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教学心得体会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学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潜能,培养个体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一名积极心理学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收获颇丰,现将我的教学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积极心理学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能,培养乐观、自信、坚韧的品质。
2. 培养学生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幸福感,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幸福感的来源和培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3. 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心理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关心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积极心理学教学实践1.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通过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结合实际案例积极心理学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经常引用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3.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注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我耐心讲解,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优秀学生,我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不断挑战自我。
5. 强调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幸福感培养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幸福感培养中的应用幸福感是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它不仅关乎个体的主观感受,还与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等方面密切相关。
然而,很多人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幸福感。
幸运的是,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积极心态和优点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的优点、幸福感和成就感,旨在帮助个人发展并提升生活质量。
在幸福感培养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幸福感与积极情绪息息相关,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们培养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和喜悦。
例如,通过实施积极思维训练,个体可以学会更加乐观、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这种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使个人更加满意和幸福。
其次,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力量和优点。
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力量和优点。
通过发现和发展个体的优点,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用于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提升。
例如,通过使用“力量测量表”等工具,个人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并积极利用它们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教导个人如何建立积极、支持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比如,积极心理学鼓励个体学会倾听和支持他人,培养友善和关爱的态度,并将这些积极关系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最后,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成长和意义追求。
每个人都有追求成长和寻找人生意义的需求。
积极心理学通过提出目标设定、自我实现和意义追求等概念,帮助个体寻找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并付诸行动时,他们将更有可能体验到幸福感和满意度。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幸福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个体培养积极情绪,发现和发展个体的优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追求个体的成长和意义。
积极心理学对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意义研究

积极心理学对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意义研究【导言】幸福感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幸福感欠缺却成为人们的普遍问题。
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加重,很多大学生的幸福感较低,甚至存在心理问题。
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派别,关注的是人的优点、优势和积极体验,以研究如何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意义,探讨积极心理学在解决大学生幸福感问题中的作用。
【正文】一、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意义1. 调整负向情绪,提升自我意识负向情绪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面对各种压力时,大学生往往感到焦虑、沮丧、挫折等情绪。
而积极心理学从正面出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不仅取决于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心态和态度。
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培养乐观、自信、感激等积极情绪,能够调整大学生的负向情绪,提升自我意识。
2. 增强心理韧性,调节压力大学生面对的压力形式多样,除了学业压力,还有课外活动、社会竞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压力的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通过预防性干预,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其更加坚强和适应各种压力。
3. 培养正面情感,提升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人的优点和长处,注重发掘人的积极面,以帮助人们提高幸福感。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
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还能让这些年轻人在正面情感的影响下,建立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幸福感。
4. 唤醒自身潜能,拓展生活范围积极心理学是以激励人们发掘内在潜能为核心的,它认为发掘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满足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的需求。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大学生可以相信自己的内在能力、特长和优点。
积极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大学生便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生活范围,同时还能够增强个体对生活的信任,提升幸福感。
心理学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与提升

心理学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与提升在当代社会中,幸福感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和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心理学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幸福感。
一、心理学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1.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个体的积极情感、个人特长和幸福感。
通过积极情感训练、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等手段,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人培养更积极的心态和态度,从而提高幸福感的水平。
2. 心理健康的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个人幸福感的基础。
心理学在研究和培养个体心理健康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手段,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3.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估心理学研究了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个人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减少自卑和自责的情绪,从而提高个人的幸福感水平。
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如自我反思、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来提升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估能力。
二、心理学对个人幸福感的提升1. 积极情感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感是提高幸福感的关键。
个人可以通过感恩、乐观、幽默等积极情感的培养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心理学建议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情感的习惯,如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等。
2. 培养心流体验心流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感受到的全身心投入和愉悦的经验。
心流体验可以帮助人们忘却烦恼,专注于当前的事物,并且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满足感。
心理学研究了如何培养心流体验,包括选择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任务、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挑战等。
3. 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人际关系是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社交关系可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
个体可以通过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等方式来提升个人的社交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人类的优点、品质和幸福感,着眼于个体强大的一面,旨在帮助人们实现更加积极、幸福的生活。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那么,究竟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概念众所周知,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整体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幸福感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主观体验,不仅包括快乐和满足,还涉及到对生活的意义、目标的追求以及个体内在的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干预方式积极心理学通过各种幸福感干预方式,帮助个体培养积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从而提升幸福感。
其中,常见的幸福感干预方式包括:1.感恩练习通过每天记录几件自己感恩的事情,培养感恩之心,从而让个体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提升幸福感。
2.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指人们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的状态。
通过追求心流体验,个体可以找到内在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幸福感。
3.积极情绪的培养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训练方式,帮助个体培养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减少消极情绪的困扰,从而有效提升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干预方式,个体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有效提升幸福感。
在快节奏、压力重重的现代社会中,积极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健康、科学的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所以,无论是从个体角度还是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尝试应用。
只有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心理干预,才能真正带给人们更多幸福感的可能。
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心态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心态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关注人类积极方面的心理学分支,主张重视个体的优点与优势,并通过培养积极心态来促进人们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积极心理学对培养积极心态和幸福感的作用。
一、积极情绪的重要性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快乐、满足、喜悦等积极体验和情感。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助于提高身体健康、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所以,学会培养积极情绪对于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二、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1. 感恩的力量感恩是积极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每天提醒自己感恩的事物和人,可以帮助我们转变对事物的态度,从而提升幸福感。
可以通过写日记、面对面的感谢等方式来实践感恩。
2. 树立积极目标树立积极目标是帮助我们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设定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我们可以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倡将目标从“我要有什么”转变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3. 培养乐观态度乐观态度是积极心态的核心要素。
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的人更能面对挑战和困难,更容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看到问题的积极一面,培养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积极心态与人际关系积极心态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大。
一个积极心态的人通常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同时,积极心态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互信和理解。
通过积极心态,我们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更加积极和谐的社会网络。
四、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提供了许多有益于教育的观点和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的优势与智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管理课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心理学领域中的积极心理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积极心理学将关注焦点从弥补个体问题转变为挖掘和发展个体优势和潜能,致力于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概述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并正式确立的一门新兴心理学领域。
与传统心理学侧重于治疗问题、强调个体缺陷和病理性方面的研究不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于个体潜能的挖掘、优势特质的发展以及积极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培养。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个体可以通过培养乐观态度、积极情感、个人优势和成就感来提高自身幸福感。
同时,积极心理学也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方法和干预策略,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1. 乐观态度对幸福感的影响乐观态度是指积极看待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信心的心理倾向。
大量研究表明,乐观态度与个体更高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通过培养人们的乐观态度,教会人们如何正面面对困难与挫折,从而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提升。
2. 积极情感对幸福感的促进积极情感包括愉快、喜悦、爱、安宁等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研究发现,频繁经历积极情感可以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因此,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培养个体积极情感,如关注自己和他人成功的经历、感恩、善良等方式来促进幸福感的提升。
3. 个人优势及成就感对幸福感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特质,包括性格特点、专业技能等方面。
通过充分挖掘并发挥这些优势特质,可以增强个体在工作、人际关系以及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并获得更多成就感。
积极心理学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职业辅导、自我认识与成长等方法来促进个体成就感和幸福感。
4.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方法基于以上对于积极心理学中各项因素对于幸福感带来影响因素,其结合了一系列实践方法来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正念练习:通过正念冥想等训练,帮助人们培养当下注意力,并改善情绪状态。
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科学在探索人类幸福的道路上,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这门科学不仅仅关注疾病和缺陷,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类的优势和潜能上。
它试图回答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活得更加幸福?幸福感的科学认为,幸福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短暂的情绪,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践和培养而获得的稳定状态。
这种状态包括了积极情绪、参与感、意义感、成就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
首先,积极情绪是幸福感的基石。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培养感恩、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来提升幸福感。
例如,通过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可以训练大脑关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从而增加幸福感。
其次,参与感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某项活动中,无论是工作、爱好还是社交,我们都会体验到一种被称为“心流”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感到完全沉浸在当前的活动中,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幸福。
意义感是幸福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当我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有目的和意义时,我们会感到更加幸福。
这可以通过设定目标、追求激情或者参与对社会有益的活动来实现。
成就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无论是个人的还是职业的,我们都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不仅来自于结果,更来自于过程中的努力和克服困难的经历。
最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幸福感至关重要。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积极的关系,可以为我们提供支持、爱和归属感,这些都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法来提升幸福感,包括正念冥想、自我接纳、目标设定和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追求和维持幸福感。
总之,幸福感的科学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和研究来实现的状态。
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参与感、意义感、成就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启示【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类也越来越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幸福感。
随着大学生跳楼、投毒事件的不断发生,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为了了解大学生是否幸福,如果不幸福那么原因又是什么,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幸福感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启示与建议一、积极心理学与主观幸福感首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从概念上讲,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与一直以来的消极心理学相对立,消极心理学一直以来占据心理学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消极心理学的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它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消极的层面,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
我们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对大学生幸福感培养进行研究与探索。
现代社会,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但没有因此而增加,反而降低了,因此,当前我们需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可以对此进行一个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从概念上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感呢?它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身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与感受,从它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高还是低。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必须先找出导致大学生不幸福的因素,再用正确并对应的科学对策,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提高幸福感,这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为了充分了解常州各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为了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幸福感,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我们对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回收率为95.5%。
调查从15个方面展开,14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
我们这次的调查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即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形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认识。
(2)理论指导法,即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一个理论指导。
(3)问卷调查法,即运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有意识地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主观真实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4)数理统计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所用分析软件为Excel和spss。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感受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今天在大学里的努力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而就目前的状况来讲,大学生在大学里是否幸福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更好地生活与学习,所以大学生幸福感至关重要。
经过调查,发现:1.就总体感觉来说,46.15%的人选择了对大学生活感到幸福,25.64%的人选择了经常感到幸福,23.18%的人选择了偶尔会感到幸福,5.03%的人选择了不幸福。
2.就大学学习课程的学习心态来说,38.46%的人选择了积极乐观,48.28%的人选择了充实自我,10.82%的人选择了无所谓,2.44%的人选择了比较厌倦。
3.就人生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来说,20.51%的人选择了得以实现,51.28%的人选择了偶尔实现,29.48 %的人选择了没有实现。
在大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的有以下几个因素:自身外貌状况、家庭情况、人际交往、恋爱经历、生活消费、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等。
1.就外貌方面,11.54%的人选择了相当自信,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48.72%的人选择了自我感觉还行,32.01%的人选择了无所谓,5.13%的人选择了很难过,不自信。
2.就恋爱与幸福感的关系来说,32.05%的人选择了恋爱会增加幸福感,51.28%的人选择了有时会有时不会,16.67%的人选择了恋爱与幸福感没有关系。
3.就在大学中的生活消费情况(金钱)来说,69.23%的人选择了生活消费少不会不幸福,29.49%的人选择了偶尔不幸福,5.13 %的人选择了无所谓。
4.总的来说,就最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45.67%的人选择了就业压力,20.62%的人选择了情感问题,21.07%的人选择了金钱权利问题,12.01%的人选择了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
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讲,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就业压力,而恋爱、外貌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只能说是对其有影响。
下面进行详细分析:(1)就业: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显而易见,就业比率呈下降趋势。
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挤进大学,却还要面临竞争愈加激烈、就业矛盾愈加突出的社会现状,所以大学生们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当大,有的甚至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反而更加影响就业,从而恶性循环。
大学生不幸福感的产生是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所以大学生应该摒弃错误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就业理念,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2)恋爱:为爱跳楼、跳江做出傻事的例子屡见不鲜,值得大学生好好反思。
大学时期的爱情最纯真、最干净,也最让人渴望,但是同时,它也是温室里的花朵,最脆弱,最容易夭折。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在生理上已经成熟的群体,但他们在心理上还是未成熟的,在感情上遇到问题容易产生自卑、伤心、迷茫、失落甚至想不开的情况,对学习、生活等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影响生理与心理健康。
所以,情感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原因。
(3)金钱:金钱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一个人没有钱,整天为了生活而不停奔波,享受幸福的机会就会小得多。
大学是个小社会,当然离不开金钱与消费。
有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消费高于社会的平均消费。
如今的大学里,盲目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无处不在,许多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幸福,不惜做出各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令人叹息。
可以看出,金钱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因素。
(4)学习: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大学里的生活。
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在学校里的评奖评优。
虽然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不是唯一,但学习目标的确立与成绩的优劣还是影响了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幸福感。
(三)启示与建议1. 调查启示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
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积极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
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沟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的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2. 调查建议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并针对常州市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建议从学校方面和大学生本身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讲,需要加强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认识教育,并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有许多同学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对幸福感这个词语很茫然,何谈感到幸福,加强对幸福感的认识是培养幸福感的基础与前提。
(2)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知识与素养的教育,在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用乐观向上的积极姿态面对生活当中的各种不如意。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正确定位工作,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在学习、金钱、恋爱、就业等方面有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目标与期望,从而能够获得幸福感。
当然,从大学生本身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崇高的人生理想,大学生说到底还是学生,最主要的事情还是要学习,把学习与自己的人生联系到一起,刻苦努力,体会在追寻目标中积极的过程。
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融入学校、融入同学,拥有健康的身体,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在学校中,努力与同学,师长进行沟通与交往,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与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参加学校与社会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磨练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积极改正自身的缺点,完善自我,努力培养一个积极向上、不畏艰难、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良好品格,从而提高自身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从常州市大学生的幸福感调查来看,常州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是较强的,但不排除还有不太幸福的现象存在,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得出的启示与提出的各项建议,希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有实质性的帮助,从根本上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1] 陈矫.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01).[2]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2)[3] 张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积极心理学解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05).[4]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5]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