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矛盾律

合集下载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可以规范思维的确定性和协调性。

本文将阐述这“三律”的理论并举出其应用。

(一)同一律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同一。

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

其公式是:A是A,A表示任一概念、命题和其他思维形式。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

我是人。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二、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不能转移或偷换论题;三、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语境。

(二)矛盾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对于两个相互矛盾和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相互矛盾的命题必有一假,相互反对的命题可以同假)。

其公式是:A且非A。

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A的矛盾命题。

则两个反对命题不能同真。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否则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三)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即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

其公式是A或者非A,A表示任一命题。

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一。

不能犯“矛盾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但同时反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如:既说“此矛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则。

(四)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在这“三律”中,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矛盾律和排中律,因此说说这两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把握。

一、使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二、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对矛盾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对反对命题至少否定其中之一。

逻辑学 思维形态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 思维形态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都具有自身的同一性。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概念、命题的运用都保持确定性,不把不同的概念、命题混淆起来,不随意地把一个概念或命题换成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命题。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第三章
在上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关于概念、命题和推理的一些一般知识,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了对这些思维形态起作用的几个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些规律为人们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提供了起码的准则,也为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提供了出发点和基础,因而也被称为逻辑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2)卖小狗的姑娘
(3)遇难船员
(4)小干部
(5)世界奇闻
(6)人世间的经典
(7)悬殊不大
(8)刑警队长
(9)雪山飞狐
(10)射雕英雄传
(11)看相的
三、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
矛盾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一致性、无矛盾性。思维的一致性、无矛盾性,同思维的确定性一样,也是正确思维所必须具备的。无论是日常思维,还是科学理论,都不允许有自相矛盾。在论证中,人们常常通过揭露矛盾来进行反驳。
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要求,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一)虚假理由
“虚假理由”即以虚假的命题作为理由。
例:
(1)宇宙的中心
(2)呆气
(二)预期理由
“预期理由”即以真假尚未确知的命题为理由。
例:
(1)气功治癌
(2)飞碟
(三)推不出
“推不出”是指理由与推断之间无逻辑联系或无充分的逻辑联系。
例:
(1)澄子寻衣

矛盾律_法律案例(3篇)

矛盾律_法律案例(3篇)

第1篇摘要:矛盾律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指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在法律实践中,矛盾律的应用有助于确保法律判决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分析矛盾律在法律判断中的应用,探讨其对于维护法律秩序和保障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性。

关键词:矛盾律;法律案例;逻辑;公正一、引言矛盾律作为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在法律领域,矛盾律的应用尤为重要,它有助于确保法律判断的准确性,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矛盾律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二、矛盾律在法律案例中的应用案例一:张三的离婚案案情简介:张三与李四结婚多年,由于性格不合,两人决定离婚。

在离婚诉讼中,张三声称自己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继续履行夫妻义务。

然而,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张三的精神状况并未达到严重影响其婚姻生活的程度。

此外,张三在诉讼期间仍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朋友交往频繁。

分析:根据矛盾律,张三的陈述存在矛盾。

一方面,他声称自己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履行夫妻义务;另一方面,他的行为却表明其精神状况并未受到严重影响。

法院最终判决张三败诉,并要求其承担诉讼费用。

案例二:李四的遗产继承案案情简介:李四去世后,其遗产引发了家庭纠纷。

李四的妻子和儿子都声称自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法院发现李四生前曾立下遗嘱,明确指定了继承人。

分析:根据矛盾律,李四的妻子和儿子的主张存在矛盾。

一方面,他们声称自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另一方面,李四的遗嘱已经明确指定了继承人。

法院最终判决按照遗嘱执行,保障了李四生前的意愿。

案例三:王五的交通事故案案情简介:王五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要求肇事者赔偿。

在审理过程中,肇事者声称自己并未看到王五,而是直接撞到了路边的树上。

然而,现场勘查和目击者证言均表明,事故发生时王五确实在肇事者车辆的行驶轨迹上。

分析:根据矛盾律,肇事者的陈述存在矛盾。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第五章__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__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一 同一律
(一)主要内容
1.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有的概念和命题都必须 与自身保持同一。
2. 公式:A=A,或者
3. 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A性。A

(二)基本要求:
1. 所使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2. 所使用命题的意义和真值必须保持同一。
(三)逻辑错误:

(二)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两可”)
第一组: 我花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写完这本书。 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宫室。 他是很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第二组: 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万里长城是一道天然屏障。 实践固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马列主义
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我是有信心做好此事的,只是感到没有把握。
3. 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 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
4. 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祺。小张遇到小李: ──“你赢了吗?” ──“没赢。” ──“那么你输了?” ──“也没有输。”
5. 这次试验一定会成功,当然,也有失败的可能。
6. 要说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这不符合事实,因为世界上的植物 物、动物,甚至恒星等物质都是有生有灭的。
7. 我不认为一切金属都是固体,也不认为一切金属都不是固体 。
8. 对于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在科学未证实之前,我的态度是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9. 这次考试我一定能通过,因为我这次信心十足,家里人也很 鼓励我,支持我。
10. 病人:我的记忆已经完全丧失了,我现在记不得任何东西。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的?
病人:今年春节晚会结束时,我记得那时一阵兴奋,接着脑 子里便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记得了。
3. 作用: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有四大基本原理,分别是:
1. 非矛盾律: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陈述不能同时为真。

例如,如果说"今天是星期一"为真,那么"今天不是星期一"必定为假。

2. 排中律:对于任意的陈述,其本体和其否定二者必定有一个为真,而且只有一个为真。

例如,对于陈述"这杯水是冷的",
要么这杯水是冷的为真,要么这杯水不是冷的为真,二者必定有一个为真。

3. 含中律:对于一个复合陈述,如果它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真,那么它本身就为真。

例如,如果有一个复合陈述"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带伞",那么只要今天下雨,那么整个陈述就为真。

4. 归谬律:如果从假陈述出发,可以得出任何陈述,那么这个陈述是无效的。

例如,如果说"如果猫是哺乳动物,那么大象
可以飞",显然这是个错误的陈述,因为从假的前提无法得出
正确的结论。

这四大原理是逻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理,它们为我们分析和推理事物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在逻辑思维规律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三个最基本的规律。

他们所表现的是逻辑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在逻辑思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性要求命题所采用的概念、判断必须是与命题自身同一的,不矛盾性要求思想前后要的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明确性要求命题必须排除中间的可能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律,是保障我们思维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的基本条件,是正确是思维逻辑的最起码的要求。

同一律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命题始终如一。

公式:A是A含义:在公式中,A可以是任何思想、任何概念、任何命题。

如果说定义了这个概念是A,那么在同一个逻辑推论中,必须遵守A是A这个基本原则,即概念是确定的,前面所引用的概念,和后面所采用的概念,是同一个概念。

如果是A,那么就是A,如果在论述过程中,更该了概念的内涵,或者是扩展了概念的外延,前后讨论是概念在定义上出现了不一致,那么这个命题是无效的。

矛盾律内容:同一个思维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公式:A必不非A含义:在这个公式中,A和非A,是矛盾的、对立的,基本观点是相反的,如果A是对的,那么必然非A就错了;如果非A是对的,那么必然A就错了。

这个命题不能同时认为A和非A都是正确的,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思维和辩论中,对于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做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判断,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他。

思想前后必须是一贯的,不矛盾的。

在逻辑思维中,一个观点不可能即得对地,同时又是错的,否则论点自相矛盾。

排中律内容:同一个思维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公式:A或者非A含义:在这个公式中,A与非A表示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反对关系的两种意见,如果认同A,那么必然要否认非A。

如果认同非A,那么必然要否认A。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判断,不能同时认为他是对的,也是不对的。

在是非、真假、肯否之间,要么对,要么错,必然也只能做出二选一。

在逻辑思维中,一个观点,不能既不是对的,又不是错的,否则观点模棱两可。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即一个对象只能同时具有一个确定的属性。

这个规律表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不能出现混淆和歧义。

例如,如果我们说:“小明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个好学生”,这个语句就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不清晰,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这个苹果既是红色的,又不是红色的的情况。

排中律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其重要性在于保证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如果不遵守排中律,就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清晰,进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矛盾律
四、唯一律
唯一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只有一个确定的真值,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例如,对于命题:“小明是男孩”,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真值。

唯一律是逻辑学中保证思维顺畅的重要规律。

由于唯一律的存在,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唯一律是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四大规律,这些规律组成了逻辑学体系的核心。

只有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运用逻辑学知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排中律的不同点
不同点
矛盾律
内容 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 真,必有一假
要求 对不能同真命题不能同 时肯定
适用范围 矛盾和反对
错误表现 “两肯定”或“一肯定 一否定”
错误名称 “两可”
作用 由真推假(间接反驳的 根据)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 假,必有一真 对不能同假的命题不能 同时否定
矛盾和下反对 “两否定”
• “这个S是P”与“并非这个S是P”(即 “这个S不是P”);
• “SAP”与“并非SAP”(即SOP); • “SEP”与“并非SEP”(即SIP)。
自相矛盾的形式
自 相 矛 盾 的 形 式
矛盾直陈
矛盾直陈:所陈述的思想直接包括自 相矛盾的命题
刘欢的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中: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 落尘埃。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真。 第二,互相反对的两个命题不能同
真。
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承认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都是真的,违反这一 要求,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对于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具有反对 关系的命题必须从中否定一个,不能两 个都加以肯定,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 盾”或“两可”的逻辑错误。
• 根据矛盾律的要求,具有下列形式的判 断是不能同真的:
“两不可” 由假推真(间接证明的 根源)
逻辑学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规律
——矛盾律
什么是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 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两个互相 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 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既“非 (既A又非A)”。
公式:“A不是非A” “A不是非A”,或者每个具有 形式的命题必定是假的,每个 这样的命题是自相矛盾的。
命题方面,矛盾律体现两点: 第一,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不能同
蕴涵矛盾
蕴涵矛盾:所陈述的思想虽然不包括直 接自相矛盾的命题,但能推出矛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自相矛盾的故事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隐含矛盾
隐含矛盾:所陈述的思想只有在很强的假设下 才能避免推出矛盾。一个假设越强,是指该假 设不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隐含矛盾是指 难以避免矛盾。
新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