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朝的特色文化

明朝的特色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特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朝的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士人文化明朝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化的时代,士人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士人们强调礼仪、道德和文学修养,这种文化传统贯穿于整个明朝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文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社会和时事的批评。
同时,明朝也是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二、科举制度明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善的一次,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明朝社会的核心制度。
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考试取得功名的人有机会成为官员,享受特权和地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培养和选拔,也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宫廷文化明朝的宫廷文化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代表。
明朝的皇帝非常重视宫廷文化的发展,他们鼓励文人进宫供职,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使得宫廷文化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明朝的宫廷文化以诗词、绘画、戏曲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成就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明朝的宫廷文化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四、民间文化除了宫廷文化和士人文化之外,明朝的民间文化也是其特色之一。
明朝时期,民间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繁荣。
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各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乐趣,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
此外,明朝还出现了一些民间游戏和娱乐活动,如踢毽子、斗鸡、放风筝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明朝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明朝的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士人文化、科举制度、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等方面。
这些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
明朝的特色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的社会状况及文化繁荣

明代的社会状况及文化繁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繁荣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明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繁荣,并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一、明代的社会状况明代的社会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结构的变化明代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是地主阶层和贵族阶层。
而在明代,随着农民起义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地主和贵族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农民和商人开始逐渐壮大。
2. 农业生产的发展明代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人口开始急剧增长,而农田的面积却没有增加,因此,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扩大农田面积、兴修水利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3. 商业经济的兴盛明代的商业经济也非常兴盛。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商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明朝初期,洛阳、开封、杭州、福州、广州、南京等城市都非常繁荣,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4. 科举制度的推广明代积极推广科举制度,为了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这个时期的科举制度,使得文化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社会的流动,缓解了阶层之间的矛盾。
二、文化繁荣明代的文化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艺术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如唐寅、文征明、徐渭、汤显祖、万历皇帝等等。
这些人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学技术的进步明代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时期。
中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如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的进展。
明朝还颁布了《天工开物》,这是一本集科技、技艺、制造、医学等多方面内容的百科全书,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美术的繁荣在明代,中国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很多杰出的画家,如唐寅、仇英、八大山人、王时敏等等。
明代文学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明代文学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一、明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文学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以下将介绍明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1.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
这种背景为文人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
2.政治形势明初兴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
随后建立了一个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政权,这对于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3.思想文化在思想方面,明代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也对当时的文学影响深远。
4.新航海时代明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航海时代。
外来文化因此进入中国并与本土传统文化交融,使得明代文学也呈现多样性发展。
5.社会地位的变迁历史表明,明代文人与当时的社会地位呈正相关。
在此背景下,文学对于个体的崇高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影响愈发凸显。
二、明代文学流派明代文学有多个流派,并且在不同时期也出现了不同风格。
1.诗歌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而宋诗则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而明代则又有自己的艺术成就,在形式和题材上创新不断。
2.散文明代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清华元素尤为突出。
同时还推动了小品章回体小说这种新的创作形式。
3.戏剧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元曲和南戏都得到了扬名立万,并且对后来明传统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学与社会地位在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文学逐渐成为士人追求名誉和地位的手段之一。
1.士人与文学明代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
一个人的文学造诣和才华往往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
2.科举制度与文学明代实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对于个体从事政府官员职业至关重要。
这导致许多文人努力提升自己的文章水平以期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3.文学作品流传与影响力明代为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留下了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写作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备受尊崇和赞誉的技能。
明代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明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明朝,从洪武元年宣告开国,到崇祯十七年江山易主,共持续了27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发展和成熟,多民族的同一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空前繁荣,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明朝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历史地位一、政治方面(一)废除中书省制度,内阁制度形成。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
洪武九年,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名,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
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
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属于中央相关部门。
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县。
洪武十年七月,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关白”之权。
十一年三月,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尚书听命于皇上,直接对皇帝负责。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
自此,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权力更大了。
明太祖废丞相后,繁忙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非一人精力所能料理,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九月,设置春官、夏官等四辅官,命其详看奏章,赞协政务。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又仿照宋殿阁之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
永乐年间,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与机务,但未置官署,批答仍出自皇帝的御笔。
宣德初年,开始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于疏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呈皇帝“易红书批出”。
到了正统初年,英宗朱祁镇以九岁登极,年龄幼小,太皇太后专一委政内阁,使票拟制度化。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
一、皇权的集权化明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消除了其他势力的威胁,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他将自己定为太上皇,行使至尊无上的权力。
在朱元璋统治后期,明成祖继续加强了皇权的集中,通过政治制度、加强监察等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在明代皇权集中的同时,宗室、豪强、地方势力的力量被削弱。
二、乡试制度的实行明代推行了乡试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乡试是每年在各地举行的一次考试,考生需通过乡试才能参加更高级的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推行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官员选拔中,打破了过去世袭地主士大夫家族的垄断,提高了社会流动性。
三、科举制度的延续明朝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它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明代的科举制度严格而复杂,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制度在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官员的选拔标准更加科学,考试内容更加全面。
科举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了政府的稳定运行。
四、农业经济的繁荣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明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农业,减轻农民的负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面积。
此外,明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封建土地,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的繁荣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明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比较明显。
明初,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并通过法律手段限制不同阶层之间的通婚和交流。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在明代后期更加严重,官僚地主阶级的地位和特权进一步加强,使得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六、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繁荣明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明代,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明朝的文化特点

明朝的文化特点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特点深刻影响了后世。
在这个时期,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制度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探讨明朝的文化特点。
一、宗教信仰多元化明朝时期,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尽管儒教依然是社会最主要的宗教信仰,但明初以来的士人也开始重视佛教与道教,并广泛参与其中。
许多文人士大夫以此作为追求个人修养和寻找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
同时,伊斯兰教在西南地区也开始扩展。
多元的宗教信仰使得明朝的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
二、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明朝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和文学作品。
在文学方面,明代的小说成就卓越,代表作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小说不仅将历史与神话融合,还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普遍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戏曲作品,如《长生殿》、《汉宫秋》等,这些戏曲作品形式多样,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制度完善明朝注重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教育制度。
明代设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等考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机会。
同时,明朝的教育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人士大夫以科举制度作为提升社会地位和个人声望的途径,以此激励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并促进了文化繁荣。
四、科技进步取得重要突破明朝时期,中国的科技进步取得了重要突破,涉及农业、航海、制陶、木刻版画、火器等领域。
明代农业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明朝的造船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代航海家郑和领导的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成为世界史上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
此外,制瓷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的瓷器质量得到了空前提高,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综上所述,明朝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进步的重要突破等方面。
明史明代社会解析

明史明代社会解析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代社会进行解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政治制度明代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实行“一统天下”的治理原则,通过设立行宫、设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等措施,巩固了中央政权的地位。
在行政上,明朝采用了六部制度,即吏、户、礼、兵、刑、工,负责具体的政务事务。
二、经济农业明代的经济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明初政府实行田土制度,減免赋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农民。
此外,明代还推行自由市场经济,鼓励商业贸易的发展,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了大量的海外贸易。
同时,明代在矿冶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满足了国内对冶铜、冶铁等金属的需求。
三、社会阶层明代社会阶层分为士人、农民、工商人等。
士人是最高阶层,朝廷设有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士人成为明代社会的核心。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阶层,他们负责生产,农业在明代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工商人则是明代社会中新兴的阶层,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逐渐兴盛起来。
四、文化教育明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许多文化艺术的瑰宝在这个时期诞生。
明朝建立了六国图书馆和刻柏书院等重要的教育机构,推广了古文的研究和传承。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文学家杨慎、戏曲家关汉卿等。
总结:明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明朝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经济农业发展迅速,社会阶层也逐渐分化,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
这些方面都为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了解明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明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点

明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点明代(1368-1644)是中国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
它的社会、政治、文化领域都非常活跃。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社会风俗和文化特点两方面,分述明代时期的特色。
社会风俗明代社会的风俗,与前朝有着很大的差异。
明朝的皇帝非常强势,而且非常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道德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明代,除了皇帝和其他贵族外,其余人们都要穿着清新的衣服,以显示品位和等级的不同。
男子要穿短衣、长裤,而且毛脚不能露出来。
这是因为毛脚有低贵的象征性,也是为了减少在工作场所的踩踏响声。
在社交场合,人们还有着独特的礼仪。
比如,在江南地区,人们过年要烧香,上一盏茶,放一些花卉,以示祝福。
同时,亲戚和朋友也要来互相拜访,相互拜年。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道德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明代,除了皇帝和其他贵族外,其余人们都要穿着清新的衣服,以显示品位和等级的不同。
男子要穿短衣、长裤,而且毛脚不能露出来。
这是因为毛脚有低贵的象征性,也是为了减少在工作场所的踩踏响声。
除了过年,婚礼、葬礼等场合也是人们社交的重要场合。
在明代,流行着“三朝九礼”的结婚仪式。
即男家排场、女家排场和望门投止的三朝,以及讨嫁钱、束身箍、行拜喜、还彩礼、入门、奉茶、回门、亲友散等九个礼仪。
葬礼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礼仪。
据史料记载,明代葬礼流行将棺材放在三中,即“瓦城子、九道西山、八里四尺山”,以示尊贵。
同时,还有很多的习俗,如请灵位、扫墓、祭祖等。
文化特点明代的文化,与前朝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有着经典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在明代完成的。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艺术方面,明朝的画家非常有名。
如徐渭、唐寅、文征明等,都在画坛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诛 其身而没其家”(嵇璜等《续通典》卷一百二十),限制了文人
的 人身自由。
台阁体 荼陵派
永乐诗坛出现的以杨士奇、杨荣、杨溥 等“台阁重臣”为代表的“台阁体”就是明前期
文的 代表。该派也流行了上百年的时间。
他们要求文学要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 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王直为 杨荣《文敏集》所作《序》)。所谓“适性情之正”,就是要抒 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序》)艺 术上崇尚 “雅正平和”,带有浓厚的道学气。
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迁都北京以后, 明成祖朱棣又通过重用宦官和特务来制衡内阁 的权力。皇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对于农业:
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承认已被农民耕垦或即 将开垦的土地归个人私有。
免除三年徭役或赋税。 推行屯田,兴修水利。
*对于手工业:
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为国家服役外,其余时间都 以“可自由趁作”。
年。
明代中叶——从弘治到嘉靖(1488—1566年)近八十年。
明代后期——从隆庆直到明亡(1567—1644年)约七十多
年。
政治:强化君权专制
经济:休养生息
文化:实行专制
在这些措施之下,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加 强,国民经济也逐步复苏,思想文化界却更加沉闷。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以后, 和大将军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废经过胡 惟庸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直接将军 政大权集于一身。
明中叶前后七子与唐宋派就是在王氏心学影响下出现的文学流派。
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为首的 “前七 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为首的“后 七子”先后发起了诗文“复古”运动, 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后七 子在思想上反对程朱理学,同情王学, 文学上反对台阁体。具体在响应王学的 表现上,前七子重视批判现实,后七子 更重视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 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他们在 思想上提倡文以明道,但所谓“道”已 经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新内容,打上了王 氏心学的烙印。特别是唐顺之受王畿传 示,其“洗涤心源”、“直摅胸臆”
文学主张受王畿天然自性的“良知 说”的影响甚大。
东林党争 泰州学派的崛起
背景:国本严重动摇
出现了手工业工场,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
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1472~1529):字伯 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 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心学”也称 “王学”。
此心纯是天理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文录·书朱守乾卷》
“心 学”。
*正德帝荒淫无道,宠幸宦官刘 瑾,打压忠臣
*嘉靖帝多年不朝,闭门修道
*实行特务统治,官员和士大夫 普遍流露出消极避祸的情绪
*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
矛盾激化,农民的土地被侵占,手 工业工人受到残酷剥削。
*在统治集团内部,皇帝和
宗室之间的矛盾,皇帝和大臣之间 的矛盾,宦官和朝臣之间的矛盾也 加深。
特别在中国东南经济贸易发达的城市和地方,新兴商人 和市民阶级的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随之出现了代 表他们自身利益的政治主张与文化风尚,这就为中国思想文化 乃至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特点。
★思考题
※如何认识明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 ※如何认识明代后期党派之争与文学流派的关系?
★参考阅读
子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 容
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
新年”之类,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
政治:危机加剧
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儒学变异
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弘治、正 德时期的儒学大师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
了对故国的怀念,有的还亲自参与]抗清斗
争。
几社也是明末文人团体。“几者,绝学有兴之
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 (杜春登《社事始末》),
故称几社。几社的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的影响,反对
“公安”“竟陵”。
泰州学派的崛起
泰州学派的影响
王学左派与东林党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无论是王学左派的兴起还是东林党争,都与晚明经济的繁荣和 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
古代文学
上海大学中文系
课 程 要求
◆ 通过学习原始作品,加强作品的研读。培养对中华古籍的感性 认识,提高自学能力。
◆ 通过分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研读,创造性地将文学史和作品 选的探究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认识中国 古代文学形式特点和文体演进规律。
明 代 文 学
明代社会 文化特点
*对于商业:
降低商业税率,规定“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
论”(《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强化君权的同时,明朝政府还实行高度 的文化专制,以严密控制士大夫文人的思 想。
*八股取士制度:“专取四子书及《易》、
《书》、《诗》、《春秋》、《礼记》
五经命题试士” (《明史·选举志》),八股取士制度一方面牢牢笼 络住文人的心,一方面严重束缚了文人的思想。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
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
领袖的荼陵派兴起。他们提倡“轶宋窥唐”,推
崇
李杜,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
字。
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
荼陵诗派成一代之盛,是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
运动之间的过渡。 茶陵派遂取代台阁体而位居诗坛主流。但因李东阳生活圈
明代社会的分期 明代前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明代中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明代后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开国,到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朱 由检自缢身亡,明代前后共计二百七十七年。
明代前期——从洪武到成化(1368—1487年)共一百二十
经济:高度繁荣
生产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中心。 杭州、苏州、广州、武汉、芜湖等都市规模 空前。
国内贸易
晚明经济异常发达。不仅农业、手工业空前繁 荣,贸易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海外贸易
隆庆年间解除海禁,海外贸易飞速发展。 加之白银被普遍使用,使国内外商品交换极为方 便。丝绸、茶叶、瓷器、食盐、铁器等货物的出 口,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影响
王学的本意不仅不反朱熹,反而希望把“天理” 转变为内心自然天成的“良知”,达到“此心纯是
天理 的境界,而“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王
文 由于王氏心学打破了成程公朱全理学书的》卷僵化一统《传治习,录冲》击上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 在客观上有利于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人们开始关 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人的内在情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明初的政治思想观 念,是晚明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锋。
缘起
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与 高攀龙等人,讲学于东林书院。而在“讲习之余,往 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爱之 者称为清议,恶之者称为党人。史称“东林党”。
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
阉党的迫害
由于阉党有皇帝撑腰,万历、天启间,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两党胜败 复社和几社
万历帝的立储问题是所有晚明政治斗争的中心 和导火索。万历皇帝专宠郑贵妃,一心打算立郑贵妃 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与根据立长不立幼制度主张拥 立皇长子的大臣们尖锐冲突。
明 代 社 会 思 潮、党 社 与 文 学流派
明代社会思潮变化非常显著,它对明代 文学的影响颇巨,应该首先引起我们的注意。
明代社会思潮、党社与文学流派变化的特点
*明代社会思潮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学发展的中介。
*一方面,社会思潮与文化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另一 方面,党团文社与文学流派又随着社会思潮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东林党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两派相攻不已。不仅很多朝野人士均卷入其中,晚明文 学家也大致各有所属。
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 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周顺昌等 人同被杀害。
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三案为题,毁东林书 院。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 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 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 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 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 《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尽。
复社在政治上关注国计民生,干预朝政,有点类似 现代政党的雏形。在文学上拥护前、后七子,但反对 “模古”与空疏,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
几社是站在现实政治的基点上尊古复古
的,作品对时政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
露。几社文人对晚明流行的王学及思想和个
性解放思潮有一定的补偏救弊作用,反映出
明末新的时代潮流。明亡后,他]们多表达
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 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 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 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东林党人与阉党余孽的战火未熄,复社与几社又成为
东林党的后继者参与进来。
复社也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 政治、文学团体。领袖人物张薄、张采。崇 祯六年(1633)在虎丘成立。复社号召宗经 复古、切实尚用,故称复社。
*商业贸易繁荣: 官方长期奉行的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
的松动。 当时生产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