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与预防

合集下载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与护理解析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与护理解析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与护理解析化疗药物外渗在肿瘤化疗治疗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发生外渗现象,肿瘤患者往往会出现身体不适感。

例如局部红斑、组织坏死、溃疡长期难以愈合等。

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起泡性化疗药物所引发的外渗症状具有较为严重不良后果,往往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现象,病程迁延不愈,使得患者产生极严重心理及生理压力。

所以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有效预防及护理在临床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护理化疗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能够挽救和延长癌症患者生命,但是其应用也往往会出现极为不良的现象-化疗药物外渗。

在化疗药物进行输注过程中出现渗出或渗漏至皮下组织,若未予以合理处理,极有可能导致渗漏位置出现红肿、疼痛症状,周围组织出现坏死现象[1],如情况严重则需实施外科清创、植皮,产生护理纠纷。

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化疗药物外渗出现的相关因素,对其进行合理预防及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尽可能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避免患者增加痛苦。

1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工作1.1护理人员培训與当前医学发展相结合,对护理人员实施定期专业知识培训,注意培养护理人员医疗责任心。

操作时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开展,护士长应在旁进行监督,确保一针见血。

在给药前需先注意是否存在回血现象,给药后1~2 min内护士需陪伴在患者旁边[2],注意药物在输入到患者体内后是否出现不良应激反应,且告知患者若出现任何不适感则需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均需加强巡视,对患者化疗时感受进行及时有效了解,且将观察结果进行文字记录,若出现问题需立即进行处理。

1.2合理选取血管对患者实施注射时,通常会经细小静脉一直到大静脉,自远心端而至近心端。

所以护理人员实施药物注射时,不可选取静脉窦、硬结位置实施穿刺,需选取弹性良好、回流状态通畅、方便固定、能够快速观察的位置。

最好避免选择手足背小血管位置,而且应注意肌腱神经、关节处不予应用[3]。

如患者患有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则实施化疗时可经下肢静脉给药,其他患者通常不宜通过下肢静脉给药,下肢静脉极易出现栓塞,而且血流速度较慢,通常无法快速痊愈。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令人担忧的问题——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
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l J。外周静脉 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O%心J,国外报 道是5%∞J。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 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须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 纷¨J。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 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定为四级医疗事故,更是增加 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和责任。由此可见,掌握化疗药外渗的危 险因素及防治知识至关重要。 危险因素 化疗药外渗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药物、技术。 一、患者 1.患者血管。肿瘤患者长期输液、反复大剂量化疗、经 常采集血标本对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使血管壁变薄, 血管脆性增加,弹性下降;若伴有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 术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可利 用的静脉血管减少,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化学 性炎症及坏死【5J。 2.患者活动。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 或者进食、大小便,增加了患者活动的机会,针头易于滑出血 管外,引起外渗;或者患者没有按正确的方法移动输液肢体, 导致针尖穿破血管№J。 3.患者年龄。老年人的行为失控容易导致注射针头移 位,老年人的生理性退化一反应迟钝,痛阈降低,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也增加外渗的可能【7J。 4.沟通障碍。如气管切开的患者、听力障碍的患者难以 表达自己的感觉。 二、药物 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压、酸碱度、浓度有关,当药 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 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从而对 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组织损伤【B]。 三、技术 护理操作技术造成外渗的情况有:(1)护理人员专科知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02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静脉血管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 穿刺,避免选择关节、静脉瓣及受伤 的静脉。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减少静 脉炎的发生。
提高护士操作技能
定期进行化疗药物配制和注射的培训,确保护士熟悉和掌握 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巧。
提高护士对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能力,使其能够及时发现 并处理药物外渗。
正确选择输液工具和化疗药物
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如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 等。
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注意药物的浓度、剂量和输注速 度。
强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化疗药外渗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提高患 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使其配合 治疗。
医生诊断为化疗药物外渗,局部组织 颜色变黑、疼痛、肿胀等症状。
进一步处理:切除坏死组织,进行清 创和植皮手术。
预防措施: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应充 分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 静脉和输注速度,避免药物外渗。
案例二:及时发现化疗药外渗并采取相应措施
01
02
03
04
患者接受化疗药物治疗,由于 护士及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 停止输注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
02
化疗药外渗可发生在任何给药途 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皮 下注射等。
化疗药外渗的危害
化疗药外渗后,可能导致局部 组织损伤、炎症反应、疼痛、 功能障碍等。
严重者可出现局部皮肤坏死、 溃疡、瘢痕形成等后遗症,甚 至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肿瘤患者,化疗药外渗还 可能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增 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提高护士对化疗药外渗的重视程 度,增强责任心

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

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

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一、化疗药外渗的原因和危害化疗药外渗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药物泄漏到血管周围组织的情况。

这可能会引起疼痛、组织损伤、皮下硬结、皮肤溃疡甚至坏死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命健康。

因此,制定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化疗药外渗,对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1.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加强宣教: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化疗药物知识宣教,让他们了解化疗药的名称、作用、用法和可能的副作用,提高患者自我观察和报告的能力。

•合理选择血管:在选择血管时,应选择粗大、血流丰富的血管,避免选择细小、弯曲的血管。

•合理使用静脉通路:对于高渗性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等深静脉导管。

•正确注射方法:采用正确的注射方法,如交替注射、使用多通道注射等,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2. 化疗药外渗的应急处理•立即停止药物输注: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拔出针头或导管,防止药物继续外渗。

•评估损伤程度:医护人员应对外渗部位进行初步评估,观察有无红肿、疼痛、皮下硬结等症状。

如出现明显的皮肤组织损伤或溃疡,应立即报告医生。

•局部冷敷:对于轻度外渗,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肿胀程度。

一般使用冰袋或冰毛巾进行冷敷,每次敷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但需注意,局部冷敷不能用于化疗药物外渗严重的情况。

•局部热敷:对于药物外渗后局部肿胀严重的情况,可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药物的吸收。

一般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敷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但需注意,局部热敷不能用于化疗药物外渗严重的情况。

•药物治疗:对于药物外渗严重的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治疗方案,如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

•心理支持:化疗药物外渗会给患者带来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医护人员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关于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

关于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

关于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过程中,药物在静脉注射后未能完全停留在靶组织或肿瘤细胞内,而泄漏到周围组织或血液循环中。

这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 毒性作用:化疗药物通常是有毒的,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作用的目标。

如果药物外渗到正常组织中,可能会引起该组织中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2. 耐药性:药物外渗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不足的肿瘤细胞,使其无法受到足够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作用。

这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发展,使治疗效果减弱或完全失效。

3. 减少疗效:药物外渗也可能导致疗效的减少。

如果药物泄漏到血液循环中,它可能被肝脏或其他器官代谢和清除,从而减少对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

这可能降低治疗的有效性。

4. 防止措施:为了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医生通常会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静脉注射、动脉注射、腹腔注射等,以提高药物到达靶组织的浓度。

此外,使用特定的输液泵和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减少外渗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化疗药物外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机制和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了解。

不同的化疗药物和患者的情况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外渗问题。

因此,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并与医生及时沟通。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采用了先进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精确的注射技 术、选择适当的血管和注射部位、以及使用化疗药物外渗 的预防药物。
发生外渗
在注射过程中,未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情况。
处理结果
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康复良好。
案例三:化疗药外渗后的处理与恢复
01
02
03
04
患者情况
患者为42岁女性,肺癌中期 ,接受化疗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
对于严重外渗且无法通过 保守治疗缓解的情况,可 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清创 、引流或切除坏死组织。
康复治疗
在外渗治愈后,根据需要 可进行康复治疗,如理疗 、按摩等,以促进血液循 环和功能恢复。
05
化疗药外渗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失败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为50岁女性,乳腺 癌晚期,接受化疗药物
治疗。
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按照常规操作 进行化疗药物注射,未 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发生外渗
在注射过程中,化疗药 物外渗至皮下组织,导
致局部组织坏死。
处理结果
患者接受了清创手术和 植皮治疗,但仍然留下 了明显的疤痕和功能障
碍。
案例二:成功预防化疗药外渗的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为35岁男性,结肠癌早期,接受化疗药物治疗。
制定详细的化疗药外渗预防和处理流 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操作规范 。
VS
流程应包括化疗药物的正确使用、外 渗的早期发现、紧急处理措施以及后 续跟踪观察等内容,确保患者在出现 外渗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THANK YOU
患者的教育及沟通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化疗药外渗的危害 和预防措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有刺激,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

如何避免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意外,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是护理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

1、预防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医生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力,护士在给药前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

同时避免在24 h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穿刺成功正确固定,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静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脉推注完毕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伤,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 min,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患者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合理选择血管,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

长期化疗患者要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多程化疗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针推注。

乳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严禁在患侧上肢静脉给药。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正确掌握给药浓度和推药速度。

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推刺激较强的药物,如果各药刺激均较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 min以免加重血管损伤。

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输液顺利后方可用化疗药。

加强患者配合,化疗时尽量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化疗过程中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化疗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如局部组织坏死、溃疡,甚至影响肢体功能。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在进行化疗前,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粗直、弹性好、回流顺畅的血管。

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如 PICC 管、输液港等),如果使用外周静脉,尽量避免在关节、手背、足背等容易活动的部位穿刺。

2、提高穿刺技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确保一次性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

3、妥善固定针头使用透明敷贴或绷带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移位或脱出。

4、正确输注化疗药物严格按照药物的浓度、速度要求进行输注,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5、加强巡视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识别1、观察患者症状患者可能会主诉穿刺部位疼痛、烧灼感、肿胀等不适。

2、查看局部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肤温度升高、硬结等表现。

3、对比两侧肢体如果怀疑外渗,可对比两侧肢体同一部位的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要拔除针头,以防止药物继续外渗。

2、回抽残留药液通过原针头尽量回抽残留的药液,减少药物的渗出量。

3、评估外渗情况评估外渗的范围、程度、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4、局部封闭根据外渗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解毒剂进行局部封闭。

例如,对于蒽环类药物外渗,可使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进行封闭;对于长春碱类药物外渗,可使用透明质酸酶进行封闭。

5、冷敷或热敷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冷敷或热敷。

一般来说,蒽环类药物外渗 24 小时内冷敷,24 小时后热敷;长春碱类药物外渗则应冷敷。

6、抬高患肢将外渗侧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二)
提高专科知识 1.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
区分发疱与非发疱药物;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
2.掌握正确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
1)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或拔针; 2)先输入非发疱性,再输刺激性发疱性药物; 3)先输入低浓度,后高浓度; 4)2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 5)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3min以 上或用5ml/min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ml应回抽1次,检查有 无回血。
药物因素 药物的PH值 渗透压 药物浓度 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 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对血管 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二)
血管因素 长期输液,反复大剂量化疗,经常采集血标本, 对患者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使血管壁变 薄,脆性增加,弹性下降,容易造成药物外渗。 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 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三)
操作因素 对化疗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牢 推注化疗药液时用力过猛、过快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四)
患者因素 血小板减少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 进食、大小便,增加了患者活动的机会 患者不合作而致针头滑脱 老年患者的行为失控、生理性退化等 沟通障碍,如听力障碍患者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三)
加强患者配合 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 发疱剂滴注时,减少患者的活动 化疗时如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一)
紧急处理 发现渗出,立即停止点滴,吸出药物 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 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局部封闭:激素+利多卡因 抬高患肢 功能锻炼
长春花碱等
渗漏引起局部反应的药物分类
刺激性: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
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 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 霉素、丙脒腙等。
渗漏引起局部反应的药物分类
•非发疱性: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 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 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 顺铂等。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一)
杂类:顺铂、卡铂、草酸铂、环硫铂等
什么是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 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 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须外科清 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
渗漏引起局部反应的药物分类

发疱性: 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
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 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氮芥、长春新碱、
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远期毒性反应
主要是:生殖功能障碍 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等
化疗药物的分类
根据药物的来源和化学结构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 抗代谢药物:甲氨喋呤、5-氟脲嘧啶、健择等


抗生素类: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等
植物药: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等
激素类:强的松、地塞米松、乙烯雌粉等
静脉化疗流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选择适宜的用具:PICC、留置针 评估:病情、治疗方案、穿刺部位、知情同意 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准备穿刺部位 置入穿刺工具 维护、管理、健康教育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一)
提高专业技能 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 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避免滑脱 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 增加按压时间) 注入发疱剂前,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
主要内容
1、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2、化疗药物的分类 3、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4、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近期毒性反应
局部反应 1.静脉炎 2.局部组织坏死
全身性反应 包括消化道、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皮肤和 粘膜反应、神经系统、肝功能损害、心脏反 应、肺毒性反应、肾功能障碍及其他反应等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二)
外敷


冷敷:冰袋24h 最长3天 药物湿敷:氢考 50%MgSO4 2-4%NaHCO3 中药湿敷:金黄散 六神丸+蜂蜜
强调制度化管理
健康教育制度化 化疗操作规范化 巡视观察具体化 床边交接严格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