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儒家思想案例

合集下载

儒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儒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儒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言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儒家思想仍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分析其对社会、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包括仁、义、礼、智和信。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要求人们遵循道义的准则行事。

礼指的是尊重传统和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智表示追求知识和智慧。

信指的是对人和事物的真实性的信任。

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实例1.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礼仪修养,尊敬师长、遵守规范是儒家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2. 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现代中国的教育倡导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育机构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心和社会关怀相一致。

3. 实例: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涯的影响•大学生涯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在大学生涯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大学生需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儒家思想中的仁。

•在大学生涯中,学生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和学术规范,实践儒家思想中的礼。

同时,智和信也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儒家思想在社会伦理中的实例1. 仁爱与社会关怀•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心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伦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国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心。

2. 社会秩序与公共规范•儒家思想中的礼强调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与社会伦理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普遍遵守礼仪,尊敬师长、照顾长辈是重要的价值观。

3. 教育的社会影响•教育在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引导了中国教育强调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体现儒家思想的例子

体现儒家思想的例子

体现儒家思想的例子东汉末年,如果仅就儒学学术的内部情况而言,可以说是郑玄学术的天下。

但是到了魏晋,政治统治者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已不再使用经术取士,而代之以九品中正制,做官的必须是门阀士族。

因此,这时在学术上继续罗嗦西汉儒生始终没有讲请楚的今古文,在政治上已实在没有多少意义。

当然,门阀制度最讲究的是礼,而郑玄对礼素有研究,他所注的“三礼”最受重视,因此郑玄学术在魏晋时期仍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郑玄学术杂糅今古文,且往往以谶纬之怪异附会经说,太喜综合,以不同为同,实在说来也确实给纯正的儒家学术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漏洞和附会。

于是便有王肃起而反对,以斯重振儒家雄风。

王肃也称得上世家早年。

其文王朗就是东汉知名经学家杨赐的弟子,博通经史,著存有《极易》、《春秋》《孝经》、《周官》等传,均所传世。

东汉末黄中起兵时,各地权贵争保自身,一时间枭雄四起,群雄割据。

据《三国志·魏书·王朗录》说道,王朗最初依附于徐州刺史陶谦,为谦治中,且以《春秋》“勤王”之义劝告陶谦。

为丛藓科扭口藓拜访稽太守。

旋战败阵亡,颇受东吴之主孙策的尊敬。

后又被曹操叛之,仁光禄大夫,参司空军事,迁于少府、遣常、大理。

治身狱务在原谅,罪疑从轻,并多次上疏力劝曹操育民省刑,主张丁壮者得尽地力,愁老者得仰食仓廪。

其思想品德似乎对王肃存有积极主动的影响。

除了乃父的影响外,王肃曾习今文经,据说是伏生的十七传弟子。

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说。

魏文帝黄初年间,出任散骑黄门侍郎;明帝太和中,拜散骑常侍,参与内廷机要,并兼领秘书监、崇文观祭酒,实为曹魏政权负责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人物。

在文化学术活动方面,据《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说道: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改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求解,及Roadste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于学官,其所论移置朝廷典制、宗庙、宗庙、丧纪、酌定,凡百余篇。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2孔子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2孔子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季氏》
人不议。
孔子生活旳春秋时代,是一种社会极为混乱
旳时代。旧旳秩序已经被破坏,新旳秩序还未
建立起来。孔子一生旳志向就是建立一种理想
旳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 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Have A Break!
三. 仁
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阐明仁旳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旳行为 使其符合于礼旳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旳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其次阐明仁旳一种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旳,是由自己决定 旳,并不依托别人。最终进一步阐明求仁旳详细条目,也就是仁旳另一 种特点,这就是要到达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方面地符合礼, 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方面旳道德行为。
四.中庸
1.中与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 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
2.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子路》)
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六经与儒家 孔子对后世旳影响
二. 秩序与礼
1. 礼坏乐崩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泰州学派:心学异端
阳明之后,王学发生分化,王艮 发展为泰州学派,成为王学左派, 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肯定饮食男 女之性。李贽师王艮之子,倡“童 心说”和“自然人性论”。
三、儒教三义
仁义 礼乐 内圣外王
1,仁义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际之间 的亲善关系,在此基础上孔子将 “仁”提升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 范畴。 如何达到“仁”?孔子提出了两 个根本标准:忠恕。
三礼与五礼
• 三礼:儒家的三部典籍。
《周礼》,周王朝国家建构的基本大法; 《仪礼》,礼乐制度下贵族生活的细节规
定; 《礼记》,从礼的各种规定中阐发出的治
国为帮的微言要义。
• 五礼:吉、凶、军、宾、嘉
孔子礼乐观: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西周 的礼乐制度,“行夏之时,乘殷之 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晚年返鲁,以六艺教人,其中 礼与乐最为重要,孔子是礼乐文化 的传播者。
援“仁”入礼乐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 子夏曰:礼后(于仁)乎?
游于艺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 孔与民同乐
孟子说“今之乐由(犹)古 之乐也”,孟子并不在乎新乐 还是雅乐,而在乎统治者是否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是否与民 同乐。
孟子
孟子,名柯, 邹国(今山东邹 县))人。生卒 年不详,据《孟 子》一书推断, 约生于周安王十 七年,卒于周赧 王十一年(前 385-前304)。
孟子提出了“性善”理论。 “尽
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 矣” 。并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民本”思想,作出了“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还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第二讲 静坐养心

第二讲 静坐养心

第二讲静坐养心讲三个问题:先儒谈静坐、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儒家静坐的方法一、先儒谈静坐静坐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养身心的工夫。

宋明以来,理学昌盛,儒学的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扩大至内在心性的修炼。

宋初诸儒自诵习辞章外,亦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身养心工夫。

张载、二程、朱子、陈献章、王阳明、高攀龙、刘宗周等非常重视静坐。

静坐是儒家养心的重要工夫和方法,跟本体论(基础)、心性论(修炼)、境界论(效果)密切相关。

理学家都重视内在心性的修炼,把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转向内在心性的修炼,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行工夫。

张载论静坐。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

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解。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

所以观书者,释己不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子全书》卷六)关学创始人,《西铭》《正蒙》。

二程论静坐谢显道(即谢良佐)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明道先生,受学志甚笃。

明道(陈明道,大程,程颢)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

盖若行之。

”请问焉,曰:“且静坐。

”伊川(小程)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二程外书》卷十二)。

心口一致暇日静坐,孟敦夫、张思叔侍。

伊川指面前水盆曰:“清静中,一物不可着。

才着,物便摇动。

”(《二程外书》卷十二)为学贵静,唯有心若止水,方能悟得真知。

才能深入本质,很快地把握精髓。

李侗(延平,朱熹的老师)论静坐所谓静坐,只是打迭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

道理既出,心下愈明矣。

(《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

(《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默坐澄心,静中体验未发之中(龟山门下道南的心法)。

二程的学问,它是通过杨时传到福建来。

当时,他(明道)目送杨时回去的时候,说吾道南矣,所以叫道南一脉。

他们的心法就是静中体验未发之中——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未发之前处于中和状态,发出来就是七情六欲,未发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心的本体。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各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总结发言,巩固所学: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3.教师强调重点: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的短文。
2.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总结,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儒家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2.设计自我评价表,让学生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成长,如“你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继续保持!”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年龄特点,本节课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进而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结合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平台。

儒家积极入世的例子

儒家积极入世的例子

儒家积极入世的例子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积极入世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意味着个人应积极地融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以下是十个儒家积极入世的例子。

一、孔子的行动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本人就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典范。

孔子曾经游历各国,传播儒家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教育。

他还曾在鲁国担任过政府官员,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孟子的言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言论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之道。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权益应当得到保障,同时也提醒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朱熹的教学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致力于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教育工作。

他的教学理念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责任感,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人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程颐的教育程颐是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以此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这种教育理念鼓励人们积极思考和实践,为社会作出贡献。

五、朱子的政治活动朱子是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他曾参与过政治活动,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智慧。

他的政治理念强调了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百姓的福祉,为社会创造和谐与稳定。

六、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邓小平积极推动经济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胡适的教育改革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提出了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方案。

胡适主张推行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八、李光耀的国家建设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开国总理,他致力于推动新加坡的现代化建设。

李光耀通过改革和创新,使新加坡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为新加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品文档)儒家思想及其文化演示课件培训讲学

(精品文档)儒家思想及其文化演示课件培训讲学
.
6、待人之本——忠、恕
“忠”即忠诚老实,不背判朋友, 恕,是宽恕。以博大胸怀待人, 为人宽恕与容忍。
.
7、家庭伦理——孝与悌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是赡 养父母亲,而且要对父母和长辈要尊重。
.
百行”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亡故,子要守孝三年 中国社会是父权社会,孝调整了父子关系 孝在中国被法律化
(精品文档)儒家思想及其文化演 示课件
一、孔子、孟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名丘 字仲尼 鲁国人(山东) 父亲:叔梁纥,武士 母亲:颜徵在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
主要主张“仁”,“礼”
.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行为规范——礼
孟子的礼——“五伦”: 父子(有孝)、 君臣(有忠)、 男女(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中国文化建立在这种“礼”的基础上,礼仪之邦。
.
2、思想核心——仁
为什么提出“仁”? 春秋末期的社会变动 人与人之间剧烈变化 “礼崩乐坏” 人们失去精神与行为的依托
现代价值:
儒家强调义利之辩,是要人们保持清醒头脑,处理 好二者关系。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守道义;教育 宗旨是义,培养人才,如果以盈利为目的,就是不义。
.
4、孔子的教育思想
知识、智慧、见解、了解、知道。 知仁,循礼,行义。“博学之,明辩之,慎思之。” “因材施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
孔夫子 圣人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二、核心思想 1、 “天人感应”论 2、三纲五常 3、性三品说 4、历史循环论 三、历史地位 儒学的社会化以及儒学的神学化
第三节 宋明理学
一、北宋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承接五代十国的乱世 (二)宋代开国,对知识分子很尊重
(三)内忧外患
——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二、经学的三种模式
• 1、今文经学 • 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 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 公羊传》学盛极一时。 •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认为经书是 微言大义。 • ——流于荒诞空疏
• • • •
2、古文经学 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 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 ——流于繁琐枯燥。
第二讲: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 一、先秦儒家的创立 • 二、两汉的经学化 • 三、宋明理学
第一节 先秦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 一、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东周社 会的变化 • (一)政治、经济 • 1、周室衰微:礼崩乐坏 • 2、分封制——郡县制 • 3、井田制——私有制
• 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 起来。面对这样的局面,有识之士的志向 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
——不墨守陈规,重视创新
(四)三教融合:佛、道、儒——合于儒
• 二、理学的特点 • 1、以不同方式为儒家思想提供宇宙论、本 体论的论证 • 2、建立儒家的心性论 • 3、提出一系列实现理想人格的“为学工夫” • 4、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 的精神境界为终极目标
三、宋代理学的发展脉络
四、思想体系的构筑
• 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儒家官方哲学的地位。 • 这种哲学是以经学的模式呈现 • ——两汉经学
• • • • • • •
经典的形成——对儒家经典的阐发和训解。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乐经》已佚) 解释经典的方式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经学
• 杂家:吕不韦 • 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 “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 而得名。
• 小说家:《汉书· 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 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农家:许行 (xing) • “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 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yong_xiang:早饭、晚饭)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 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 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 议。”

孔子:“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 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 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出 自诸侯,大约传 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 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 传至三代很少有’ 不失去的。世道清明,那么政 令就不会出自大夫。世道清明,] • 谶是隐语或预言。一种用模棱两可的文字 假托神的预言。 • “谶者,验也。”又名“符谶”、“图 谶”。
三、今文经学的代表——董仲舒
• 一、董仲舒(约前179-前104年) • 河北景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博通儒家经 典,以研究《春秋公羊传》著称,西汉今 文经学家,秦汉之际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 者。继承和改造了孔孟的天命思想,以阴 阳五行为主,又糅合道、法、名等各家, 精心构制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形上学体系。
•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 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 阴阳家:邹衍 • 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 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 文历数的统治阶层。
• 纵横家:苏秦、张仪 • 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 交活动的谋士。
• 3、荀子(战国后期) • 荀子发挥了孔子的"礼学"思想,以儒家为 主,融合了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 想。荀子的思想出现融合的特点。 • 核心思想:“性恶论”、“礼治”
第二节 两汉经学
• 一、经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 秦汉结束战乱,进入统一时期。秦用法家 思想治国,王朝存时短暂。汉初记取秦亡 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 极一时。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 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曾游 历于宋、滕、魏、齐等国,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 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仁学 "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宋代,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 • 核心思想:“性善论”、“仁政”
• • • • • • • •
(二)士阶层的崛起 1、士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 文士——礼乐 武士——护卫 2、士的来源 没落贵族的子弟 王室流落民间的官员 农工商上升而来
• (三)诸子百家(中国思想的黄金时期) •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士”站在不 同的角度寻找解决的方法。——形成 • 儒家 • 道家 • 墨家 • 法家
• 二、先秦儒家的创立和发展 • 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的创立者是孔子。 •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六艺为 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 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 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 核心思想:“仁”、“礼”。
• 2、孟子(战国中期) •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 •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 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 儒。——《韩非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