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粤环发[2010]65号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粤环发[2010]65号](https://img.taocdn.com/s3/m/270193c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d.png)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正文:----------------------------------------------------------------------------------------------------------------------------------------------------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粤环发〔2010〕65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2.各地级以上市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二○一○年七月二日(联系人及电话:李玲************)附件一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在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我省2009年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落实《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粤府〔2007〕99号)规定的减排目标,确保我省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促进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依据《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编制指南(试行)》(环发〔2007〕90号),编制本年度计划。
一、2010年总量减排目标根据我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进展,结合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城镇人口增长等预测结果以及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进度,拟定我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为:化学需氧量比2009年下降1.82万吨(2.0%),累计比2005年下降15.6%;二氧化硫比2009年下降1.07万吨(1.0%),累计比2005年下降18.1%。
二、我省总量减排现状“十一五”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污染减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止到2009年,化学需氧量累计比2005年减排14.68万吨,下降13.87%,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92.3%。
“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比较

“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在区域发展方面的比较“十一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十二五”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十一五”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十二五”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强调“全面..”,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从“鼓励....”,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到“积极支持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十一五”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五方面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其中,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投资政策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政策重在调整产业结构与分布层次;土地政策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人口管理政策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
“十二五”建立健全“新”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研究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区理念的区域政策体系,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优化开发区,严格限制污染,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重点开发区,增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鼓励生态移民。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一)广东城镇化发展阶段1.起步发展时期(1949一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这一时期饱受战火创伤的很多城镇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949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782.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37.46万,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5.7%。
1952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910.4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12.93万,占总人口的17.6%。
随后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也进一步发展。
到1957年,广东省总人口为3301.7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97.13万,占总人口的18.1%。
如果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衡量,这一时期,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是正常的,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势头。
2.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6年)1958年“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左”的指导思想作用下,提出“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时间全国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量农村劳动力被组织进城,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1958—196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平均递增11.8%,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22%。
俗语说:欲速则不达,这种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很快显现了严重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再加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迫使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大批项目停建,大量城市职工被迫还乡。
到了1965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〇年减少了们.6万,人口城镇化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到17.6%。
3.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长达十年的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城镇化的进程也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到1978年底户籍总人口5064.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3.23万,城市化率为16.3%。
4.健康发展时期(1978—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随后党和政府集中精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粤府[2011]152号【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12.31【实施日期】2011.12.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粤府〔2011〕152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二)发展机遇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战略定位(三)发展目标三、空间布局(一)总体开发策略(二)国土开发格局(三)产业空间布局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二)做强地方特色工业(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五、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一)推进城镇体系建设(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四)引导人口城镇化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建设能源保障体系(三)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七、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优先发展教育科技(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四)健全就业、社保和住房保障体系(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六)保障公共安全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加强环境保护(二)推进生态建设(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九、深化改革开放合作(一)推进体制改革(三)加强区域合作十、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一)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加强统筹协调(四)加强监督检查附表1:粤西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附表2:粤西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前言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
广东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及评价

广东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及评价魏文辉;韩智娟【摘要】The reservoir immigration late-stage support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of Guangdong province report (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11 (superscript th) five-year plan") on October 12, 2006, compil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completion status evaluation, the main problems have been pointed out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which could relate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put forward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improving measures.%广东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一五”规划报告(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于2006年10月12日编制完成。
通过对“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今后相关规划提出宝贵建议和改进措施。
【期刊名称】《广东水利水电》【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9页(P5-12,50)【关键词】广东省水库移民;“十一五”规划;分析评价;改进措施【作者】魏文辉;韩智娟【作者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5;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2.5;TV212.11 广东省水库移民基本情况1.1 水库工程概况从20 世纪50年代开始,广东省兴建了很多大中型水库,其中:大型水库37 座,中型水库263 座,水库功能涉及供水、灌溉、发电、防洪等各个方面,为广东省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8日)来源:深圳政府在线“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五年。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提出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部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及到2020年,把深圳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高科技城市、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会展中心、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正确地确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科学地安排“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空间布局和旅游建设项目,明确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和《深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编制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重点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旅游业发展做出相关前瞻性计划安排,确定深圳旅游业中长期发展的远景目标。
《规划》提出了深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及指导思想,在旅游产业空间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行业发展、市场拓展、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规划了全市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对抓住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1年在深圳举办给旅游业带来的契机提出了对策,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及更长时期内旅游业的健康成长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条件一、旅游业“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深圳自1979年建市以后,就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经过26年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深圳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创汇基地、入境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之一。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广东省)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篇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 创新驱动 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 优化升级 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 内外并举 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 强农惠农 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 统筹城乡 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 联动融合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 绿色发展 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 强化支撑 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 普惠共享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 内涵提升 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 改革先行 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 互利共赢 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 开放合作 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 规划实施保障第一篇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 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 ,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 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 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五规划纲要情况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报告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以来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一五”规划实施三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追赶跨越、奋力崛起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大开放、城镇化、创新推动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努力克服雨雪冰冻灾害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2亿元,“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6.4%;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二产实现增加值21.78亿元,三产实现增加值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5%、15.5%和17.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4亿元,年均增长27.9%。
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年均增长18.7%。
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年均增长35.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1亿元, 年均增长19.5%。
规模工业产值39.57亿元,年均增长35.2%。
天柱山旅游总收入5.1亿元,年均增长22.1%。
值得指出的是,除第二产业增加值、天柱山旅游总收入前三年年均增幅略低于“十一五”计划外,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十一五”年均增幅,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计划,阶段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43.2:33.4,工业、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2005年分别提高 3.7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强县战略取得实效,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二、规划实施三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1、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十一五”以来,我县始络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不断硬化举措,优化环境,发展氛围更加浓厚,骨干群体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目录一、基本情况(一)“十五”回顾(二)主要问题(三)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协调集聚与扩散的关系,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二)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发挥城镇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人均享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维护城镇自然和人文环境特色,建设节约型城镇四、政策和体制保障(一)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先导和统筹作用(二)改善财政和公共领域投融资体制,保障城镇化公平推进(三)改革土地利用管理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合理开发(四)完善户籍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本外二元”结构(五)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提高政府驾驭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五、重大工程(一)和谐社区工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工程(三)城镇廉价住房安居试点工程(四)城镇群公交联网工程(五)区域绿地示工程(六)治污保洁工程(七)新市镇建设工程(八)城乡空间信息平台工程《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粤府〔2006〕46号)和《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粤府办〔2004〕117号)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省城镇化进程进行宏观指导的规划。
编制本规划的目的是明确我省“十一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推进城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方向,部署“十一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重大行动。
一、基本情况(一)“十五”回顾。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发展,我省的城乡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为我省“十一五”时期加快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
到2005年底,按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我省的城镇化率为60.7%,与“九五”期末相比,提高了5.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省约有13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促进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有效促进了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5年达到2236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4438元;城镇居民的收入也相应大幅提高,全省城镇居民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7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8%。
2.城镇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我省城镇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初步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密度达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140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约1950公里,已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与周边陆路省份均有高速公路相连的目标。
铁路、港口、航道建设步伐加快。
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卫生机构16054个,各类艺术馆、文化馆14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纪念馆148个。
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功能日趋健全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有较大进展,全省城镇综合评价指标达到85分,、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市获得“全球人类住区优秀例奖”,、市和市小榄镇获得“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例奖”,另有一大批城镇分别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镇)”、“环保模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镇”等荣誉称号,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3.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得到加强。
全省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城镇群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日益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城镇群之一;东西两翼城镇群初步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大幅提高,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开通,拉近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使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北部山区城镇化稳步推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工作蓬勃开展。
4.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十五”期间,我省通过大力发展中心镇,推动了小城镇集聚发展,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2005年,全省67个县(市)共实现生产总值4027.4亿元,与“九五”期末相比增长13.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20.12亿元,与“九五”期末相比增长20.5%。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共有414个乡镇被撤并,撤并比例达26%。
通过撤并乡镇,拓展了中心镇的发展空间,全省271个中心镇中有119个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中心镇的规划得到加强,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效果。
据初步测算,2005年,全省中心镇的生产总值合计约3000多亿元,约占67个县(市)生产总值的七成;城镇化率接近50%,对农村人口的吸收作用明显;全省中心镇的数量不到全部建制镇数量的20%,但城镇总人口、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建制镇的40%和50%左右。
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加快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
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69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率达4.1%,农民务工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约为50%。
5.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城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发〔2004〕7号)是我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此外,我省还先后出台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粤发〔2001〕9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粤发〔2004〕10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的决定》(粤发〔2005〕4号)、《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79号)、《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0号)、《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粤府〔2003〕57号)、《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印发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4〕37号)等涉及城镇化工作的政策文件,为促进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土地集约使用等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我省城镇建设的软环境。
从“十五”期间我省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出,正是在城乡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以工业化为“基本动力”,通过中心城市和中心镇辐射带动“两条腿走路”,通过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两只手调控”,实现了我省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讲是“四个突出”。
1.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矛盾尚未消除,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突出。
我省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十五”期间,我省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环境污染仍呈扩散趋势,城市空气污染呈加重趋势,酸雨区面积不断扩大,大部分城市河段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性缺水问题凸显。
(2)生态资源破坏严重。
全省目前有不少工业园区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一些园区甚至存在未经环保审批、乱设排污口的情况,导致了我省林地、耕地、水源不断减少,生态资源遭到破坏。
(3)土地和能源资源供应紧。
部分地方政府依然存在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外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土地浪费严重,部分地区的土地供应已接近枯竭。
工业化、城镇化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生产、生活能耗需求高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燃油、煤炭等能源供应紧的局面。
(4)一些城镇盲目开发,大拆大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导致城镇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逐渐丧失,历史文脉得不到延续。
2.“城乡二元”和“本外二元”结构继续存在,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我省仍存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城乡二元”结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本外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1)城市反哺农村能力弱,对农村的投入不足,忽视对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和调控。
截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编制村庄建设规划34591个,完成率仅为25.85%,不少村庄建设布局混乱,土地浪费严重,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2)城镇扩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重视和保护不够,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不够落实,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出路问题的措施不够到位。
(3)城镇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户籍等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城镇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险压力增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任务繁重。
(4)外来人口边缘化倾向日益显现。
在珠三角的不少城镇,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对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应均造成较大压力。
同时,外来人口生活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和职业性培训,长年生活在城市却不能转化成城市居民,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城镇建设统筹不够,用地紧和土地粗放利用、设施供给不足和设施重复建设等矛盾比较突出。
区域整体统筹和综合调控的作用弱化,许多城镇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导致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用地紧和土地粗放利用、设施供给不足和设施重复建设等矛盾并存:(1)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引起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导致用地功能不合理和土地超强度利用的现象;而在城乡结合部、城镇外围新区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中,土地利用简单粗放,浪费严重。
部分城镇对土地资源进行盲目开发利用,随意圈占土地,超标准、超需求建设各类园区。
(2)公益性设施仍面临投资渠道缺乏、投入不足的局面,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3)部分城镇不顾自身的定位和分工,在公共设施建设上追求“人有我有”、自成体系,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城镇管理体制和区域协调机制创新不足,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我省在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区域协调机制方面仍然不足,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造成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1)县、镇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