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

质疑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思维也是变化的。 例:美国由13个洲组成。 这句话在1790年是真的,但今天看来是假的。
反驳
这个语句不完整。完整语句应为: 1790年的美国由13个洲组成。 这句话无论是在1790年还是现在都是真的,
它的真值并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A
朱丽叶的婚姻状况
►在一次舞会上,罗密欧先生看到朱丽叶一个人 站在酒柜旁边.
►罗密欧先生想知道朱丽叶女士是哪种婚姻状 况的女士.
►注:婚姻状况有已婚,处于订婚阶段和尚未订 婚三种.
1. 参加舞会总共有十九人.
2. 有七人是单独一人来的, 其余的都是一男一女成 双成对地来的.
3. 那些成双成对来的,双方 要不就已相互订婚,要不 就已相互结婚.
分析
►这四人中的一人杀了精神病医生,A君离开寓 所时医生已死.
►B君不是第二个去寓所的,他到达寓所时医生 仍活着.
►C君不是第三个去寓所的,他离开时医生已死. ►凶手是在D君之后去寓所的,他到寓所时医生
活着.
B君和D君是在A君和C君之前去精神病医生 寓所的.
D君是第二个去寓所的,而B君是第一个.A君 第三个去寓所,C君第四个去.
分析
如果I=1,则所有个位数字之和必定是11或21,而所 有十位数字之和相应为10或9.得以下两式 (B+D+F+H)+(A+C+E+G)+I=11+10+1=22 或者 (B+D+F+H)+(A+C+E+G)+I=21+9+1=31
如果I=2,则所有个位数字之和必定是12或22,而所 有十位数字之和相应为21或20.得以下两式 (B+D+F+H)+(A+C+E+G)+I=12+21+2=35 或者 (B+D+F+H)+(A+C+E+G)+I=22+20+2=44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7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 作的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断定 为真,即不能“两可”,必须断定其中必有一 假。
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叫自相矛盾。 (韩非子“以子之矛,功子之盾,何如”)
8
三、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矛盾: ⒈性质不同。 ⒉内在关系不同。 ⒊逻辑值不同。 ⒋客观基础不同。 ⒌解决方法不同。
17
二、充足理由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⒈理由要真实。 ⒉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三、违反充足理有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⒈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根据。 ⒉推不出来:有时,孤立地看,理由是真实的, 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逻辑联系, 从与意义
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它们都反映思维的确定性,但它们反映的 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 同一律:肯定形式,同一性。 矛盾律:否定形式,一贯性。 排中律:“非此即彼”,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论证性的反映。 意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理论的有 利工具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第 一 节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概 述
逻辑规律 有 同一律、矛盾律、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里,记录了 A、B两人的一段对话: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 革命的事情,都 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 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 他们问了我呀。 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 不住的人!
文章写作中的“走题了”、“跑题了”
某地铁上来一位抱婴儿的妇女,列车颠颇乘 客拥挤,一位站着的中年人请一位青年姑娘给抱 小孩的妇女让座,姑娘说“凭什么让我让座?”, 中年人说:“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这位姑娘眨眨眼,突然理直气壮的说“你配 讲什么精神文明,你的吐沫星子都溅到我脸上了, 你是耍流氓!” 中年人气的说“你是耍无赖.”。 “你才是无赖呢。”姑娘煞有介事的拿出手绢来 擦脸。中年人脸气的铁青,无可奈何。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对同一 对象所作出的两个彼此之间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 的判断。例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只 有两条路:或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者必居其一。但是,当时却有人提出“既不走社会主 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应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彼此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而“有人”对这两个 判断都加以否定,就是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第十二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第一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形式逻辑的规律,简称“逻辑规律”, 即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具体地说,就是 人们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循 的各种逻辑法则。
《逻辑学》第11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基本思维规律之所以能够规 范,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客观规 律有它的特点,以这个特点去要 求思维认识而又得到满足的话, 思维认识就成为确定的。
这些规范“虽不是所有的思 维认识都实际上遵守的,然而它 们是所有的正确思维认识所必须 遵守的。它们所规范的是思维认 识的确定性或一贯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 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 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 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 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 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 无条件的前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与应当依据各种具体科学规律来制定 实践规范一样,也应当依据逻辑规律 来制定思维或认知规范。
• 逻辑规律与其他科学的规律又具有不 同的性质。逻辑学对于逻辑规律的把 握与思维规范的制定,均具有不同于 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有些传统逻辑教科书把矛盾律、排中 律和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 律”,通常归因于其普适性,着力论 证遵守它们的“逻辑要求”(即遵守 由它们决定的思维规范)是正确思维 的必要条件,其实在这一点上,它们 和其他演绎逻辑规律并无二致。它们 在许多现代逻辑系统中都表现为普通 的内定理。
(p→q) ∧ q → p xFx → x Fx • 这些普遍有效式所表达的都是经典演绎逻辑的 “逻辑规律”,都决定一定规范。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逻辑规律所刻画的是命题之间的真值 关联,因而逻辑学被称为求真思维的 “工具”。
• 但逻辑规律与其他学科所刻画的客观 规律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矛盾律最直接地体 现“逻辑之所舍”,排 中律最直接地体现“逻 辑之所取”,而同一律 是“可能的可能,意义 的条件”。
关于逻辑学的若干问题

关于逻辑学的若干问题关于逻辑学的问题,这里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思考方向:1. 什么是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如何从已知的前提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学在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 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命题、推理、论证等。
命题是陈述事实或观点的语句;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命题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的过程;论证则是通过一系列推理来支持某个观点或结论。
3. 逻辑学有哪些基本规律?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这些规律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它们规定了推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4.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法律、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应用。
在法律领域,逻辑学可以帮助律师和法官分析案件,找出证据和漏洞;在科学领域,逻辑学可以帮助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在哲学领域,逻辑学可以帮助哲学家思考问题,建立理论体系;在文学领域,逻辑学可以帮助作家构思故事情节,使作品更加合理和引人入胜。
5. 逻辑学与数学有什么关系?逻辑学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等概念的学科,而逻辑学则是数学的基础。
在数学中,许多概念和定理都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其正确性。
同时,数学也为逻辑学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和方法,例如集合论、数理逻辑等。
6. 逻辑学有哪些分支?逻辑学有许多分支,例如数理逻辑、辩证逻辑、应用逻辑等。
数理逻辑是研究数学中的推理问题的分支;辩证逻辑则主要研究辩证思维中的推理问题;应用逻辑则主要研究逻辑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7. 逻辑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逻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逻辑学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 规则1:有且仅有三个项。 •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 规则3: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也必须
周延。 • 规则4:前提与结论中否定命题的个数相等。 • 规则6:两个全称前提推不出特称结论。
第四节 日常语言中的三段论
一 省略三段论
•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 并且把马牵走,狗却没有出声……显然,来 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物。”
• 狗见到陌生人就会发出叫声, • 狗没有出声, • 所以,来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
(一)省略大前提的形式。
• 我们是不相信鬼神的,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 (凡唯物主义者都是不相信鬼神的);我们是
• 甲:你这个月奖金拿得很多吧? • 乙:不是很多。 • 甲:那是否拿得很少呢? • 乙:也不是很少。 • 甲:怕别人借你钱花啊?你的回答违反了排中
律,知道不?
• 张三:你后来拿到回扣了吗? • 李四:对不起,张先生,这个问题我无可奉告。
(三)排中律的适用范围
• 当客观事物尚未认清时,持“两不可”或 “不置可否”的态度,不算违反排中律。
• 规则六:两个全称前提得不出特称结论。
• 没有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没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数学家。 • 所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非数学家。 • 有非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存在谬误”
1. 所有宠物都是家养动物,没有独角兽是家养 动物,所以,有独角兽不是宠物。
2. 以“有美人鱼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会员”为 假推出“有美人鱼不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成 员”为真。
第四组: • 正当防卫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但是正当防卫超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即一个对象只能同时具有一个确定的属性。
这个规律表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不能出现混淆和歧义。
例如,如果我们说:“小明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个好学生”,这个语句就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不清晰,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这个苹果既是红色的,又不是红色的的情况。
排中律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其重要性在于保证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如果不遵守排中律,就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清晰,进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矛盾律
四、唯一律
唯一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只有一个确定的真值,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例如,对于命题:“小明是男孩”,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真值。
唯一律是逻辑学中保证思维顺畅的重要规律。
由于唯一律的存在,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唯一律是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四大规律,这些规律组成了逻辑学体系的核心。
只有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运用逻辑学知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点与重点
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及所犯错误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逻辑规律之间的关系
本章知识分析角度
具体逻辑规则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刻画思维的确定性 同一性
同一律
无矛盾性
矛盾律
明确性
排中律
第一节 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
• 一、定义
• 逻辑基本规律就人们用概念、命题、 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最 一般的准则。 逻辑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
四、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 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只是
侧重点不同:
二、逻辑规律的之间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1)矛盾律适用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 (2)排中律适用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 想。
2、逻辑要求及所犯错误不同 (1)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相互否定的思 想,否则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2)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 想,否则要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3、逻辑作用不同 (1)矛盾律能够由真推假,用于反驳; (2)排中律能够由假推真,用于证明。
三、逻辑悖论
•
悖论是这样一种论断:由这一论断
的真,可以推出它是假的;由这一论
断的假,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 例如: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
“理发师悖论”
• 一个乡村理发师出了一个通告:
• “本理发师只为本村所有不给自己 理发的人理发。”
• 在一起强奸案中,被害人指控被告人捆绑其双手将其强 奸,在法庭上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为了证明被告人不是强 奸而向被害人作了如下提问: • 律师:“请被害人回答,你于被告人在案发前就熟悉吗 被害人:“只见过一次面,谈不到熟悉。” 律师:“在被告人将你双手捆绑之前,你有没有打过或 掐过被告人?”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 斑痕和一块红色的斑痕……” 被害人: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
•
逻辑基本规律就是思维的确定性的
具体表现。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 命题的确定和同一。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承认两 个互相矛盾的思想都是真的。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 定的思想必须确定其中一个是真的。
• •
•
二、条件
(一)客观事物质的稳定性
条件: (二)思维的确定性
无意犯错
4、偷换论题 故意犯错
实例分析1:
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
姑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的
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张贰
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
实例分析2:
某律师有如下辩护:“被告李××虽然盗窃 公款属实,但他在部队服役期间曾两次荣立 三等功,是有立功表现的。根据我国《刑 法》第68条之规定,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
意义是否确定?
第二节
1、定义:
同一律
一、同一律及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 思想自身具有同一性。
2、公式:
A是A AA
对同一律内容的理解
(1)同一思维过程;
(2)“每一思想” 是指每个词项或命题; (3)“自身具有同一性” 是指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每个词项所反映的对象、属性是确定的。 每个命题所断定的情况、真值也是确定的。
•
二、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都在运 动、变化、发展着。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 和质变两个阶段。在事物的量变阶段,客 观事物质的规定性,决定它是这个事物而 不是别的事物。 • 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反映在人的思维中, 就表现为思维的确定性,即一个思想反映 了什么就是反映了什么。
条件:同一思维过程,体现在
同一事物 事物的同一方面 时间段
同一对象 同一关系
• •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思维的确定性
•
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
实例分析
• (1)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请问:以上三个判断的所表达的
矛盾律和排中律图示区别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下反对关系 不能 同真 不能 同假
可以由真推 假 若同时 违反矛 盾律 断定 若同时 违反排 否定 中律 可以由 假推 真
自相 矛盾 两不 可
第四节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1、定义: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
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
• *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和命题。
2、公式:
•
•
A不是非A
“A ∨ ¬A”
公式中的“A”指任一概念或命题,“非A”是 指与A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是指与A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A或者非A”的含义 是:在“A”和“非A”这两个思想中必有一个是真 的。 “公式的含义是: 或者A真,或者非A真, 二者必居其一。
二、矛盾律的要求及违反它的逻 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也就是在同一 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具有矛盾关 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思想,不应该承 认它们都是真的。
• •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自相矛盾
例如:
方的圆
五颜六色的红旗 杂乱无章的和谐 可计算的无限序列
例如:
有个青年想到发明家爱迪生的实 验室工作,并且雄心勃勃地说:“我想 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溶解一切物 质。” 爱迪生笑着反问他:“那么你用什 么器皿盛放这种溶液呢?”
情书
“亲爱的,为了你,我准备奋不顾 身地横渡大洋,毫不犹豫地跳进深渊; 为了见到你,我要克服任何困难…… 星期天我准时到你那里,如果 ……
•
如果不下雨的话……”
• 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波西娅 有三只盒子:金盒、银盒、铅盒。其中一 只里有波西娅的肖像。每只盒盖上各有题 词一句,她在盒子上写了如下题词: 金盒:肖像在这只盒里。 银盒:肖像不在这只盒里。 铅盒:肖像不在金盒里。 波西娅交了底:这三个陈述中至多有 一个真。 你能说明肖像在哪个盒子里吗?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1、对词项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词项的内涵和外 延应当始终如一,不能任意变换; 2、对命题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命题断定什么情 况就断定什么情况。真值应当前后一致,不能随 意转移。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词项
无意犯错 2、偷换词项 故意犯错 3、转移论题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被告李××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实例分析3:
审判员:“你是怎么走上贪污犯罪道路 的?” 贪官:“我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政府!”
甲:“你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吗?” 乙:“我的儿子心灵手巧,可能干了。’
实例分析4:
怎么能说人是由猴子变的呢?试问 有那个人不是父母所生,是猴子变的? 又有哪一只猴子变成了人?
所以,人类是由猿演变而来 的,
这太荒谬了。
实例分析5:
• 有个人在饭店吃饭,看到菜盘子里有
一只苍蝇。便叫来侍者问道:“怎么
菜盘子里有只苍蝇?”侍者回答说:
“你花5块钱还想吃什么?”
•
•
《蟠桃献寿》
唐伯虎为富翁之母生日绘画题诗。他挥豪而 就一幅《蟠桃献寿》图后,紧接着信笔题诗,并 边写边高声吟诵: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 模棱两可
甲:这个班有的同学通过了英语 六级考试。 乙:有的同学没有通过。 丙:你们两个说的都不对。
实例分析:
• 某单位有个职工经常违反劳动纪律,单位领 导讨论对他的处理问题。领导甲主张正面教育, 领导乙主张给予处分。甲乙两人争执不下,征求 领导丙的意见,丙说:“动不动就给人处分,这
不好吧!”甲问:“你同意不给处分?”丙又说:
•
• 例如: 所有学生都是团员。(A) • 有些学生不是团员。(O) • • • 有些学生是团员。 (I) 有些学生不是团员。(O) 以上两组命题,每一组命题中都必然有 一个命题是真的。
二、排中律的要求
• 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反映同 一个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 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应含糊其 词,骑墙居中。 •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蟠桃奉至亲。”
第三节 矛盾律
•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
1、定义: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 * “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具有矛盾 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和命题
2、公式
• A不是非A “ ¬(A ∧ ¬A)”
• *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 “¬A” 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命 题。这个公式的意思是:“A真并且非A也真” 这是不可能的。 • 例如: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哲学的。 (A) • 我班所有学生都不是学哲学的。(E) • 我班有些学生不是学哲学的。 (O)
“我也不同意不给他处分,对这种违反纪律的人
不处分是不行的。”
【思维训练题1】
• 一家珠宝店的珠宝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 甲、乙、丙、丁中的某一人所为。审讯中, 四人是这样说的: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是罪犯。” 丁:“我不是罪犯。” 到底谁是罪犯?
• 老师在一张纸条上写了甲乙丙丁四个人中的一个 人的名字,然后握在手里让这四个人猜一猜是谁 的名字。 甲说:是丙的名字。 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丁说:是甲的名字。 听完后,老师说:“只有一个人说对了。请 再猜一遍。” 问:这张纸条上究竟写的是谁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