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
此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是一首描写秋天黄昏江景的七言绝句。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一些诗句的具体含义。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诗歌的文字,理解诗人的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展示相关的图片。
- 画纸和彩笔:用于学生进行绘画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情感的传达。
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
5. 绘画活动: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板书设计-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重点词语:残阳、江水、归舟等。
-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吟咏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歌手法,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词和意境,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反复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和语气。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包括《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这三首古诗,通过朗读、理解、背诵,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古诗三首》《暮江吟》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古诗挂图、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揭示课题,板书《古诗三首》《暮江吟》。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古诗三首》《暮江吟》,初步感知诗意。
2. 学生分享自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三首》《暮江吟》,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朗读,集体评价。
四、诗意解析1.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古诗三首》《暮江吟》的诗意。
2. 学生分享解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暮江吟》1. 《望庐山瀑布》2. 《夜泊牛渚怀古》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暮江吟》。
2. 摘抄《古诗三首》《暮江吟》中的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3. 搜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背诵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古诗三首》《暮江吟》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古诗欣赏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诗导课题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
PPT上会出现几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咏柳》《村居》《绝句》的插图。
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
诗歌作于公元822年。
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5.课件出示诗人介绍。
二、初读感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教学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著有《白氏长庆集》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2.学习会写字“暮、吟”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傍晚时分对江边景色的欣赏和感悟。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残阳如血映江天”、“一道残阳铺水中”等,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讲解法: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诗文卡片:准备与诗文相关的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江边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这样的景色中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出诗人也曾在这样的景色中产生了深深的感悟,进而导入诗文《暮江吟》。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作者在江边吟咏的情景。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暮江吟》,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感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原因:古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品读、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夕阳西下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诗词积累。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题目:《暮江吟》2.板书内容:–夕阳西下,美景如画–吟咏江边,抒发情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八. 说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背诵等方式进行评价。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一、课文背景《古诗三首·暮江吟》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之作。
本课本主要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语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语意。
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意象。
2.感受古诗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朗读课文,了解整首诗的整体感觉。
2.对古诗中的生词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诗句的语意。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内容。
第二课时1.继续讨论古诗中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意象。
3.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暮江吟》,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三首·暮江吟》。
2.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抽象意象。
3.回答相关问题,总结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以上为《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首优秀的古诗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是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
陕西渭南)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
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
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
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
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一首风景诗(板书《暮江吟》。
)
2、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呢?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一种诗体。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
《暮江吟》。
二、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朗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在读的
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2、检测读。
字正腔圆、停顿正确。
谁愿意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再抽生读)读完整首诗,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所描绘的景象,边板书:残阳
铺水中、江瑟瑟
红、露似真珠、月似弓。
边讲解诗句,指导朗读。
三、品诗,体会意境。
1、默读诗文,体会诗意。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觉得这两句诗中
哪个词用得最好?(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
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
)
引导: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
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
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
到了什么呢?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面对这样的夜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个词可以概括
(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喜爱之情!)
2、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比较下与前面你所看到的有什么新发现。
“(配音朗读)
四、悟诗,感诗人之所感。
1、再读诗文。
2、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很郁闷,你觉得你会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天然制作吗?
3、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在我
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
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而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居易由
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在赴杭的江行
途中所作。
)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愿的离开你自己所不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6、不错,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途经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7、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体会下诗人轻松越快的心情。
五、板书。
暮江吟
暮江吟
残阳
铺水中
傍晚之景
江
瑟瑟
红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露似真珠
夜晚之景
可怜
月似弓
《雪梅二首(其一)》赏析
【原作】
雪梅二首(其一)——[宋]卢梅坡
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卢梅坡: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雪梅争春未肯降:意思是说,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好像它们都是为了争得春色而谁也不肯认输。
降(某iáng):认输,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置。
费评章:费心思评判。
评章,评论,评判,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须:虽,虽然。
逊:差,不如。
输:此处有“少”的意思。
一段香:一片香。
【古诗今译】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片幽香。
【赏析】
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仅存的几首
诗中,《雪梅》二首最为有名。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
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示性。
当属精品,值得一赏。
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大多都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雪和梅透露着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品格的缘故吧。
南朝苏子卿在《梅花落》中说“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在《梅花》中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在《盐角儿》中说“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当代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虽然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雪、梅为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万不可以己之长而轻人之短。
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炼,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