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生灵感思维对作文教学的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摘要】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个性表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根本。
拓宽作文教学途径,强化新思维训练,构建开放、有活力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作文创造思维目前作文教学是按照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而逐次展开的。
考察这个教学过程发现,由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多,限制过多,这样把本应该表现为学生独立操作的、有个性的文章,变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因此,为了使作文教学具有时代的新特质,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一、拓宽作文教学途径,这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1.从训练时间上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
它没有时间的限制。
学生的写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
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
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写作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
作文课上,老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看,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
(1)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绘画、实验、制作、操练、表演等。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情节扩展式、文尾续写式、多向改写式、图文互换式、相关迁移式等。
二、强化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而言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地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人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积累增值。
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创造也不是呈直线一次性完成的。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这就是思想的火花——灵感。
钱学森曾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灵感学,那么创造力将普遍地极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可成为‘天才’”。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这种“天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灵感开发,写作中“神思绵绵”、“梦笔生花”,正是“灵感”的闪现。
灵感思维是“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主”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不曾预期的偶发性、心物感应的瞬息性、感悟来临的亢奋性,思维过程的跳跃性、顿悟出现的非意识性,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是其特征。
灵感是知识积累和长期思考而产生的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宝库中有很多名篇就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捕捉住这种灵感呢?一、建立口袋薄这个簿子就像李贺的“锦囊”一样,随身携带,不离左右。
在这个本子上,我们可以自由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灵感的火花一旦闪现,就可以信笔写来,这种做法来的自然,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
学生的随笔中的美文佳句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如某生在其随笔《乘电梯与走楼梯》中辨证地分析了“乘电梯”与“走楼梯”的优缺点:学习、工作过程中偏爱“走楼梯”——勤奋塌实,兢兢业业,谦虚好学,假如机遇女神来到身边,纵使千难万险,自己也会毫不犹豫的跨入“电梯之门”……文章说理精辟,分析透彻,思路开阔,语言流畅。
据小作者说,文章的写作缘于一天与同学上楼,同学说“上楼真累,有电梯就好了”。
他随口说了句“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随即他又想到了电梯与楼梯的区别以及它们与学习的关系,灵感的火花刹那间迸发出来,他捕捉住一稍即逝的火花,回到教室就及时写成了这篇作文。
据说,青年马克思在进行思考时总喜欢顺便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想,爱因斯坦在散步和旅行时也常常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在上面潦草的记上点什么;契诃夫也经常将他生活中一瞬间产生的感触随手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启蒙的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启蒙的创新方法作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省级优秀教师,我积累了一些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启蒙的创新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首先,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启蒙的重要基础。
为此,我注重专注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文学素养和认知水平。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点,尊重他们的思考方式,并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创作灵感。
其次,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写作素材。
作文写作不应该只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活动,而是与生活紧密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互交融。
在启蒙阶段,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体验,让他们深入感知社会和自然环境,激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
此外,启蒙阶段的学生通常对写作缺乏信心和兴趣,因此我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我鼓励学生参与写作比赛、组织作文朗读会、开展有趣的写作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写作动力。
此外,我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写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
我通过规范的作文写作训练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作文训练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积累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思考深度。
最后,在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启蒙的过程中,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启发,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
我经常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互相评改和合作写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写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启蒙的创新方法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及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为学生作文写作的启蒙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合理的作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灵活地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那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提升呢?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范文、示范写作、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跳出自己的视角,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通过对多种观点的理解和比较,学生可以培养出辩证思维的能力,让他们懂得用多种方式看待问题,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比喻、类比等思维方式的训练,让他们学会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思想。
在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问题,或者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思维,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丰富,不会因为受限于单一的思维模式而表达受限。
提供丰富的情境和素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素材和情境是激发思维的源泉。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各种文学、历史、社会等领域的素材,让他们在多重情境中进行思考。
通过丰富的素材和情境的灌输,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联想和发散思维,使自己的作文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鼓励发散思维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勇气和信心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不怕犯错。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更加自在地进行思维的拓展和探索,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和灵感。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多向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供丰富的情境和素材,以及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通过这些方式的组合,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使他们在作文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出独特的思维魅力。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 写 作 教 学 中 我 们 要 充 分利 用 学 生 的 发 散 思 维 随 时 给 他 们 提 供发 散 思 维 的机 会 并 帮助 学 生 选 好 思 维 发
,
重 技 法 指 导 轻 思 维 发 展 的怪 圈 造成 学 生 思 路僵 化 作
, ,
、
文千篇
一
律 千人
、
一
面 的 局 面 学 生 作 文 体 现 不 出丰 富 多
, ,
。
根 据他
“
同 类事 物 立 意 不 同 ;同 类 人 物 品 性 不 同 ;同 材不 同 果 对
。
,
主题 选
, ,
们 这 种 心 理 特 点 我 们 可 以 在 每 次 课 堂 写 作前 都 用 头脑
经 过 这样 指 导训 练 学 生 对 平 时 熟悉 的 生 活 平
,
风暴法 来 引 导学 生 集体 思 考
,
散 点 让 他 们 的 思 维 从 不 同 角 度 不 同方 向 不 同 的 层 次
,
、
、
彩 的 大 千 世 界 反 映 不 出对 客 观 事 物 独 创 性 的 见 解
, ,
。
要
。
发 散 以取 得 预期 的效果
,
。
这 种 能刺 激学 生 发散 思 维 的
一
改变这 种 局 面 作 文 教 学 必 须很 好 地 运 用 创 造 性 思 维
,
去展 开 思 维 活动
。
。
所 以我们有必 要 对 学生 进行思 维条
,
理 性 的训 练
。
让 他们尝 到 作 文 这 种 创 造 性 活 动 的 乐 趣
一
在 问 题 情 境 中 对 已 有 信 息改 造 加 工 并揭 示它 们 之 间 的 内 在 联 系 生 成新 的 信息 的 高 级反 映 过 程 它是
中学生写作灵感思维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写作灵感思维的培养灵感既不是从天而降,鬼使神差,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灵感并不神秘,也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培养而萌发出来。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刚生下来的娃娃不会有灵感,所以灵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不是神授。
既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就是经验的总结,应该有规律。
”他还说:“灵感是又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我们要研究它,要创立一门灵感学。
”灵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
鲁迅、郭沫若等人也都肯定过他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现象。
那么,作文教学时如何引导,才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呢?一、培养兴趣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是人类最可贵的天赋,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
人创造力的大小,固然和先天资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
学生的写作灵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激发其写作兴趣。
《礼记·乐学》中记载:“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作文学习也是这样。
兴趣好比催化剂,不断促使学生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兴趣的养成,作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写作的巨大动力。
一句轻轻的赞美、一段激励性的点评、良好的教学氛围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才乐于写作,才会在作文中乐于表现自己,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伟大的创造源于灵感,灵感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二、勤于积累袁守定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灵感的产生必须依赖知识背景的积累。
带有偶然因素的灵感虽然可以直接成为一部作品的写作缘起,但偶然后面包含着必然。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凡对刺激能产生较多反应的人被称为具有创造力。
茅盾能把《红楼梦》整本背诵出来,他的创作成就源于他丰富的文学积累。
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偶得”是指某事触发灵感的瞬间感悟。
“妙手”则是指已有良好功底的人,更指有所思索的人。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看书、多动笔。
语文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

入 某一 特定 的 问题 情境 之 中 , 起 学生 强烈 的 激 学 习欲 望 ,造成 一 种心 理上 的 悬念 。 种悬 念 这 正 是对 直觉 和 灵感 思维 的 一种 诱发 。特级教师 钱梦龙更是对灵感思维有独特 的见解 ,钱老师认 为: 教 育艺术则是教 师的创造性 思维在教育方 式 、方法上的具体展示 ,而‘ 创造性思维’ 这东西 , 多少带 点 ‘ 空灵 ’ ,靠点 。 悟性’ ”众所 周知 ,钱 。 老师这里所说的 “ 空灵” 悟性”以及人 沟通 联 、 、
系 就 是 灵I , 舂思维 的 进 发 , 这 异 想 天 开 或 。 文
的交流沟通 的准确性和机缘性 ,提高了机率。灵
囊 正是 在亲 身 的观 察 实践 中 , i I 在对 生命运 动模
式 的不 断理解 和 体验 中 , 在对 生命 的 自我发现 中逐步 形成 的 。 在观察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析,只 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 能引发灵感,形 成创造性的认识。
摘要:灵感是人类思雏活动 中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种富有创造性 的思维.在语文教 学中根据灵感 思堆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 中思考、在情境 中联想、在实践中激发 、在激情 中顿悟,可以加 强
学生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 使 学生 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 关键词 :中学语 文教 学;灵感恩 堆;创造能力;思考;联想;顿悟
第 2 卷 第 3期 3 20 09年 o 6月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Jlnl f aba stto E uao 0 rao Y ni I tue f d ct n l nn i i
VoL 3 2
N 0. 3
J扎 20 u O9
语文教 学 中灵感 思维 的培养
小学生创意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技巧

小学生创意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技巧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好写作技巧和培养创意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生创意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一、激发创意思维激发小学生的创意思维是培养他们写作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1. 提供多样化的素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让学生从中获取灵感,发挥他们的创意。
2. 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在写作任务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自由选择写作题材、人物设定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 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活动,让他们集思广益,共同产生创意。
例如,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集体讨论并提出各种创意。
二、培养写作技巧除了创意思维,小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才能将他们的创意表达得更加准确和生动。
以下是一些培养写作技巧的策略:1. 阅读优秀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阅读,让他们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和结构,培养他们的写作感觉。
2. 学习写作规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写作规范,如语法、标点符号等,帮助他们提高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练习写作技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写一篇故事等。
三、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创意写作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创设良好写作环境的策略:1.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质的写作资源,如词典、工具书等,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查阅和使用。
2.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和交流写作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可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四、培养审美意识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能够创作出富有艺术感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学生灵感思维对作文教学的作用通常在写作教学中,往往偏重从人的逻辑思维角度来谈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不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能只限于逻辑思维一途;学生作文时立意布局的构设,情意的酝酿,乃至遣字造句,往往不只是归功于逻辑思维。
换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须开发学生的其他思维形式,尤其是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逻辑思维。
它是实际存在的。
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其为“神理凑合”。
王士祯刚称之为“兴会”,灵感来时是“兴会神到”,并具“兴会超妙”、“神韵天然”的特点。
叶燮在《原诗·内篇》中称其为“触兴”,并说:“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易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
”朱自清则清浅地把它喻为“心头一动”。
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到《凤凰涅盘》一诗创作时灵感袭来的情景——“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就那样把那首奇怪的诗写出来了。
散文作家杨朔1961年秋天在北戴河海滨观潮时,望着那潮的涨落,云的飘飞,浪的翻卷与“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
的景象,触发起灵感,脑门里一亮,孕育了后来的抒情散文《雪浪花》。
普希金曾在抒情诗《秋》中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获得灵感时的状态:“我常常忘记世界——在甜蜜的静谧中,/幻想使我酣眠。
/这时诗歌开始苏醒:/灵魂洋溢着抒情的激动,/它颤抖,响动,探索,象在梦中,/最终倾泻出自由的表现来——/……于是指忙着抓笔,笔忙着就纸,/刹那间——诗句就源源不断地涌出……”这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实例,都证明着灵感思维的实际存在。
对这种异乎常态的思维形式,写作教学中不应忽视,相反应予重视。
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不少学生不知灵感为何物。
它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也很玄乎。
因而博览群书类的学生在读到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的著作后,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是天才所赋有的。
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学生是不可能有的。
学生受“神秘论”、“天才论”的影响,返顾自己写作上所以差劲,就归之于父母没有给自己一种天才的心灵秉质,或怨老天、神灵没有给自己灵感。
对这种讹见必须拨正澄清,给学生以科学的观念。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1980年7月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灵感是人类思维中的又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
人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这种思维,
就难以有突破。
以后,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对灵感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探讨:“假如一个很难的问题,在这些潜意识里加工来加工去,得到结果了,这时可能与我们的显意识沟通了,一下子得到了答案。
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灵感。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须对学生就灵感作这样的科学解释。
并告诉学生,这种潜意识里的“加工”过程,是人人都有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客观进行着的,而并非只是天才者才有,更非是什么神授的。
灵感思维的发生,不同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生。
灵感思维的发生与进行很特别,它是一种奇特的突发性的心理现象。
灵感的迸发,是发生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撞击与沟通时。
潜意识层与显意识层一旦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两者突然接通,也即“神理凑合”,就会“心头一亮”,“神理相取”,或文思泉涌,或异想天开。
这“撞击”、“沟通”、“联系”,就是灵感思维的迸发,这“异想天开”或“文思泉涌”,就是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
学生在懂得关于灵感思维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后,会进一步破除对灵感思维的神秘感和天才观,进而树立信心,去努力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
须让学生了解把握灵感思维的突发性、突变性、突破性、顿悟性、机遇性、偶然性的特点。
显意识层里的冥苦想与潜
意识层里的“加工来加工去”,两者何时沟通,是不得而知的。
但一当沟通,灵感随即迸发。
这迸发是出其不意,倏忽而至的,不求自得的。
姜夔在《诗集自叙》中说:“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在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
”陆机在《文赋》中这样写到它的突然来临与突然消失:“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汤显祖在说到他创作时的灵感思维时这样描绘:“自然灵合,恍惚而来,不思而至。
悟悟奇奇,莫可名状。
”古人的这些描述,道出了灵感思维的特点之一:突发性与突变性。
针对灵感思维的突发性与突变性的特点,教师就须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开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要善于把握住这突发性,要善于疾捉住灵感思维的产物。
著名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论《西厢记》时这样写道:“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感觑见,便于此一刻被灵手捉住,盖于略前一刻亦不见,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知何故,却于此一刻忽然觑见,若不捉住,便更灵不出。
”唐代李贺,写诗呕心沥血,常在身边置一“诗袋”,将随时冒出的灵感之火捕捉住,随时记下零碎的突性得来的诗句,存储进诗袋里。
除讲这些故事外,可要求学生平时常置纸笔于身边或案头,一遇有良思、佳句、好点子冒出,应迅即写下来,避免灵感突然消失后,再也想不起来寻它不出的遗憾。
灵感思维从效果角度看,有突破性与顿悟性的特点。
它
对思维主体而言,是顿悟性的;对思维结果而言,是突破性的。
但一般而言,我们对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期望值不能太高,而应适应它。
就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希望幸运降临自己头上,能随时迸发出灵感来。
但与常规思维比较而言,它的迸发毕竟较少。
然而,我们可以培养它,磨lì@①它,而不是磨损它。
要使人的灵感思维处于“火山爆发活跃期”,提高它的迸发机率,这在写作教学中,就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显意识层的常规思维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要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要求保持思路的清晰性。
这是因为:灵感的迸发,是显意识层与潜意识层的沟通的结果,是潜意识中的某个信息被显意识层所钓取,所捕获。
这种钓取、捕获,就显意识层来说是有选择的,有方向性的,它所要捕捉的是自己所需的压抑在潜意识层的某个信息。
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要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务必使自己的显意识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着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积极思维,使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只有你冥思苦索,“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有你“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增强显意识层对潜意识层信息的选择能力,并提高这种选择的机率。
也只有进行积极的思维,才会在思维中把握住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方向,提高思维的清晰度。
有了这思维的清晰度,也就提高了显意识层对潜意识层某个信息的捕获的准确度。
实践证明,不肯积极思维的人,思维常常处于疲软状
态或没有明确思维方向与思维清晰度的人,他往往写不好文章,写不出由灵感之火点燃起的有新意的文章来。
钱学森在1981年时说到:“灵感是又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
”写作进行积极的思维,并保持思维的清晰性,这是激发和控制灵感的方法之一,也是掌握其迸发规律之一。
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变化都离不开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
前面谈到的对学生的灵感思维的开发,侧重于思维主体方面对灵感思维的把握上,也即侧重于内因方面。
黑格尔在《美学》里指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的机缘而创造出来的。
……一个真正的有生命的艺术家就会从这种生命里找到无数激发活动的灵感的机缘,
这些机缘临到了旁人就不发生影响,就易放过了。
”这道出了灵感的机缘性、偶然性的特点。
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就须让学生明白:应努力去提高这种机缘性与偶然性。
学生不应该白白地让大脑这个仓库空关起来,而应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积贮在里面。
为此,学生应投入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周围。
社会的急遽变化或新旧事物间的较量搏斗,等等,都应关心到。
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更是写作取用不竭的源泉。
除投入生活外,也应尽多地从书本上去间接接受有关信
息,尽可能地在对大自然的直观中获得启悟。
古人云:“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后句强调生活实践,前句强调间接知识。
只有博览、厚积,大量存储起信息,才有可能在灵感思维中被择取到所需的某个信息。
“厚积”可能“薄发”,但没有“厚积”就不会有“薄发”。
灵感之火在某种机缘下的偶然爆发,逃不过因果律,避不开事物的发生的内外因结合的辩证法。
因此,学生要提高灵感思维迸发的偶然性的机率,必须提高它的机缘性,也即必须投入生活、广泛吸取间接知识,尽多接触大自然,将更多的信息积储在显意识层、潜意识层里。
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还必须引导学生对生活对周围事物多加观察,仔细观察。
学生学会了观察,并善于了观察,并从有关事物中区分出有意义的与无意义的,这就会获取正负价值不同的信息,并把它储存进大脑的信息库里。
这不仅扩大了灵感思维的信息库存量,而且为日后灵感迸发时显意识层与潜意识层信息双向的交流沟通的准确性和机缘性,提高了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