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的复兴与联合

合集下载

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影响摘要: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在二战后西欧的经济、政治状况极端恶化,美国自身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它的实施对美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经济上,通过向西欧输出过剩资本和商品,美国避免了由战时繁荣转向战后危机,但也通过复兴西欧客观上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政治上,美国通过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稳定了西欧的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维护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体系,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同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还消除了共产主义在西欧的扩展,促进了西欧的联合与统一,这就大大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战略力量,为美国战后称霸全球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马歇尔计划;援助;遏制战略;战略联盟一、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一)提出背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西欧列强遭到重创,其经济濒临全面崩溃,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动乱频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威胁。

杜鲁门和他的高级顾问以及国会领导人都认识到:在一个贫困的世界上却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这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都是十分荒谬的。

因此他们决定要支持西欧的复兴与联合;同时,美国也迫切地寻找海外市场,对外输出过剩的资本和商品,以减轻国内改组的压力。

(二)实施与结果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正式提出援助欧洲复兴、夺取全球战略重点欧洲的方案。

12月9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咨文,要求国会在1948年至1952年拨款170亿美元。

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欧洲复兴法,并设立负责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署,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4月3日至1952年6月30日宣布结束,美国国会共为其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90%为赠款,10%是贷款,而英、法、意、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60%。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在关键时刻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送去了应急资金和启动资金,使西欧在短期内得以重新装备其工矿企业,对外贸易获得稳步发展。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1.布雷顿森林体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通称东西方)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

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

20 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 二、
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 英、法议会君主制国家的形成
三、
分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一、 城市的兴起与十字军东侵 城市的概念 区别于乡村的非农业性区域,表现为人口和财富的相对集中。
(一)城市的兴起
1.城市的兴起的历史前提——经济的发展 三圃制 重犁 马力 人口迅速增加 农作物单位产量提高
水车和风车
14.试述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性质以及 对英法两国的影响。 15.试比较 14 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农民战争。 16.试论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的作 用 . 17.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 18.试述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查理曼帝 国的历史地位。 19.试述法兰克封建化的过程及其封建制度确立 的标志。 20.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 影响。
2.王权的强化
◎ 走向统一的历史基础: 教会支持下的“王权神授”和最高封君的; 市民与国王的联合; 王室领地的中心地位; ◎腓力二世(1180-1223年) 扩大领地: 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
◎路易九世(1226-1270年) 完善机构。 司法: 王室法庭的审理范围 扩大到王室领地之外的各个地区 和广泛的司法管辖权。 货币: 国王发行的新币通行于各地。 军事: 募兵制与常备军。 兼并土鲁斯伯国。
◎ 教会势力的消长。
二、 英、法议会君主制国家的形成 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 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分裂的、无定形 的、“封建等级制”国家,开始向集中 的、议会君主制的民族国家转变。在这 几个世纪里,国王与贵族的斗争始终是 西方政治史的主线。
(一)英国
1.12世纪前的英国历史 (1)上古历史 ◎ 克尔特人 盖尔人/不列颠人。 ◎ 罗马人的入侵与占领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第一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第三世界。

纽伦堡审判:战争罪(乙级战犯),破坏和平罪(甲级战犯),违反人道罪(丙级战犯)1945年11月至1946年9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24名战犯不足:德军参谋总部无罪,宽容了德国金融寡头和法西斯宣传机构。

东京审判五国合约“四,三,二公式”:1945年苏、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对意大利合约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准备;对罗、保、匈合约由苏美英准备;对芬兰合约由苏英两国准备。

1947年2月在巴黎签署五国合约。

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约,政治条约,军事条约,赔偿条约。

五国合约是战后初期展示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也是大国力量对比与利益交换的现实反映。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雅尔塔会议曾决议分区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邀请法国参加管制委员会。

1948年4月,西方占领区三区合一,形成了苏联的“东占区”与西方三国的“西占区”的对峙。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改造(2007年简答)具体措施:整肃战犯;制定新宪法;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拆迁赔偿。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008年论述)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建立联合国;一套国际经济秩序的办法,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大西洋宪章》或《联合国家宣言》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宣言:“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在彻底消灭法西斯后,保障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公海航行自由……”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1946年的《八千字电报》和1947年的《苏联行为的根源》:苏联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是其行动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依据;苏联的政策目标是提供本国实力,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图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美国应把苏联当成对手而不是朋友;美国应竭尽遏制苏联势力扩大,并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为美国战后对苏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王国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共同敌人的被打败,美、苏这两个战时最主要的盟国由于追求的目标和利益不同,分歧和矛盾日益加深。

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迫切需要一个力量强大的西欧作为盟友。

同时,要使自身在战后维持经济繁荣的局面,美国也需要一个广阔自由而稳定的欧洲市场。

然而,战后初期的西欧却是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各国统治者惶恐不安。

在此情况下,美国从遏制战略和自身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所谓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

这一计划的实施,对战后初期的欧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战后难关,使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战争结束到1947年,整个西欧社会疮痍满目,工业生产停滞,农村田地荒芜,其工业生产指数如果以1938年为100,那么,1946年第一季度则为68,尽管第四季度曾升至83,但1947年第一季度又跌至78〔(1)〕。

在情况更糟的德国西占区,1946和1947年的工业产量只相当于1938年的29%和34%〔(2)〕。

农业生产由于战争的破坏和不利气候的影响也极不景气,以法国为例,1946年的小麦产量仅及战前的1/3,以致于法国政府不得不恢复面包配给制〔(3)〕。

1946年底到1947年初,百年罕见的严寒又猛烈地袭击了西欧,使西欧社会雪上加霜,本来已经十分凋敝的经济濒临全面崩溃。

由于严寒和冰冻,英国的海陆运输全面停顿,致使一半以上的工业完全瘫痪,失业人数激增;法国居民的粮食配给量甚至低于纳粹德国占领时期。

其它西欧国家也是一片饥饿和混乱的凄凉景象。

1947年5月,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形象地描绘西欧是“一座瓦砾堆,一个尸骨收容所,一个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温床”〔(4)〕。

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经济的困难引起了政局的激烈动荡。

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阶级矛盾急剧上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5.2.2《欧洲的联合》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5.2.2《欧洲的联合》教案教学设计

5.2.2《欧洲的联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欧经济复兴的背景和原因;知道西欧经济复兴的同时加强联合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欧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初步具备语言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图片和表格的阅读,提升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加强各国之间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放眼世界、关注国际热点时事的认知角度,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西欧经济复兴的同时加强联合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了解欧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知道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查阅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情况。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小游戏:幸运抢答。

教师先后提供“欧盟”的信息(1.它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它是目前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3.它的旗帜为;学生根据提示信息积极抢答。

用游戏环节引入西欧,拉近学生与西欧的距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做好4.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学生根据信息抢答。

铺垫。

环节一:西欧复兴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欧,去了解下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的情况。

1.出示书本图5-15、图5-16以及1944年的德国城市汉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西欧当务之急是做什么?2.出示马歇尔计划的内容表格,引导学生知道西欧复兴的重要原因及该计划下美国的真正意图。

仔细观察书本图片,回答因为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占城,战后西欧一片废墟。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

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了审判。

法庭对22人作了宣判。

美国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城还进行了后续审判。

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3.东京审判(T okyo trials)又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1946年5月3日-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

东条英机等七人被判处绞刑。

4.五国和约(1947.2)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盟国对德、日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签订了五国和约。

条约的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赔偿条款。

五国和约是战后初期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

5.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乔治·凯南(Kennan,George Frost),曾为美国驻苏代办。

1947年7月,他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文章分析了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理论根据、政策目标,提出必须把苏联看成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并提出了美国应实施的遏制对策。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富尔顿铁幕演说1946年3月15日,已辞去首相职务的丘吉尔应邀前往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頓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

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的特殊的关系”。

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

富尔頓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正式提出了英国的“三环外交”的总构想。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英美联盟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丘吉尔“三环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

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开始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并意图扩展到柏林西区。

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

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以示反对,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

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

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经过谈判,双方解决了“柏林危机”。

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并直接加快德国的分裂。

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美苏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年9至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自然地理概念上是 指欧洲的西部包括英 国、爱尔兰、荷兰、 比利时、卢森堡、法 国和摩纳哥等。在国 际政治地理概念上, 主要是指二战后除苏 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 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
红 色 区 域
一.二战后的西欧
残 破 不 堪 的 城 市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在1947年说 “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 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 的发源地。”
2、对世界
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起示范作用,增强了世
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和政治新格局的 形成。
3、对中国
经济上:利弊并存。 政治上:中欧合作,有效地牵制单边主义。
2004年以来,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欧盟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 欧盟是我累计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评估(2006-10-27 )
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发表对华政策, 文件题为《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竞 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这两份文 件划定了欧盟处理对华关系的基调,简而言之,就是首先把中 国当作竞争对手,其次才是贸易伙伴。
欧共体 6国 12国 欧盟 12国
1993
15国
1995
27国
2004
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现在总共有5亿人口,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经 济贸易区。欧盟外贸出口已经占到了全世界外贸出口的19.2%,
5.影响
西欧经济上的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 展和实力的增强。
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引起了美国的 注意,美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政策,宣布1973年 为“欧洲年”,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
元气大伤,满目疮痍,生活物资极度匮乏。
联邦德国、法国等西欧各国的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西欧经济为什么得以基本恢复?
一.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
时间:
二战后50年代到60年代末
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原因:
美国的援助(马歇尔计划)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启示: 向往和平,希望联合
二.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 盟”
阅读与思考
从古代到近代,欧洲的许多强国曾称雄与世界。但 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厮杀,整个欧洲已是脆弱不 堪、支离破碎,昔日的欧洲列强都已降为二等国、三等 国。而二战后的西欧,又面临来自东方苏联和东欧盟国 的威胁,以及来自西方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 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往,欧洲不再是欧洲人 的欧洲,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欧洲的统一。
探究欧盟对中国影响:利弊并存。 欧盟的关税、规则、壁垒,包括手续 都是统一的,中国如进入其中一国, 也就进入了欧盟各国,减少了入关和 流通成本。同时,欧盟各领域都采取 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这对中国不利。 政治上,中、欧在国际上能更多地进 行合作,有效地牵制单边主义。
西欧经济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对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欧洲走向联合
原因
A、二战后国际地位下降 B、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C、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 心理认同感
欧共体 过程 欧元的诞生
欧盟
欧洲议会大厦
影响
A、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上升 B、推动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多极化趋势
最大贸易市场 商品免税 联动移民政策 联合打击犯罪 “无国境” 统一的驾照 球员自由转会 外交增强
材料三:法国外长舒曼在1950年提出: 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建立一高级 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 联合生产建立起来的两国团结,消除了 法德之间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战争爆 发变得不可想象。 ——《舒曼计划》
——缓和民族仇恨,消除法德矛盾,实现不再战;
总有一天,到那时… …所有的欧洲国家,无 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 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 欧洲的友爱关系… … ——维克多· 雨果
发展经济就必须进行经济改革,调整政 府政策,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
欧盟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经济区域化的可能性 和优越性。以史为鉴,请立足浙江谈谈推进我 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看法和建议。 以自愿原则组成6——8人的研究小组,分 工合作,形成书面报告。
1、对欧洲
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的利益,有力地促进 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1.背景:
①地理:欧洲的地理结构提了条件; ②文化心理: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 ③政治和国际关系:“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和美苏 “冷战”现实使欧洲联合与合作必要性更强烈;(受苏 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受美国控制,要联合自强) ④经济:战后西欧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要联合起来,重振 雄风; ⑤历史:大战教训,法德和解是走向联合的关键和基础。
2.过程
欧洲联盟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签约-1952成立
欧洲共同体
1965签约 1967成立
欧洲联盟
1992签约 1993成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7签约-1958成立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57签约-1958成立
趋势:
经济实体
政治经济实体
3.一体化的发展
4.扩大 欧洲联 合的国 家是怎 样不断 增加的?
会旗 会徽 欧元
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
春风又绿欧罗巴
欧盟总部大楼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2004年,25个成员国及欧盟领导人的“全家福”
欧盟总部 "迎接欧盟50周年"巨幅宣传画
2006年发布的欧盟国家统一的驾驶执照样本 欧盟总部 "迎接欧盟50周年"巨幅宣传画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
如果你是当时的欧洲某国一公民,你同 意地区国家林立,无论大国小国都存在国内市 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相近,经济结构大体一致,比较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 客观要求。 材料二:1948.4.16,欧洲人开始走上合作之路,合作开 始于分配美国的援款。 ——《欧洲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