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的满通古斯民族源流
俄罗斯民族的形成

Спасибо!
STAR
俄罗斯民族的形成 (直至18世纪)
俄语一班:杨海楠
阶段
九世纪到十 八世纪
起源到公元 八世纪
第一部分:
起源:古代 斯拉夫人
公元6~7世 纪
公元八世纪
公元1世纪夫人,斯拉夫人是欧洲乃至 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族集团,最早居住在奥得河、维斯瓦 河、第聂伯河、布格河流域以及白俄罗斯南部。 •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斯拉夫人逐渐演变成为东斯拉夫人 和西斯拉夫人。在民族大迁徙期间,这两支斯拉夫人大 批进入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地区。 • 在公元六七世纪左右,又逐渐形成了南斯拉夫人。公元 六-七世纪的东斯拉夫人(又被称为安特人)处于原始社 会末期,即父系氏族公社制时期。他们居住在"西起德涅 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东和里海北岸一带"。
•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不仅得益于它的有利的地理环境,更 靠的是它勇敢有为的王公。莫斯科王公要完成国家的统 一,对内必须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对外必须推翻外族 的压迫。因此,建立独立自主的、统一的俄罗斯民族国 家便成为俄罗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俄罗斯社会的阶级 矛盾则下降为次要矛盾。在地理环境上,莫斯科地处交 通要道,同时还受到各公国的保护,物产资源也比较丰 富,而且,莫斯科兴起比较晚,可以使它免受蒙古鞑靼 人的破坏。这样,便吸引了大批的移民,促进了这一地 区的开发,为莫斯科王公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 斯科王公也较有作为,莫斯科在公元十三世纪后半期才 以单独的王国出现,到公元十四世纪初便开始与其他公 国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并且使基督教成为他的 精神支柱。这不仅为俄罗斯的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而 且对俄罗斯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
第二部分:
九世纪
俄罗斯人的“终极之问”:我是谁,从哪来?罗斯民族起源揭秘

俄罗斯⼈的“终极之问”:我是谁,从哪来?罗斯民族起源揭秘旧⽂精选浩然⽂史创办到现在有三年多了,考虑到⼤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家并没有看到。
所以我们推出了旧⽂精选栏⽬,挑选⽐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我们⽆法回避的⼀⼤国际⼒量。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的国家起源⼗分复杂。
史学界⽬前对罗斯起源的争论还在继续酝酿,并且有⼀发不可收拾的势头。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呢?⼀、“罗斯”还是“俄罗斯”?外⾏⼈提起俄罗斯的历史,⾸先就会被其复杂的名称界定给弄晕了。
“俄罗斯、罗斯、苏俄、沙俄、帝俄、苏联”等等,这些相应的称呼数不胜数。
我们今⽇主要来谈⼀谈罗斯国家的起源,因此需要辨析的最主要的名词便是“罗斯”和“俄罗斯”⼆者。
俄国的英⽂名称叫做Russia,如果按照英⽂版⾳译,我们应当称呼她为“罗斯”['rʌʃə]才对。
即便是国际通⾏的关于俄国的称呼,也都是⽤双⾳节的居多。
⽐如,法语中俄罗斯为Russie,西语称Rusia韩语中称呼其为、⽇语为:ロシア(两者罗马⾳标皆读成:reosia)。
性情豪放的俄罗斯民族既然国际上的语⾔统统将其称呼为“罗斯”,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强制保留“俄罗斯”的名词呢?笔者认为,这种对同⼀国家的不同称呼⽅式,还是能从历史的长河⾥找到答案的。
元朝以先的古史中,并没有对罗斯国家针对性的记载。
对于在我国北⽅盘踞着的众多民族,尤其是在蒙古⾼原以北的那些偏远民族,我们常常会⽤“东胡”来泛指。
⽽东胡⼀词,则是对古阿尔泰语“Toung-gu-s”的⾳译。
也就是说,我们将茫茫⼽壁以北的草原民族都看作是“通古斯⼈”。
⼤诺夫哥罗德教堂内部景象在元朝的汉译佛经中,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僧⼈们已经开始将罗斯民族单独标注出来。
译名对照翻译为“罗西亚”,或“罗刹”。
由于蒙古⼈⾃⾝的语⾔习惯与我们不同,因此才在“罗西亚”的最前⾯加上了O⾳。
由此,偏重于蒙古读⾳的“俄罗西亚”就成了我们对罗斯国家的官⽅称呼了。
俄罗斯民族的起源

作者: 杨淑君
出版物刊名: 外国问题研究
页码: 18-23页
主题词: 俄罗斯民族;东斯拉夫人;基辅罗斯;民族史;波利安人;太平洋沿岸;奥卡河;金帐汗国;
伊凡四世;安特人
摘要:<正> 俄罗斯人是苏联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据1979年统计,总数达一亿三千七百三十九万七千,占全国人口的52.4%。
他们遍居全国——从北冰洋的巴伦支海、白海海岸到黑海和里海海岸;西至波罗的海,东达太平洋沿岸。
然而关于俄罗斯民族的起源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一些问题,迄今仍悬而未决,尚待研究。
本文仅就它的起源从民族史、语言学、考古学、地名学等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俄罗斯民族文化起源探析

俄罗斯民族文化起源探析——兼论古罗斯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孙连庆、周晓辉2013-3-11 13:55:36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3期(孙连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周晓辉.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8)摘要:俄罗斯民族文化来源于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实践,而究其承继的源头应追溯到9—13世纪古罗斯民族时期,因为俄罗斯民族是从古罗斯民族形成过程中分化发展而来的。
古罗斯民族文化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立足的源头,而俄罗斯民族文化是在对古罗斯民族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
俄罗斯民族文化受到古罗斯民族文化体系未成型特点的影响,在其起源之初具有显明的非类型性特征。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文化;古罗斯民族中图分类号:K512.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3-0084-0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2010Q03)作者简介:孙连庆(1977-),男,内蒙古海拉尔人,助理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俄罗斯历史研究;周晓辉(1979-),女,辽宁阜新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问题研究。
由于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逐步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和单线进化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殊异性,以及不同文化的相对性,逐渐认同了不同人种、种族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下表现出来的非凡的文化创造能力。
这一切为文化类型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所谓“文化类型”,就是对根据选择出的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特征构成的文化体系进行的文化分类。
也就是说,由于不同文化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类型[1]。
人类学、文化学和历史学在考察文化类型时,多注重各文化体系结构的整合状态及这一结构的核心——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以此对各民族的文化精神、人生路向、价值系统等加以区别,从比较中挖掘深层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精神。
俄罗斯文化的起源

俄罗斯文化的起源一、俄罗斯文化发展历程俄罗斯民族文化来源于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实践,而究其承继的源头应追溯到9-13世纪古罗斯民族时期,因为俄罗斯民族是从古罗斯民族形成过程中分化发展而来的。
古罗斯民族文化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立足的源头,而俄罗斯民族文化是在对古罗斯民族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
俄罗斯民族文化受到古罗斯民族文化体系未成型特点的影响,在其起源之初具有显明的非类型性特征。
古代俄罗斯是文化史上最复杂,而人们又知之甚少的一个时期。
有关这个时期的信息,大多数来自考古文物和有限的文献资料,少部分来自民族语言家的分析。
但无疑,俄罗斯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7世纪初画上了句号。
尽管俄罗斯踏上历史发展道路的时间要晚于其他欧洲国家,但跨入7世纪时,已经赶上了它们并与之并驾齐驱。
俄罗斯历史起源于东欧草原上俄罗斯的东斯拉夫人,亦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先。
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
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直至1547年,沙皇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其间,又经历了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1914年8月,爆发二月革命,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罗斯共和国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推翻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次年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
二、俄罗斯文化1、国家象征国旗俄罗斯国旗俄罗斯联邦的国旗采用传统的泛斯拉夫色,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蓝、红三色。
旗帜中的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通古斯部落文化

通古斯部落文化奥伦布坎部落起源于通古斯人后裔,通古斯人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如今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洲人、赫哲人、奥伦布坎人、鄂温克人、锡伯人、达斡尔人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女真人的一支)、乌德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鄂罗克人、涅吉达尔人、埃文人。
通古斯人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内蒙古),走进了大兴安岭这片原始森林。
1、萨满文化凡是有黄种人的地方就有萨满文化,萨满文化是全世界黄种民族的原初信仰,历经8000年延绵不绝,是黄种民族为了生存下去而衍生出来的文化,就像是水洼积聚成水池,再积聚成水塘,然后出现了鱼那样自然。
它有实用的作用,简约不张扬。
萨满文化是人与自然界相互谐调的文化,相信人的意念与自然界可以互通。
萨满文化进行占卜预测,招魂治病,为通古斯民族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指引了方向。
从中衍生出来的手抓单面皮鼓列队舞、萨满舞、和喉唱,海象牙、鱼骨、皂石雕刻成为通古斯民族艺术的主要形式。
萨满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敬畏天地万物,将人置身于宇宙运动之中,不破坏自然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与自然界互动,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通古斯民族内心知羞有礼,内心祥和泰然,在心灵上接近人本真状态。
这样的文化可以让地球生命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造就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
萨满文化中的北极星崇拜让北寒带黄种民族在长期观测北极星的过程中发现了地球岁差,无论迁徙多远,都会以北极星进行北天定位建造建筑物,以示不忘记北方的故土。
感谢狗、鲑鱼、熊、鲸、海豹、驼鹿、驯鹿、狍子、猎鹰、野猪、蜜蜂;感谢菌类、白杨、白桦、柳、乌头、北极罂粟、笃斯越橘、红豆越橘、刺玫果、草莓、悬钩子、山梨、山葡萄、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这些为通古斯民族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北寒带动物和植物。
灿烂的俄罗斯族文

—浅谈俄罗斯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节 历史、分布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一个东斯拉夫部 落之名“罗斯”或“鲁斯”。在种族分类 上,俄罗斯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皂种人)。中 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 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中国的俄罗 斯族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 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 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
第二节 俄罗斯族经济
俄罗斯族人迁居新疆后,带来了先进的农、 牧器具,引进培育了农牧业优良品种,并使用先 进的放牧技术。今天新疆广泛种植的土豆、西红 柿、黄瓜以及久负盛名的乌克兰大白猪、荷兰奶 牛、阿托套种牛等,都是俄罗斯族农牧民引进或 培育的。他们利用米丘林学说改造果木品种,在 新疆培育了美味多汁的柠檬、海棠、大冬果,午 餐果等,为“瓜果之乡”新疆锦上添花。俄罗斯 族人不仅善于经营农业,而且心灵手巧,很多人 擅长手工业和各种修理业。
民间谚语、谜语、笑话、讽刺小品等 更渗透着俄罗斯族人民的幽默和风趣。俄 罗斯族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建设 社会主义祖国的斗争中,还创作过不少充 满爱国主义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 歌和新民歌,如《勇敢去战斗》、《凯 旋》、《我爱祖国》、《新栽的白杨》等 等。有的雄浑豪迈、慷慨激昂;有的感情 深沉,风格细腻;都表现了俄罗斯族人民 对祖国、对党、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无比 热爱。
俄罗斯族的民族工艺——套娃的传说
•
套娃是最具新疆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大娃里面套小娃,最多可套20个左右,最小的一 个只有几厘米。但人物形象分明,同样的憨厚可 爱。 套娃的产生在俄罗斯族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 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妹,从小失去父母,靠替 人家放羊维持生活,在苦难的环境里相依为命。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过后,兄妹两却走 失了。妹妹从此杳无音信,那个哥哥虽然历尽辛 苦,也没能找回妹妹。他伤心极了!为了寄托对 妹妹的思念,哥哥用泥土做了一个娃娃带在身边, 以后每思念妹妹时就再做一个套上去。渐渐地, 他的泥娃娃越做越多,做工也越来越好,深受邻 居们的喜爱。久而久之,泥娃娃在当地逐渐形成 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套娃。
俄罗斯族简介

俄罗斯族简介姓名:魏美娜专业:旅游管理学号:2012510178一、民族概况“俄罗斯”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俄罗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欧洲东部,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他们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牧业,公元6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
10世纪,罗斯大公奥列格控制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周围部落,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
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令其耕种,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批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中国的史书中称他们为色目人。
从14世纪起,俄罗斯人脱离古代罗斯部族,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二、民族语言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使用俄文,使用斯拉夫基里尔字母,共有33个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俄罗斯族语言的特点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
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和浊辅音(声带震动)。
此外,俄语的辅音还可以分为软辅音和硬辅音,二者发音动作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发软辅音时,舌中部需要向上颚抬起。
名词分单数和复数,有词性的变化,有格的变化,动词有式、时、人称、体的范畴。
三、文化艺术1、民族文学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源泉是俄罗斯人的祖先为后辈留下来的口头文学遗产,如歌颂勇士的长篇史诗、童谣、谚语等。
特别在19世纪初,俄罗斯的文学遗产对我国的俄罗斯族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如加入中国籍的俄罗斯移民伊万写了一部名叫《逃亡记》的小说,主要描述了他们从俄罗斯逃到中国的经历,俄罗斯族女教师曾写过《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一诗,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团结。
2、民族音乐拥有深厚音乐文化传统的俄罗斯人视音乐、舞蹈为生命,无论宗教仪式还是日常喜庆娱乐场合都有歌舞和乐器相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俄罗斯的满通古斯民族源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和俄罗斯两二、埃文人国境内。
居住在俄罗斯境内的满通古斯民族共有八埃文人是苏联少数民族之一,其人数次于过去称个,分别是埃文基人、埃文人、那乃人、乌利奇人、乌德之为通古斯人的埃文基人。
现在有一万二千多埃文人盖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奥罗克人。
历史上,这些生活在鄂霍次克海沿岸的北部地区以及雅库特自治民族和我国境内的古老民族有着深厚的渊源,本文就共和国,楚科奇半岛和堪察加半岛。
根据2010年俄罗这些古老民族的源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斯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现有人口22383人,其中城镇一、埃文基人人口8049人,农村人口14334人。
埃文基人,中国境内的埃文基人被称为鄂温克4911人。
曾是中国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原因,如今埃文基人埃文人有不同的称呼,被称为拉穆特人,多指居已成为中俄蒙三国的跨界民族。
埃文基人的居住边住在楚科齐的埃文人,其他地区的埃文人被称为通古界,西至叶尼塞河左岸,北至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斯人。
如今埃文人已成为埃文人的通称,意思是“本地极圈以内的冻土带,东至鄂霍茨克海南部沿岸,南至人”“当地人”“下山的人”。
此外,生活在鄂霍次克沿岸阿穆尔河及布亚特自治共和国的北部。
大部分埃文基地区的驯鹿埃文人还自称“奥罗奇人”。
关于埃文人的人居住在俄罗斯境内,一部分埃文基人居住在中国东起源,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俄罗斯学者多认为埃文人北(即鄂温克人)。
埃文基人操埃文基语。
根据2010年是古通古斯人的一支。
在迁居到北方地区时,与当地俄罗斯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现有人口37843人,其中的古亚细亚人相互影响。
苏联学者Z}B}沙弗库洛夫城镇人口10021人,农村人口27822人。
熟练掌握母认为,“埃文人人是由古代民族乌桓演变而来。
乌桓人语4310人。
埃文基人在历史上有不同时期的称呼,如“鄂温真人的民族融合体。
迁居到后贝加尔和远东地区后,克”“索伦”“乌素固”“弘吉刺”“安居”“沃沮”等古老通过和当地民族通婚后,逐渐形成埃文基人和埃文称谓。
乌力吉图(1985)认为“鄂温克族是肃慎的后人,并且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民族加入这一融裔,抱娄的遗部,鞋蝎的近亲,女真的旁支”。
[2]乌云达合过程,除了提到的奚族,鞋蝎和女真人的族群外,还责(1992)认为“鄂温克族来源于乌苏江,绥芬河,图有一些突厥系民族也加入了这一融合过程。
公元十二们江下游等流域,他们的祖先是鞋蝎七部之一的安居至十五世纪后,这部分通古斯人逐渐迁居到西伯利亚骨部,并提出向西发展说”。
[3]苏联学者A}P·奥克拉东部地区”。
[6]德尼科夫指出,“埃文基人是古代贝加尔湖沿岸的古二、涅吉达尔人代居民的直接后裔他认为,“石勒喀河沿岸地区涅吉达尔人是现在苏联远东最小的民族之一,分的考古发现证明,这属于单一的文化区,即先通古斯布在黑龙江下游北岸支流阿姆贡河(即亨滚河)一带的文化区。
贝加尔湖和后贝加尔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居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境内。
根据2010年俄罗斯最新民很可能是‘先通古斯人,及东西伯利亚原始林区的人口普查数据,现有人口513人,其中城镇居民为155土著居民”农村居民为358人,目前能熟练掌握涅吉达尔语王国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北京100871),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北京语人口为88人。
涅吉达尔人自称“叶勒勘”“叶勒勘一贝叶浓”。
意思是“此地人”,或称“阿姆贡一贝叶浓”,意谓“亨滚河人”。
俄国及苏联学者多认为,涅吉达尔人源自埃文人,是埃文人同尼夫赫人、乌利奇人以及那乃人通婚形成的民族。
我国学者认为,涅吉达尔人出自东海女真中北山野人。
“涅吉达”是鄂温克,鄂伦春,满那(今称乌利奇人)等族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河边人”“极边人”。
涅吉达尔人人口虽少,但是其先人和黑龙江流域其他女真族系一样源远流长,是明代“北山野人”和“野人”的后裔,属女真人后裔。
到了清代,“北山野人”和“野人”改成“奇勒尔”。
十七世纪的俄国文献称其为“阿姆通古斯人”。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俄国文献开始改称“阿姆通古斯人”为“涅吉达尔人”。
三、乌利奇人乌利奇人,亦称奥耳奇,自称那尼人。
该民族居住在阿穆尔河下游哈巴罗夫边区的一乌耳奇区。
根据俄罗斯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2765人,其中城镇人口589人,农村人口2176人,掌握母语者为142人。
乌利奇人和赫哲人一样,都自称本族为“那尼”,即本地人的意思。
在俄罗斯,称乌利奇人为“奥奇”或“满昆尼”。
乌利奇人的来源十分复杂,是个多源多流的民族。
除本民族的氏族外,还有源于那乃、尼夫赫、奥罗克、奥罗奇、阿伊奴等邻族的氏族,从总体上看,与那乃人最为相近,属南通古斯支。
乌尔奇人主要居住在那乃人的下游,即黑龙江的下游,那乃人也有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二者杂居现象十分普遍。
清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不剃发黑斤”的“黑斤”即“赫哲”。
黑斤群体分为“剃发黑斤”与“不剃发黑斤”两个亚群。
在清代学者曹廷杰所著《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记载:“伯利东北行一千二百余至阿吉大山以上沿松花江两岸居者通称黑斤,亦呼短毛子,共约五六千人。
其男皆剃发,女未字则作双髻,已字则垂双辫,鼻端贯金环,语言多与国语同,衣服亦悉如制度。
”又:“自阿吉大山顺松花江东北行又西北行,共约八百余至黑勒尔地方以上,沿两岸居者通呼长毛子,共约二三千人。
风俗习尚与剃发黑斤同,惟语言各异。
男不剃发,垂辫。
杂济勒弥俗,以弄熊为乐,遂分两类……昔称额登喀喇,今区剃发黑斤与此不剃发黑斤为两地耳”。
n}受满族文化影响较大的为剃发黑斤,剃发结辫,不剃发黑斤满族化程度较浅,不剃发。
苏联学者N·苏尼克在《乌尔奇语》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乌尔奇人称那乃人为‘果尔特’,意为‘剃发的人’,相对而言,自己便是‘不剃发的人”’。
[9]n由此可以推断出,俄罗斯联邦境内的那乃人及我国境内的赫哲人主要是剃发黑斤的后裔,而乌尔奇人则主要是不剃发黑斤的后裔。
五、奥罗克人奥罗克人自称为“乌尔塔”或“乌伊尔塔”。
尼夫赫人称他们为“奥罗科”或“奥隆塔”,阿依努人称之为“奥罗赫科”,俄国文献中则称为“奥罗克”或“奥罗琴”。
根据2010年俄罗斯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现有人口259人,其中城镇居民为151人人,农村居民为108人,目前能熟练掌握那乃语人口为16人。
奥罗克人生活在萨哈林岛。
尽管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奥罗克语和文化没有受到尼夫赫人和通古斯人的影响,因此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特点,但是奥罗克人的民间故事却和乌利奇人的有着共同的出处。
俄罗斯的民族研究学者认为,奥罗克人是十七世纪从远东大陆的原住民迁居到萨哈林岛后大约在十八世纪形成的。
居住在萨哈林岛的奥洛克人同当地的阿努伊人,尼夫赫人及埃文基人关系紧密。
20世纪20年代,萨哈林岛北部的奥洛克人分成了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立的活动范围。
六、那乃人那乃人又名果儿特人,那乃人因分布地区不同,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自称,如“那乃”“那贝”“那尼傲”。
名称虽异,但含义一样,“那”是“本地”“当地”;“乃”“贝”“尼傲”则指“人”,合起来即“本地人”“当地人”之意。
另外,他们又有“赫真”“奇楞”和“赫哲”等别称,主要居住在俄罗斯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地区。
根据2010年俄罗斯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现有人口12003人,其中城市人口3518人,农村人口8485人,掌握母语的为2244人。
那乃人和赫哲族分别为当今中国和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那乃人和赫哲族同宗同源,历史上他们是一个民族。
那乃人和赫哲族在中俄《暖挥条约》和《北京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被迫成为跨界民族。
成为跨界民族后,那乃人和赫哲族经历了不同的民族发展道路,社会文化开始呈现出差异性,以致发生了民族异化现象。
赫哲族日益汉化,而那乃人则俄罗斯化。
从那乃人的形成、演变的历史而言,那乃人是一个分布广泛,多源多流的民族。
那乃人先人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抱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
唐代至明代,那乃人分属于不同的女真部落。
唐代是黑水鞋蝎的组成部分,金代则隶属于生女真,元代为女真水达达的一部分,明代则隶属于野人女真,这一时期,那乃人先民逐渐从女真人中逐步分离出来,野人女真的一部分则成了那乃人。
七、奥罗奇人奥罗奇人是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内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和滨海边区的通古斯人群体。
根据2010年俄罗斯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现有人口596人,其中城镇居民为287人人,农村居民为309人,目前能熟练掌握那乃语人口为3人。
中国史料中所说的“鱼皮部”和“使犬部”即包括奥罗奇人,奥罗奇人自称“纳尼”。
中国史料也称奥罗奇人为“恰喀喇”,包括了现今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和“乌德盖”人。
两个民族关系十分密切,毗邻而居,语言,生产及生活习俗十分接近,唯一不同的是,奥罗奇男子梳一条辫子,而乌德盖人梳两条辫子。
沙俄学者曾将两个民族视为一族,通称为“奥罗奇”,也有学者称奥罗奇人为“北奥罗奇”,乌德盖人为“南奥罗奇”。
“奥罗奇”原是乌尔奇人称呼奥罗奇人的他称,后因自1786年法国航海家拉别鲁斯称奥罗奇人为“奥罗奇”后逐渐成为奥罗奇人的族称。
七、乌德盖人乌德盖人自称乌德,乌德赫,乌迪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数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
根据2010年俄罗斯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现有人口1496人,其中城镇居民为375人人,农村居民为1121人,目前能熟练掌握那乃语人口为174人。
历史上,乌德盖人一直散居在滨海地区和锡霍特山脉的原始森林中。
满族人称乌德盖人为“恰喀喇”人。
在清代文献中,“恰喀喇”又被称为“奇雅喀喇”。
明,清时,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乌苏江流域及日本海(东海)沿岸,是被称为“东海女真”“野人女真”“鱼皮勒子”的女真人的一支。
“奇雅”是“蜂”的意思,“喀喇”是“氏族”的意思,而养蜂是乌德盖人的一种传统的生产活动。
清代学者曹廷杰在《东北边防辑要》中曾曾提及恰喀喇人:“又东二百余,巨尼满河源者曰‘奇雅喀喇,其人黯而,地产貂,无五谷,夏食鱼,冬食兽,以其皮为衣”’。
中俄不平等条约《暖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沙俄政府称居住于俄国境内的恰喀喇人为“乌德盖人”,此一族称沿用至今。
“乌德盖”一词近似“兀的改”“兀的哥”,有“森林人”或“野人”之意。
在十九世纪前,乌德盖人和奥罗奇人被当作一个民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