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与脑干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文详解!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二)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二)

脑干脑神经核分布
三叉神经中脑核
EW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叉神感觉主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迷 走 神 经 背 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舌 下 神 经 核
上、下泌涎核 (Ⅶ Ⅸ)
副神经核
感觉
运动
动眼神经外侧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叉神经运动根 前庭神经核 上涎核和下涎核

丘脑上部:
出现性早熟。 累及四叠体可出现相应症状:如两眼上视麻痹,常伴有瞳孔对光反 应消失或/和两眼会聚障碍。

丘脑下部:损害后可出现:
1、尿崩症 2、肥胖症 3、嗜眠症 4、性机能障碍 5、体温调节障碍 6、精神障碍 7、胃十二指肠溃疡和出血 8、间脑性癫痫 9、其它:可有急性肺水肿、血糖过高、糖尿、蛋白尿、厌食等。
Ⅱ、间脑损害的特征

丘脑:
损害后出现丘脑综合征,由于腹后外侧核受损或丘脑至皮质传导束 被阻断所致,多为血管性病变如大脑后动脉的丘脑膝状支的破裂或 闭塞引起。 1、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深感觉障碍更重; 2、对侧躯肢自发性疼痛,各种刺激即使很轻也可引起难忍的疼痛; 3、对侧肢体一过性或持久性轻偏瘫; 4、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可伴有舞蹈动作或舞蹈样手足徐动症。
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的定位诊断


周围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小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间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定位诊断 内囊损害的定位诊断 大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三)、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Ⅰ、解剖简介
Ⅱ、脑干损害的特征 1、颅神经的核性损害症状 2、颅神经的核上性损害症状 3、交叉性症状

大脑的解剖生及定位诊断医学课件ppt

大脑的解剖生及定位诊断医学课件ppt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
顶叶
2)顶叶: ①第一躯体感觉区(SmI)
位置:后中央回(3、2、1区) 旁中央小叶后部
机能:人身深、浅感觉; 局部定位:为对侧躯体的倒置形;
浅感觉位于中央后回前部皮质 深感觉位于中央后回后部皮质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
顶叶
②第二躯体感觉区(SmII)(见本片60) 位置:中央后回最下部,延伸到中央
枕上回;枕外侧回(枕下回) 2)内侧面:距状裂;
楔叶;舌回 3)底面:前界—枕前切迹至胼胝体压部下方连线
舌回—距状裂与侧副裂之间 梭状回后部—侧副裂与颞下回之间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
(4)颞叶: 1)位置:外侧裂的下方;顶枕裂与枕前 切迹连线的前方 2)区分:背外侧面;底面 3)结构: 背外侧面:颞上沟;颞中沟 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
(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 4)柯赫尔(Cajal)氏水平细胞 仅见于皮质浅层 5)马蹄诺特(Martinotti)氏细胞 为三角形细胞,除第一层外,分布于 皮质各层,主要分第五层。是皮层内的 联络神经元。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
(2)大脑皮质内的神经纤维 1)垂直的纤维 2)水平的纤维
(3)大脑皮质的分层 1)分子层 2)外颗粒层 3)锥体细胞层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
(3)大脑皮质的分层 4)内颗粒层 5)节细胞层 6)梭形细胞层
(4)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 极为复杂,与其复杂的机能相适应。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
(4)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 第二、三层:新发展的,分化程度高,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
额叶
IV .与高级精神活动有关 (II)与高级精神活动有关:

大脑的解剖及定位课件

大脑的解剖及定位课件

②中央前回病变:
➢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
刺激性病灶
搐(Jackson癫痫)
➢继发全身性癫痫发作
破坏性病灶 ➢多引起单瘫
➢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 ➢下部受损产生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 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
10
(一)额叶(frontal lobe)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③额上回后部病变:
强握反射(grasp reflex) 摸索反射(groping reflex)
一、大脑半球
概述
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岛叶
脑 半
扣带回

边缘叶 海马回
边缘系统
钩回
杏仁核
丘脑前核
下丘脑
4
一、大脑半球
概述 优势半球
➢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 ➢多位于左侧,只有一小部分右利手和约半数左利手者可
能在右侧
非优势半球
➢多为右侧大脑半球,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 间、几何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 占优势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 ➢命名性失语(anomic aphasia):患者对于一 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
3. 颞叶钩回损害 ➢可出现幻嗅和幻味,做舔舌、咀嚼动作,称 为钩回发作
4. 海马损害 ➢可发生癫痫,出现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 相识感、情感异常、精神异常、内脏症状和抽搐, 还可以导致严重的近记忆障碍
23
(三)颞叶(temporal lobe)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 神活动障碍
1. 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 ➢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 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Wernicke aphasia)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
能相关 的远隔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 (脑 休克,脊髓休克)
神经系统损害的 定位诊断
一、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概述
•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觉器官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
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括:
• 1.浅感觉(来自皮肤和黏膜):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 2.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运动觉、
位置觉和振动觉
间脑、脑干、脊髓解剖与功能
王鹏
间脑 概述
• 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属上丘脑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上丘脑
• 间脑病变多无定位体征,主要表现为颅高压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 丘脑
• 为各感觉(嗅觉除外)进入大脑之前最末级中继

• 1.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肢体自发性疼痛(丘
C8
第一级N元
脊N节

周围突
脊N
L3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S5
运动-----前根--
皮质脊髓束--脑干椎体交叉--
深感觉--后根-- 脊髓后索(不交叉)--在延髓交叉----
触觉--后根--
精细触觉
粗 触 觉
上升1-2节段后交叉到脊髓前索--脊
痛温觉--后根--
髓丘脑前束
每一脊神
的内分泌腺体,主要症状:
• 1.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束
受损 →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
• 2.体温调节障碍:中枢性发热
间脑
下丘脑
• 3.摄食障碍 • 4.性功能障碍 • 5.睡眠觉醒异常 • 6.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出血
间脑
上丘脑
• 松果体病变以肿瘤多见,常压迫中脑四叠

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的定位诊断

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的定位诊断

谢谢聆听
2、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 合征 旧纹状体(苍白球)、 黑质病变。PD
间脑组成
1、丘脑 2、丘脑下部 3、丘脑上部 4、丘脑底部 5、丘脑枕
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定位诊断
丘脑
丘脑:为卵圆形灰质块,居于第 三脑室的两侧。 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 前核与控制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为躯体、内脏感觉的整合 中枢;与记忆、情感等有关; 外侧核为感觉传导径路第三级神 经元的起点。 其后外侧部分为内、外侧膝状体, 为视听传导通路中转站。
脑干病变定位诊断
1、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2、桥脑病变定位诊断 3、中脑病变定位诊断
脑干的解剖特点
脑干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中脑 中:桥脑 下:延髓
中脑:动眼、滑车核 桥脑:三叉、外展、面、听 神经核 延髓:舌咽、迷走、付、舌 下神经核 脑干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运动纤维 中:感觉纤维 后:颅神经核 脑干分内中外三部分 内:体运动核 中:腮运动核 外:感觉核
3、Claude综合征:同侧动眼 瘫、对侧共济失调
4、Parinaud综合征:双眼上 视不能
脑干损害定位诊断
二、桥脑综合征
1、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外展、 面瘫 对侧偏瘫
2、Foville综合征:同侧外展瘫、双眼 侧视 麻痹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
三、延髓综合征
1、Wallenberg综合征:同侧①吞咽
脑干病变定位诊断
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如图):
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1、Wallenberg’s syndrome:延 髓背外侧受损,多见于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 缺血
主要临床表现有:a 眩晕、恶 心、呕吐、眼球震颤;b 吞咽、 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c 病 灶侧共济失调;d 同侧horner 综合征; e 交叉性偏身感觉障 碍,即同侧头面痛温觉障碍, 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小结 叶和蚓叶。
02
小脑的主要神经元是浦肯野细胞,它们位于小脑皮层的表面,
并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复杂的连接网络。
小脑与脑干、脊髓和其他脑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连接,以
03
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整合。
小脑与运动控制和平衡的关系
01
小脑通过接收来自肌肉、关节和前庭器官的信号,来控制和 协调身体的运动。
程需要大脑的不同区域协同工作。
02 03
情感
虽然情感反应主要与边缘系统相关,但端脑也是情感调节的重要区域。 例如,杏仁核是处理情绪反应的关键区域之一,而前额叶则负责调节情 绪反应。
意识
端脑是意识的主要区域。意识是指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包 括感知、记忆、思考等过程。
THANKS.
下丘脑在视觉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影响我们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
听觉
间脑对听觉信息进行加工,帮助我们理解声音的来源和意义。
端脑
04
端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端脑是大脑半球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和环境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
功能
端脑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意识等。
端脑的解剖结构
02
小脑对运动的控制涉及到对肌肉收缩的精确调节,以确保运 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03
小脑还参与前庭系统的功能,调节身体姿势和平衡,以维持 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间脑
03
间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间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 大脑的中间区域,连接着脑干和端脑。
功能
间脑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 程,包括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周期、 情绪和动机等。

9-2脑干、小脑、间脑

9-2脑干、小脑、间脑

视交叉 位于:颅后窝前部 脊髓和间脑之间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 面神经 小脑中脚 锥体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交叉
腹侧:邻接枕骨斜坡, 背面:与小脑相连。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 间围成的腔隙为 第四脑室, 下续于中央管, 上接中脑水管 。
-3-
(一)脑干的外形 1. 脑干腹侧面
尾状核头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21-
3、脑干的功能
1、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1)调节内脏活动 2)参与睡眠发生,对觉醒和意识状态进行调节
2、传导功能
3、反射功能: 延髓:生命中枢 呼吸中枢 心血管中枢
脑桥: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2-
二 小脑
1、位臵: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后上方 前面:隔第四脑室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薄束核 楔束核 内弓状纤维
内侧丘系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橄榄束 弓状核 锥体束
迷走神经背核
孤束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疑核 内侧副橄榄核 舌下神经
-10-
2)中脑
(4)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 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 发出到脊髓纤维 — 红核脊髓束 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 (5)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多巴胺 → 新纹状体
皮质脊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 和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19-
2)、下行纤维束:
皮质核束
终止于
大部分双侧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部分对侧的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和舌下神经核,

脑干的解剖及临床综合征(1)

脑干的解剖及临床综合征(1)
中继核与网状核合称为非脑神经核
2024/7/19
脑神经核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分化的相当精细 复杂,其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也随之出现与 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
2024/7/19
脑神经核
1. 躯体运动性核(柱):支配舌肌、眼球外肌 2. 一般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 特殊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如咀肌、面肌、 咽喉肌等 4. 一般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心血管和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 5. 特殊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味觉纤维 6. 一般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角膜等 的感觉纤维 7. 特殊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内耳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脑干内部结构的特点 灰白质配布没有脊髓有规则 灰质柱断裂成一个一个的核团 网状结构发达
2024/7/19
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 分为3类:
➢ 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 ➢ 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
换元 ➢ 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
2024/7/19
内侧丘系
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 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体、肢体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
2024/7/19
2024/7/19
脊髓丘系
来自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内上行构成脊髓 丘系的主要成份
传递对侧躯干、肢体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2024/7/19
脑桥综合征
三.脑桥被盖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征) 病变部位:前庭、展、面神经核;小脑结合臂;
内侧纵束、脊丘束、 内侧丘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脑与脑干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文详解!
首发:神经时讯

间脑diencephalon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连接的中继站。

间脑前方以室间孔与视交叉上缘的连线为界,下方与中脑相连,两侧为内囊。

左右间脑之间的矢状窄隙为第三脑室,其侧壁为左右间脑的内侧面。

间脑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

图1 间脑的解剖结构(一)丘脑(thalamus)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图2 丘脑的解剖结构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

丘脑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其下方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丘脑被薄层Y形白质纤维(内髓板)分隔为若干核群,主要有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

图3 丘脑结构思维导图
丘脑是各种感觉(嗅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其对运动系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丘脑病变可产生丘脑综合征: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

•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出现分离性运动障碍;
•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偏身不自主运动;
•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情感与记忆障碍。

(二)下丘脑(hypothalamus)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

位于丘脑下沟的下方,由第三脑室周围的灰质组成,体积很小,占全脑重量的0.3%左右,但其纤维联系却广泛而复杂,与脑干、基底核、丘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之间有密切联系。

表1 下丘脑的核团分区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下丘脑损害可出现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症状和综合征。

•视上核、室旁核及其纤维束损害:可产生中枢性尿崩症;
•下丘脑的散热和产热中枢损害:可产生体温调节障碍;
•下丘脑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受损:可产生摄食异常;
•下丘脑视前区与后区网状结构损害:可产生睡眠觉醒障碍;
•下丘脑腹内侧核和结节区损害:可产生生殖与性功能障碍;
•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损害: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三)上丘脑(epithalamus)
上丘脑位于丘脑内侧,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主要结构有松果体、缰连合、后连合。

上丘脑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可出现由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引起的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 syndrome),表现为:(1)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2)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特别是向
上的凝视麻痹(上丘受损);(3)神经性耳聋(下丘受损);(4)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四)底丘脑(subthalamus)底丘脑外邻内囊,位于下丘脑前内侧,是位于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渡区域,红核和黑质的上端也伸入此区。

主要结构是丘脑底核,属于锥体外系的一部分,接受苍白球和额叶运动前区的纤维,发出的纤维到苍白球黑质红核和中脑被盖。

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

丘脑底核损害时可出现对侧以上肢为重的舞蹈运动,表现为连续的不能控制的投掷运动称偏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

图4 底丘脑的解剖结构及病损表现
二脑干brain stem
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

图5 脑干内脑神经核团(背面)【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1. 脑干神经核为脑干内的灰质核团。

中脑有第Ⅲ、Ⅳ对脑神经的核团;脑桥有第Ⅴ、Ⅵ、Ⅶ、Ⅷ对脑神经的核团;延髓有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的核团。

除上述脑神经核以外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和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

2. 脑干传导束为脑干内的白质,包括深浅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及内侧纵束等。

3. 脑干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是脑干中轴内呈弥散分布的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域,称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许多神经调节中枢,同时还可以接受各种信息传至大脑皮层,可以维持躯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和意识清醒。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图6 延髓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1)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

•前庭神经核损害: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
•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
•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病灶侧共济失调;
•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Horner综合征;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侧束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

(2)延髓中腹侧损害:可出现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 syndrome)。

•舌下神经损害: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
•锥体束损害: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内侧丘系损害: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2. 脑桥(pons)
图7 脑桥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
(1)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主要表现为:①展神经麻痹: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②面神经核损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③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偏瘫;④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

(2)脑桥背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主要表现为:①前庭神经核损害: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②展神经损害:病侧眼球不能外展;③面神经核损害:病侧面肌麻痹;④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双眼患侧注视不能;⑤三叉神经脊束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
⑥内侧丘系损害: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⑦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病侧Horner征;⑧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损害:病侧偏身共济失调。

(3)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又称福维尔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主要表现为: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③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

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

(4)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可出现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①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②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3. 中脑(mesencephalon)
图8 中脑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
(1)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多由于小脑幕裂孔疝引起,表现为:①动眼神经麻痹: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②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

(2)红核综合征(Benedikt syndrome),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①动眼神经麻痹: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②黑质损害:对侧肢体震颤、强直;③红核损害: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④内侧丘系损害: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