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
诗人范仲淹的简介资料

诗人范仲淹的简介资料范仲淹(1019年—1097年),字元中,齐州琅琊人(现属山东省临沂市)。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战略家、哲学家,历官宰相,被后世誉为“元祐之治的代表人物”。
范仲淹早年生活颇为坎坷。
他的父亲在他6岁时去世,之后他由长姊抚养长大,十分孤独。
18岁时,他应试不中,而后又被拘捕入狱。
在那里,他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决心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贡献力量。
之后,他考取进士,并被调到治安严峻的福建地区任官。
在那里,他手握重权,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做官的时代正值宋仁宗兴起和北方辽金兵的侵略,国家频频面临危机。
他多次上书,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建议,成为了朝野上下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1070年,范仲淹复四知州职,奏请开凿王瑶湖,并精心组织了灌溉利用,于三年内令当地百姓生活衣食无忧,还使得当地的盐产大大提高。
1086年,范仲淹升任参知政事,直接参与了《靖康之变》的防卫工作。
这次危机之后,他又主持了南渡江,广东等地重建和修建了灾后的道路、桥梁等重要设施,并主张加强边防,远离好战的行为。
范仲淹的同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不少批评家对他的政绩持疑。
包括王安石在内的一些人,对范仲淹的战略思想表示质疑,称他的战略思想过于消极、被动。
然而,范仲淹的思想仍然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力。
他认为,政治不是将问题推给其他人引咎辞职的简单操作,而是在面对困难时,寻找解决之道。
同时,范仲淹也重视文化建设,尤其重视诗歌和文学艺术,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经典,并不因时间的过久而褪色。
《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等著名的文章,展现了他善于抒发情感的才华,也体现了他在文化和美学方面的功绩。
总的来说,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都有卓越贡献。
他的成就鼓舞了群众,他的思考激发了后来者创作和写作的兴趣,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关于范仲淹的简介资料

关于范仲淹的简介资料范仲淹(1018年-1098年),字希文,号半山,祖籍浙江嘉兴,出生于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等多面高才。
为宋朝英大臣之一,是北宋时期学者官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仁宰仪忠信”,“忠于宗社,恩于百姓”之称。
范仲淹幼年聪颖,十岁就能够背诵《孟子》、《史记》等古籍,并能熟读《左传》、《易经》、《周易》等。
他十八岁时便考中进士,并且从洛阳师从了名士邵雍,执掌理学。
时常梦想能够为国家尽力而退隐山林。
但家国难民,并无法成行,终仕官于朝廷。
范仲淹从官至参知政事,历任六部尚书、中书令、高宗弼教三学士、秦州、潭州、都、庐、淮南、开封知府等职,历时半个世纪,官方清廉,一生未被牵连污染。
他在官场上推崇忠君爱民的思想,反对愚民政策,力促修法治污,对世界上恶事都开始跟踪着予以劝说也为民众打开了善政之路。
范仲淹的治理手段精辟,治学德言,重视道德教育,提倡振兴国家的实力。
他著名的《岳阳楼记》写得深邃凝练,超脱于时局之外,文风瑰丽,立意高远,被誉为文学经典。
其实,他原本写《岳阳楼记》是为了记述自己刚刚升官时的心境、感慨,反思其中的不该之处,并鼓舞后世官员重视职业生涯中的拓展需求。
范仲淹在古代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财富。
他的文学作品也有着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例如《岳阳楼记》、《祭姨妹文》、《明妃曲》、《苕溪词》等等。
同时,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也有着深刻的探究和思考,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化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范仲淹的一生可以被称之为华夏先贤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政治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

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你知道范仲淹的个人简介吗?仔细了解过他的一生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
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
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呢

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呢范仲淹(1018年-1096年),字元仲,号芸山,东京(今河南商丘)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诗人和理学家。
他是北宋开国元勋范阳洪氏的后代,早年曾就学于苏辙门下,崇尚理学,曾任北宋宰相,后因政治上的争论而被贬谪,但仍以诗文声名卓著。
下面就是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
范仲淹简介范仲淹自幼聪明好学,曾就学于苏轼门下,苏轼十分器重范仲淹的才华,曾称他为“后学之宗”、“帝王之师”,对他的学问和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范仲淹早年在官场上的表现十分优秀,官运顺达,先后任职于中书侍郎、知制诰、集英殿校书、靖康元年参知政事、文彦博被罢免后不久,范仲淹被任命为丞相,成为了北宋的政治中心人物。
范仲淹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豁达从容、感情真挚、洒脱自然著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范仲淹诗句范仲淹的诗歌文集中,最著名的是“岳阳楼记”和“千秋岁”,这两首诗形象地表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他在岳阳楼游览时的感受与体会,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人文的历史。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这句诗真实地表达了他在岳阳楼游览时的兴奋和感慨,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祖国的千年历史和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千秋岁”是范仲淹的另一首代表作,这首诗是以身世变迁为线索,揭示了范仲淹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其中有一句诗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句诗准确地抓住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对范仲淹的震撼作用,并借项羽的形象寄托了范仲淹对自己的人生追求。
总之,范仲淹是一个才华横溢、卓越领袖和文学巨匠,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文化和人生的理解和表达。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启发人们心灵的重要精神资源,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范仲淹的简介有哪些

范仲淹的简介有哪些范仲淹(1019-1088),字希文,号梦窗,汉族,吴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家、军事家。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臣”之一,曾在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人士、智者和文化活动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范仲淹的一生为中国文化和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方面:范仲淹曾多次出任要职,为北宋政治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他曾先后任职于中书省、侍中、右司谏、太子三师、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使等多个重要职务,屡次被皇帝任命为重要谋士,负责朝廷内外的诸多事务。
他曾用自己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挽救了北宋皇室的危机,推动了政治稳定和官场政治的改革,也为后世政治家和改革家做出了卓越的示范和榜样。
二、文化方面:范仲淹是宋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为宋代文化和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因他的《岳阳楼记》而名噪一时,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他的文章涵盖了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另外,他还曾主持编撰了《新唐书》、《资治通鉴考异》等文化巨著,为后世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军事方面:范仲淹曾在军队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他尤其擅长军事策略和战争战术。
他曾以清晰的思路和机智的策略,指挥北宋军队在对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特别是,他哈世奇之役,以少胜多,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战,被誉为“千古奇闻”。
综上所述,范仲淹可以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化和历史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他的为人,政治成就、文化贡献、军事辉煌,都是中国尊严和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中国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智慧和精神榜样。
范仲淹的简介和作品代表作是

范仲淹的简介和作品代表作是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他被认为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官员、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贴近生活,富有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对中国文学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他的简介和代表作谈起。
一、范仲淹的简介范仲淹(1032年-1097年),字希文,号半山。
他生于汉中,父亲范升,是一个低层次的官员,从小家境贫寒。
可是,他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自小就酷爱文学,十分喜欢诗歌和文章。
他16岁的时候就考取了进士,被推荐到国子监读书。
几年之后,他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范仲淹在政治上尤其重视团结和谐,他曾经任职于四个不同的省份,每一次都能展现出他的政治才能,深受民众和官员的尊敬。
尤其是他在江南地区(今天的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时间最长,对于江南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岳阳楼记》。
二、范仲淹的代表作1.《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写于1070年,在他任湖南转运判官期间。
《岳阳楼记》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主要进行的是写景和抒情,旨在表达作者的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天地人和的关怀。
全文的描写非常细腻,语言生动,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又有散文的直白真实。
它将岳阳楼的神韵和作者的个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2.《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篇经典之作,与《岳阳楼记》齐名。
它写于扬州,当时范仲淹已经被贬官,正寓居扬州的龙虎山。
《滕王阁序》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范仲淹在滕王阁登高远望的经历和感受。
全文华丽而清新,文笔极其优美、流畅,以其文采瑰丽、情感深沉、内涵精深而著称。
在《滕王阁序》中,范仲淹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关注,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
3.《祭侄文》《祭侄文》也是范仲淹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它是一篇写给自己侄子的家书,在其中范仲淹以身边的人事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侄子应该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范仲淹生平事迹

范仲淹生平事迹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范仲淹生平事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1、少年励志,勤学苦读范仲淹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出生在徐州。
父范墉,时任宁武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
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其父因病去世其母谢氏贫穷无依,在不得已情况下于服后改嫁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
范仲淹时年4岁,改名朱说(悦),15岁随母到继父的老家山东邹平县长山镇的河南村定居。
范仲淹从小喜欢读书且十分刻苦,为了励志,他在长山醴泉寺读书期间,每天熬一锅粥,待放凉凝结后划成4块,早晚各取2块拌咸菜吃,即感人的“断齑画粥”故事。
范仲淹后来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依然含泪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外出求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的名字考中了进士,初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从九品),继调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从八品),并奏请朝廷获准,恢复范姓,更名范仲淹,字希文,从此把母亲接到任所瞻仰。
2、为民治堰,热心执教天禧5年(1012年)范仲淹调往江苏泰州西溪镇,任盐仓官。
结合当地实际建议重修海堤,经朝廷准奏调做兴化县令,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数万民夫在其指挥下汇战滨海,虽经海潮、暴风雪等灾难,仍建成了150里的扞海长堤堰,保障了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人们把海堰称“范公堤”作为纪念。
范仲淹迁官楚州(今安徽寿县)粮科院尚未上任,母亲病故,服丧居住应天府。
因其母改嫁不能葬与苏州范家祖坟,受唐代名相姚崇的启发,将母安葬在河南伊川。
后主持应天府书院教务。
主教三年时间,既有严谨的制度,又有良好的学风,为北宋树立了榜样。
“天下庠序,视此而生”,其影响绵绵数代不断。
难怪后人评价“宋学”道:览宋学,若无范文正公,则无色矣!3、忠心报国,边陲立功宝元元年(1038年)宋藩镇西平公李元昊另建西夏称帝,侵犯宋朝。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形象特征:1、忠臣形象范仲淹是从士人角度讲不管个人处境如何,都要忧国忧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史上对士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阐述,是士人高扬主体精神的充分表现,是宋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勇担责任的典型体现。
这也标志着士人彻底从政治、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找回了个体的人生尊严和价值,可以看做是对孔孟儒学的超越和发展。
钱穆先生认为“宋代士大夫矫厉尚风节,既自希文启之”,将范仲淹看做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人物。
2、诤友形象范仲淹和滕宗谅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同科进士。
两人在泰州时一同参加守护海堤的差使,定民心。
在西北守边疆时,滕君知泾州,范仲淹当时担任环庆路经略部署,听说葛怀敏打了败仗,率领外族、汉族队伍分为三路来援助泾原的兵备之虚。
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相当亲密友好的。
备受谗言诋毁的滕宗谅被贬到岳州后,他勤于公务,仅用一年多时间,便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待兴”,重新修缮了残存不堪的江南名胜岳阳楼。
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受迫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
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ueditor/201803/05/12096b9dbfced939b782d86e44d645 5a.jpg" title="" alt="" width="400" height="" border="0" vspace="0"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
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泰州治堰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
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
时晏殊为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涣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
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
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
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
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
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
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
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
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
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
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
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伏阁请对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
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
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
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
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景祐党争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
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
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
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
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
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
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
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戍边西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
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
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
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时羌族为元昊向导,为其所用),徐图西夏,仁宗采纳。
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二月,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
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
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
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
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
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
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
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
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
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
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
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
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
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