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辽大版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 我的责任我承担 教案

《我的责任我承担》教案一、教材说明:本课是辽宁大学出版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第八课《我的责任我承担》。
二、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2.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
3.认识个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如何培养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认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自己的责任。
四、教学难点:责任的含义,理解“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探究、活动体验等。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聚焦、导入责任:老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好奇,在学校值周活动中,你们班得到的三叶草徽章最多?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同学各抒己见。
老师小结:看来,尽管我们的肩膀还很稚嫩,但也能承担一些责任了。
老师板书课题:我的责任我承担(二)心理剧场、探索责任:老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心理剧场,观看心理剧。
看完后,想一想:在责任面前,你应该怎么做呢?1.请看第一场:板报风波。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2.请看第二场:监督作业。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3.请看第三场:失约。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4.请看第四场:打碎玻璃。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5.请看第五场:豆豆的去向。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老师:谢谢同学们的表演和精彩分享。
同学们的心理剧演的入情入理,分享的更是多角度多感受。
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板书: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三)活动体验、承担责任:活动:建“责任之塔”活动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拥有相同数目的纸杯,用以建塔。
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先建成。
在建塔过程中,若倒塌了,小组内讨论,责任在谁?老师组织学生分享活动结果。
引导学生明白:不应将自己失败或不顺心的事情完全归咎于他人,而为自己推卸责任找理由。
主动承担责任,从自身找原因。
(四)故事启示、升华责任:故事:为啥都选她当班长。
请班级的故事大王讲故事。
讲故事的同学:听了故事,谁愿意说说,他们为什么选李路做班长?同学回答。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案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案教案名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负责的行为态度。
教学目标与要求:1.学生了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概念,并认识到其重要性。
2.学生能够分析行为后果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原则评估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入主题,例如:“你们觉得什么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
通过讨论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并帮助他们认识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重要性。
2.认知与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行为案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行为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可以从行为的动机、后果、对他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并用具体的例子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角色扮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与对自己行为负责相关的情境,要求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并展示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例如:小组成员一起破坏了校规,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进行谈话,小组成员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展示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4.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几个与对自己行为负责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案例中涉及的责任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涉及的责任边界和责任归属,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5.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培养积极负责的行为态度。
6.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解,可以布置拓展延伸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究,形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理解和态度,并展示给全班。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政治教案: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知道行为、后果是多样而复杂的;②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②初步学会运用辨证思维方法,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②能够以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实践和指导自己的行为;③树立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行为与后果关系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性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

性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教案一:1. 主题:性教育的重要性2. 目标:了解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别特征,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价值观。
3. 准备材料:白板、挂图、筹备的相关图片、纸和笔。
4.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性教育的了解和认识。
- 学生回答后,简单介绍性教育的定义,强调性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步骤二:了解自己的身体(10分钟)- 带领学生回顾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特别是涉及到性别特征的部分。
-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生殖器官,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并确保一个开放、尊重和安全的讨论环境。
步骤三:培养正确的性观念(15分钟)- 分组讨论:性别平等和尊重。
- 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任何一组代表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性别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应该被尊重和受到平等对待,不论性别、性倾向或身体特征。
步骤四:价值观的塑造(20分钟)- 讨论性关系和性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帮助学生理解性行为与责任的关联。
- 强调建立坚实的人际关系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确保学生知道是否进行性行为需要考虑的伦理和法律因素。
- 让学生思考并记录一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性价值观和原则。
步骤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讨论,强调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 解答学生可能仍然有的疑问,并提供其他资源和支持。
5.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性教育指南- 学校性教育相关政策文件。
鲁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教案-第八单元 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

第9单元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内容标准◆一2.5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2.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3.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2.3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做到抑恶扬善,做一个正直的人。
2.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能力目标】1.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培养判断和控制力,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
3.学会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知识目标】1.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会造成不同影响。
2.懂得如何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3.理解行为不同后果不同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第十八课看社会辨是非◆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第二个项目“在是非善恶面前”。
因为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在学习了第一个项目后,学生知道了社会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而懂得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尤其是掌握在是非善恶面前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十分重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生存在是非善恶标准不够明确,辨别是非能力差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辨别是非善恶,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走好人生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课程标准》来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其中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难就难在此部分的分析理论性较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论水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4. 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法律后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犯罪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犯罪的法律后果。
教学难点:1. 犯罪构成要件的掌握。
2. 犯罪法律后果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定义- 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 犯罪客体: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 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3.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罪刑法定原则。
- 法律适用从轻原则。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犯罪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简答题:简述犯罪构成要件。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法律后果- 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 刑罚的适用原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2. 犯罪的自我保护- 学法、守法、用法。
- 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练习1.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法律后果?()2. 案例分析:小明在学校里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
教育部参赛_第七课第1课时行为与后果的关系_陈安霞

第7课行为与后果
第1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目标1:认识到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没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
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教学重点: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76页材料。
1:完成续写
2:分析海因茨行为的后果
3;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教授新课
1:完成课本77页的对话
(1)辩论
围绕海因茨偷药还是不偷药展开辩论
(2)你能给他一个更好的建议吗?
2:行为的分类
(1)行为分类
从是否有意识上分:
从动机上分:
从性质上分
从法律上分
(2)列举几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
3:行为的后果
(1)行为产生的后果
是预期的或意料之外的
是有利的或有害的
是否显而易见的
是否随行为产生而产生
(2)选择生活中的几种行为,试着从多个
角度分析其后果
4: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
行为一定有后果,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后果
后果一定是由行为引起的,可能是一个
或几个行为
5:阅读课本79页阅读感悟,谈谈自己的
感想
板书设计: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行为的分类
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课后反思
行为在性质上分为合法或非法于行为在法律上分为作为与不作为,对二者学生容易混淆。
小学主题班会(《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学生》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学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影响,提高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2. 如何让学生将文明行为内化为自身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不良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后果,提高认识。
3. 教育实践法: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文明行为。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实例分析。
2.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的定义与表现2. 不良行为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3. 文明行为的标准与要求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不良行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不良行为的定义与表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不良行为。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不良行为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
4. 讲解:介绍文明行为的标准与要求,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5. 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践行文明行为。
八、教学内容:1. 自觉遵守纪律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自律意识的方法3.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策略九、教学过程:1. 讲解:阐述自觉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意义。
2.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培养自律意识,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方法。
3. 讲解:介绍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制定班级文明行为规范,并监督执行。
十、教学内容:1. 良好习惯的养成方法2. 克服不良习惯的方法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行为九、教学过程:1. 讲解:介绍良好习惯的养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培养良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行为与后果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馔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2.能够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培养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教学重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行为与后果关系的多样性
一、课堂导入
PPT展示象棋的图片
问:“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细小的行为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探究一]
1.观看视频:《香格里拉旅游乱象》
思考:该事件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出了什么行为?
导游:强制消费、把游客赶下车、讽刺游客
游客:被迫交钱、投诉
执法者:不受理该事件、辱骂游客
记者:投诉、拒绝交费
旅行社:强制消费
2.请同学们将以上行为进行归纳整理,看看分别属于什么行为?(小组讨论)
师: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3.问:根据这张表格中行为的类型,大家能不能把行为来分一下类呢?
师:从不同角度看,行为有不同的分类。
有的行为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有的出于不道德的动机。
从行为的性质来看,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
在法律上,有作为和不作为之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作为和不作为呢?
问:你能不能举出一些“不作为”的例子呢?
(如:警察接警不出,医生见死不救;父母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4.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分析了香格里拉事件中不同人物的行为,那么这些行为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请每组同学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纸上。
师: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行为与后果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1:不管什么样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作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不作为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探究二]
1.问:比如说随地吐痰,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传播病菌、污染环境、有损形象)所以,一种行为可能会产生多种后果。
比如雨林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形成沙尘暴,所以有的行为会产生连锁后果。
2.那么学习成绩下降这个后果可能是由哪些行为导致的呢?(迷恋游戏、抄袭作业、上课开小差)所以,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后果是由一个行为造成的,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2: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
[探究三] 1.PPT展示沙尘暴、洪水泛滥的图片
师:除了个人之外,集体、国家的行为会不会产生后果呢?我国违背自然规律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洪水泛滥,伤害了人民的利益。
2.PPT展示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世博会、京沪高铁的图片
师:当然,我国采取的科学发展举措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后果: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师总结:因此,不仅个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后果,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