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文学理论研究-含答案-吐血整理完成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20分)1.文学“四要隶”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世界、作品、作家与( )A文化B读者C文采D情感2.唐代出现了( ) ,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传奇B话本 C. 志人志怪小说D章回体小说3.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 )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A.文学流派B作家 C 文学作品 D.文学思潮4.“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5.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6.文学传播的职能包括发表职能、流通职能和()A 艺术职能B检选职能C宣传职能D沟通职能7.以下的艺术形象属于创造性想象的是()A曹操B唐僧C鲁智深D孙悟空8.中国古代的“教化说”与西方的“寓教于乐”说属于文学概念的()A表现说B实用说C客观说D独立说9.下面关于创造动机说法正确的是()A创造动机就是创造冲动B创造动机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C创作冲动是一种极其理性的情感D创作动机影响着创作风格10.在广义的文化概念当中,最不容易发生变化的是()A物质文化B艺术文化C精神文化D制度文化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韵味无穷和( )A. 情景交融B. 虚实相生C. 真实写照D. 感同身受2.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3.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发生发展论D鉴赏论E构成论4.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5.抒情类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包括()A物境B事境C情境D意境6.文学形象的主要表现形态()A创作形象B写实形象C抒情形象D怪诞形象7.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8.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9.文学作品的意义结构包括()A语言B形象C意义D本质10.文学作品的包括三种类型,以下文学作品《史记》、《桃花源记》、《等待多戈》分别代表了()A现实性文学B理想型文学C浪漫型文学D象征性文学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以下哪位学者是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A. 亚里士多德
B. 弗洛伊德
C. 萨义德
D. 雅克·德里达
2. 术语“文本间性”是由哪位理论家提出的?
A. 罗兰·巴特
B. 米哈伊尔·巴赫金
C. 朱丽亚·克里斯特娃
D. 弗朗茨·卡夫卡
3.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哪个方面?
A.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
B.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C.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D. 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
4. 后殖民理论通常关注以下哪些主题?
A. 文学作品的创作年代
B. 文学作品中的种族和文化问题
C. 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
D. 文学作品的出版机构
5. 以下哪个不是文学理论中的术语?
A. 符号
B. 隐喻
C. 叙事
D. 统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6. 简述新批评主义的主要特点。
7. 解释“互文性”在文学理论中的意义。
8. 描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挑战。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9. 论述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如何改变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10. 以一部你熟悉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后殖民理论如何揭示其文化和政治维度。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
11. 选择一部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文学作品,分析其如何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
五、论文题(共70分)
12.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接受方式的变化。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运用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科学方法进行作品分析。
2.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称为聚焦。
3.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后的更高境界,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的一个标志,包括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命运所打动,以及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指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16.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是一种传统批评文体,不需要谋篇布局,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随意挥洒的感悟。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创作个性则是作家在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风格与创作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在其作品的风格中得到体现。
东北师范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文学理论研究》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2

东北师范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文学理论研究》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A.比喻与象征B.夸张与对比C.悖论与反讽D.反复与对偶参考答案:ABCD2.在启蒙运动中,小说作为启蒙思想的武器迅速崛起于英法德诸国,因此17世纪被称为“小说的世纪”。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3.所谓直觉是指()形成的意象A.整体感知B.体验对象C.心灵D.客观事物参考答案:AB4.作品中作家为表现情感所借助的抒情角色是()A.作家本人B.抒情主人公C.反面人物D.现实人物5.抒情性作品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A.主体情感活动B.客体情感活动C.心理情感活动D.个人情感活动参考答案:A6.()的出现标志着各民族间文学关系的稳固确立,显示着各种文学关系的不同特征A.母语文学B.翻译文学C.高雅文学D.通俗文学参考答案:B7.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常见的叙述模式就是象征模式,这是源远流长的叙事模式,从古代到当代的大量文学作品都可以纳入这一框架来考察。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8.诗歌的审美特征应从哪几方面加以把握:()A.表现性B.超验性C.音乐性D.舞蹈性参考答案:ABCA.理想的心境B.现实的心境C.审美的心境D.创作的心境参考答案:BC10.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主要观点有()。
A.模仿说B.巫术说C.游戏说D.劳动说E.再现说参考答案:ABCD11.韦勒克曾说:“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像一件雕刻或一副画一样的性质,和它们一样是一个客体。
”下列说法符合韦勒克原意的是()。
A.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印刷品B.文学主要是一种客观存在C.文学需要作家的主观创造D.诗、雕刻和绘画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参考答案:ABC12.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是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来传达内心抽象的思想感情的。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3.散文的最重要特征是最讲究()。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就是文艺学?2、什么就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3、文学理论得对象与任务?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得“镜"与“灯”各指什么?5、文学活动得构成?例:什么就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6、文学活动得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得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得原因?7、文学得含义?(三种含义)8、什么就是审美?审美指什么?9、文学得审美意识形态得属性?10、怎么理解文学就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得表现?12、文学得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得表现?13、文学语言得主要特征?14、什么就是话语蕴藉?15、什么就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得区别?17、文学创造得客体与主体?名词解释1.话语:文学就是一种话语。
话语就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得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得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得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得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得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化得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得具体得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得新鲜感。
3.有意味得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得本质在于“有意味得形式”。
“意味”就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得艺术家得独特得审美情感,情感就是意味得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得,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得纯形式,就是美得形式,即“有意味得形式".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得内蕴,特别就是那些规律性得东西得把握,体现着作家得认识与感悟(这就是一种特殊真实,就是主体把自己得“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得审美化真实.)5.熟悉得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就是熟悉得陌生人.“熟悉”就是因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得人物.“陌生”就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得人似乎从来没有过,就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得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得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就是古今唯一得独创,就是一个读者熟悉得陌生人。
2022年期末复习试题 《文学理论》试卷5份含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A卷)一、列举题(每题3分,共15分)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3、话语的五要素4、列出三部(篇)中国文学理论名作及其作者5、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三种基本认识二、理论阐释题(每题8分,共24分)提示:先说明所给这段话所包含的文学理论,再对其作简要评析。
1、“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一一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一个人假设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假设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局部其效果如何。
”一一(丹麦)勃兰兑斯2、“一部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心的进程。
它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是处在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见的,一种神圣的现象,是一种神秘。
”一一(奥地利)茨威格5、“内容作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到达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
”一一(德国)黑格尔三、术语解释题(每3分,共15分)1、艺术真实2、精神生产3、话语蕴藉4、直觉5、文艺学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你如何理解文学语言的特殊性?2、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有哪些特殊性?3、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特殊性具体表达在哪些方面?4、在消费文化背景中,你如何理解雅俗文学的关系?五、论述题(共14分)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学何为?请以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关系理论为切入点,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参考答案一、1、文学活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消费与接受论2 、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诗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写实直接抒情暗示3 、无焦点式内在焦点式二、1、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09-10.1)

第 1 页 共 2 页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卷)(2009 -2010 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 文学理论 考试时量 100 分钟系(部) 中文系 专业班级 06小教(1-8班)、07小教 命题教师 凌学东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它的两种典范形态是含蓄和含混。
)2、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 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版反映”,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
它的心理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4、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4、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二、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下列表格中相应的括号内。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审美关系范畴的是(C)A 、作家路遥有一次在黄土高原上看到一朵盛开的野菊花, 不知不觉中已泪流满面。
B 、贾宝玉和林黛玉细品《西厢记》D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2、文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品格是(D)A 、指导性和现实性B 、实践性和指导性C 、现实性和价值取向 3、主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文学理论研究》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答:形象的萌发(常与作家创作冲动的发生相伴随)、形象的孕育(即作家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形象的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三个步骤。
2. 简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答:首先,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和深刻的:第一,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风格;第二,政治斗争的形式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第三,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3. 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2)、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3)、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4. 简述阅读先见的成因。
答:(1)、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政治态度,表现在阅读活动中,会使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出发而对文学作品做出不同的期待和解读;(2)、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学习钻研等等的影响也会形成个人化的阅读先见;(3)、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民族的审美文化沉淀也是阅读先见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
5. 谈谈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2)、因为社会历史由本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
从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审美性上说,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二、论述题(第1、2小题各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1. 论述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适当举例说明。
答:a形象性。
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声绘色,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
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镜像逼真的艺术效果。
例如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湛的潭水反衬,使友情似乎也形象化了。
b含蓄性。
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
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
例如唐代刘知几讲:“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c情感性。
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例如,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出这样写道:“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答: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式建立在抒情主体——作者的基础上,所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我们决不能断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
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却出于虚拟的审美视界中。
在审美的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通过审美提炼后的情感。
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以现实世界当中的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统一起来,或断定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例如明代权臣严嵩,祸国殃民,坏事做尽,却在诗中自我标榜为“晚节冰霜恒自保”,正应孔子之所言:“有德者必有信,有言者不必有德”。
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所使用的抒情话语方式。
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比喻与象征、夸张与对比、悖论与反讽、反复与对偶等方式,这里的比喻、象征和反讽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节曾从整个文学创作的语言技巧上描述过,下面有关这三个概念的说明只是从抒情文学的话语方式的角度展开的。
(一)比喻与象征比喻是借它物来表现此物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它可以把抽象化为形象,从而将诗人理念化的哲理感悟或抽象化情感感悟形象化地传达出来。
这样,比喻就成了化虚为实的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
曹植的《释愁文》写道:“愁之为物,惟惚惟恍。
不招自来,推之弗往。
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
寂寂长夜,或群或党。
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这里,他把“愁”比成了某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从而将某种“愁”的无形心理物质化、形象化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李后主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可以剪。
以上均是将对物的感觉用来比喻心中对愁的感觉,从而将“愁”物化、具体化、形象化。
也有以自然之物直接喻“愁”而将其形象化的,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当代诗中,余光中的《乡愁》亦为精品。
“乡愁”,本为一种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情绪,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忽而把它化作“小小的邮票”,忽而把它化作“窄窄的船票”,忽而又将其大胆化作“矮矮的坟墓”,最后“乡愁”竟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以此形象地表达出那复杂的眷眷思念之情、恋恋不舍之意、拳拳孝子之心,最后将强烈的思乡情绪推到极点,使作品产生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以充分注意。
”[1]即作品中的象征是用具体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来暗示性地意指这一形象或形象体系之外的事物或对象,它不仅表现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意义,同时又能表现一种深远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
而在这一类抒情性作品的解读中,我们首先必须关注文本表层的形象解读,然后再由表层进入深层象征意蕴的体味与寻索。
象征这种抒情话语方式使抒情性作品语言更加凝练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含蓄,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在审美体验中收到绵长而深远的艺术效果。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都以其强烈的暗示性,成为典型的象征性话语。
我国古代抒情性作品中这种象征性的抒情话语非常之多,而尤以山水田园诗为甚。
在西方,进入20世纪,特别是【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兴起之后,作为一种表情形态的象征更是备受推崇。
在【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象征派大师们那里,象征成为一种用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来暗示心灵世界的诗学原则。
这“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即为象征本体,正是通过它暗示着心灵世界、传达着某种普遍性的情感意义。
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茅盾笔下的“白杨”,柯罗连科的“火光”,【贾平凹】的“丑石”,以至于【波德莱尔】加在我们每个人背上的“怪兽”……比喻和象征的表达效果——形象而又含蓄,并以此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诱发读者进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夸张与对比夸张,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以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夸张,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段,表达的是一种本质的、心理层面的真实。
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等。
以上诗句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夸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清代文学家叶燮就此评论说:“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
”[2]可见,夸张是服务于情感的需要的。
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面对奔腾呼啸的黄河时的某种强烈的心理感受,而并非在考察黄河之源;“霜皮溜雨四十围”强调的是于高大伟岸的古柏前诗人的某种特定心理感觉,而并非确指古柏的高度及其粗细;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强调了关外的荒凉及驻守在关外的士兵的愁苦,因为玉门关外怎会真的没有春天呢?抒情性作品中往往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写出事实上看似不大合逻辑的事,而抒情者却恰恰可以通过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某种真切的情感。
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话语中那些不大合逻辑的事实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
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作为一种美学法则,对比建立在人类思维中的对比联想的基础上。
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并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只要在事物情理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便能引起对比联想,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产生艺术感染力。
有直接鲜明的对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等。
也有暗含于联想所带来的虚实之中的对比。
如“遍身罗绮者,非是养蚕人”(张俞《蚕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等。
而【元稹】的《行宫》中“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意蕴的传达完全是通过联想中的对比而完成的。
今天的行宫是“寥落”的,以前呢?——盛衰之理;今日宫花怒放,过去呢?——自然永恒;今日宫女白头,曾经呢?——青春易逝;另外,宫花怒放之“红”,与白头宫女之“白”,又形成了一层直接而鲜明的颜色对比。
确实是“语少而意足,有无穷之味焉”。
而这“无穷之味”正是建立在联想基础上的各种虚与实的对比之中的。
一般来讲,作为抒情话语形式,夸张与对比在抒情过程中都起到了准确表达并强化情感内容的作用。
借助于形成夸张与对比的文学形象,情感内容的传达既含蓄又强烈,审美空间得以拓展,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
(三)悖论与反讽悖论,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语句中,致使表面上自相矛盾,却在更高的真实层面上表达出了情感的复杂状态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如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你又贫穷,又富有,/又强大,又孱弱,/俄罗斯,我的母亲。
”表面看来“贫穷”与“富有”是矛盾的,“强大”与“孱弱”是相对的,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矛盾、相悖的话语组织,在更高意义上却更加真实、准确地表达出了抒情者对于祖国的某种复杂的心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