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而随着国民经济体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也逐渐加快。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反而呈现出互相拉扯、相互矛盾的状况,这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引导,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之一。

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是两个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已经成为通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吸引了外来人口及资本的涌入,这为产业升级和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可以说,城镇化是造就现代产业的强有力基础和加速器,产业升级和调整也是促进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依赖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产业结构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就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制约。

因此,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和必须行动的重要举措。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领域和目标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领域和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

以下为一些重要的优化领域:1. 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服务业是拉动城镇化的核心力量之一,促进城镇化,需加强服务业的基础建设和发展。

2.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免不了干预和引导的。

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全球趋势,适时调整和调整城市建设。

3.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的先决条件,对城市化和产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国应加强互联网、交通、光纤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4. 环境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和绿色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摘要:城市化进程飞快,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为了探寻第三产业和城市化存在何种联系以及其中的意义,该文鉴于城镇化步骤的实践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探索了城镇化及第三产业一直发展的关系。

经过层层分析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城市化进程的快慢与否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接洽。

关键词:城市化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具有必不可少的地位。

二者其实相互影响、相反相成。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实施后,我国经济水平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合理的产业布局应是我国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之一,然而才当前情形而言,我国仍然存在着落后的城市产业布局、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妨碍、人口难于按照自己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合理分配的问题。

综上所述,深刻探索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第三产业概念→第三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然后汇总结论,总结归纳得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相互关系。

一、基础概念(城市化与第三产业)1.1城市化1.1(1)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一个广泛但实际贴近生活的概念,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近些年,这个术语一再见报,似乎随处可见,其实这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发展、城市管理(规划)等诸多方面。

总体来说,约莫有三点:①外来人口城镇化②空问城镇化③乡村城镇化。

1.1(2)城市化水平(我国)我国的城市化演变历程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经历数十载,历久弥新,总的说来,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78-1984):乡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应是现如今时期的主基调,亦应是此时城镇化初步发展的源内驱力。

(1985-1991):顺应党的政策号召,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积极推进,大幅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992-2000):城市的建设、国民经济开发区的创建演变成城镇化全面推动的主要内驱力。

1.2第三产业(概念)第三产业其实就是第三次产业,这个名词最早在Fisher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这本书被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林锦凤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迅猛增长,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的考察,对其三大产业发展演变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和动因分析,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该地区城市化的影响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改革开放三十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产业经济的发展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的总结,并且回顾在这过程中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地区城市化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并指出在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益于珠三角未来的产业调整方向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对珠江三角洲未来空间发展的战略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珠江三角洲的范围1994年广东省政府界定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和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面积为41596平方公里,这也就是常说的“小珠三角”。

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不少的学者都逐步认为,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和澳门,从地理位置来看,应该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香港和澳门排除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外,而应该把香港和澳门融入珠江三角洲,这样包含了香港和澳门的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为42695平方公里,这就是“大珠三角”。

本文章中所研究的就是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演进2.1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形态珠三角位于广东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平原。

这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农作物可全年生长。

加之河网密布,水运方便,灌溉水源充足,使三角洲具有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广东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问题

广东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问题

广东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问题1978-201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末,广东城镇化率达到67.4%,居全国前列;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率达83.84%,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一、广东经济产业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生产总值(GDP):2013年6.2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2.5%。

人均GDP超8000美元。

1988年以来GDP连续25年全国第一。

广东GDP增长图二、广东空间分区(一)行政区划下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地级市19个。

(二)划分四个区域珠三角地区;粤东沿海;粤西沿海;粤北山区。

(三)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珠三角:步入后工业化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和大都市区之一其他地区:工业化初中期广东近10年各地市人口增长情况广东省2012年四大板块区域生产总值(亿元)三、人口分布与流动 广东是中国人口最多,社会、文化最开放的省份,居粤的外国人士达百万,在语言风俗、传统、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内部有广府、客家、潮汕等民系,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人口: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0594万人,占全国比重7.6%,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区)。

2000年至今人口空间流动四、广东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四大板块城镇化率(%)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识别的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普遍性的问题广东也明显(一)发展效益欠佳,粗放发展模式普遍第一层级:高度城市化下实现高土地效益,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第二层级:高度城市化下实现中等土地效益,包括佛山、东莞等4个珠三角城市;第三层级:中等城镇化下土地效益有待提高,包括汕头潮州,应重在提升质量;第四层级:粤东西北大部分城市,城镇化率较低,同时土地效益低,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及调控研究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以及调控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1. 提升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地区对于发展产业的需求逐渐凸显。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分配资源,优化城市内部的产业布局,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2. 促进就业增长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就业增长。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和劳动力。

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经济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并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科研机构,能够有效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提升城区人居环境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也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产业结构,能够优化城市内部行业的布局,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城区人居环境。

例如,将重工业迁出城区,改造旧厂区为城市公园等,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够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调控研究1.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积极影响,需要通过政策和法规手段进行调控。

首先,应加大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力度,引导企业向技术密集型、绿色环保型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还应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此外,还应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划定产业发展区域,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浪费。

2. 推动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不能只关注单个城市,还应推动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产业合作联盟,加强城市间的产业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十一五期间各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例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即农业就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就业人口转移的过程,转移的速度越快,城镇化进程越快,转移的比例越高,城镇化的水平越高;其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三产业比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高,则城镇化水平越高;再者,城镇化是城镇地域扩大、居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中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同时,产业结构的改变又对人口的集中与分散产生反作用。

因此,产业结构变动是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情况为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其地区差异。

一、城镇化水平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关系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如图1所示,2010年图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征,表现为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十分高,而城镇水平最低的内蒙古、甘肃等地其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处于落后地位,反映了城镇化首先表现为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特点。

将2010年我国各省每个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大小关系将产业从业结构划分为六个类型(见下表的注释①),并将各省按照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1.城市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上海、北京和天津——其居民的就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绝对优势;2.城镇化水平未达到70%但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广东、辽宁、浙江、江苏和福建——其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大部分以第二产业略占优势;3.我国其它大部分省区从业结构都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最,城镇化水平越低,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高;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产就业与其它产业就业比重差距缩小,体现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城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而经济中形成和发展的产业结构,对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经济结构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农业和第一、第二产业逐渐被服务业取代,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人口流动。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逐渐转移至城市。

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加速了城镇人口的增长。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城市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新兴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增长潜力。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城市,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形成了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

再次,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城市的产业链水平。

随着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业转型,城市的产业链水平逐步提高。

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劳动力的需求,而这些因素又吸引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涌入城市。

城市的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还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也带来了挑战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过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城市化进程过快,可能导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过载。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

而当资源和环境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时,就会出现社会和环境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加剧城乡差距。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民工进城,但城市内部的发展并不平衡。

一些发达城市因产业结构调整而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而一些中小城市则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落后而难以吸引人才和投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研究广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入手,选取1978-2013年广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VAR(向量自回归)、VEC(误差修正模型),综合探讨广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关系,并揭示出两者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广东省一、引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注重城镇化的推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八大报告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明确指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未来的最大发展潜力在于城镇化,要以推进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等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显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与主要方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的头号大省,无论是城镇化还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都走在中国的前列,探究广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及变动特征,提出两者协调发展的建议与措施,对广东省乃至全中国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本文以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状况,以非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度量城镇化率。

根据已确定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测度指标,本文选取了广东省1978―2013共3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VAR、VEC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三、广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时间数据的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 6.0软件对URB(城镇化)序列、INDS(产业结构)序列以及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URB序列、INDS序列以及一阶差分序列ADF检验结果变量检验类型(C,T,K) ADF值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1% 5% 10%检验结果URB (c,0,5) 2.372700 4.262735 3.552973 3.209642 非平稳INDS (c,0,5) 2.312750 2.636901 1.951332 1.610747 非平稳△URB (c,0,5) 3.455785 2.2636901 1.951332 1.610747 平稳△INDS (c,0,5) 4.081433 3.646342 2.954021 2.615817 平稳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URB和△INDS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选择滞后期p=1,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2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假设 obs F统计量相伴概率pURB不是INDS的格兰杰原因 35 1.92726 0.1750INDS不是URD的格兰杰原因 35 4.76392 0.0368表2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城镇化则不是引致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

(三)VAR模型的建立及平稳性检验由单位根检验可知,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序列均是一阶单整I(1),我们可以构造VAR模型。

根据LR(似然比)、AIC准则以及SC准则等滞后长度标准,经过多次试验,确定进入模型的变量URB和INDS的最佳滞后阶数Lag=1。

表3 VAR模型滞后阶数判断依据表Lag LogL LR FPE AIC SC HQ0 74.44089 NA 3.70e05 4.527555 4.435947 4.4971901 186.7126 203.4925* 4.27e08* 11.29454* 11.01971*11.20344*2 189.3470 4.445583 4.67e08 11.20919 10.75115 11.057363 191.5081 3.376688 5.29e08 11.09426 10.45300 10.88170Eviews 6.0 运行VAR(1)的结果如下:URB = 0.874939*URB(-1) + 0.165447*INDS(-1)-0.085972 R2=0.976396 F=683.5295AIC-4.905453 SC=-4.7707741INDS =- 0.050341*URB(-1) + 1.048190*INDS(-1)-0.016420 R2=0.988626 F=1435.1433AIC=-6.021285 SC=-5.886606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INDS和URB两个向量自回归函数的调整可决系数分别为0.976396和0.988626,F值分别达683.5295和1435.1433,其模型的拟和效果在整体上比较好,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序列协整检验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非平稳时间序列URB和INDS经过了一阶差分之后变为了平稳时间序列,所以,序列URB和INDS都是一阶单整,即URB~I(1),INDS~I(1)。

对于这样的非平稳时间序列,我们用传统的估计方法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两者同为一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本文将利用Johansen检验法来检测URB和INDS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协整检验选择后的滞后阶数应该等于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可以得出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为0。

表4 特征根迹检验原假设特征根 Trace(p) Kmax(p)0个协整向量* 0.430662 19.31133(0.0029) 19.15158(0.0017)至少一个协整向量 0.004688 0.159751(0.7410) 0.159751(0.7410)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运用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根两种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通过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第一类原假设“0个协整向量”的P值均小于0.05,拒绝原假设。

“至少一个协整向量”原假设的P值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表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广东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为:URB=0.719447 INDS由上可以看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弹性值为0.719447,也就是说,产业结构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将带来城镇化上升0719447个百分点。

显然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六)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虽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从短期来看,二者之间可能出现失衡状态,为了增强模型的估计精度,本文试图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短期关系与长期联系起来。

我们利用差分序列△URB关于△INDS和前期误差序列ECMt1进行OLS回归,构建如下误差修正模型:△URBt=0.010237+0.014279△INDSt0.126570 ECMt1上式中的误差项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其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说明长期均衡趋势以相反的方向对短期偏离作出修正,符合方向修正制。

绝对值只有0.126570,说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不大。

而且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短期影响系数为0.014279,明显小于长期的0.719447。

四、结论和建议(一)结论本章基于广东省1978~2012年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与实证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1)广东省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产业结构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将带来城镇化上升0.71944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城镇化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从短期来看,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以0.126570单位的力度对本年度的城镇化变化值进行正向修正,使得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不会过多的偏离长期的均衡状态。

(2)广东省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反向作用机制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广东省一直以来都倾向于发展重化工业。

(二)政策建议(1)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迈进。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的过程。

目前,广东省还是“二、三、一”产业构成,而且最近几年这种产业构成模式没有明显的改善。

第二产业独占鳌头的现象已经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停滞不前会影响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所以广东省必须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珠三角区域的各种现代服务业,以此带动非农业人口的就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2)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使得城镇化能顺利进行。

中国多年的户籍制度,对城镇化的推进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广大非农就业人口的支撑。

传统户籍制度对非城镇人口在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排斥力,会严重阻碍农业人口的转移。

广东省具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进城农民工最多的省份之一,他们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广东省政府能逐渐放开户籍制度,把具有相对稳定工作、长期居住在广东的这部分外来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之内,这势必加大广东省对外来劳动人口的吸引力,从而为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力保障,同时也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在产业结构的改革调整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定位有新的要求,原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很可能难以适应这种产业转型所带来的职业与技术的变化。

因此,城府必须重视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人口的教育水平,使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转型变革后的就业要求相匹配,使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机制能充分发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1]徐丽华,武友德.云南民族地区城市化与产业集群关系的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2]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D].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1954(2)[3]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4]Chenery,Syrquin.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5]James C.Davis and J.Vernon Henderson,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J].Urban Economics,2003(53)[6]姚世谋,汤茂林.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的多层面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3)[7]干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4)[8]曾芬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9)[9]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0]李铁立,李诚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与反馈机制[J].城市问题,2003(5)作者简介:王维婷(1989-),女,湖南株洲人,广东财经大学经贸与统计学院统计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