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以一人敌一国 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战争:一个李鸿章和整个日本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一个李鸿章和整个日本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一个李鸿章和整个日本国的战争2012年07月12日《春城晚报》起于1894年7月的甲午战争在历时一年后,随着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而告之结束。

近代史上中日第一次正面的对决,中国输给了弹丸小国日本。

提起那场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国人对战争最终的定义,而究其责任则是一股脑地归罪于李鸿章,殊不知那场悲壮而惨烈的战争,某种程度上是以李鸿章一人之力对日本一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的起因源于朝鲜东学党起义,软弱的李朝政府在面对内乱时本能地向宗主国大清求援,而这场起于朝鲜的内乱,恰为日本所利用,成了中日交战的导火索。

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战争开始。

战争一经打响,双方冲突马上加剧,相比之下日军的准备是那么的充分,倾全国之力投入这场战争;而中国方面却显得很被动。

之所以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对日本一国的战争,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方面的作战部队是李鸿章手下的淮军。

无论是平壤保卫战,还是黄海大海战,淮军的身影一直活跃在整场战争中,直至《马关条约》签订。

细细研究甲午战争,会发觉无论是陆上、海上的战略部署、人员调动,乃至后勤补给都是李鸿章一人操办,光绪虽被后世史家归为主战派,但他扮演的角色相较李鸿章显得毫不起眼,乃至整个清流派亦是除高调连连、上书弹劾外就乏善可陈。

所谓清朝的政府军主要以八旗及绿营为主,然而自满清入主中原后,八旗及绿营在往后的军事行动可谓是败绩重重,难怪在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镇压中不得不依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组建的汉人武装集团,而此时李鸿章的淮军也就应运而生。

继曾国藩的湘军后,随着李鸿章步入最高统治的顶峰后,淮军也就扮起了国家军队的角色。

实质上的淮军虽顶着国家军队的头衔,但这支军队却唯李鸿章之命是从。

在八旗、绿营积弱疲弊之下,面对来自东瀛的虎狼之师,淮军也就难以推脱地担负起了对敌的重任。

整场战争中,清流派系的攻击、组织决策的不利而最终葬送了这支在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使得李鸿章背负骂名,更令中国蒙羞。

历史趣谈日本为何点名要李鸿章出面签订《马关条约》?

历史趣谈日本为何点名要李鸿章出面签订《马关条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本为何点名要李鸿章出面签订《马关条约》?
导语:1895年甲午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
1895年甲午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

熟悉外交事务的李鸿章,不得不听从岛国晚辈伊藤博文的摆布。

战前,李鸿章在1894年6月中旬曾经请俄国和英国驻华公使出面调停中日之争。

但英国人此时正想拉日本制衡沙俄,不愿意趟这滩浑水。

英国领事曾告诉李鸿章,英国政府请日本与中国共同退兵。

但也仅此而已,别无下文。

俄国公使喀西尼也告诉李鸿章,沙俄政府会不惜以逼迫的手段压制日本人。

李鸿章信以为真,一心等待俄国人出面,但最终却不见动静,导致军事部署被动和延误。

平心而论,甲午战争的失败,并非李鸿章一人之责,而是清政府腐败所致。

由于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自1889年以来,海军未添新舰,未置新炮,连弹药也多是过期、不合格、不配套的产品;北洋海军在作战中,炮弹发射速度慢,炮位少,炮弹击中敌舰要害部位后竟穿而不炸;北洋海军被日军围堵在威海卫之际,清政府竟不发援军,眼见舰队被日军围歼,舰队外籍顾问又伙同候选道牛昶炳等人威逼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签字投降;眼见大势已去,生性懦弱的丁汝昌不禁悲从中来,服毒自尽。

日本人点名要李鸿章出面谈判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派员议和已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

李鸿章左思右想,觉得如果在日本志得意满、趾高气扬之时,派大员贸然前往,
生活常识分享。

慈禧太后李鸿章晚清的权谋斗争

慈禧太后李鸿章晚清的权谋斗争

慈禧太后李鸿章晚清的权谋斗争慈禧太后与李鸿章:晚清的权谋斗争在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李鸿章二位人物被誉为晚清政治中的两大权谋高手。

他们通过运筹帷幄,斗智斗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与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权谋斗争。

一、权力的争夺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

拥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她屡次干预国家事务,对内对外的政策发起了深刻影响。

而李鸿章则是晚清期间备受赞誉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勇敢的精神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得力助手。

两人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权力争夺可以说是一场你来我往的斗争。

慈禧太后倚仗皇帝的温顺性格,不断削弱李鸿章的权力。

而李鸿章则依靠自己的才智和人际关系,采取各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外交舞台上的较量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外交家,他通晓多种外语,善于应对各种外交场合。

他主导了与列强的谈判,并成功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保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满足于李鸿章在外交舞台上的成功。

她认为这些不平等条约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因此她开始逐渐削减李鸿章在外交事务上的权威。

慈禧太后亲自接管了对列强的谈判,并对李鸿章发表的外交文件进行修改。

尽管如此,李鸿章并没有退缩。

他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通过秘密谈判和外交斡旋,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

他曾多次向慈禧太后建议,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振兴国家,但并未得到重视。

三、内政斗争除了外交上的较量,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也在内政上展开了斗争。

慈禧太后时常干预国家事务,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各级政府中。

同时,她通过放任封建势力,造成了内政混乱和社会动荡。

李鸿章认识到国家的危局,积极主张变法以振兴国家。

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兴办新式学堂、设立近代工矿企业等。

然而,慈禧太后对这些改革的支持很有限,并逐渐削弱了李鸿章在内政事务上的权威。

四、权谋的胜利者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权谋斗争持续了多年,最终谁成为胜利者?或许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以一人而战一国

以一人而战一国

以一人而战一国这是我在大学期间读的第一本书,说不喜欢有点自欺。

首先梁启超先生的文史功夫自不提说,单凭其与李鸿章的政治背景、且与中国当时变革的国情息息相关。

想必英雄相惜,梁启超先生写李鸿章传,名实所归。

开篇第一句话,“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定下了整个文章的基调——不是为了“坚持某某优越性批判谁及某某主义的必然灭亡性”等盖棺定论,也非“讴歌某某功绩”而肆意给人立活祠堂、挂牌坊。

梁启超治史自有原则,是非公论,不罔事实却又不主观臆断,这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气质底蕴。

其中文字涉及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实在不由让人感叹“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

那个时代,国人倍受凌辱,许多人只能各自作战。

唐德刚的《顾维钧回忆录》也提到梁启超这句“以一人而敌一国”,可见梁先生对于那段世纪历史的描绘已经在史学界形成了共鸣。

这本书,梁先生决无想让人喜欢或者厌恶李鸿章,而是让人们无限接近他以及那段深刻的、不堪回首的年月。

喜欢近代史的人,不妨浏览阅读一下,不消半天,你对李鸿章此人会有新的见解。

另外补充一句,自从我读完这本书,“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已成为我座右铭。

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也都需要这样的勇气与判断。

李鸿章所处的是中国千年不遇的变动时候,历史要求他的出现无论进退都难免悲剧的下场。

李鸿章贪婪敛财、排挤他人,但是他也筹建海军、设立工厂。

外交之上又并非一味苟且卖国以赢取暴利,只是为当时清朝挣得喘息之机。

至于他在国内为千夫所指,在国外还不免挨枪子、遭歧视。

另外,我可能忘了加上,《李鸿章传》最后有一章是梁先生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其不无道理和智慧。

大家也可详读,从这点也能看到梁启超先生及其当时的史学界开始借鉴了西方的比较方法论。

李鸿章是一个:张居正式的人物,能力超凡,同侪无人可超其右;周恩来式的人物,辅佐昏君,力挽狂澜;李广式的人物,生不逢时。

要是他能像俾斯麦那样遇到一个对他言听计从的威廉一世,甲午战胜亦未可知。

【历史名人李鸿章】晚清“重臣”李鸿章(二)

【历史名人李鸿章】晚清“重臣”李鸿章(二)

晚清“重臣”李鸿章(二)淮军旧照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时候,俾斯麦尝语李曰:“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

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嘲笑李鸿章“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以屠杀本国子民起家,不足道也。

俾斯麦一世英雄,踌躇满志,说话虽然尖锐,却道出了李鸿章的痛处。

不过这也怪不得李鸿章,因为专制之政F天生的性格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因为内战是统治权之争,是根本利益,外战并非统治权之争,是局部利益。

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李鸿章前半生Z压太平天国节节胜利,后半生惨败于日本之手,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然而“至其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半,由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失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

彼其当大功既立,功名鼎盛之时,自视甚高,觉天下事易易耳。

又其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事偾机。

贻误大局。

”梁启超这段话说的是李鸿章任人唯亲,以致成此恶果。

不过这也不能怪李鸿章,大清帝国这个大流氓政F不也是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很高的地位官职吗?流氓头子要维持自己的流氓统治就得给效忠的小弟们好处,不然以后谁还跟你?如果像英国人那样,丘吉尔一打胜二战就叫其回家,那不仅是失德行为,而且很危险,会寒了众兄弟的心,因此李鸿章重用其淮军旧部,是很正常的行为,没有什么好说的。

大清帝国又没有正常的退休制度,不让这些人去当官捞一笔,岂不生怨恨之心?这帮刀口上吃肉的厮杀汉子可不是良善百姓,惹火了他们扯旗放炮再出个洪天王,大清帝国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只不过这些个淮军将领功成名就之后暮气沉沉,视自己的生命非常宝贵。

这也可以理解,当初刚出来混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当然舍生忘死;现在什么都有了,如果把小命丢了,那拿什么来享受?因此,甲午之战必败无疑。

四、不一样的思维李鸿章恐怕是中国最早面对记者的官员了,这也真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至于李鸿章的见识,笔者在此摘录一下李鸿章访美时记者招待会上的一些对话。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3)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3)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3)中国近代海军从成立起,花费巨大,从来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船,足以说明深层次的许多问题。

客观来说,前后三十年的所谓同光中兴,就是同治和光绪年间的重新的兴旺,我们称之为现在叫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军事装备,教育和培养了一支北洋海军,但是没有完成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任务。

尤其是没有造就出一支具有高度国家意识和专业水准的军官群体。

没有造就出一支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的士兵队伍。

这种差距恐怕就是从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里,中国军队在所有对外民族战争中,基本上是一触即溃,望风披靡,从无获胜记录的真正原因。

我们的这种局面的改变,是直到下一次(20世纪30年代)中日战争,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抗日战争的时候,才有所改变。

但是,抗日战争它所取决的是整个国际战局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个综合的胜利,并不是中国的独立的力量去战胜的。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一次国运相搏。

战前,日本的谋略就非常明晰。

它要通过甲午战争不但打败中国,还要割断朝鲜同中国历史悠久的联系。

最终通过征服朝鲜来征服中国,最后控制整个亚洲。

甲午战争中,日本准确地按照了这个策略进行军事扩张,战后日本不仅夺取了对朝鲜的宗主权,《马关条约》还使得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

偿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得中国经济陷于崩溃,也使得日本得以运用这笔巨大的赔款完成了军事现代化,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对于后来的中日关系,影响非常大。

我这里简单地讲一下《马关条约》以后对日本带来的契机。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军费实际开支是2亿日元,相当于它1893年正常财政开支8000万日元的25倍。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向日本赔偿了2亿两白银。

又因为赎回辽东半岛,追加了3000万两白银,总计是2.3亿两白银。

折合成大约是3700万英镑,加上我们分年偿付所付的利息350万英镑,这个钱折合成日元是3.64亿元日元。

日本去除它的战争成本,它纯粹从中国获得的赔款,也就是说它的战争纯利是1.7亿日元。

历史趣谈甲午战争之后 李鸿章竟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历史趣谈甲午战争之后 李鸿章竟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竟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导语:说起李鸿章这个人,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

在历史学界有一个说法:“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外交家,一位是周恩来,一位是李鸿章,半个是顾维钧说起李鸿章这个人,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

在历史学界有一个说法:“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外交家,一位是周恩来,一位是李鸿章,半个是顾维钧。

”但是人无完人,李鸿章也犯过一系列的错误。

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更是对日本恨得咬牙切齿。

这和当时全国的形势完全一致,但一个国家一旦丧失理智就即将出现危机。

就在甲午战争知乎,李鸿章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1900年东北地区的丧失。

一、甲午战争之后,国内的反日情绪十分高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愤青皇帝光绪的错误指挥和废物清流们的胡乱折腾,最终本来可以打成和局的战争以清廷的惨败而告终。

在战争中,很多清流把北洋水师和那些陆军精锐力量视为李鸿章的私人力量。

见死不救的情况一再出现,以至于日军将领都感慨说:“这简直成了李鸿章与日本帝国的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李鸿章苦心经营北洋水师和陆军部队丧失殆尽。

再加上李鸿章在日本的种种遭遇,回国之后的李鸿章对日本恨之入骨。

这一点和当时的局面是非常相似的,当时全国的国人也都极度仇视日本。

当时甚至有一些学子建议迁都西安,与日本进行长期的战争。

与此同时,在国家民族极其激进时,就有可能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发生偏差。

国人在仇视日本的同时,却对俄罗斯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这是因为沙俄联合德国、法国联合强迫日本归还中国的辽东半岛,这就是教科书中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

但是沙俄也并没有按什么好心,沙俄此举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甲午 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决定北洋海军兴亡

历史趣谈揭秘甲午 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决定北洋海军兴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甲午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决定北洋海军兴亡导语: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地认识、统筹海防并付诸实践,李鸿章是始作俑者,他的海防战略思想深刻影响和引领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发展。

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地认识、统筹海防并付诸实践,李鸿章是始作俑者,他的海防战略思想深刻影响和引领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发展。

然而,纵观其海防战略的理论和北洋海军兴亡的实践,可谓得失参半,既有可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创建轮船水师,三洋布局,海口防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海洋为天然“长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

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发起了以自强为核心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极力推动近代化海防和海军建设,促成中国国防观念的重大转变。

与当时所有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李鸿章从外国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事实中直观认识到中国的积弱所在,产生“学习外国利器”,发展船炮以“自强”思想。

1867年,担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首次提出建议:创建一支轮船水师,分驻“内洋港口”,“以一提臣督之,分为三路:一曰北洋提督,驻扎大沽,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属之;一曰中洋提督,驻扎吴淞江口,江苏、浙江各海口属之;一曰南洋提督,驻扎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属之”。

这是最早的近代化海军建设方案和“三洋布局”海防战略设想。

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不久兼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开始以一个政治家的视角,“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重新审视和筹划海防问题。

1874年第一次海防大讨论的《筹议海防折》,系统反映了李鸿章的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导语:以一人敌一国。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

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
以一人敌一国。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

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

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

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

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

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
李鸿章辞世,他的“政敌”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

”——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理路。

“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

它的实际领导人,在中枢为恭亲王奕訢,在外则为疆臣之首李鸿章。

后来恭亲王被罢除,只剩下李鸿章独力支撑。

所以,研究李鸿章,实则是理解这场运动,以及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何以延宕并失败的关键所在。

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尤重军械,但轻制度与思想。

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

——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追索的疑问起点。

两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这是晚清中国重大的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