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基本操作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基本操作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基本操作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和PC 机比较 ENIAC PC机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重量 30吨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2 计算机特点1、具有逻辑判定能力,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地进行工作 2、运算速度快 3、计算精度高 4、存储容量大,记忆能力强

§3 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教学5、办公自动化6、人工智能§4 计算机组成

一、PC机硬件基本配置1、主机:机箱、电源、主机板、CPU、内存、接口卡、硬盘、软驱、光驱 2、显示器 3、键盘、鼠标 4、音箱、打印机

二、PC机主要部件与技术指标

1、CPU 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做在一块半导体集成电路中,

称为中心处理器(CPU),

也即微处理器。它是计算机的核心,用于数据的加工处理并使计算机各部件自动协调地工作。CPU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档次。反映CPU品质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主频与字长。1)字长:CPU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bit),它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和运行速度。2)主频: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单位是MHz。主频越高,CPU速度就越快。 PC机中用过的CPU CPU 字长(位)主频(MHZ)兼容芯片 8088 准16 位5 80286 16位 7~15 80386 32位 20~33 AMD、IBM、Cyrix 80486 32位 25~100 5X86 Pentium (586)64位66~166 6X86、K5 Pentium MMX 64位166~233 PⅡ(赛扬) 64位 233~600 K6 PⅢ 64位 600~800 K7

2、主机板主机板上有CPU插座、内存插座、ROMBIOS、CMOS及电池、输入输出接口和输入输出扩展槽(系统总线)等PC机的主要部件。不同档次的CPU需用不同档次的主机板。机板的质量直接影响等PC机的性能和价格。流行的主机板生产厂家有华硕、技嘉等

3、内存储器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存储器中的信息是用“1”和“0”组成的二进制的形式来表示,一个二进制位为1 bit (比特)。存储器所能容纳的信息量称为存储容量,度量单位是“字节”(BYTE)。八个二进制位组成一个字节。1 KB(千字节)= 1024 字节 1 MB(兆字节) =1024 KB 1 GB(千兆字节) =1024 MB 内存储器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PC机的内存做成内存条形式,目前流行的内存条容量有64MB,128MB。不同档次PC机的内存条不兼容(引脚)。

4、外存储器:又称为辅助存储器。用来存储大量的暂时不处理的数据和程序。外存储容量大,速度慢,价格低,在停电时能永久地保存信息。最常用的外存储器是软磁盘、硬磁盘和光盘。硬盘:其特点是固定密封、容量大、运行速度快,可靠性高。磁盘片和驱动器做在一起。又叫固定盘。硬盘是PC机主要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用户数据等)存放的地方。目前流行硬盘的容量有6、3、8、2、10、15GB等;闻名品牌有IBM、 Seagate (希

捷)、Quantum(昆腾)、Maxtor(钻石)等软盘驱动器:软盘容量小、速度低,但价格便宜、可脱机保存、携带方便,主要用于数据后备及软件转存。目前PC机所用的软盘都是3.5英寸软盘,容量为1.44MB。在3.5英寸磁盘中写保护口打开时为写保护。光盘驱动器:目前PC机所装的光盘都是只读光盘(CD-ROM),速度为24速到40速。

5、键盘和鼠标器 1)键盘:键盘一般使用101~104键,有大小两种插口,某些品牌机使用小插口。2)鼠标:鼠标器有机械式和光电式两种,一般使用比较便宜的机械式鼠标。插口有矩形(COM口)和小圆形两种,某些主机板没有小圆形鼠标插座。

6、显示器显示器:除了笔记本电脑使用液晶显示器以外,台式机一般使用与电视机相似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目前PC机都采用彩色显示器,大小为14、15及17英寸。显示卡:显示器需要通过显示卡与主机相连,若用于图象处理或大型游戏,需采用较好的显示卡。

7、打印机针式打印机:价格低,但噪声大,打印质量差。喷墨打印机:价格低,噪声小,打印质量好,可打印彩色,适合家庭使用,但消耗费用高(墨盒贵)。激光打印机:速度快,分辨率高,无噪声,价格高,难实现彩色打印。

8、机箱与电源机箱有立式与卧式两种,目前PC机的机箱(与相应电源及主板配套)都是ATX机箱,具有节能功能,其开关为软开关(按钮),关机时机内还带电。几年前的机箱则是AT机箱,采用硬开关。

9.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技术是把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各种媒体有机组合起来,利用计算机进行加工处理。多媒体的硬件设备有光驱、声卡、音箱、图象采集卡、电视卡、触摸屏等。目前一般的家用机都有前三项部件,可以播放音乐和电影(VCD)。

三、软件系统

1、软件定义所谓软件就是在计算机硬件上运行的各种程序系统和文档资料。它和硬件有密

切的联系,没有软件的硬件称为“裸机”,没有任何用处。同样的硬件,配置不同的软件,其功能也大不一样。如DOS与Windows。

2、计算机软件分类: 系统软件:治理、监控和维护计算机资源以及开发其它软件的软件。有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程序、支持软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操作系统,它是控制和治理计算机的核心。用来对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统一的治理和调度。它也是人和计算机的操作界面,我们使用计算机就是和操作系统打交道,我们学习使用计算机就是学习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有DOS、Windows、UNIX等。目前普遍使用Windows 98/95。应用软件: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如财务软件、学籍治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可以由用户自己编制,也可以由软件公司编制。如 Microsoft office 就是微软( 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包,包括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软件Powerpoint等。

第二章Windows98 §1 Windows98 入门

一、Windows98的启动和退出 1、启动:打开电源开关后等待一分钟左右,系统自动进入Windows 98登录界面,用鼠标左击确定按钮或按键盘上的Enter键。2、退出:先退出所有应用程序,再按Alt F4键或用鼠标依次左击:开始按钮→关闭系统→关闭计算机→是注重:不要在退出Windows 98以前直接关机或按“Reset”按钮

二、Windows98基本界面

1、桌面

2、图标我的电脑、网上邻居、回收站

3、开始按钮:程序、查找、文档、运行、帮助

4、任务栏:任务按钮:快速启动栏中英文输入法标志时间标志§2 Windows98基本操作

功能键盘区编辑键区打字机键盘区fficeffice" /> ○○○一、键盘介绍 1、Enter 键:回车,确认命令、段落结束换行 2、Shift 键:换档,按下此键,可输入表示上档符号或改变字母大小写。 3、CapsLock键:字母锁定,按此键可切换字母大小写。注重对应的CapsLock 指示灯。

4、放弃键Esc:放弃操作。

5、空格键:产生一个空位置。

6、删除键Delete: 删除选中对象或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7、插入键Ins:插入/替换状态切换。

8、退格键“←”:删除光标前面的字符。

9、PgDn/ PgUp:屏幕画面向下/上翻滚一页。10、Tab键:输入制表符,使光标进一大格。11、Home/ End :光标移到行首/行末。12、光标键:光标上、下、左、右移动。 13、控制键(Ctrl)及变换键(Alt ):通常和其它键配合来实现非凡功能,如快速功能选择等。14、功能键:F1~F12

二、鼠标操作 1、左击(单击):选中某个对象或启动按钮 2、双击:启动某个对象(选中Enter键) 3、右击:启动快捷菜单 4、拖动:按住左键不放,移动鼠标把对象拖到某个位置再松开。可改变对象位置或大小。

三、开始菜单 1、程序:显示可运行的程序清单 2、文档:显示近段时间打开过的文档 3、设置:对计算机进行设置 4、查找 5、帮助 6、运行 7、关闭系统:关闭计算机或重新启动计算机

四、桌面图标的操作1、排列图标:右击桌面→排列图标→按名称等 2、图标换名:右击图标→重命名→输入新名字 3、删除图标:左击图标→Delete 4、增加图标:右击桌面→新建→快捷方式 5、运行:双击图标6、改图案:右击图标→属性→快捷方式→更改图标→选取合适图案→确定

--------------------------------------------------------------------------------

§3 Windows98应用程序简介

一、Windows98应用程序 Windows98应用程序有记事本、写字板、计算器、画图、游戏等。启动步骤:开始→程序→附件→应用程序

二、窗口特性1、控制菜单图标:窗口左上角,左击此图标有一菜单。 2、标题栏:窗口最顶端 3、最大化(还原)、最小化、关闭按钮:在窗口右上角,最大化按钮是三个按钮的中间一个,可把窗口扩大成跟桌面一样大,扩大后此图标变成还原按钮,还原按钮可把窗口

还原成扩大以前的大小。最小化按钮是三个按钮的左边一个,它可把窗口缩小并放在任务栏上,要把最小化后的窗口还原,只要用鼠标左击任务栏上相对应的窗口。关闭按钮是最右边一个,用来关闭窗口。

4、菜单栏

5、工具栏

6、垂直、水平滚动条

7、状态栏

三、活动窗口与非活动窗口:1、活动窗口:可以在其中进行操作的窗口叫活动窗口,每个时间只有一个活动窗口,活动窗口标题栏为兰色。2、活动窗口的切换:单击非活动窗口、单击任务栏、Alt Tab 、 Alt Esc

四、退出程序单击关闭按钮、双击控制菜单图标、文件→退出。

五、计算器 1、启动步骤: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 2、类型选择:查看→标准型/科学型

六、游戏Windows98的游戏有扫雷、纸牌、空档接龙、红心大战 1、启动:开始→程序→附件→游戏→游戏名 2、学习游戏方法:帮助→帮助主题→目标/规则/显示§4 记事本及中文输入

一、进入记事本:

1、进入:开始→程序→附件→记事本:进入记事本并新建一个”无标题“文档。

2、记事本的文档:用记事本所写的文章称为文档。记事本的文档是一个纯文本文件(.TXT),

即只有文字及标点符号,没有格式。

3、记事本的文档操作:1)新建文档:文件→新建2)打开文档:文件→打开→选择要打开文档的路径即文件保存在计算机里的位置→找到并选中此文档→打开3)保存文档:文件→保存→选择要文档保存的路径→在文件名一栏中输入文档的名称→保存。只在第一次保存时需进行后四步操作。4)另存为:操作跟第一次保存操作相同,另存为操作是把原文档更换文档名称或文档路径后重新存储。

二、中文输入法

1、中西文的切换: 1)中西文的切换:按 Ctrl 空格键或则单击任务栏的文字切换按钮(En)→选择输入法2)中文输入法切换:按Ctrl Shift键或则单击任务栏的文字切换按钮(En)→选择输入法

2、输入法状态图标 1)输入法标志 2)输入法切换 3)全/半角切换 4)中/西文标点切换 5)小键盘

三、智能ABC输入法1、智能ABC输入法的两大特点:音形混合、智能词组 2、智能ABC

输入法的帮助获得:右击输入法标志→帮助→双击输入法入门3、智能ABC输入法的输入过程:1)小写状态(CapsLock指示灯不亮,输入法标志不是“A”)2)按拼音或音形混合规则输入代码3)按空格键,从汉字列表中选择所需的汉字,若找不到可按“=/-”或“Page Up/Down”键翻页 4、智能ABC音形混合输入 1)规则:汉字的声母加一到两个笔划代码(八笔划)。2)八笔划代码表笔形代码笔形笔形名称实例注解 1 一(P) 横(提)二、要、厂、政“提”也算作横2 │竖同、师、少、党 3 ノ撇但、箱、斤、月 4 、(è)点(捺)写、忙、定、间“捺”也算作点5 ┐折(竖弯勾)对、队、刀、弹顺时针方向,多折笔画,以尾折为准,如“了” 6 L 弯匕、她、绿、以逆时针方向,多折笔画,以尾折为准,如“乙” 7 十(?) 叉草、希、档、地交叉笔画只限于正叉 8 口

方国、跃、是、吃四边整洁的方框取码时按照笔顺。含有笔形“十(7)”和“口(8)”的结构,按笔形代码 7 或 8 取码,而不将它们分割成简单笔形代码1~6 。5、音形混合输入【例】宁n44 波b44 山s2 国g8 家j44 地d71 6智能词组输入能用词组的地方,尽量用词组输入(全拼音或音形混合)。原来词组库没有的词组,可以自己创造,新词用过后,能自动记忆,可以和基本词汇库中的词条一样使用。【例】中华人民共和国z’hrmghg 注重: 1)当无法区分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时,两字之间用分隔符“‘”分开,如“中华”(z'h);“平安”(p'an)。2)在新词输入选择过程中,假如结果与用户需要不符,可用退格“←”键进行干预后重新选择。7、非凡符号输入方法右击小键盘→选择(单击)符号类→单击小键盘8、智能ABC属性设置方法右击智能ABC标志→属性设置

四、文本文档的修改 1、光标的移动: 1)利用光标(上、下、左、右箭头)键可使光标移动一格。2)Home键:光标移到一行最前面。

3)End键:光标移到一行最后面。4)PageUp 及PageDown键:上/下翻一页。5)鼠标单击字符位置。2、滚行及翻页(光标不动):鼠标单击滚动条3、插入字符:可与输入一样在文本的光标前面插入任意字符。4、删除字符:用退格(“←”)键可删除光标前面字符,用“Delete”键可删除光标后面字符。

五、文本块操作—文本的选择、剪切、复制、与粘贴所谓文本块指的是把指定的某部分文本以反白显示(选中),然后进行移动或拷贝。 1、文本块的定义(选中): 1)拖动鼠标:移动鼠标到要选的文字块头,按下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到文字块尾再放开,使文本以反白显示。2)光标键移动到要选的文字块头,按下Shift键不要放,然后移动鼠标到文字块尾单击。 2、文本块操作 1)文本块的移动:选中文本→编辑→剪切→光标移到目标位置→编辑→粘贴2)文本块的复制:选中文本→编辑→复制→光标移到目标位置→编辑→粘贴3、关于剪贴板剪贴板是内存中一块非凡的区域,可以把选中的文本(或其它对象)保存到剪贴板中,再把它们粘贴到目标位置。剪切:把选中对象移到剪贴板,原来内容消失。复制:

把选中对象移到剪贴板,原来内容仍存在。粘贴:把剪贴板内容移到目标位置,剪贴板内容仍存在。剪贴板中只能存放一个内容,新的一次剪切或复制,都会使剪贴板的内容改变。§5 画图

一、画图程序的启动: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二、画图窗口 1、菜单栏 2、工具箱 3、颜料盒:在绘画中,我们经常要改变颜色。为改变颜色,我们可以移动鼠标到颜料盒的任何一种颜色,单击左键指定前景颜色或单击右键指定背景颜色。4、状态栏:在上面会显示各种工具的作用及坐标位置。 *窗口内容的隐藏与显示:查看→工具箱 /颜料盒 /状态栏

三、利用工具箱画图1、文字输入1)输入过程:(1)单击“文字”工具(工具框的“A”处)(2)用鼠标在绘图区中拉出一个虚线文字(3)在文字框光标位置输入汉字或西文字符2)利用字体工具栏改变字体:字体、大小、加粗、倾斜、下划线、竖排3)改变其颜色:左击颜料盒的对应颜色注重:鼠标在文字框外面点一下,文字框消失,

结束这次文字输入过程。字体大小及颜色都不能改变了。2、画各种线条和图形1)单击工具箱的相应图标(铅笔、刷子、直线、矩形、椭圆、多边形)2)按下左键并拖动鼠标,使线条或图形足够大小,松开左键即可。3)单击工具箱下面的选择栏可改变线条粗细或图形外形设置。 4)左击颜料盒的对应颜色可改变图形的颜色。 3、喷枪和颜料罐1)喷枪:用喷枪在绘图区中点一下,该处就会出现一簇彩色细点,其大小和颜色由工具箱下面的选择栏和颜料盒设定。2)颜料罐(用颜色填充):用颜料罐在一个封闭图形中点一下,该图形就被颜料盒设定的颜色填充。若点在不封闭图形上,整个绘图区就会被颜色填充。 4、图形擦除 1)利用工具框的橡皮,可擦除绘图区中的图象,橡皮的大小可用鼠标在工具箱下面的选择栏选择。2)橡皮擦除以后的颜色即“背景颜色” 3)擦除绘图区中的全部图象:编辑→全选→Delete 或图象→清除图象5、对图形的细微处进行修正:利用放大镜放大图象后再用铅笔修正(擦

除可将前景色设成背景颜色后再修正)。6、取色:此工具可将现有图象中的某一点颜色设成前景色。

四、块操作1、块定义:单击“选定”(或“任意外形裁剪”)工具,绘图区的鼠标变为十字形。移动鼠标到要裁剪的矩形块的左上角,按下左键往右下角拖,会出现一个虚线方框,松开左键,方框里面的内容就被选定为图象块。2、块移动与块复制将鼠标移到块内任意位置,按下左键,拖动鼠标,图形块跟着移动,松开左键,图形块即固定在那里。在拖动鼠标时按Ctrl键,即可复制块内容。 *或:编辑→复制→编辑→粘贴 3、块删除:按Delte 键可删除所定义的块内容。

五、图象变换利用图象菜单可以对已有的图象进行变换。1、翻转/旋转选定图象→图象→翻转/旋转→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按一定角度旋转→确定。若不选定图象块,则对整个图象翻转。2、拉伸/扭曲:选定图象块→图象→拉伸/扭曲→水平/垂直→输入大小值→确定。若不选定图象块,则对整个图象变换。3、撤消前一次操作:编辑→撤消

六、图象属性设置:1、设置画面的大小:图象→属性→选择大

小单位一输入宽度与高度值→确定。2、设置图象颜色(黑白或彩色):图象→属性→黑白/彩色→确定。

七、把其它图象文件粘贴到画图窗口中编辑→粘贴自

八、将图象设置为墙纸文件→设置为墙纸§6 资源治理器

一、文件及其存放1、文件:在Windows 98中,所有信息(程序、数据、文本)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磁盘上的。文件是一组信息的有序集合。2、文件名:每个文件都有一个文件名,文件名可以用英文或汉字取,最好不超过4个汉字(8个英文字母)多数文件还有一个扩展名,扩展名表示这个文件的性质:如.DOC是Word文档;.EXE 或.COM是程序文件。3、文件夹:文件存放在文件夹中,在DOS中叫子目录。 4、树形目录结构:为了有效的组织

文件存放,文件夹(目录)采用层次结构。每个磁盘的根部可以直接存放文件,叫做根目录。根目录下面还可放子目录(文件夹),子目录下面还可再放子目录(文件夹)……

二、文件及文件夹的治理——资源治理器文件及文件夹是PC机的重要软件资源,它们可以用资源治理器或“我的电脑”来治理。1、资源治理器的启动鼠标右击“我的电脑”→资源治理器或:开始→程序→资源治理器或:鼠标右击“开始”→资源治理器2、资源治理器窗口:除了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外其工作区分为左、右两栏,左边为目录树窗口,右边为文件窗口。3、目录树的打开与收缩:单击文件夹左边的“”或“-”。

4、文件的四种查看形式:通过“查看”菜单或工具栏选择1)大图标 2)小图标 3)列表 4)具体资料:可显示文件名、文件大小、类型及修改(建立)时间。

三、文件和文件夹的浏览和查找1、浏览:可通过我的电脑或资源治理器查看(文件太多时可使用滚动条)。 2、查找: 1)知道文件存放位置的可浏览我的电脑或资源治理器。2)只知道名称、不知道存放位置的,可使用开始菜单中的查找功能:开始→查找→选择搜索区域一输入查找名称→开始查找;名称不全面的可用“*”或“?”来代替。“*”表示一串字符串。“?”表示一个字符。如查找以“S”

开头的文件即在查找名称框中打入S*.* 四、对象(文件或文件夹)的选择单击对象,使它变成兰底白字,叫做这个对象被选中。对文件或文件夹的改名、删除、移动、复制等所有操作,都需要先选中对象。1、选择对象 1)单击对象,可选中一个对象。 2)在单击对象时,按住Ctrl 键,可选中多个对象。3)若要选中一片对象,可先单击最前面的对象,按住Shift键,单击最后的对象,也可按住鼠标左键在对象区的右上角拖到左下角放开。2、当前目录:单击目录树窗口的一个目录(文件夹),该目录被选中(文件夹打开)这个目录称为当前目录。当前目录也显示在地址栏中。

五、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删除、改名1、新建:选定新建位置→单击文件/右击文件窗口→新建→文件夹/文件类型→输入文件/文件夹名 2、改名选中改名对象→右击→重命名鼠

标在改名对象上多按一会放开 3、删除 1)选中对象→按Delete/单击工具栏上删除按钮 2)选中对象→单击文件/右击→删除

六、文件及文件夹的移动与复制1.移动1)选中对象→按住鼠标左键把它(们)拖到目的地(在同一盘中)2)选中对象→右击/常用工具栏/编辑菜单→剪切→目的地→粘贴。2.复制1)选中对象→按住Ctrl键并用鼠标把它(们)拖到目的地。2)选中对象→右击/常用工具栏/编辑菜单→复制→目的地→粘贴。注重:复制、剪切以后都要使用“粘贴”才有效果。【例】把硬盘上的文件或整个文件夹复制到软盘 1)使用前面文件(夹)复制的两种方法中的一个。 2)选中对象→右击→发送→3.5英寸软盘(A)

七、文件及文件夹的属性 1、属性查看 1)选中对象→鼠标右键→属性 2)选中对象→工具栏的属性按钮 2、属性种类:存档;只读;隐藏;系统

八、其它操作1、工具栏中的其它功能按钮:向上、后退、撤消、查看。2、在资源治理器中直接启动应用程序文件及文档文件。双击需启动的文件。若文档文件没有对应的应用程序,系统会提醒你选择一个可对它进行操作的应用程序。而且以后始终用此程序打开这类文档文件(相同的扩展名)。 3、创建快捷方式 1)利用在资源治理器创

建快捷方式:按住鼠标左键将文件或文件夹拖到桌面上。2)在桌面上创建:右击桌面→新建→快捷方式→浏览→找到文件所在位置(文件夹)→打开→输入快捷方式名称→完成3)快捷方式的删除:选中图标→按Delete键

九、硬盘的文件组织(目录治理)1、根目录下只存放必需的系统文件,2、系统软件和用户自己的文档文件要存放在不同的子目录(文件夹)中,不要把用户文档放在系统软件文件夹中。3、每个用户都要有自己的文件夹,当文件很多时要建立多级文件夹(子目录),各种文档分别存放。4、当有多个逻辑盘时,系统软件与用户文件应存放在不同的盘上。一

般C盘只存放系统软件。§7 改变Windows98的设置

一、总的设置方法:一般可通过“控制面板”设置,进入“控制面板”的方法是:开始→设置→控制面板。或:双击“我的电脑”→双击控制面板。

二、日期和时间的调整1、设置界面的进入双击任务栏右边的时间标志控制面板→双击日期/时间2、调整日期:选择年、月、日3、调整时间:用拖动鼠标方法选中小时或分,然后从键盘输入。

三、显示器及桌面主题的改变1、设置界面的进入控制面板→双击显示/桌面主题,或:右击桌面→属性2、桌面背景及墙纸选择:显示属性→背景→墙纸→选择HTML文档或图片→确定1)利用“浏览”可使用其它图片文件作为墙纸。2)“显示”有“居中”、“平铺”、“拉伸”三种选择。3、屏幕保护:显示属性→屏幕保护程序→选择屏幕保护程序→确定 1)可调整等待时间(最小1分钟) 2)可使用密码保护

四、键盘的设置:控制面板→双击键盘字符重复延时及字符重复速度调整:“速度”“语言”对话页:同“输入法”设置对话框

五、鼠标的设置:控制面板→双击鼠标双击速度调整:按钮→双击速度左右键改变:按钮→按钮配置改变指针外形:换方案:指针→方案个别指针改变:指针→选择指针→浏览→选择指针→打开→确定

六、输入法的设置: 1、对话框进入: 1)控制面板→双击输入法

2)右击输入法标志→属性2、添加输入法:“添加”→在输入法下拉列表中选择输入法→确定3、删除输入法:“输入法/语言”→选中输入法→“删除”→确定4、热键设置:热键→选择项目→选择基本键和组合键→确定5、任务栏上输入法标志的显示与隐藏:“输入法/语言”→“启用任务栏上的显示器”

七、打印机的设置 1、对话框进入: 1)控制面板→双击“打印机” 2)我的电脑→双击“打

印机” 3)开始→设置→打印机 2、添加打印机:双击“添加打印机”,然后按“响导”指示一步步执行。

八、任务栏的设置右击任务栏→属性→任务栏→总在前面→确定,可使任务栏总在前面。这样当活动窗口最大化时不会遮住任务栏。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基本操作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基本操作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ENIAC和PC 机比较ENIACPC机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重量30吨10kg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2计算机特点1、具有逻辑判定能力,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地进行工作2、运算速度快3、计算精度高4、存储容量大,记忆能力强 §3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自动控制4、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教学5、办公自动化6、人工智能§4计算机组成 一、PC机硬件基本配置1、主机:机箱、电源、主机板、CPU、内存、接口卡、硬盘、软驱、光驱2、显示器3、键盘、鼠标4、音箱、打印机

二、PC机主要部件与技术指标 1、CPU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做在一块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称为中心处理器(CPU),也即微处理器。它是计算机的核心,用于数据的加工处理并使计算机各部件自动协调地工作。CPU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档次。反映CPU品质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主频与字长。1)字长:CPU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bit),它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和运行速度。2)主频: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单位是MHz。主频越高,CPU速度就越快。PC机中用过的CPUCPU字长(位)主频(MHZ)兼容芯片8088准16位58028616位7~158038632位20~33AMD、IBM、Cyrix8048632位25~ 1005X86Pentium(586)64位66~1666X86、K5PentiumMMX64位166~233PⅡ(赛扬)64位233~600K6PⅢ64位600~800K7 2、主机板主机板上有CPU插座、内存插座、ROMBIOS、CMOS及电池、输入输出接口和输入输出扩展槽(系统总线)等PC机的主要部件。不同档次的CPU需用不同档次的主机板。机板的质量直接影响等PC机的性能和价格。流行的主机板生产厂家有华硕、技嘉等 3、内存储器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存储器中的信息是用“1”和“0”组成的二进制的形式来表示,一个二进制位为1bit(比特)。存储器所能容纳的信息量称为存储容量,度量单位是“字节”(BYTE)。八个二进制位组成一个字节。1KB(千字节)=1024字节1MB(兆字节)=1024KB1GB(千兆字节)=1024MB内存储器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PC机的内存做成内存条形式,目前流行的内存条容量有64MB,128MB。不同档次PC机的内存条不兼容(引脚)。 4、外存储器:又称为辅助存储器。用来存储大量的暂时不处理的数据和程序。外存储容量大,速度慢,价格低,在停电时能永久地保存信息。最常用的外存储器是软磁盘、硬磁盘和光盘。硬盘:其特点是固定密封、容量大、运行速度快,可靠性高。磁盘片和驱动器做在一起。又叫固定盘。硬盘是PC机主要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用户数据等)存放的地方。目前流行硬盘的容量有6、3、8、2、10、15GB等;闻名品牌有IBM、Seagate(希捷)、

简述计算机发展历程

简述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的电子设备,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经历了从巨型机到个人电脑的演变,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到多功能的智能化发展。本文将从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一、计算机的起源 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的计算机是由人类手工操作的机械计算器。到了20世纪初,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电子时代。在19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它是一台巨型机,占地面积达到了18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ENIAC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的电子化时代的开始。 二、计算机的发展 1.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计算机,主要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元件。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慢,但是它们的出现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性的计算机有ENIAC、EDVAC、UNIVAC等。 2.第二代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计算机,主要采用晶体管作为计算元件。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体积缩小、功耗降低、运算速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等新技术。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7090、IBM 1401等。 3.第三代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计算机,主要采用集成电路作为计算元件。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同时也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新技术。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System/360、DEC PDP-8等。 4.第四代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计算机,主要采用微处理器作为计算元件。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同时也出现了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等新技术。代表性的计算机有Apple II、IBM PC等。 5.第五代计算机 第五代计算机是指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计算机,主要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元件。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加强大,同时也出现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代表性的计算机有Cray-2、IBM RS/6000等。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整理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整理 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一大杰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 之一。它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非常漫长,从最早的打孔卡到现在的云计算,每一个阶段都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技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行整理和总结。 1. 机械计算时期:1642-1945年 机械计算机时期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机械计算机是人类第一个可用于计算的机器。最早的计算器是十位计算器,发明者是德国考古学家威廉·施兰兹发明的。此后约100年, 各种计算器如加法器,乘法器等不断被发明和改进。直到 1900年左右,美国人赫尔曼·哈勃(Herman Hollerith)发明了 打孔卡机,该机器被广泛用于数据处理,并且成为现代电脑的前身。 2. 电子计算时期:1937-1957年 在20世纪30年代,电子计算机开始得到发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几台重要的计算机,例如:美国的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然后出现了EDVAC和UNIVAC计算机。在这个时期,发明了许多 关键技术,如计算机程序(程序设计)、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还发明了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制和布尔代数,为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集成电路时期:1958-1964年 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了微观电子技术。这使得下一 代计算机得以使用集成电路而不再使用单片式电路。IBM7094 是第一台使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明使计算机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内完成更多的计算,也更加节约能源。 4. 微处理器时期:1965-1971年 20世纪60年代末期,摩尔定律被提出。它预测了在未来 的18个月内,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将增加一倍, 而元器件成本没有增加。这个定律一直延续至今。1971年, 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 4004,它的出现标志着微处理器时代的开始。仅几年后,计算机就变得越来越小,价格也越来越便宜。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是由个人使用的。 5. 个人计算机时期:1974-现在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计算机结束了只是单一用途的时代。1974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这是IBM PC。此后,个人计算机的数量迅速增加。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技术应运而生,如图形用户界面(GUI),鼠标,扬声器等,同时,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个人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云计算时期:现在-未来 与传统计算机架构不同,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按需计算、存储和应用服务的新型计算方式。云计算通过大量的共享、虚拟的资源,实现了数据更加可靠、便宜和跨平台的共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处理和存储数据的电子设备,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 的工具。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人类计算工具,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里程碑和技术突破。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对社会和科技的影响。 1. 古代计算工具 古代人类使用各种计算工具来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最早的计算工具可以追溯 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如算盘和计算棒。这些工具通过移 动珠子或棒子来进行计算。 2. 机械计算机的发展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机械计算机的发展开始取得突破。德国工程师帕斯卡 尔发明了第一台机械计算器,它可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随后,英国数学家巴贝奇设计了分析机,这是一种可以进行复杂计算的机械计算机。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资金问题,分析机并未得到实际应用。 3.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发展的新纪元。美国的ENIAC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于1946年投入使用。ENIAC采用了电子管作为计算元件,可以进行高速计算。然而,ENIAC体积庞大,耗电量巨大,且编程困难,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4. 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取代了电 子管,使计算机更小、更可靠、更节能。1958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第一个集成

电路,这为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片硅片上,使得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5. 个人计算机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兴起使得计算机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立了微软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同时,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创立了苹果公司,推出了苹果个人电脑。这些个人计算机的问世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便携、易用,并且价格也逐渐降低,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 6. 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计算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互联网使得计算机可以互相连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移动计算的兴起也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娱乐。 7. 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发展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的智能,具备学习和推理能力。量子计算则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计算,具有极高的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应用和创新。 总结: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古代计算工具到机械计算机,再到电子计算机的演进。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小、更可靠。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计算机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对社会和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和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早期计算设备的出现到现代计算机的应用。 1. 早期计算设备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就开始使用简单的计算工具,如算盘、计算棍等。然而,真正的计算机发展始于19世纪。1822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设计了一台名为巴贝奇分析机的机械计算设备,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资金问题,这台机械计算设备并未得到实际应用。 2. 电子管时代 20世纪40年代,电子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尼阿克计算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完全电子化的通用计算机。这台计算机使用了大量的电子管,体积庞大且能耗高。然而,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3. 晶体管时代 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比电子管 更小巧、更可靠、更耐用,并且能耗更低。1959年,美国仙童公司推出了第一台 采用晶体管的计算机TRADIC,它的体积和能耗大幅度减小,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4. 集成电路时代 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紧凑和高效。集成电路 是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1964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System/360系列计算机,这是第一台采用集成电路的大型机,引领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

5. 个人计算机时代 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市场,标志着计算机的普及化。1975年,美国微软公司推出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Altair BASIC,这是个人计算机发 展的重要里程碑。随后,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IBM PC,个人计算机逐渐 成为家庭和办公室必备的工具。 6. 互联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进一步扩展。1990年,英国 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这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随后,互联网 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商业活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7. 现代计算机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计算机应用已经涵盖了各个领域。在科学研究方面,计算机在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商业领域,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在娱乐领域,计算机游戏、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创新,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娱乐体验。 总结: 计算机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机械计算设备到现代的高性能计算机,它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期待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发展历史

计算机发展历史 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计算机的历程也历经了许多曲折的发展过程。 1.计算机的起源 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方式后,就开始尝试将计算机械化。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2600年之间,古埃及人就使用了一种叫作“阿比多斯板”的计算工具,用来记录天文观测数据。此后,古希腊人又发明了“天球仪”和“安提基特拉机械”等计算工具。 2.二进制计数系统的发明 二进制计数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但却是在20世纪初才被发明出来的。1847年,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提出了代数的基本原理,并为代数提供了一套数学工具。他的思想极大促进了20世纪二进制计数系统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二进制计算的机器,这标志着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纪元。 3.机器式计算机的发明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机器式计算机开始大规模出现。1890年,赫尔曼·荷尔茨发明了一种用于大规模人口普查的计算机,这是现代计算机的起源之一。另外,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提出了“差分机”和“分析机”的构想,这些机器被认为是第一台真正的通用计算机。但只是提出了构想,从未实现。

4.电子管时代的到来 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子管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电子管计算机开始出现。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是由美国人约翰·A·泰特发明的,名叫“恒星号”。这台机器有17个电子管,因此也被称为“大强发号”。接下来,美国人艾克特和莫克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名为ENIAC,具有大量的电子管。ENIAC的出现标志着电子管时代的正式开始。 5.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电子计算机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进入了半导体时代。集成电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小巧轻便。此外,集成电路技术的发明也为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计算机网络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间的交流变得日益方便和高效。ARPANET即早期的互联网,从1969年开始,美国国防部资助了该项目,并于1972年正式投入使用。其中一些技术和应用程序在1980年代早期逐渐发展成了当今的互联网。 7.个人计算机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1976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Apple I,这标志着个人计算机时代的正式开始。此后,各大厂商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个人计算机,计算机已经逐渐普及到了世界各地的家庭和企业中。 8.人工智能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工智能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当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3篇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一)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接受指令进行运算、逻辑比较、决策并存储结果的智能机器。起初,计算机是为处理数学运算而设计的。现在,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最初的计算机可以追溯到1822年,英国的Charles Babbage发明了“差分机”,它能进行多项式函数的计算。后来,Babbage又发明了分析机,该机器构思了循环指令和可编程内存,这些构想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的核心概念。 20世纪的第一半,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需求,计算机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计算机的代表性产品,比如:1941年美国IBM公司的MarkⅠ型计算机,它是一个电子计算机,用于为美国海军编制弹道表;1946年,ENIAC电子计算机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认为的计算机;1951年,美国UNIVACⅠ型计算机上市,这是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计算机以及第一个被销售给商业客户的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小,更加高效便捷。到了196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实用阶段,IBM公司推出的Stretch、System/360、System/3、System z等系列机型,成了当时的主流计算机。 到了1970年代至1990年代,计算机逐渐走向个人化时代,微处理器、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成为带动计算机进入个人化时代的技术。1981年,IBM发布了第一台个人电脑(PC),这

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同时,个人电脑的发展也使得计算机应用迈进了新的阶段。从此,计算机逐渐走向了普及化,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经历从巨型计算机 逐步向个人电脑的转变的过程,也是由科研单位、政府向企业、个人化的转变。计算机的发展史,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计算机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二)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的现代,人们通常将计算机的发 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即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人机界面和智能化时期。 机器语言是计算机发展的最初时期,机器语言是由二进 制代码构成的,需要人类使用机器语言来编写程序,并使用指令集来控制计算机执行特定的操作。但是,这种编写方式极其繁琐,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开发更高层次的编程语言。 汇编语言是一种能够替代机器语言的编程语言,它利用 助记符代替了二进制代码,这样使得程序设计更容易了。汇编语言虽然比机器语言好用了,但它仍有许多不足,比如:完全依赖硬件架构,缺乏可移植性、维护性差等。这使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高级语言是在汇编语言之上的另一层编程语言,它是现 代计算机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高级语言使得程序的编写更为简单,且创造了对于程序设计的其它概念,例如:算法、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 人机界面是在高级语言之后的技术转变,预测人机交互 界面的出现。人机界面改进了计算机的使用方便性、提升了用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如算盘和蒙哥马利棍等。然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始于20世纪,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并回顾其中的关键里程碑。 1. 早期计算工具 在20世纪初的早期,计算机是指传统的机械设备,如差分机和分析机。这些机器能够执行数字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但其功能有限且体积庞大。这些早期计算工具依靠机械装置进行计算,速度较慢且需要人工操作。 2. 电子管时代 20世纪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电子管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电子管是一种控制电流流动的电子设备,能够放大和开关电子信号。利用电子管技术,第一代计算机问世了。例如,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于1946年投入使用。然而,电子管的使用导致计算机变得更庞大且易损坏。 3. 转向晶体管 20世纪50年代后期,晶体管逐渐取代电子管成为计算机的主要构建元件。晶体管是一种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小型电子设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小的体积。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二代计算机,如IBM 1401和DEC PDP-8。这些计算机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

4. 集成电路和个人计算机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集 成电路是一种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到一个小芯片上的技术。这使得计算机更加紧凑和高效。第三代计算机开始出现,如IBM System/360和DEC PDP-11。同时,个人计算机的概念也逐渐崭露头角。 5. 微处理器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 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微 处理器是一种集成电路,包含了计算机中的所有主要组件,如中央处 理器(CPU)。这一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第四代计算机的出现,如Apple II和IBM PC。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为家庭和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计算能力。 6. 个人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一直在不断演进。存 储容量的提升、处理速度的增加以及用户界面的改进,使得个人计算 机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互联网的崛起和信息技术 的进步推动了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商业和科学研究等。 总结: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阶段,从早期的机械计算工 具到现代的个人计算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引 入不断推动了计算机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 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我

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机械计算器时代(1600年代-1940年代):从17世纪开始,人们开始设计和制造各种机械计算器,例如帕斯卡计算器和巴贝奇的分析机。这些机械装置能够执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但操作复杂且效率有限。 2.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0年代-19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管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它使用大量的电子管进行运算,但体积庞大、散热困难且能耗高。 3.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0年代-1960年代):19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极大地改进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晶体管计算机更小巧、能耗较低且速度更快,例如IBM 7090和UNIVAC系列。 4. 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0年代-1970年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计算机变得更加紧凑、可靠且高效,DEC PDP-8和IBM System/360是当时的代表。 5. 个人计算机时代(19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等公司推出了具有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使得计算机普及到了家庭和办公场所。 6. 互联网时代(1990年代-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在线购物、远程工作等。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上只是计算机发展史的简要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未来的计算机发展还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它的诞生 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里程碑,这些里程碑不仅影响了计算机科学本 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克特和莫奇利瓦特使用电子管构建 了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是世界 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科学的开始, 它可以完成复杂的数值计算,具有了远远超出人类能力的计算能力。 2. 软件的出现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软件的出现。在早期 的计算机中,程序是直接通过硬件编写的,改变程序需要大量的时间 和工作。1952年,英国科学家图林发明了“汇编器”,它可以将符号指 令(高级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这项创新极大地简化了程序编写的 过程,并推动了软件的产生。 3. 操作系统的发展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在1950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扩大,人们发现在一个计算过程中需要多个人和多 个程序进行交互。为了管理这些资源,操作系统应运而生。1956年,MIT的约翰·麦卡锡发明了第一个操作系统——LISP。从此,操作系统

逐渐成为了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件,为其他软件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4. 网络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网络的兴起。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ARPANET项目实现了第一个分组交 换网络,为后来的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 算机科学开始与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紧密结合,推动了人们对 信息时代的全面认识。 5. 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的崛起是计算机科学的又一重要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发展,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起伏。1980年代,专家系统成为了人工智能的主流方法之一,它利用专家的 知识和推理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 的兴起,人工智能得以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总结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软件的出现、操作系统的发展、网络的兴起和人工智能的崛起。这些重要里程 碑共同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并为我们现代化的社会和生活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科学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将继续推动科技革 命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时光荏苒,计算机这个智能机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经历了无尽的变化和演化,走过了一条充满曲折和辛酸的发展之路…… 一、计算机的起源及发展初期 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前半叶。早在1837年,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就设计制造出了一台“差分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然而,其实这只是个简单的计算机械装置,只能用来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对于更复杂的计算无能为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二十世纪初,人类开始逐渐探索如何制造出高速且能执行较为复杂计算任务的机器。直到1930年代,美国科学家阿特金森(Atanasoff)和贝里(Berry)共同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随后不久,世界二战爆发,为了满足作战需要,各国政府纷纷加入到计算机的研制课题中来。194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艾克特和莫奇利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威尔基(Wilkes)等人先后设计出了各自的计算机。其中,艾克特和莫奇利设计制造出ENIAC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电子真空管的计算机,其速度达到了每秒5000次计算,而威尔基所设计的Manchester MarkⅠ计算机则是世界上使用磁盘存储器的第一台计算机。 二、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时代 在上述计算机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发

展,进入了计算机的电子管时代。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 马克·艾尔金以及詹·麦凯利·冯·诺伊曼等人研制出了“哈佛马克Ⅰ”计算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接着,由美国IBM公司设计制造的ENIAC电子计算机,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用电子管实现的计算机,速度比早期的机械计算机快上万倍。 在195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速。美国IBM公 司继续研制出新的计算机,采用的是基于定制电路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的设计技术,使计算机的 速度和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超过了当时的任何计算机。这也标志着计算机技术进入了“第一代计算机”时代。 三、计算机的第二代——晶体管时代 上述状态并未持续太久,由于电子管在工作过程中耗能 大且寿命短,同时还很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这些问题都严重限制了计算机的性能和使用。为此,英国物理学家巴拉德(Bardeen)和布里丹(Brattain)这对科学家于1947年设计制造出了一种小型的三极管(Transistor),从而使得计算机技术进入了“第二代计算机”时代。三极管的工作效率比电子管高得多,而且寿命更长,靠它们制造出的计算机也更加美观小巧,使用寿命较长,同时计算速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此时,美国仪器公司推出的Transistor Pulsed Circuits计算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采用晶体管技术的计算机,而1964年IBM公司则制造出第一台商业化的晶体管计算机——Model 7030,这一台计算机被誉为“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四、计算机的第三代——集成电路时代 经过了晶体管的大力开发和应用,人们发现,不论是晶 体管还是电子管技术,都无法有效解决计算机的三大问题:耗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发明之一,不仅大大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带来了许多科技进步。电子计 算机早期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但在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 程中,已经演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工具。电子计算 机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如下: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最初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使用真空管作 为电子开关。这种电子管比较大,操作复杂,每秒操作只能进行 几百次,因此这些机器很慢。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最著名代表之 一是ENIAC,它是一个电子数字计算机,占地面积为167平方米,重达30吨,共有18000根电子管。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比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快了很多,它们采用了 晶体管代替了真空管。晶体管比真空管小,更快、更可靠、更省电。它们也使用了磁带存储数据,能够比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存储

更多的信息。二代机器仍然很大,有些仍然需要使用空调来保证 它们能够正常运行。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进一步使用了集成电路技术,它们比前两代 电子计算机更小、更快,更容易使用。1993年,英特尔公司推出 了第一款微处理器,它的操作速度比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更快。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是由微型电子技术发展而来的,采用射频技术,并使用了大型集成电路技术。这种电子计算机比前三代的电 子计算机更快、更小、更节能,并可以存储更多和更复杂的信息。虽然这些机器最初是在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中使用,但随着第三 代电子计算机价格的下降,个人电脑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总结

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电子计算机已经从巨型机器变成了微型电脑,从专业的数学仪器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尽管其器件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方便而科技的来源。然而,它广泛应用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巨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仍然是不能忽略的。未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有着不确定性的领域,极有可能会打破现有的极限,创造人类新的未来。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工作原理完整版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工作原理完整版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它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创新。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其工作原理。 一、计算机的起源 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比如算盘等。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出现在20世纪。早期的计算机是巨大的机械装置,体积庞大且操作繁琐。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科学家查尔斯·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的雏形。 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计算机(1940s-1950s)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作为其核心部件,由于这些计算机的规模庞大、发热严重、功耗大,因此被称为“电子巨蛋”。顶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约为每秒几百次。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NIAC,它于1946年投入使用。 2.第二代计算机(1950s-1960s)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代替了真空管,这大大减小了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并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和速度。此时,计算机进入了商业化的阶段,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IBM公司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计算机制造商。

3.第三代计算机(1960s-1970s)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了集成电路(IC)技术,使得计算机更小巧、更高效。这一时期,计算机开始普及到个人和家庭领域。1975年,美国微软公司成立,为个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4.第四代计算机(1970s-1980s)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使得计算机更加精细化和高速化。此时,个人电脑开始迅速普及,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计算机制造商。 5.第五代计算机(1980s至今) 第五代计算机以微处理器技术为核心,拥有更高的运算速度和更强大的存储能力。各种便携式设备的涌现,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 三、计算机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 1.输入 输入是将外部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的过程。通过键盘、鼠标、摄像头等输入设备,用户可以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这些输入的数据被传送到计算机的内存中等待处理。 2.处理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史

1.计算机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开始使用结绳,垒石,枝条或刻字等方式进行辅助计算和计数的工具。 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算筹计数的“筹算法”。 公元六世纪,中国开始使用算盘作为计算工具,算盘是我国人民独特的创造,是第一种彻底使用十进制计算的工具。 由于人类一直在追求计算的速度与精度的提高: 16世纪,苏格兰数学家尼培尔发明了一个计算乘法的数 表,称为尼氏骨片。 1620年,欧洲的学者发明了对数计算尺。 1642年,法国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1aisePasca1)发明了机械计算机。 19世纪,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1eSBabbage)提出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于1822年设计了一台差分机,并于1832年设计一种基于计算自动化的程序控制分析机,提出了几乎完整的计算机设计方案,被誉为计算机之父。 1854年,英国数学家布尔(GeorgeBoo1e)提出符号 逻辑思想。 2.计算机的发展

现代计算机就是从古老的计算工具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中间经历过的挫折已经很难找到相关记载,到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出现的时候已经到了20世纪中期。 1946年,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1 .由二进制替代十进制 2 .采用存储程序思想(核心) 3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4 .指令和数据存于存储器,按地址寻访 5 .从逻辑分为运算器(A1U),控制器(CU),存储器,输 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同年第一台计算机EN工AC埃尼阿克(EieCtrOniCNumerica1IntegratorAndCa1cu1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世并正式投入运行,参与研制工作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克莱和埃克特为首的研制小组,总共花费48万美金,隶属于军方用于计算弹道表,于1955年退役。

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

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 计算机是一种以电子方式进行工作的高科技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从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人们利用原始的计算工具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使用算盘进行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然而,真正的计算机起源于二战期间的军事应用。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计算需求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探索用机械方式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诞生。ENIAC 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制造的,它体积庞大,重达30吨,耗电量惊人。尽管ENIAC存在种种限制,但它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ENIAC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数字时代,也为后来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自ENIAC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可谓飞速。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和军事领域,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逐渐进入商业和个人领域。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采用了晶体管代替了原来的电子管,大大减小了体积和耗电量。此后,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相继问世,微处理器的诞生更是让计算机变得更加小巧而强

大。到了21世纪,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追求更高的性能、更便携的外形以及更友好的用户界面。目前,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机的未来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无处不在。 在科学研究领域,计算机被广泛用于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和建模等方面。例如,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行星的轨道,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状态;生物学家利用计算机进行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折叠等复杂计算。 在医疗领域,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从辅助诊断发展到了手术操作和药物研发等更加复杂的领域。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操作,从而降低手术风险;计算机模拟药物分子结构,加速新药研发的速度。 在交通运输领域,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交通管理、路线规划和车辆控制更加高效。例如,导航系统利用计算机算法根据实时交通情况为驾驶员提供最佳路线,以节省时间和燃料。 在教育领域,计算机的普及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在娱乐领域,计算机游戏、虚拟现实技术和影视特效都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游戏,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各种冒险和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基本操作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基本操作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于 1946 年 2 月 ,在美国诞生。ENIAC 和 PC 机比较 ENIACPC 机耗资 100 万美圆 600 美圆重量 30 吨 10kg 占地 150 平方米 0. 25 平方米电子器件 1.9 万只电子管 100 块集成电路运算速度 5000 次/秒 500 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 (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 (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 (1971~)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从 1953 年开始研究,到 1958 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 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 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2计算机特点1、具有逻辑判定能力 ,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地进行工作 2、运算速度快 3、计算精度高 4、存储容量大 ,记忆能力强§3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设计 /辅助制造 / 辅助教学 5 、办公自动化 6、人工智能§ 4 计算机组成 一、PC机硬件基本配置1、主机:机箱、电源、主机板、CPU、内存、接口卡、硬盘、软驱、光驱 2、显示器 3、键盘、鼠标 4、音箱、打印机 二、PC 机主要部件与技术指标 1、CPU 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做在一块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称为中心处理器(CPU ),也即微处理器。它是计算机的核心,用于数据的加工处理并使计算机各部件自动协调地工作。 CPU 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档次。反映 CPU 品质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主频与字长。 1 )字长: CPU 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bit ),它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和运行速度。 2)主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