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4章)

统计学原理(4章)

第四章 综合指标
(四)强度相对指标
概念: 是用来表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 普遍程度的相对指标。 计算方法: 某种现象总量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 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 现象总量指标 指标特点: 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指 标数值的计量单位可以是无名数,如百分数、千分数,也可 以是有名数,如:吨公里、人/平方公里等。有正、逆指标之 分。
第四章 综合指标
2、以相对数形式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当计划任务以相对数的形式下达时,检查计划完成程度 就用相对数的形式检查。 实际完成程度(%) 公式:计划完成程度(%) = ————————————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本期实际完成数 其中: 实际完成程度(%)= ———————— 上期实际完成数 本期计划任务数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 ———————— 上期实际完成数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二)比例相对指标
概念: 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 间,数量的比例关系的统计指标。 计算方法:
指标特点: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量 比例相对指标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量
是同一总体内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结果。一般用 百分比表示,也可用几比几的形式表示。 例如:将全部工业按其生产产品的用途不同,分为轻工业 和重工业,某地区轻、重工业的产值之比为:1.2:1。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三)比较相对指标
概念: 说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 程度,以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计算方法
甲单位某指标值 比较相对指标 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指标特点 一般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下进行对比。
例如:甲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已城市居民收入的1.5倍。

统计学原理课程章节内容

统计学原理课程章节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计数活动与统计学的产生第二节统计的涵义和应用
第三节统计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量度层次和计量尺度
第五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第一节统计资料及其搜集方法第二节调查方式与调查方案
第三节统计调查误差
第四节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第一节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二节集中趋势的测定
第三节离散程度的测定
第四节统计数据的显示
第四章抽样调查
第一节抽样调查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抽样误差
第三节参数估计
第四节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分析
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描述方法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
第三节长期趋势分析
第四节季节变动分析
第五节周期波动分析
第七章统计指数法
第一节指数的外延和内涵
第二节综合指数
第三节平均数指教
第四节平均指标指数
第五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第六节指数数列的链接与指数平缩附录一统计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第二部分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第三部分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部分题目1: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题目2:全国粮食总产量与全国人口对比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平均指标。

()题目3: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当各组单位数出现的次数均相等时,按加权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按简单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题目4:同一总体的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题目5: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题目6: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了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题目7: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它说明了单位标准差下的平均水平。

()题目8:1999年与1998年相比,甲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是乙企业的一倍,这是比较相对指标。

()题目9:中位数与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缺乏代表性。

()题目10:对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题目11:利用变异指标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时,标准差越小,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标准差系数越小,则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题目12: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题目13:权数对算数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题目14;能计算总量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

()二.单项选择题题目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是()。

A、质量指标B、总量指标C、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题目2: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题目3:总量指标是用()表示的。

《统计学原理》课件第四章综合指标

《统计学原理》课件第四章综合指标
在向学生说明对学校食堂满意度情况时,我们 必须使用概括性的数据来说明调查总体的情况。
4 -5
静态 分布
原始 加工 统计 数据 整理 指标
动态 趋势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变异指标
人口总数 人口性别比例
平均年龄 年龄标准差
水平指标 不同年份人口数 速度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因素分析 人口数量模型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
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 发展过程的总量
时点指标
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 (瞬间)的数量状况
需要连续登记汇总
具有可加性
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 直接关系
一次性登记调查得到
不具有可加性
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 没有直接关系
4 - 13
• 工业总产值 时期指标 —— 工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计 划完成相对数
60 100﹪ 120﹪ 50
结论: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超额20%完成
计划任务
4 - 25
(3) 根据相对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划完成相对数
1 1
实际提高百分数 降低
计划提高百分数 降低
100﹪
【例】己知某厂2013年的计划规定产品产量要比上年 提高5﹪,而实际提高了7﹪。则
户数 5 7 10 13 8 6 3 2 54
频率(100%) 9.26 12.96 18.52 24.07 14.82 11.11 5.56 3.70 100.00
统计研究目的
统计设计
客观
统统
现象
计计
数量
调整
表现
查理


分 析
统计 总体

数量

特征

统计学原理PPt

统计学原理PPt
(1821-1898)发表了一篇论文《独立科学的统计学》。 提出了“国家论”与“统计学”科学分工的主张。 即“国家论”作为“国势学”的科学命名;“统计学”作 为“政治算术”的科学命名。这一论文的发表,标志 着两派学术争论的结束。
2018/11/18 6
(二)近代统计学时期 1、“数理统计学派”
•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史人是比利时的生 物学家、数学家和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年)。 他把法国的古典概率引入统计学,使统计方法在“算术” 的基础上,在准确化的道路上大大跨进了一步。后经葛尔 登(1822-1911)、皮尔生(1857-1936)、尤尔、包勒和费 雪等统计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 应用数学。是通用于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体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018/11/18

总论 统计资料的收集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分布的数值特征 时间数列 统计指数 相关与回归分析
1
第一章 总
§1 §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
§4
统计学的分科
统计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一)“统计” (Statistic)一词的三种涵义:
•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感性的认识) • 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的结果 • 统计学:统计理论(理性的认识)
2018/11/18
17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是人们的统计实践,是主观反映客观
的认识过程;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统计工
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
数量特征:数量水平、数量规模 数量关系:比例、平均数、速度等

统计学原理完整教材

统计学原理完整教材

统计学原理完整教材
第一章统计总论基本概念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
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抽样估计相关分析统计工作中两个环节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八章第九章
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统计总论
学习要求:掌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特点及学科性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国家统计的职能,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统计学的基本范畴§3统计的组织和管理★思考与练习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学习知识点:一、统计的涵义:
1、“统计”一词的涵义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3、统计资料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4、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5、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
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方面所具有的特点: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广泛性)
3、对“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理解:三、统计的研究方法:
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用的统计研究方法有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等方法。

统计学原理chart4

统计学原理chart4

样本 46,34 46,38 46,42 46,46 46,50 50,34 50,38 50,42 50,46 50,50
X 42(元) X N
2( X ) ( X
X )2 32(元2 ) N
样本平 均数 x 40 42 44 46 48 42 44 46 48 50
三、不重置抽样分布
样本 样本平 均数 x 样本 样本 均数 x
(一)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某班组5个工人的日工资为 34,38 34、38、42、46、50元。 34,42
X 42(元) X N
2
34,46 34,50 38,34 38,42 38,46 38,50
36 38 40 42 36 40 42 44 38 40 44 46
( x x )2 f (x) 4(元) f
(二)两个重要结论:
1.重置抽样的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
均数,即
x X,E(x) X
2.重置抽样的抽样平均数的标准差等于总体标
准差除以样本单位数的平方根。即
(X )
x n
抽样平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所有的样本平均数与 总体平均数的平均误差,又称为抽样平均误差 (或抽样标准误差),即
x
2 ( X ) N n
n ( N 1
)
2 ( X ) ( N n) x (x ) n
N 1
2 ( X ) (1 n ) 当N很大时,N 1 N ,有, n
N
n/N称为抽样比。
(三)不重置抽样样本成数的分布
对于(0,1)分布的总体,总体平均数为:X P P
某班组5个工人的日工资 为34、38、42、46、50元。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PPT学习教案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PPT学习教案

(二)比例相对指标 (轻重工业比例)
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 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比例相对指标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量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第8页/共41页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三)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现象数量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 用以说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以 表明同类实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第9页/共41页
第二节 相对指标
(四)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 用来表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它和 其他相对指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同类现象指标的对比。强度相 对强指度标相以对双指重标计量另单一位个表有示联,系某是而种一性现质种象不复总名量同指数的标。现象总量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位置可以互换,因而有正指标、逆指标之分。 实际应用时应注意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水泥——(80/100)=80% 第二季度 生铁——(618/600)=103%,钢材—— (300/350)=85.71%
水泥——(180/200)=90% 2)求上半年(一,二季度合并)进货 情况, 解法同 上 生铁——(618+500)/(600+500)= 101.64% 钢材——(300+300)/(250+350)= 100% 水泥——(180+80)/300=86.67% 3)上半年累计计划完成程度执行情况 (计划 期一年 ,实际 期半年 ) 生铁——(618+500)/2000=55.9% 钢材——(600)/1000=60% 水泥——260/500=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练习题刘秉桓
一、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B实物指标和价格指标C总体总量指标和标志总量指标D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结构相对指标是()。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B实际数与计划数之比
C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之比D甲单位水平与乙单位水平之比
3、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平均数大,代表性大B平均数小,代表性大 C 平均数大,代表性小D以上都不对
5.将对比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A.成数
B.百分数
C.系数
D.翻番数
6.标志变异指标中,计算方法简单的是()
A.平均差 B.标准差 C.全距 D.标准差系数
7.下列属于比例相对指标的是()
A.工人出勤率
B.每百元产值的利税额
C.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8.平均数反映了总体()
A.分布的集中趋势
B.分布的离中趋势
C.分布的变动趋势
D.分不的可比程度
9.在统一变量数列中,当标志值较大且次数较多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接近标志值小的一方
B.接近标志值大的一方
C.接近次数少的一方
D.无法判断
10.标志变异指标的平均差是各标志值()
A.离差的平均数
B.对其算数平均数的平均差
C.对其算数平均数离差绝对值
D.对其算数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
二、多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
A.对社会经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
B.实行社会管理的依据之一
C.没有任何误差的统计指标
D.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E.计算平均指标的基础
2.总量指标按其采用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
A.时期指标
B.实物指标
C.总体总量指标
D.劳动量指标
E.价值指标
3.“商品库存额”属于()
A.总量指标
B.时期指标
C.时点指标
D.相对指标
E.数量指标
4.下列属于时点总量指标的有()
A.人口数
B.粮食产量
C.牲畜存栏数
D.粮油播种面积
E.物资库存量
5.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
A.比例数
B.无名数
C.结构数
D.抽样数
E.有名数
6.计量总量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是()
A.现象要具有同类性
B.计量单位必须统一
C.指标必须可比
D.指标有明确的统计含义
E.指标有合理的计算方法
7.检查长期计划执行情况常用的方法有()
A.平均法
B.水平法
C.累计法
D.几何法
E.算术法
8.实物计量单位包括()
A.货币单位
B.劳动单位
C.自然单位
D.度量衡单位
E.标准实物单位
9.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说明()
A.分配数列中变量的离中趋势
B.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变动范围
C.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D.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集中趋势
E.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分布特征
10.标志变异指标有()
A.变异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E.相关系数
三、判断题
1、某地区2007年人均粮食产量1600千克/人,这是一个平均指标。

()
2、时期指标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与时间间隔成正比。

()
3、强度相对指标可以用来反映现象的密度和普通程度。

()
4、标志变异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平均数代表性大小成反比。

()
5、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
6、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标准差系数越大,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

()
7、当各组的单位数相等时,各组单位数所占比重相等,全数的作用相等,加权算术平均数就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8、所有变量值与平均数的离差之和为最大。

()
9、总量指标数值大小不随总体范围大小而变化;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数值大小随着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变化。

()
10、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集中趋势。

()
五、填空题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和()。

2、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的相对数称为()。

3、()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德相对指标。

4、强度相对指标数值的大小,如果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称之为(),反之,称之为()。

5、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分配数列中(),另一个是()。

6、权数对于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就其实质而言,不是决定于()的大小,而是决定于()的大小。

7、将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位置的那个变量值就是中位数。

8、众数和中位数不是根据全部标志值计算的,而是根据()确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