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枣核》教案3篇

《枣核》教案3篇

《枣核》教案3篇《枣核》教案篇1内容预览:6.《枣核》一、教学目标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__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作者简介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

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找一找: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_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__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线索:枣核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写她的生活、事业与__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七)语文活动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3篇】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3篇】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精选3篇】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精选3篇】一其次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1听写字词2梳理课文结构3引导同学深化课文二、连续学习课文1、阅读第一段。

提问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同学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加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方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宝玛瑙还珍贵”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方了修辞手法,表明白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感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感动,表明白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加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伴侣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白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同学依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熟悉仆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白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同学阅读思索后明确: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示意。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伴侣事业家庭都如意,更肤浅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详细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肤浅。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枣核》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

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

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

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枣核教案十篇

枣核教案十篇

枣核教案十篇枣核教案十篇枣核教案篇1 枣核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课时:一教时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仍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冲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介绍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____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蹊跷山坳胡同揣掀起镶嵌衣兜嫣红玛瑙国籍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考虑全文的线索是:【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二.深化探究画出文中可以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长进,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____小节】【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三.拓展延伸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朋友不好意思】【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一、预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垫1、乡土情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

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

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玛瑙草坪萧乾厂甸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踏访踏实(2)殷实殷红(3)核桃枣核(4)劈柴劈头盖脸(5)荷花负荷(6)匀称名称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

2、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1、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导入课题。

1、出示枣核,导入新课——枣核,齐读课题。

师:一对夫妻在期盼中得到了他们的孩子,(出示),看到他们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1:这个孩子好小。

生2:这个孩子能做什么呢?师:这个孩子就是枣核,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设计意图:有导入,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更能让理解文本内容。

多种渠道,加深学生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认清文中的生字词,读懂内容,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

2、检查生字词。

a、齐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说意思;进行识字游戏。

b、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齐读、个人读,以图佐意,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多种教学形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

分组形式的出现,的辅助,更能解决识字难点。

在兴奋的情绪中,孩子学得轻松,学习效率更高。

三、精读课文,品趣处。

1、学习枣核的“勤劳能干”。

师:枣核虽然小,但是却有很多本领,说一说。

生答。

师:想一想他还会哪些本领?生1:洗衣服。

生2:插秧。

师:真是个——生接“勤劳能干”的孩子。

师随机板书。

2、想一想后面哪些内容你觉得有趣,做上标记,并且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说哪里有趣。

a、捉弄衙役,牵回牛羊师:哪些内容有趣?怎么有趣,用自己的话说。

生回答。

师:体会到枣核的——?生:聪明。

师: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好吗?别急,读也是有学问的,想想该怎么读?出示读书小法。

(课件)学生自读,个别读。

《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材分析: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

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

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

“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设想: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qiā)嫣红(ān)倘若(tǎng)山坳(à)掀启(xiān)镶嵌(qiàn)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安顿感慨良深精致匀称泛舟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枣核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则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

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故事充满丰富的想象和活泼的民间色彩。

主人公枣核虽然长得奇小,却能发挥他的力量,惩罚恶人,帮助乡亲,获得了大家的尊敬。

教学时,首先,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其次,我抓住“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体会人物形象。

最后,我借助角色朗读、复述故事、续编故事等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枣核惩恶扬善的美好品质,并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语文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然后教师展示枣核:同学们,见过枣子吧?那么它的核能有多大呢?2.出示教材插图中那个枣核般大的孩子的。

激趣: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那么小,能做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他的传奇故事。

相机板书课题《枣核》。

教师提示:“核”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hú,多用于口语。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让学生感受枣核之小,枣核孩子之小,激发学生探究枣核孩子传奇故事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学生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

枣核hé夫妻qī爹diē扶犁lí折zhē腾困kùn得很牲shēnɡ口官府fǔ善罢bà甘休涨zhànɡ得通红2.出示多音字“折、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

折shé()zhé()涨zhànɡ()zhǎn ɡ()3.去拼音,男女生比赛读生字词。

枣核夫妻爹扶犁折腾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涨得通红4.检查学生生字词理解、识记情况。

(1)学生交流不懂的词语,老师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难点:体会文中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策略:
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
2、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3、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归:
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
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全文的线索——枣核)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比喻。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
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5、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
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8、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明确: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小结:
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
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读5—11段)
1、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2、“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6、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7、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明确: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1、小结:
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一、学习课文:
1、(阅读第1段)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
教材分析
《枣核》是一篇朴实而情深的访美札记,本文通过叙写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的枣树,托"我"千里迢迢从北京为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本文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及老同窗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以及"枣核"引起设置的悬念和它与本文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设计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形式
讲授课
解开娴
单 位
澄江县第二中学
课题名称
《枣核》
学情分析
《枣核》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初一接触了几篇散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对本文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也应能体会。但是本文的思乡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展现,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悬念的层层设置、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学生对于"悬念"的设置以及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在理解上应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重点指导、点拨。同时,由于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应当通过朗读训练,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