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传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细节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的语言描写

一、原文: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
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
当晚无事。
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性格特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二、原文: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
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
‘’性格特点: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心存幻想。
三、原文: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管营,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
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性格特点: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四、原文: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性格特点:安分守己、办事谨慎。
五、原文: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
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
性格特点:武器不离身,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性格变化:从他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血性耿直——随遇而安——心存幻想最后到忍无可忍的地步。
从细节描写解读林冲的性格转变

2012.07胡莹细节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优秀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目传神,一瞬传情”的艺术境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有许多细节描写的妙笔,在此笔者就结尾部分对林冲三声怒喝的细节,为大家分析一下林冲性格的转变。
林冲的第一声“大喝”是在草料场火起后,在山神庙中亲闻陆谦等人的对话,了解高俅等策划阴谋真相的时候。
这时,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这一喝是林冲的矛盾性格由量变到质变的集中体现,这一喝是林冲大梦方觉,幻想破灭,下决心向恶势力宣战的最简洁的宣言书。
林冲原本是个谨小慎微之人,他“吃饭防噎,走路防跌”,如履深渊,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地效命于大宋朝廷,可高俅父子生事陷害,无端制造了“误闯白虎堂”的冤案,把林冲刺配沧州,即便如此,他仍甘做罪囚,安心看守天王堂,希望一旦赦免,好回家和妻室团聚。
待得知李小二报信,知晓陆谦等人到沧州后,林冲买刀寻敌,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胸中燃起的一腔怒火,又强自压下去了。
接管草料场后,面对“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草屋,还想“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随遇而安又占了上风。
可肆虐的风雪,使坐在四处漏风的草屋中的林冲身上寒冷,于是他“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去买酒避寒,也因此在半路上对神灵顶礼膜拜,乞求“神明庇佑”。
堂堂七尺男儿,满腹韬略,武艺精绝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孤身一人,万里作囚,凄惶落魄,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压在神灵的庇佑上,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茫茫人世,或许只有酒店主人的一壶热酒能给林冲以些许安慰,可杯水车薪,难解其心头的郁闷。
直至草厅被大雪压倒,林冲仍“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烧了大军草料场。
赖以栖身的草厅倒了,林冲只好到山神庙躲避风雪。
从细节描写解读林冲的性格转变内容摘要:林冲是《水浒传》中形象刻画十分鲜明的人物之一,但他是如何从一个声名赫赫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转变成一位威风凛凛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如何由一个心存幻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转变成一个与统治阶级势不两立、殊死搏斗的英雄人物的呢?这在高中语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精彩的描述。
从细节描写解读林冲的性格转变-最新文档

从细节描写解读林冲的性格转变细节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优秀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目传神,一瞬传情”的艺术境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有许多细节描写的妙笔,在此笔者就结尾部分对林冲三声怒喝的细节,为大家分析一下林冲性格的转变。
林冲的第一声“大喝”是在草料场火起后,在山神庙中亲闻陆谦等人的对话,了解高俅等策划阴谋真相的时候。
这时,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这一喝是林冲的矛盾性格由量变到质变的集中体现,这一喝是林冲大梦方觉,幻想破灭,下决心向恶势力宣战的最简洁的宣言书。
林冲原本是个谨小慎微之人,他“吃饭防噎,走路防跌”,如履深渊,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地效命于大宋朝廷,可高俅父子生事陷害,无端制造了“误闯白虎堂”的冤案,把林冲刺配沧州,即便如此,他仍甘做罪囚,安心看守天王堂,希望一旦赦免,好回家和妻室团聚。
待得知李小二报信,知晓陆谦等人到沧州后,林冲买刀寻敌,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胸中燃起的一腔怒火,又强自压下去了。
接管草料场后,面对“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草屋,还想“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随遇而安又占了上风。
可肆虐的风雪,使坐在四处漏风的草屋中的林冲身上寒冷,于是他“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去买酒避寒,也因此在半路上对神灵顶礼膜拜,乞求“神明庇佑”。
堂堂七尺男儿,满腹韬略,武艺精绝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孤身一人,万里作囚,凄惶落魄,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压在神灵的庇佑上,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茫茫人世,或许只有酒店主人的一壶热酒能给林冲以些许安慰,可杯水车薪,难解其心头的郁闷。
直至草厅被大雪压倒,林冲仍“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烧了大军草料场。
赖以栖身的草厅倒了,林冲只好到山神庙躲避风雪。
待至草料场火起,他还准备开门救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细节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细节描写作者:黄殿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成功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
本文着重从突出人物性格变化,推动情节波澜起伏这两个方面,分析细节描写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的巧妙运用。
关键词:细节描写性格情节文学作品的成功有很多原因,精彩巧妙的细节描写是不容忽视的一大亮点。
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
[1]那么何为细节呢?细节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事件或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的描写和细腻入微地刻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是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经典作品,笔者从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这两个方面谈谈细节描写在本文中的运用。
一篇小说,如果离开细节去刻画人物,就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只有精确真实的细节描写才能塑造出鲜活灵动,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林冲在闲走间遇见旧知李小二,在回答小二“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时,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后来到了小二家里,林冲又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们两个。
”林冲本是东京汴梁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衣食无忧,生活美满,因妻子貌美,与高衙内发生冲突,进而得罪了高太尉,被刺面发配沧州。
本是由于高俅生事陷害才遭此劫难,但与李小二谈及此事时却硬是咽下了这口恶气,默默忍受了一切:痛苦、侮辱,还有冤屈。
他把事情归咎为自己“恶”(冒犯、触怒)了“高太尉”,甚至自称“罪囚”,这里最为充分地表现了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一味忍让的性格特点,此其一。
他善良天真地幻想着服刑期满,回家与妻团聚,但是当李小二把从东京来的尴尬人请管营、差拨鬼鬼祟祟吃酒、谈话的情形告诉恩人时,“林冲大怒”,“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街上寻了三五日”,作者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林冲奋起反抗的勇气和决心,此其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精彩片段摘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精彩片段摘抄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转背不多时,只见林冲走将入店里来,说道:“小二哥,连日好买卖?”李小二慌忙道:“恩人请坐,小二却待正要寻恩人,有些要紧话说。
”有诗为证:谋人动念震天门,悄语低言号六军。
岂独隔墙原有耳,满前神鬼尽知闻。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
林冲自到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
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那雪早下得密了,但见: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
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
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
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
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
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
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
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古时有个书生,做了一个词,单题那贫苦的恨雪:广莫严风刮地,这雪儿下的正好。
拈絮挦绵,裁几片大如拷。
见林间竹屋茅茨,争些儿被他压倒。
富室豪家,却言道压瘴犹嫌少。
向的是兽炭红炉,穿的是绵衣絮袄。
手捻梅花,唱道国家祥瑞,不念贫民些小。
高卧有幽人,吟咏多诗草。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扑扑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的烧着。
但见:雪欺火势,草助火威。
偏愁草上有风,更讶雪中送炭。
赤龙斗跃,如何玉甲纷纷;粉蝶争飞,遮莫火莲焰焰。
初疑炎帝纵神驹,此方刍牧;又猜南方逐朱雀,遍处营巢。
谁知是白地里起灾殃,也须信暗室中开电目。
看这火,能教烈士无明发;对这雪,应使奸邪心胆寒。
走不到三五里,早见近村人家都拿着水桶、钩子来救火。
林冲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
”提着枪只顾走,有诗为证: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赏析

《林教头风雪xx》描写赏析一、景物描写我国古典小说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善于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使用其它手法,特别是单纯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如果有的作品使用了景物描写,也是运用白描手法,以极为简洁的笔墨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西游记》是如此,《水浒》也是如此。
在这篇作品中,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却写得恰到好处,并且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描写。
(读有关描写)板书设计正面描写渲染浓重气氛风雪推动情节发展侧面衬托烘托人物形象1.找出所有景物描写。
2.多角度的景物描写:(1)直接描写风雪:1共有三处请指出来。
2这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一个?——“紧”,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我们一会儿再说。
(2)侧面衬托风雪:1指出哪些语句是侧面描写风雪。
2在这些语句中能够表现风大雪猛的词语有哪些?——“摇振”“压倒”“向火”“踏着碎琼乱玉”“背着北风而行”“迎风”。
3.这里的景物描写,虽然都非常简洁,但其作用却非常丰富,请大家归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1、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
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细中见真_微中知著_林教头风雪山神庙_细节描写赏析

量避免英汉互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歪曲,从而顺利地进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1]方梦之.译学词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杨宪益,戴乃迭.唐诗[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5]Nida ,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3.[6]曹英华,郝进仕.论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7).所谓细节,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它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
也有人认为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什么作品(特别是小说),往往很兴奋、很激动,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
精彩的细节描写常常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
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增添异彩,富有生气,就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闲笔和伏笔——浅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艺术

闲笔和伏笔——浅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艺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只是《水浒》中节选的一个片段,依然韵味无穷,令人不忍卒读,足见施耐庵笔力伸厚。
清初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第26回时曾批道:“须知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联绾激射,正复不定,断非一语所得尽赞耳。
”这是深谙施氏之妙笔的酌见。
《水浒》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而言,在叙述描写情节结构之中的确深得虚实之真味。
虚与实是相互依存的范畴。
作为表现技巧和审美的独特视角,历来都倍受艺术家的推崇。
绘画、戏剧、音乐、文学创作都特别讲究虚与实的融合。
画论中常有“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的经验之谈。
讲的就是虚实相生的道理。
何谓虚实相生呢?画家的见解是“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
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
”文学家虽没有画家那样阐述得如此透辟,却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创作范例。
《陌上桑》中对采桑女罗敷美貌的描写用的全是虚笔。
通过少年、耕者、犁者等见到罗敷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美感效果衬托出罗敷摄人心魄的美貌。
对罗敷的容貌之美,虽未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三国演义》刘、关、张三顾茅庐一节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也深得虚实之妙。
先借助催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物和卧龙岗的清景层层烘染、衬垫,使诸葛亮人未亮相而神韵宛在。
当这种虚笔发挥到淋漓尽致之时,才让诸葛亮正面出场,从而达到了刘熙载所称道的“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的审美效果。
可见,以虚写实,实中见虚,虚虚实实,虚实相生,既是创作的经验积淀,也是品味审美对象的独特视角,而作品的“笔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的旨趣也全在虚笔的妙用之中。
作品中的虚笔运用,主要有伏笔、侧写、间止、虚空、暗示、映衬、烘云托月等一系列手法。
实处易,虚处难。
作者的匠心,作品的艺术魅力,最能体现在看似不经意的虚笔运用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妙用虚笔,不仅使文势摇曳多姿,平添许多逸致情趣,更使林冲的形象格外扣人心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传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细节描写1一目传神,一瞬传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情感
意蕴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优秀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目传神,一瞬
传情”的艺术境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有许多细节描写的妙笔,品
味这些细节,对于加深小说艺术性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设置道具法。
如,林冲听李小二说陆虞侯来到沧州,谋害自己时: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
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林冲被差遣去看守草料场,离开天王堂时:
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
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
林冲手刃陆谦时:
把枪搠在地上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把陆谦上身
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
自从林冲得知陆虞侯要谋害自己,便买下了这把复仇的尖刀,并始终
带在身上,表现林冲对陆虞侯阴谋的警觉和他谨慎的个性,前文三次提及,
最终用这把利刃杀了仇人,同时,“尖刀”的反复出现,也显得前后照应,情节缜密。
2.镜头慢放法。
以慢镜头的方式,将动作分解,慢放,用慢动作将人物思想感情外化
或强化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相关人物、事件的原因等。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
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的一条絮被。
林冲
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
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
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我且去那里宿一夜。
等到天明,却做
理会。
”
3.对比映衬法。
对比映衬手法,就是将人与人、人物自身的肖像、语言、行为等方面
的对比,以突出人物的心理、个性差异,或揭示人自身的矛盾性格等。
如,林冲打酒回来,两间草厅被烧,来到山神庙时: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差拨、陆虞侯、富安放火烧了草料场,来到山神庙时:
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的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
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
差拨、陆虞侯、富安三人在山神庙门前幸灾乐祸时:
林冲自思道:可怜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
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
再写三人“再也推不开”,对比中进一步衬出林冲的力大无比。
最后,当林冲听到三人恶毒的言语后,怒火中烧,“轻轻把石头掇开”,其神勇、大力、心细的个性便跃然纸了上。
4.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就是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画人物肖像、动作的细微之处,自
然景物的形态、色彩、动态等方面的特色,以渲染气氛、陪衬人物、推动
情节发展。
如,对风雪天气细节的描写: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到草料场后: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3出门沽酒时:
那雪正下得紧。
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只用“密布”“纷纷扬扬卷”“吹撼”“摇
振”“紧”等极具动感的词语,渲染阴冷、悲凉氛围,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特别是这个“紧”字,更为传神:它不仅包含了“大、猛、急”的含义,而且那雪“越下越大”,“越下越猛”,“越下越急”,一
点也不放松,就在这寒气袭人,朔风刺骨的悲凉的氛围之中,一场加害林
冲的阴谋正在紧锣密鼓的酝酿,形成,陆虞侯一伙的黑手正在逼近林冲,使读者感受到林冲的处境正如这风雪天气一样越来越险恶。
细节是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我们可以由细节的探究,通向人物的心理,感知艺术描写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