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整理(自己整理的)
中外电影史总结

一.中国的第一次1.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谭鑫培任景丰和刘仲伦拍摄2.第一位男演员:谭鑫培3.第一个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郑正秋 19134.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5.第一部输往国外放映的电影:《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第一部电影6.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黎民伟之妻7.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8.第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红莲寺》9.第一部侦探片:《红粉骷髅》10.最初的民族资本影视公司:“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天女散花》11.第一部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12.第一次获国际奖的影片:莫斯科《渔光曲》13.三足鼎立的公司:明星(武侠神怪)天一(古装片)联华14.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二.三十年代黄金时代(1931-1937)1.左翼电影:瞿秋白领导成立中共电影小组,加入中共思想,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反封建2.左翼电影第一部影片《狂流》夏衍创作尖锐揭示农村阶级矛盾和斗争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新时代”的开始 1933年上映2.中国电影(辉煌)年 1933 左翼电影第一个高潮3.国歌出自《风云儿女》聂耳作词田汉作曲4.有声电影发展三阶段:尝试:《渔光曲》声音开始进入影片有声:《桃李劫》按有声电影拍摄规律拍摄的电影成熟《野草闲花》中国有声电影的探索《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用蜡盘唱片配音5.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四大生产区(1)国统区故事片服务于民族战争的抗日宣传片中央电影摄影场和官营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为主要力量《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2)沦陷区故事片上海和长春服务于帝国主义欺骗和奴役中国人民侵略目的长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1937 “启民”电影和娱民电影上海名著改编成电影《红楼梦》《家》(3)解放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延安电影团”(4)孤岛区故事片上海租界迎合市民的商业电影《孔夫子》费穆6.战后电影、国统区:民营电影公司“昆仑”和“文华”“昆仑”尖锐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统治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江春水向东流》“文华”以一种平淡的诗情画意表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小城之春》不谈战争谈感情,以贴入微的触笔,创新态度,书写出肌肤东方神韵的崭新影响诗学。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一、电影的诞生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
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一、印象派电影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先锋派电影的特点: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中外电影史整理.

第一章电影起源时期(1815-1895年)一、电影的发明1、电影是西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2、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在一种剪纸之类的物象上,投影在一定的空间上,产生活动的影像。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电影的前驱”就是“皮影戏与幻灯”。
3、灯影戏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13世纪)以后,被带入波斯、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国。
(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中欧一带。
4、1872年,(英国人慕布里奇)曾经用24架照相机搞了一个拍摄(奔马)的试验,成为电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5、(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
6、电影视镜:象一只大柜子,上面装有放大镜,里面装有50英尺的凿孔胶片,首尾相椄,绕在一组小滑轮上,马达开动,胶片就渐渐移动,画面循环出现。
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西洋镜”。
7、爱迪生对于世界电影的贡献表现在什么地方?(1)他使电影技术趋于完善化。
(2)他运用“电影视镜”拍摄了一些娱乐性的舞台化影片,开创了戏剧电影的先河。
二、电影的诞生1、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894年底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成为真正电影的发明者和创始人。
2、卢米埃尔兄弟运用“电影活动镜”拍摄了50多部短片,它们大致有几种题材?(1)反映工厂生活的题材。
如《工厂的大门》。
(2)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
如《婴儿的午餐》。
(3)拍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影片。
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
3、卢米埃尔兄弟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什么?(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活动镜”,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
(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现实主义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
(3)训练和培养了电影史上第一批摄影师。
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电影之父”。
(4)创造了移动摄影。
第二章电影艺术形成时期(1890-1907年)一、梅里爱和“戏剧电影”1、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是(世界电影的先驱)。
中外电影史整理.

第一章电影起源时期(1815-1895年)一、电影的发明1、电影是西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2、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在一种剪纸之类的物象上,投影在一定的空间上,产生活动的影像。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电影的前驱”就是“皮影戏与幻灯”。
3、灯影戏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13世纪)以后,被带入波斯、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国。
(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中欧一带。
4、1872年,(英国人慕布里奇)曾经用24架照相机搞了一个拍摄(奔马)的试验,成为电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5、(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
6、电影视镜:象一只大柜子,上面装有放大镜,里面装有50英尺的凿孔胶片,首尾相椄,绕在一组小滑轮上,马达开动,胶片就渐渐移动,画面循环出现。
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西洋镜”。
7、爱迪生对于世界电影的贡献表现在什么地方?(1)他使电影技术趋于完善化。
(2)他运用“电影视镜”拍摄了一些娱乐性的舞台化影片,开创了戏剧电影的先河。
二、电影的诞生1、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894年底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成为真正电影的发明者和创始人。
2、卢米埃尔兄弟运用“电影活动镜”拍摄了50多部短片,它们大致有几种题材?(1)反映工厂生活的题材。
如《工厂的大门》。
(2)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
如《婴儿的午餐》。
(3)拍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影片。
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
3、卢米埃尔兄弟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什么?(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活动镜”,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
(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现实主义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
(3)训练和培养了电影史上第一批摄影师。
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电影之父”。
(4)创造了移动摄影。
第二章电影艺术形成时期(1890-1907年)一、梅里爱和“戏剧电影”1、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是(世界电影的先驱)。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1、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2、时间:1949——1976。
3、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4、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世界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诞生形成期(1895—1927)(一)卢米埃尔的纪实电影在上述的七门艺术中,唯一知道其诞生日的只有电影,它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十余部影片,并且取得轰动国际的成功。
在世界电影史上这一天就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的影片明显的特点是纪实性。
由于影片直接地拍摄真实的生活,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二)梅里爱的“戏剧电影”乔治•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把许多照像特技应用于电影。
其次是特技摄影的发明。
通过“停机再拍”,可以使贵妇突然变成了魔鬼;灰姑娘变成了高贵的公主;老鼠变成了白马。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球旅行记》。
再次是创造了戏剧电影。
他几乎把所有戏剧上的表现手法,诸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以及场与幕的划分等等,系统地移植到电影制作中来。
他还首创了用人工布景摄制电影。
梅里爱所作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为电影技术的基本要素。
但是他对戏剧美学的过于执着,既造就了他的辉煌也使他沦为戏剧美学的俘虏。
(三)蒙太奇的产生蒙太奇的产生才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蒙太奇贡献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和前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
格里菲斯最大的贡献是把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场景改变为镜头,并让摄影机在他的指挥下运动起来,他还创造性地运用特写和“切”以及通过调度镜头,在影片中创造节奏气氛,以利于把情节推向高潮。
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
他吸收了梅里爱的特技技巧,借鉴了小说家狄更斯的“切回”手法,创造了平行蒙太奇。
这种艺术手法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中得到了更巧妙地运用。
电影史家把这部影片上映的日期(1915年2月8日)当作“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这部影片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党同伐异》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运用。
国内外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2. 《视觉滞留》: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提出,人的视觉印象不是在外界物体从眼前移开后消失了,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会继续短暂的滞留一段时间。
3. 1895年12月28日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做了第一次售票公映.4. 世界电影史上把1927年的由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作为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5.”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大多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
6.法国的新浪潮运动:1958-1962年由巴赞等人产生的一场电影运动,是20世纪产生的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7.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法国1930年代以后至二战前出现的一种创作倾向,它并无明确的理论,在创作中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主义,是1920年代中期的先锋派运动及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8.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1924在德国经历的一场电影运动,代表人物;罗伯特,佛里茨.朗,佛莱德力希,保罗等,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实质的揭露.中心在于穿越具体可感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内质的把握。
9.布赖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学派,在英国20世纪最初十年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和威廉逊,因为这个流派的某些人出生在英国布赖顿的地方,故称为布赖顿学派,主张电影反映真实生活的片段,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也允许进行艺术加工。
10.布赖顿学派的特点:A 拍摄影片较为流畅 B 注意到摄影机的基本功能C 注意到影片的节奏11.蒙太奇: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形式美学手段 .A 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 B 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12.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做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
库里肖夫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召理性和心理基础,得出结论,造成电影反映情绪反应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并列。
中外电影史整理(自己整理的)

中外电影史整理一:名词解释1.类型电影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
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
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它是指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
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人物形象。
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
2.好莱坞明星制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卡尔.莱默尔发明的。
突出演员作用,为已经确定好某种类型角色的演员量身定做影片,使之成为观众崇拜的偶像,是20世纪初在好莱坞逐渐形成的制造和鼓励明星崇拜的商业手段。
3.意大利新现实电影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也是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4.布莱顿学派创造性地运动“蒙太奇”发现电影独特的思维表达。
交替使用特写和远景或近景与远景镜头。
5.左岸派电影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一批电影艺术家拍出一些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倾向的电影,由于艺术家们大都居住在塞纳河左岸而得名。
6.美国默片20世纪初中期,美国拍摄了一系列无声电影,电影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剧中人通过动作,表情让观众了解剧情,必要时,会插入一些字幕来帮助观众了解人物语言,期中以格里菲斯与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最为代表。
7.古典电影指美国主流剧情片,大约是从191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它在故事,明星,制作商都很强,剪接则强调古典剪接,视觉风格很少扰乱角色的动作,其故事结构简洁,并逐渐推向高潮,结尾则多为封闭式。
二:简答题1.早期电影创作两种风格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
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而且卢米埃尔擅长使用摄影机固定镜头,长镜头来记录现实,所以他的影片明显带有纪录片的风格,他曾分别将摄制的几部短片按其自身先后与逻辑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了最初的蒙太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史整理一:名词解释1.类型电影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
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
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它是指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
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人物形象。
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
2.好莱坞明星制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卡尔.莱默尔发明的。
突出演员作用,为已经确定好某种类型角色的演员量身定做影片,使之成为观众崇拜的偶像,是20世纪初在好莱坞逐渐形成的制造和鼓励明星崇拜的商业手段。
3.意大利新现实电影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也是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4.布莱顿学派创造性地运动“蒙太奇”发现电影独特的思维表达。
交替使用特写和远景或近景与远景镜头。
5.左岸派电影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一批电影艺术家拍出一些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倾向的电影,由于艺术家们大都居住在塞纳河左岸而得名。
6.美国默片20世纪初中期,美国拍摄了一系列无声电影,电影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剧中人通过动作,表情让观众了解剧情,必要时,会插入一些字幕来帮助观众了解人物语言,期中以格里菲斯与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最为代表。
7.古典电影指美国主流剧情片,大约是从191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它在故事,明星,制作商都很强,剪接则强调古典剪接,视觉风格很少扰乱角色的动作,其故事结构简洁,并逐渐推向高潮,结尾则多为封闭式。
二:简答题1.早期电影创作两种风格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
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而且卢米埃尔擅长使用摄影机固定镜头,长镜头来记录现实,所以他的影片明显带有纪录片的风格,他曾分别将摄制的几部短片按其自身先后与逻辑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了最初的蒙太奇。
梅里爱则认为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可以“改变生活”,而且他有意识的利用运动镜头和演员的表演以及戏剧中的诸多元素创造出一种“戏剧电影”,并娴熟的运用了镜头组合,按自己的喜好使用“场面转换”的手法,这无疑是对蒙太奇的一次发展,所以他的影片明显带有故事片的风格。
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是再现主义,梅里爱却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是表现主义。
卢米埃尔可称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梅里爱则可称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2.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新现实主义是“自己在周围中生活亲眼看见的事物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
形态特征:1.记录性2.实景拍摄3.长镜头的运用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5.结构形式6.地方方言的运用。
3.《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成就第一部史诗片,背景横跨了十几年的岁月,把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来展示时代和历史的悲剧,此电影连续3个月,创造了民国年间电影连映的最高纪录,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了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现代陈世美和秦莲香的故事,导演以一家人的生活变迁,表现了十几年的社会图景,鲜有电影能再关照人情的同时,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怀的高度上来。
3.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性质采用流水式的制片模式,以制片人为主导,强调明星的作用。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1.罗伯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7年)-采用高度纪实的手法,冷静实录的方式表现主人公的牺牲。
《德意志零年》(1948年)-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最初的题材兴趣,及其与战争的关系。
2.威斯康蒂-“新现实主义电影之父”《沉沦》(1942年)《大地在波动》(1947年)--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演员采用真正渔民,深焦距,长镜头。
3.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新现实主义最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作品,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
《温别尔托.D》(1951年)4.德.桑蒂斯《罗马11时》(1952年)--根据一则社会新闻改编而成,通过一桩楼梯坍塌事件有力地揭露了意大利严重的失业问题。
5.《乌鸦与麻雀》的艺术氛围属于40年代后期拍摄创作的,这是一部把讽刺和隐喻成功结合起来的优秀影片。
影片真实反映出旧社会的黑暗,恶霸横行,抗争艰苦,蒋家王朝的覆灭。
然而光影流动的电影,绝非仅给予刻板的黑暗概念,而是以各种细节映照末日中丰富而真实的民生疾苦,这影片便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做最后挣扎那一刻,都市底层人民的绝佳切面标本,是时代记忆的精华。
这影片营造的时代感,真实透彻。
其中和盘端出的细节,叫人确信这便是当时摇摇欲坠的社会状态,并叫人不得不期盼一种抗争、一种新希望。
以活泼,流畅的风格,生动地表现了城市小市民群众在国民党压榨下,在革命胜利形式下鼓舞的觉醒。
6.美国喜剧片特色(卓别林)1.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2.影片的结构观念情节只作为编造的框架,影片动作的结构基础是一段段的插曲。
3.影片的空间观念强调单镜头的空间表现力,强调画面内部的场面调度,善于运用长镜头,人物,环境和动作所造成的喜剧冲突往往在一个镜头画面中完成。
4.影片的电影观念注重叙事时间的瞬间效果的表现,卓别林的喜剧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时间冲突的表现。
三.论述题1.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特点1.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2.是大制片标准化生产产物,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目的和原则。
3.试听语言霸权同时带有强权政治文化的含义。
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
2.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比较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
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
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 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
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
3.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
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4. 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
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
5. 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
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6.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7.观众的认同程度不同:“新浪潮”影人不考虑市场,不考虑观众的审美习惯,因此,几乎没有什么票房收入,而“左岸派”电影人在追求个性与创新的同时还能兼顾观众的观看习惯,因而是能够赢得观众认可的。
3.论述世界史上最为重要的几个电影运动,人物,作品1.欧洲先锋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牙等国,对世界电影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第一阶段:抽象电影时期;(二)第二阶段: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电影时期--达达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是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1924),由达达派画家波卡比亚编剧。
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导演的《贝壳与僧侣》(1927)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1928年,侨居法国的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的《一条安达鲁狗》。
(三)第三阶段:记录主义电影时期--代表作品有:让·维果的《尼斯的景象》、布奴埃尔的《无粮的土地》等。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是战后世界影坛最突出的电影现象,也是世界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
1942年,鲁西诺·维斯康蒂摄制的影片《沉沦》,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1945年,罗西里尼完成了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影片标志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历史的真正开始。
导演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部美学原则,被公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最杰出代表。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西方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电影运动。
1942至1945年是它的准备时期,1945至1950年是它的全盛时期,1950至1956年是它的分化或终结时期。
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了新现实主义的最后一部影片《屋顶》。
3.法国新浪潮电影世界电影史上的五六十年代是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
这种转折的重要表现是从电影的传统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五十年代末兴起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正是电影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段的现代化革新的标志。
新浪潮运动起于夏布罗尔的两部影片:《漂亮的塞尔日》和《表兄弟》,夏布罗尔被称为是打响新浪潮第一枪的人。
代表影片是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59)。
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1958)影片获得了1959年戛纳电影节得最佳导演奖,第一次把新浪潮推向了高潮。
另一支是被称为“左岸派”代表影片是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大奖,被誉为标志“电影古典主义末日”的“空前伟大的影片,创造了“电影意识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