓励和强调每个人的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应当得到合理的尊重和推崇。
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提倡社会公平与正义。
他们认为社会的矛盾主要来自于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不公平。
因此,他们提倡通过改革社会制度和建立公正的分配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人平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
它关注人的自由与个人尊严的实现,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自由权利之间的合理平衡。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人类共同利益,反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道德的标准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为了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强调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以无产阶级的集体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为准绳的。
另外,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强调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的统一。
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和行为是社会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个人的表现和行为需要遵循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共3篇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共3篇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被认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劳动价值论通过解释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经济规律,同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建立的规划经济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进行探讨。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用来衡量商品的社会性必要劳动的量。
所谓社会性必要劳动,指的是在某一时期,由于某种生产方式的需要所必须,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是通行的、或者虽然不通行但是已经满足了实现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的那种劳动。
劳动价值是由商品生产所需要的人类劳动量决定的,和商品对生产者的实际有用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等没有关系。
马克思并没有引入使用价值来解释价值的概念,因为使用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只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不是客观的,无法被测量或计算出来,因而没有比较或衡量的单位。
因此,马克思把着眼点放在了商品生产中用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上,并用这些劳动的平均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价值是商品的内在特性,是不受某些主观因素的支配的客观实在。
但实际生产中,商品价格和它们的价值并不总是相等的,这是由于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生产效率等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是由于供需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当需大于供时,价格上涨。
因此,劳动价值并不直接等于商品的价格,这表明市场价格并不能代替不可见的、不变化的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而且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提供了参考。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确定商品的价值。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但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社会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但这些并不改变商品的基本价值决定因素。
劳动道德价值论:马克思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价值形态

价 值 哲 学 与 经 济 哲 学 的 统 一 . 现 了唯 物 史 观 与 价 值 观 、 会 历 史 与 人 的 价 值 、 实之 人 与 主 体 之 人 实 社 现 的 统 一 。 马 克 思 从 “ 生 性 劳动 ”中发 现 人 的 异 化 、 削 、 平 等 和 奴 役 等 价 值 形 态 , “自主 性 劳 动 ” 谋 剥 不 从
众 所周 知 . 克 思 的价值 论 立足 于实 践 主体 , 马 通
过 劳 动之 “ ” 诲 示 人 间 如何 分 辨 善 恶 、 义 和 公 道 来 正 平 之 “ ” 劳 动 既 是 人 类 存 在 之 根 基 , 是 人 类 精 神 道 。 又 价 值 的 “ 赎 ” 和 社 会 文 化 的 弘 道 者 . 时 也 是 塑 救 者 同 造 道 德 价 值 的 精 神 资 源 和 评 f" 会 道 德 的 客 观 尺 i社 t 度 :其 所 蕴 涵 的 价 值 祈 向 成 为 诊 治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道 德 疾 病 和 社 会 病 变 有 效 良 方 。 以 。 动 在 马 克 思 的 所 劳
东 西 . 而 其 蕴含 着 马克 思 的一种 道德 价值 的叙说 。 然 马 克 思 的卓 越 之 处 就 在 于 他 能 省 察 出 “ ” 后 的 隐 物 背
秘 . 现叙 说 人 间隐性 底 层结 构 的价值 形态 。 发
价 值 思 想 体 系 中 具 有 振 裘 挈 领 之 意 。 本 文 旨在 通 过
关 键 词 : 克 思 ; 史观 ; 值 观 ; 动 道 德 价 值 马 历 价 劳
中 图 分 类 号 :B 3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2 0 (0 0 0 - 0 1 0 1 0 - 6 X 2 1 )4 0 3 - 7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外还是在阵营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
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承认劳动价值论,承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就为现代社会打开财富创造之门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因此,劳動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道德价值论:马克思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价
值形态
杨桂森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 【复印期号】2010年11期【原文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第31~37页
【英文标题】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Morality: The Form of Value of the Unity of Marx's View of History and View of Value 【作者
简介】杨桂森,惠州学院思政部,广东惠州516007 杨桂森(1962—),男,江西南昌人,惠州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从事价值哲学研
究。
【内容提要】劳动是人格主体的自由、自主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马克
思通过劳动道德价值论实现了价值哲学与经济哲学的统一,实现了唯物史观与
价值观、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现实之人与主体之人的统一。
马克思从“谋生
性劳动”中发现人的异化、剥削、不平等和奴役等价值形态,从“自主性劳
动”中发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等价值形态。
马克思的劳动道德
价值论,是生命主义与人格主义的统一。
其蕴涵的价值旨趣是社会公平与正
义。
人类的一切解放最终是历史的解放,而历史的解放又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实现,劳动解放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的一种客观价值尺度。
Labor is the autonomous and conscious creative activities of a personality subject. Marx unified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and the philosophy of economy through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morality. He also unified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and the view of value, social history and the value of man, and the realistic man and the subject man. Marx found various forms of value in “the labor for survival” such as
the alienation of man, exploitation, inequality and enslavement. In the “autonomous labor”, he found the freedom and all- a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 and social harmony.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morality refers to the unity of life doctrine and personalism. The implied value is social equality and justice. The ultimat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is the liberation of history, which is realized through human labor. Thus, the liberation of labor becomes an objective value measurement for human civilization. 【关
键词】马克思/历史观/价值观/劳动道德价值Marx/view of history/view of value/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moralityEE35UU1713358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 (2010)04-0031-07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价值论立足于实践主体,
通过劳动之“道”来诲示人间如何分辨善恶、正义和公平之“道”。
劳动既是
人类存在之根基,又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救赎”者和社会文化的弘道者,同时
也是塑造道德价值的精神资源和评价社会道德的客观尺度;其所蕴涵的价值祈
向成为诊治我们这个时代道德疾病和社会病变有效良方。
所以,劳动在马克思
的价值思想体系中具有振裘挈领之意。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劳动道德价值的
研究,揭示马克思哲学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价值形态。
一、经济语
境背后的劳动道德价值论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
要的意义,当马克思认为:劳动成为人们道德第一需要时,其所蕴涵的价值旨趣,既蕴含着对劳动的经济理论方面的解释,又倾注着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类道德自觉的一种道德热情。
但马克思所涉猎的价值话语,诸如:自由、异化、平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不能仅囹于经济学的框架中去思考,必须寻找经济话境背后的真谛。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笔者在一定程度上赞同波普尔等人把《资本论》读作“事实上主要是一篇论述社会伦理学的论文”[1]的理解。
在马克思的经济语境中,资本、劳动、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很平凡的东西,然而其蕴含着马克思的一种道德价值的叙说。
马克思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能省察出“物”背后的隐秘,发现叙说人间隐性底层结构的价值形态。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资本、货币、劳动和剥削等,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伦理哲学的范畴。
尽管马克思理论研究的视野不断地由哲学转向经济学,但他从未停止用价值哲学来思考经济问题,并发现没有对人的价值本质的哲学深刻思考,经济问题的研究就会缺乏深度,于是,马克思就游走、穿梭在连接哲学与经济的隧道之中。
对马克思来说,哲学既要担当认识世界的科学使命,又负有改造世界的道德责任。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既是一种经济事实的科学分析,又是一种价值评价,这样才有事实与价值关系的追问。
作为客观事实研究的方法(科学性),唯物史观允许我们对历史事实作因果关系的科学分析,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内在逻辑和必然归趣,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价值评价,旨在建立无产阶级的行动准则和担当的历史使命,指导无产阶级实现自我解放和全人类解放,建设和谐的人类共同体。
因此,要改造资本主义世界,单靠经济事实的分析尽管有说服力但不够充分,必须需要一种伦理道德的批判精神,这就要诉诸哲学,尤其需要一种能为政治选择和人类行为提供指向的价值哲学。
劳动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无疑起着契接哲学与经济学的作用,而劳动道德价值论实现了价值哲学与经济哲学的有机统
一。
在马克思看来,一切物的经济关系都揭示人与人的价值关系,这说明经济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相涵性。
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第一,通过资本的分析揭示资本家的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欲望代表着人性的欲望,资本是人性的使然,资本本身无过错,资本是人发明的,现在,人们把一切社会问题都归于资本、市场,这是人自身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辩解,以此来藏匿、遮掩人性自身的问题。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人格化的资本家。
第二,通过劳动与财产关系看马克思的“正义”观。
就宽泛的意义来说,财产包含生命、自由、资产或拥有物,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获得财产的主要合法手段,这样劳动就获得了“法”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正义的公式就是建立在“对每个人按其恰当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的基础之上的。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获得和财富才是所有权的基础,占有的唯一基础是劳动,然而,占有权不是18世纪思想家认为出于人生需要的自然权利,而是出于人与人之间法权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安排。
因而,在马克思看来:财产私有制不可能解决“劳动分配制度下”的社会“正义”问题,于是马克思根据权利正义的考量,个人通过劳动及其增加价值享有了占用劳动成果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不能是属于个人,而是属于社会联合体的权利,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就生产资料所有制而言,“正义”被明确地看成是公共所有权的价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