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的联合与日本的崛起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 专题07 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解析版)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专题07 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一、选择题1.大化改新对日本影响深远,这次改革的学习对象是()A.中国B.欧美C.西亚D.非洲【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大化改新对日本影响深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发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实行的一次成功改革,故大化改新对日本影响深远,这次改革的学习对象是中国,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某学生的历史课堂笔记中出现下列知识提纲,据此判断其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西方的(1)废藩置县 (2)殖产兴业(3)文明开化又转化成为历史转折,最后转化为脱亚入欧。
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农奴制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D.匈牙利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选项A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与俄国、苏联及匈牙利无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丘吉尔在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1993年欧洲国家成立了()A.亚太经合组织B.欧洲联盟C.世界贸易组织D.北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 ”的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本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9世纪末的日本人都以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为时尚,这是明治维新中哪项改革的结果?()A.“废藩置县”B.“文明开化”C.“殖产兴业”D.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翻幕府后,明治天皇政府推行了一些列改革措施,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表现二:谋求政治大国
1956年加入联合国; 70年代以后,日本以加强 “防卫”为名,大力发展 军事力量。20世纪末,日 本的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 ,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军 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 器装备,还在“国际合作 ”的名义下屡次向国外派 军。
2016-2017年日本成功跻身安理会成非 常任理事国
高福利的优点
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 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高福利的弊端
财政借贷和赤字增加
观念危机,滋生社会惰性
福利移民增加矛盾
过度高福利
影响社会社产
想一想?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能解决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吗? • 社会福利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有优 点也有弊端,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但是不可 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阶段 政治联合
启示1
结合以上内容,分析战后欧洲 发展的趋势。你有何启示?
趋势:欧洲由分裂走向联合,由 对抗走向合作。 启示:合作共赢
二、美国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所占世界的比重(%)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工业生产 对外贸易 黄金储备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
启示3 结合战后日本崛起原因,用一 句话说出你的感受是什么?
感受:和平发展 …
活动探究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给我国实现 “中国梦”的启示有哪些?
•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
• 2.进一步深化改革 ,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 3.积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等;
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 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 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
激了经济发展
(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
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
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
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目的:提高国际地位。
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新独立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
起来,相互支持。 2.兴起标志:⑨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 尔格莱德举行。 3.奉行政策:⑩ 非集团 ,不结盟。
4.任务:反对
国的扶持;制定出⑦ 合乎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⑧ 政治大国 的目标。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考点一
栏目索引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
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 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 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2011江苏单科)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B )
栏目索引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的演变
栏目索引
第12讲
考纲要求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②战后日本经济 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 兴;④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2.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探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第24课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Word版含答案

第24课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掌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背景、目的、过程,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分析日本崛起的原因,认识日本崛起的政治要求和影响。
把握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发展过程,理解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归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出现的原因、表现,理解重大事件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影响,认识世界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客观要求。
2.过程(1)1951年,法、德等六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3.作用(1)经济上:不断加强合作,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1)二战后,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实行民主改革。
(2)“冷战”开始后,大力扶植日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日本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3)日本政府重视教育,抓住战后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推动了经济发展。
2.地位: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自主外交”方针,并加入联合国。
70年代初,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方针,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70年代末,提出“全方位外交”方针,80年代初,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使许多国家独立。
(2)广大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4.主张(1)初期:制止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2)20世纪70年代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有哪些?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共同原因: 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 ②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 培养人才; ③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启示): 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
——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
在北京大学演讲
请你把《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与他 这段话结合起来探究: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
经济发展主要原因有哪些?你知道日本名列世
界前列的生产领域都有哪些吗?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基本概况:
①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持续高速发展,发展速 度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成为 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重建后的柏林
战后的柏林街头 重建柏林
战重后,建一后片的废广墟的岛广岛
1
2
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 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重点: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 意义。
3
阅读思考
1、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援助西欧?
22
原因 欧洲的联合 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 表现
西欧走向联合:欧共体
欧盟
经济迅速发展 日本的崛起
原因 概况
国际地位提高和政治欲望的膨胀
23
1、现在,很多欧洲人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 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映这一观念转 变的标志是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代,西欧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3)西欧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2.形成(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措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1)经济上,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2)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背景(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日本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
(2)战后的日本,国土荒芜,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原因(1)美国对日本减免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
(2)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
(3)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
(4)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3.表现:1956—1972年呈现出高速发展局面,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4.影响(1)外交政策:日本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2)这些国家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西欧的联合和日本的崛起》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战后初期,西欧经济一片残破。
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到50年代初,西欧经济得到恢复。
随后经历了一个大约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使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欧共体的建立,进一步促进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共体各国的国际地位。
日本战后也在美国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国家,到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①了解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的背景,条件和概况;②了解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③知道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形成的原因、形式和经过及国际地位④知道美国对日由占领转向扶植的政策;⑤知道日本崛起的原因。
2、能力:①通过引导学生对“欧共体的成立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日本经济能迅速恢复发展起来?”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
②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本课所述的历史现象,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加深理解。
③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教学重点】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教学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其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观看幻灯片,战后的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提供材料后提问)1、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是哪一个国家?它的霸权政策有什么表现?2、战后的西欧主要国家面临着怎样的境地?3、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什么?4、二战的炮火会给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带来怎样的启示?(学生回答略)材料一:在战前欧洲的主要国家当中,德国已被摧毁;意大利已显示出不过是一个空壳;大布列颠已不能在一场均势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法国仍然受着它在1940年在军事上和道义上的崩溃的折磨。
没有一个国家有可能或手段从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彻底瓦解所直接造成的真空中捞到好处或去填补这个真空。
——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P10-11 材料二:据统计,在整个战争中仅德国士兵死亡和失踪的即达五百万人之多。
一九二四年出生的德国男人当中每一百人就有二十五人死亡或失踪,另有三十一人致残。
许多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据计算,如在柏林每天开出十列五十节车皮的列车来运输瓦砾,要历时十六年才能运完。
交通运输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全德国有二千三百九十五座桥梁不能使用,跨越莱茵河的所有桥梁全部被毁。
德国经济完全崩溃。
…到战争结束时,德国的国债已达到七千亿马克。
在美占区的一万二千个工厂中只有百分之十能进行有限的生产。
…由于农业生产下降,基本食品匮乏,在汉堡有一万人由于饥饿引起浮肿;由于营养不良,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增长,在鲁尔竟达到百分之十五点四。
——《世界现代史》下册P220 王春良等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列强称雄世界的时代。
被战争严重削弱,无力与美国、苏联较量的西欧国家,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国际地位,逐渐走上了联合之路。
一、从欧共体到欧盟(板书)1、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板书)提问:欧洲为什么要走向联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一,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体系。
第二,各国战后经济凋敝,出现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第三,美苏争霸的影响。
第四,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联合。
第五,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教师总结:谋求欧洲统一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均已降为二、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同时受到来自美、苏的强大压力。
长此以往,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欧洲的政治家们发出了新的统一欧洲的呼声。
2、进程:(板书)提问:欧洲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形成欧共体的?又是怎样形成欧盟的?(提问后教师讲解,讲解时利用幻灯片)1)基础——法德和解(板书)①经济——欧洲煤钢联营实现欧洲统一的现实障碍是交恶百年的法德矛盾。
为扫除这个障碍,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提出将德国和法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同一个机构的协调之下。
这一计划为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1951年除了法国和德国外,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意大利也共同签署了协议,6国组建“欧洲煤钢联营”。
舒曼还希望用他的计划结束德法两国之间由来已久的敌对关系。
声明中说:“欧洲各国的联合,需要消除法国和德国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敌对和矛盾。
”(教师提供材料):材料:前中国驻法大使、现担任外交学院院长的吴建民在中央电视台谈当代国际关系的时候说:“……欧洲是打了很多仗的,就拿法国和德国来讲,……从公元814年到1945年,这1100多年,法国和德国打了多少仗?大仗、小仗加起来73次,大仗23次,意味着什么呢?每50年打一仗,你杀过来、我杀过去,有的时候法国人占上风、有的时候德国人或者普鲁士人占上风。
但是1945年之后,欧洲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办?继续再杀来杀去行不行,所以当时在1950年的时候,它们就提出来了,法德不再战争。
怎么不打了?它们当时就提出来,搞煤钢联营。
打仗需要煤炭钢铁,我在煤炭钢铁这个领域里面,联合起来了,联合经营,你说他还能打吗?打不了了。
所以1952年就形成了欧洲煤钢联营。
……”——中央电视台网站 ②政治——法德两国历届领导人的沟通除经济利益的融合外,法德两国历届领导人也在两国政治、外交、民族情感方面加强沟通与交融。
1951年4月11日刚刚担任西德总理不久的阿登纳以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身份访问巴黎,1958年9月14日、15日2天,法国总统戴高乐与阿登纳举行第一次会谈。
从1958年秋到1962年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
通过接触与会谈,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1963年1月,阿登纳三访巴黎,双方签订了《德法友好合作条约》。
德法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和解这一历史进程的最后完成。
2)欧共体的产生与发展(板书)(利用图示讲解,并引导学生用好地图)法德和解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到1986年,欧共体共有12个成员国。
3).欧共体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欧共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学生阅读《欧共体条约》引文后回答,教师归纳)欧共体是一个打破国界,实行密切国家合作和国际调节的经济政治联合组织。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现象。
欧共体成立20多年来,成员国间经济政治上的协商和协调频繁,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共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能力,保持了欧洲各国长期友好合作的稳定局面,也有利于改善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4)欧洲联盟的建立1993年(板书)欧共体同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程度不同的合作关系。
但欧共体内部还存在不少的矛盾。
1993年欧共体改称欧洲联盟。
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不断增加,一体化建设成就卓越,成为多极化世界中重要的一极。
(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P52图片,引导学生看P53《欧盟成员国示意图》提问:欧盟盟旗、盟徽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欧元图案的含义是什么?)提问:在西欧地位提高的同时,日本的经济怎样呢?二、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大国(板书)1.战后初期的日本(板书)(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废墟中的生活》和材料,让学生概括战后初期日本的情况)在二战中,日本死亡人数近300万,因遭轰炸,四分之一以上的财富化为乌有,大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崩溃。
战后初期,美军占领日本,美国对日本实行了严厉的非军事化政策,在客观上对铲除日本经济发展的障碍创造了条件。
1947年,日本经济开始进入恢复时期,由于美国逐步改变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2.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板书)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巨大变化,逐步放宽对日本的惩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转而扶植日本经济发展。
如:给日本大量经济援助,为日本提供核保护伞,向日本订购大量的军事物资等,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美国为什么要改变对日政策呢?(学生回答略)美国改变对日政策,是为了对抗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据点。
3.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板书)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它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到70年代初,日本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其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通过投影展示)196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又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被视为下一个超级大国。
汽车工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5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4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3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2位;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90年日本以1348.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教师提问:什么原因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呢?(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回答)教师总结: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诸多原因中,美国的扶植是最主要的原因。
日本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重视教育,日本的企业管理体制值得我们借鉴。
课后小结:(提问)欧洲一体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日本崛起的启示是什么?(教师总结)1、矛盾和解、正视历史、面对现实、自强不息、广泛吸纳、和谐共处、共生共存和发展。
2、科教兴国。
【课后自评】一、从教学理念上看,这节课的教材观、教学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主旨和精神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这很容易导致历史教学就是教教科书,历史学习就是学教科书,这种狭隘的教材观容易导致课堂“教与学”过死,使教科书在教学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甚至出现对教科书的观点盲从、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情况,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用好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改所说的教材是很宏观的,教材是多种类型的,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