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7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 作的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断定 为真,即不能“两可”,必须断定其中必有一 假。
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叫自相矛盾。 (韩非子“以子之矛,功子之盾,何如”)
8
三、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矛盾: ⒈性质不同。 ⒉内在关系不同。 ⒊逻辑值不同。 ⒋客观基础不同。 ⒌解决方法不同。
17
二、充足理由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⒈理由要真实。 ⒉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三、违反充足理有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⒈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根据。 ⒉推不出来:有时,孤立地看,理由是真实的, 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逻辑联系, 从与意义
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它们都反映思维的确定性,但它们反映的 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 同一律:肯定形式,同一性。 矛盾律:否定形式,一贯性。 排中律:“非此即彼”,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论证性的反映。 意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理论的有 利工具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第 一 节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概 述
逻辑规律 有 同一律、矛盾律、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
对此,有议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
它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
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
据说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
《逻辑学》第11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基本思维规律之所以能够规 范,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客观规 律有它的特点,以这个特点去要 求思维认识而又得到满足的话, 思维认识就成为确定的。
这些规范“虽不是所有的思 维认识都实际上遵守的,然而它 们是所有的正确思维认识所必须 遵守的。它们所规范的是思维认 识的确定性或一贯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 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 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 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 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 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 无条件的前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与应当依据各种具体科学规律来制定 实践规范一样,也应当依据逻辑规律 来制定思维或认知规范。
• 逻辑规律与其他科学的规律又具有不 同的性质。逻辑学对于逻辑规律的把 握与思维规范的制定,均具有不同于 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有些传统逻辑教科书把矛盾律、排中 律和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 律”,通常归因于其普适性,着力论 证遵守它们的“逻辑要求”(即遵守 由它们决定的思维规范)是正确思维 的必要条件,其实在这一点上,它们 和其他演绎逻辑规律并无二致。它们 在许多现代逻辑系统中都表现为普通 的内定理。
(p→q) ∧ q → p xFx → x Fx • 这些普遍有效式所表达的都是经典演绎逻辑的 “逻辑规律”,都决定一定规范。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逻辑规律所刻画的是命题之间的真值 关联,因而逻辑学被称为求真思维的 “工具”。
• 但逻辑规律与其他学科所刻画的客观 规律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矛盾律最直接地体 现“逻辑之所舍”,排 中律最直接地体现“逻 辑之所取”,而同一律 是“可能的可能,意义 的条件”。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 规则1:有且仅有三个项。 •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 规则3: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也必须
周延。 • 规则4:前提与结论中否定命题的个数相等。 • 规则6:两个全称前提推不出特称结论。
第四节 日常语言中的三段论
一 省略三段论
•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 并且把马牵走,狗却没有出声……显然,来 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物。”
• 狗见到陌生人就会发出叫声, • 狗没有出声, • 所以,来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
(一)省略大前提的形式。
• 我们是不相信鬼神的,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 (凡唯物主义者都是不相信鬼神的);我们是
• 甲:你这个月奖金拿得很多吧? • 乙:不是很多。 • 甲:那是否拿得很少呢? • 乙:也不是很少。 • 甲:怕别人借你钱花啊?你的回答违反了排中
律,知道不?
• 张三:你后来拿到回扣了吗? • 李四:对不起,张先生,这个问题我无可奉告。
(三)排中律的适用范围
• 当客观事物尚未认清时,持“两不可”或 “不置可否”的态度,不算违反排中律。
• 规则六:两个全称前提得不出特称结论。
• 没有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没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数学家。 • 所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非数学家。 • 有非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存在谬误”
1. 所有宠物都是家养动物,没有独角兽是家养 动物,所以,有独角兽不是宠物。
2. 以“有美人鱼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会员”为 假推出“有美人鱼不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成 员”为真。
第四组: • 正当防卫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但是正当防卫超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即一个对象只能同时具有一个确定的属性。
这个规律表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不能出现混淆和歧义。
例如,如果我们说:“小明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个好学生”,这个语句就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不清晰,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这个苹果既是红色的,又不是红色的的情况。
排中律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其重要性在于保证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如果不遵守排中律,就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清晰,进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矛盾律
四、唯一律
唯一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只有一个确定的真值,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例如,对于命题:“小明是男孩”,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真值。
唯一律是逻辑学中保证思维顺畅的重要规律。
由于唯一律的存在,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唯一律是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四大规律,这些规律组成了逻辑学体系的核心。
只有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运用逻辑学知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5逻辑基本规律

5/22/2020
30
案例3 老虎在哪个房间内?
在3000年前的印度,有一位闻名全国的逻辑学家, 他触犯了神圣的法律,被判处死刑。当时的国王 因为钦佩他的学问,打算留给他一线生机。
于是,国王召来了逻辑学家,对他说: “亲爱的朋友,为了得到我的恩典而获得赦免,
你必须赤手空拳与一只猛虎搏斗,并且打死它。 请看,这里是三个相互隔开的房间,按顺序标着1 号、2号和3号,其中有一个房间里藏着一只老虎。 但是三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你不知道老虎藏在 几号房内。现在,你必须按门上标号的顺序,逐 个打开每个房间,发现那只老虎并且打死它。
上例中,旅行者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 钱的夹肉面包”,从而用面包兑换了啤酒。又把“用面包 兑换到的啤酒”和“用来兑换啤酒的面包”这两个相同的 概念(由于它们是等价兑换,在此应视为相同的概念)混为 不同。
这样一来,当酒店的老板要求付款时,他就能够“顺理成 章”把话题从“没付钱”转移为“没吃”,从而达到赖帐 不付的目的。
2、作用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但不否认事物的发展 变化。
5/22/2020
11
第三节 矛盾律239
一、矛盾律概念及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为矛盾或者相互反
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即不能肯定它是什么的同时, 又否定它不是什么;或者在否定它是什么的同时, 而肯定它是什么。
第五章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遵守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第二节 同一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公式是: 是 公式是:A是A
同一对象
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对正确思维的逻辑要求 三、矛盾律的作用 四、关于悖论
二、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为什么?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为什么?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县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农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县委领导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2.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 甲说: 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 乙说: 甲说 话 不对。 甲说: 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不对。”甲说:“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乙 你这话也不对。 甲说: 你的话不合逻辑。 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 乙 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 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甲乙二人的话到底谁的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 必须有其充足理由
公式:因为 真 并且B推出 推出A,所以A真 公式:因为B真,并且 推出 ,所以 真 或为: 或为:〔B∧﹙B→A﹚〕→A ∧ ﹚
练习题
逻辑学课件 第五讲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斑痕和 一块红色的斑痕……” 被害人连忙说:“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 被害人吞吞吐吐,不能自圆其说。 请问:律师是怎么揭露被害人的谎言?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同一律
1、混淆概念 “这小伙很帅,人品好,收入也高,你偏不同意,你 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 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 在某饭店,一位顾客对送鸡蛋汤的服务员说:“小姐 ,你的拇指泡到汤里去了!”服务员说:“不要紧, 这汤不太烫。”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2、在思维领域矛盾律同样是在“同一思维过程”的 条件下才有效的 臧克家《有的人》一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伊索曾为奴,主人请哲学家们做客,吩咐准备最 好的菜,伊收集了各种动物的舌头,做了顿舌头宴。 并解释道:“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 家来说是最好的菜。”主人又吩咐明天做最坏的菜, 结果依然是舌头宴,解释道:“难道一切坏东西不是 从嘴里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又是最坏的东西 。”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1.概念方面的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一对相互 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表示同一客观对象。 如“圆形的方桌”、“木制的铁器”、“变速的 匀速运动” 2.判断方面的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 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论断。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 于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但按照他的规定, 他是不给这类人理发的。因此,他不能给自 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 属于不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按照他的规定, 他是要给这类人理发的。因此,他能给自己 理发。
这样,理发师就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矛盾 之中。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与 这一思想的否定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 个思想,或者反映某个对象,或者不反映这 个对象,二者必居其一。 排中律的逻辑表达式: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自身必须保 持同一。
A←→A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两种:偷 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具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 些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概念来使用,或者 把同一概念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从而构造了不恰当 的命题。如果使用者故意为之,我们称之为“偷换概 念”,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则属于“混淆概念”。
就概念而言,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一对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表 示同一客观对象。 就命题而言,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 对关系的论断。
“自相矛盾”一词出自《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 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B; B←→﹁B。
悖论的推导过程是不违反普通逻辑的矛盾律
的,但是它的前提和结论却相互矛盾。
最古老的悖论出自古希腊克利特岛人爱匹门 尼德的断言:“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 者。” 如果爱氏的这句话是真话,可见,作为克利 特岛人的爱氏就在说慌,那么,他的断言就 是假的。反之,如果爱氏的话是假的,可见 作为克利特岛人的爱氏就可能没有说谎,那 么他的话就是可能真的。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些 相似之处的不同命题当作相同的命题,从而使本该 得到论证的论题得不到证明。如果使用者故意而为, 我们称之为“偷换论题”,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我 们称之为“混淆论题”。
也称“不矛盾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 何一个思想与这个思想的否定不能同时为真, 必有一假。也可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任何一个思想不能既反映某个客观对象,又 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 矛盾律的逻辑表达式: A不是非A,或者:﹁(A∧﹁ A)。
诡辩是偷换概念的典型。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 者问他的朋友:“你没有失掉东西,你就拥有 这个东西,对吧?”对方回答:“对啊。”于 是,他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 你头上就有角了!”对方无言以对。 诡辩中“没有失掉的东西”这个概念应指“原 来具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而不能指 “从来没有而没有失掉的东西”,诡辩论者通 过偷换概念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 本准则和基本依据。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备同 一性、无矛盾性、明确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必须 是确定的,自身同一的;矛盾律要求概念、判断 必须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规定了不 能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以及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 关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
“自相矛盾”在概念上的表现是,同一思维过程 中的同一概念包含着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 想,从而使这一概念不能指称任何对象。 例如: 1.这次战争对他们而言既是正义的又是非正义 的。 2.他已经发表了将近20多篇文章。 3.巍巍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她是我国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
“模棱两可”在概念上表现为,在某一特定论 域中,对同一思维中的同一事物,既不承认 它属于词项“A”的外延,也不承认它属于 “非A”的外延。 例如: 在动物界,这个家伙既不是哺乳动物,又不 是非哺乳动物。
“模棱两可”在命题上表现为同时否定两个具 有矛盾关系或者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例如: 不实行按劳分配不好,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生 产积极性。但是,实行按劳分配也不好,容 易滋长只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
A或者非A,或者A∨﹁A。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表现为“模棱两 可”或“模棱两不可”。
就概念而言,排中律要求,用同一论域下的概念反映 同一事物,不是“A”,就是“非A”。
例如,“化学元素”这一论域中的事物,不是金属,就 是非金属。不能有既不是金属又不是非金属的第三种 情况。 就命题而言,排中律要求,针对同一对象,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一对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例如: 这个人是大学生;这个人不是大学生。矛盾关系 有的鸟是卵生的;有的鸟不是卵生的。下反对关系。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公元前四世纪,欧布里德斯把它改述为:一 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于 是这个人说真话当且仅当这个人说假话。
最著名的悖论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 于1920年提出的“罗素悖论”(“集合悖论”)。 后来,罗素本人用通俗的语言将其改为“理 发师悖论”:
萨维尔村有个理发师规定:“我给而且只给 村里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现在要 问,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理发?
障。
“自相矛盾”在命题上表现为,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用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描 述同一对象,从而导致这两个命题均失去了 效用。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出尔反尔”、 “前言不搭后语”、“自打嘴巴”。 例如:
我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 一个命题B,如果承认B,则可以推出非B; 如果承认非B,又可以推出B,那么,我们 称B为悖论。 逻辑表达式为: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