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1)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 教案

态度。《咏雪》一文并末对谢家儿女的答案加任何
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 笔记
一大特点;二是语言简练。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
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
了解本文的写作 技巧。
说到了。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撒盐空中(笑)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 学。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得到看重。13 岁 时,受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 规,袭封临川王,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 备受礼遇。历任左仆射、江州刺史。刘义庆 15 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 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 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 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以前的副宰相), 位极人臣。但此一时期,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 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 因此刘义庆也惧 有不测之祸,29 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 职。
(考题)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
补充 谢无弈之女 王凝之之妻
身份之贵 (侧面衬托)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
欣道 赏韫 赞才 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
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作 者 展 示 预习结果 展示(分小 组展示预 习效果,其 他同学可 以作补充, 老师视学 生的预习 情况也可 以作补充)
刘义庆(403 年~444 年),字季伯,汉族, 学生做笔记。 原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世居京口(今 江苏省镇江市)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 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
主题归纳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1课时《咏雪》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南朝宋时期那个才俊辈出的时代,一起品读《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

在这部被誉为“魏晋风度”的百科全书中,每一则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风骨。

今天的故事,如同两幅生动的画卷,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机智幽默,还深刻反映了他们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

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风流与雅致吧!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1.标题含义明确:咏雪——“咏”,歌咏、赞美,“咏雪”,即歌咏白雪。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简介明确: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雅好文学,招纳贤士,并组织文人编著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全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方正等共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PPT播放视频)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明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疏通文意(1)理解重点词句明确: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文义(文章的义理)④俄而(不久,一会儿)⑤骤(急)⑥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8 《世说新语》二则577教学设计设计新课教学(40) 分钟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题解:陈太丘,汉朝人,字仲弓,名陈寔,曾任太丘长。

古代习惯将官员所任职的地名附在姓氏后。

“期”是约定的意思。

标题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4.强调重点词语。

(1)与友期.行:约定。

(2)太丘舍.去:舍弃。

(3)去后乃.至:才。

(4)门外戏.:玩耍。

(5)尊君在不.:同“否”。

(6)相委.而去:舍弃。

(7)则是无信.:信用。

(8)下车引.之:拉,牵拉。

(9)入门不顾.:回头看。

5.试着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再读文章,探究文本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理解并赏析文:字词和句子约使学生进一步事内容及中心明确与人交,“信”的重要性,新课教学(40)分钟2.文中不陈太」友人:元方:3.你认这是(1)认求全低劣(2)i错能一)有氵四、i(2)于(5玉日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板书内容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新课教学(40)分钟2.文中有几位人物? 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举例
-《咏雪》:分析“谢公因子弟咸有慧业”一句中,“咸”字的含义和用法,举例说明在其他文言文中的运用。
-《陈太丘与友期》:探讨陈太丘守信、诚实、礼貌的品质,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举例
-文言文朗读与节奏划分:以《咏雪》为例,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部反映魏晋时期文人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品质和礼仪。它是研究古代文化、礼仪的重要资料,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个具体的案例。它们分别展示了古人在应对不同场合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品质,以及礼仪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人物品质、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词语、句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角色扮演,模拟古人交往的场景,体会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文言文词语活用:通过分析《咏雪》中的“慧业”一词,让学生尝试在其他文言文中找出类似用法的词语,并进行讨论分析。
-人物品质分析: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深入剖析陈太丘的品质特点。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在讲解《世说新语》二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总结出主题思想,如诚信、礼仪等,并通过讨论、练习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新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新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朗读课文,探究《咏雪》家人聚会对诗的情景,体会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探究《陈太丘与友期行》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的道理。

3.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表现家庭生活,并像作者那样观察家庭生活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反映生活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自古以来,我国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学习《咏雪》,理解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

1.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生活情景?”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咏雪》描写的是东晋谢安和年轻人雪天谈论诗文的情景。

谢道韫巧妙答诗,东晋士大夫阶层喜欢研习诗句,追求风雅。

2.学习生字生词,掌握常见文言词语。

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每个词五遍,掌握反映生活的工具。

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迅速。

何所似:像什么。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作。

因:凭借3.作者生平和创作生活。

预习和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不同于作者介绍,不要把作者介绍当做语文知识来死记硬背,而是当作生活情景来学习,像作者那样成就人生、成就事业,并自主评价作者的创作。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世说新语》两则经典故事;(2)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世说新语》两则;(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两则故事之间的关联和异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两则,体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3)学会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世说新语》两则经典故事;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并评价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2. 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世说新语》两则;2. 参考资料:相关注释、译文、解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及文学价值;1.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兴趣;1.3 教师引导student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ories.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世说新语》两则,理解故事内容;2.2 学生结合注释、译文,疏通文字障碍;2.3 学生总结两则故事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寓意。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则故事之间的关联和异同;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阅读感悟。

4. 分析评价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4.2 学生举例阐述,教师点评;4.3 学生评价两则故事中的传统美德,如诚信、友善等。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身行为;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两则故事。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优秀8篇)世说新语二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翻译。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做点拨。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世说新语》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和提炼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世说新语》两则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分析和欣赏《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概括和提炼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和翻译。

(2)对故事中人物心理和行为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表达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准备:《世说新语》两则故事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世说新语》两则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语言特色。

3.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行为,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类似的微型故事。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江苏徐州)人。

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背景,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

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一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2二读课文,自主翻译,并注意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到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小组合作,互动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好天气,却选择一个寒雪日?(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1)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好的诗句要有意蕴。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4)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五、品味特色1不言而喻地表明态度。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2语言简练。

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六、课堂训练,拓展延伸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七、课堂作业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掌握方法1请同学背诵和翻译《咏雪》。

2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强调:不——通“否”。

2 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走近学生。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其实文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字词,还有需要理解并积累的字词。

教师板书字词意思。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有的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这个词的意思,在文中意为“我”,仅指一方,无“相互”意。

2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互动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1)古代的计时仪器较为简陋,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如木表、漏壶等。

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

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聪明、机智、懂礼识仪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甲生:“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

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不符合元方是个深明为人之理的性格特点。

客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不也是不懂礼节吗?乙生: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

“入门不顾”是小孩子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

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7岁儿童的心理性格,那样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会给人失真之感。

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备之嫌。

四、联系现在,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甲生:读了《陈太丘与友期》,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

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

乙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

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

丙生: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

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

丁生: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

”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

五、品味特色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

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

”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表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据理驳斥。

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