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教案》课件

《离散数学教案》课件

《离散数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离散数学简介1.1 离散数学的定义与意义离散数学的定义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1.2 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集合逻辑函数图论1.3 离散数学的研究方法形式化方法归纳法构造法第二章:集合与逻辑2.1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运算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并、交、差、补)2.2 逻辑基本概念命题与联结词逻辑推理规则(蕴涵、逆否、德摩根定律)2.3 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命题逻辑的形式化表示与推理谓词逻辑的形式化表示与推理第三章:函数与图论3.1 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连续性、奇偶性3.2 图的基本概念与运算图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图的运算(节点、边、路径、连通性)3.3 树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树与图的关系树的结构性质与应用(二叉树、堆、平衡树)第四章:组合数学4.1 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排列组合的定义与公式组合数学的应用(计数原理、图论)4.2 组合数学的计算方法直接法、间接法、递推法、函数法4.3 组合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动态规划、贪心算法)程序语言中的组合类型(类型系统、类型检查)第五章:数理逻辑与计算复杂性5.1 数理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的数学模型(布尔代数、逻辑函数)谓词逻辑的数学模型(一阶逻辑、描述逻辑)5.2 计算复杂性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计算复杂性的定义与度量(时间复杂性、空间复杂性)计算复杂性的分类(P与NP问题、整数分解问题)5.3 离散数学在算法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原则离散数学在算法优化与分析中的作用第六章:关系与映射6.1 关系的基本概念关系的定义与性质关系的类型(对称性、传递性、反身性)6.2 关系的闭包与简化关系的闭包概念关系的简化与规范化6.3 函数与二元关系函数与关系的联系与区别二元组与二元关系的应用第七章:代数结构7.1 代数结构的基本概念群、环、域的定义与性质代数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7.2 群与群作用群的定义与运算群作用与群同态7.3 环与域环的定义与性质域的特殊性质与应用第八章:数理逻辑与计算理论8.1 数理逻辑的进一步应用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8.2 计算理论的基本概念计算模型的定义与分类计算复杂性的理论基础8.3 离散数学在计算理论中的应用计算理论中的逻辑与证明离散数学在算法设计与分析中的作用第九章:组合设计与计数原理9.1 组合设计的基本概念组合设计的定义与类型组合设计在编码理论中的应用9.2 计数原理的基本概念鸽巢原理、包含-排除原理函数的方法与应用9.3 图论与网络流图的遍历与路径问题网络流与最优化问题第十章:离散数学的综合应用10.1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与程序语言设计10.2 离散数学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中的作用组合数学在概率论与数论中的应用图论在网络科学与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应用10.3 离散数学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展望量子计算与离散数学与逻辑推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运算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运算(并、交、差、补)重点环节二:逻辑基本概念与推理命题与联结词(且、或、非)逻辑推理规则(蕴涵、逆否、德摩根定律)重点环节三: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连续性、奇偶性重点环节四:图的基本概念与运算图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图的运算(节点、边、路径、连通性)重点环节五: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与计数原理排列组合的定义与公式组合数学的应用(计数原理、图论)重点环节六:关系与映射关系的定义与性质关系的类型(对称性、传递性、反身性)重点环节七:代数结构的基本概念群、环、域的定义与性质代数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重点环节八:数理逻辑与计算理论数理逻辑的推理规则计算理论的基本概念(计算模型、计算复杂性)重点环节九:组合设计与计数原理组合设计的定义与类型计数原理的应用(鸽巢原理、包含-排除原理)重点环节十:离散数学的综合应用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与程序语言设计)离散数学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中的作用(组合数学在概率论与数论中的应用、图论在网络科学与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应用)全文总结和概括:本《离散数学教案》课件涵盖了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逻辑推理、函数与图论、组合数学、数理逻辑与计算理论、组合设计与计数原理等多个重要环节。

离散数学教案

离散数学教案

离散数学教案一、教案引言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介绍离散数学课程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集合论、逻辑推理、图论等内容;2. 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技能,包括集合的运算、证明方法、图的遍历等;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集合论1.1 集合与元素1.2 集合的运算1.3 集合的关系1.4 集合的应用2. 逻辑与证明2.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2.2 命题的真值与命题的合取、析取、蕴含、等价关系2.3 命题逻辑的推理定律2.4 命题与谓词的等价关系2.5 谓词逻辑的推理定律3. 图论3.1 图的概念与性质3.2 图的表示方法3.3 图的遍历算法3.4 图的连通性与最小生成树3.5 图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练相结合:通过简洁清晰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大量的例题演练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2. 问题引导与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和应用离散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3. 团队合作与讨论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享思路、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选取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将离散数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离散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2. 作业评定:通过布置作业并进行评定,评估学生对离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讨论与反馈: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离散数学教案

离散数学教案

p 1
q 1
p →q 1
1
0 0
0
1 0
0
1 1
说 明
p→q的逻辑关系表示q是p的必要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有许多不同的叙述方式
– 只要p,就q – 因为p,所以q – p仅当q – 只有q才p – 除非q才p – 除非q,否则非p
真值为假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命题又称为具有唯一真值的陈述句。
说 明
注意:
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都不是命题
陈述句中的悖论以及判断结果不惟一确定的也不是命题
3
例1.1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命题。
(1)2是素数。 (2)雪是黑色的。 (3)2+3=5 。 (4)明年10月1日是晴天。 (5)3能被2整除。 (6)这朵花多好看啊! (7)明天下午有会吗? (8)请关上门! (9)x+y>5。 (10) 地球外的星球上也有人 (11) 我正在说谎话.
p 例如:p: 3是偶数。 1 0
┐p 0 1
┐p: 3不是偶数。
8
定义1.2(合取联结词) 设p ,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p并且q”( 或“p与q”)称为p与q的合取式,记作 p∧q,∧称作合取联结词,并规定 p∧q为真当且仅当p与q同时为真。
p 1 1 0 0
q 1 0 1 0
p∧ q 1 0 0 0
第1章 命题逻辑
数理逻辑: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和推理规律 的数学学科。 数理逻辑近年来发展特别迅速,主要原因是这门学科对于 数学其它分支如集合论、数论、代数、拓扑学等的发展有重 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新近形成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 作用。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本书介绍了数理逻辑的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命 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本章首先介绍命题逻辑。 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如何通过一些逻辑连接词构成更复杂的 命题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

离散数学教程课程设计

离散数学教程课程设计

离散数学教程课程设计导言离散数学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主要研究离散对象以及在这些对象上的数学模型和算法。

它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课程设计旨在针对离散数学的相关知识点,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教程,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离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系统介绍离散数学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知识;•深入剖析离散对象及其性质,分析其数学模型和算法;•熟练掌握离散数学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实现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离散数学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教学内容与方法经过研究和深思熟虑,我们决定采用以下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集合论–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关系与图论–函数、算法与复杂性2.逻辑推理和证明技巧–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及其推理规律–谓词逻辑的语法和语义–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法3.关系与图论–关系的定义、基本性质和操作–图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分类–图的遍历、连通性和最短路径算法4.计数和离散概率–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计数和组合数学–离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二、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介绍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注重概念解释、定理表述、推理论证方法和关键思维基础。

2.知识拓展:使用举例、难点突破、问题分析等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离散数学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并深入分析和讨论相关概念和方法。

3.实践训练:通过练习题和编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离散数学知识,锻炼其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技能。

教学过程规划本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进阶阶段和深化阶段。

一、基础阶段1.课程导入,介绍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2.学习集合论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学习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定义和公式,完成相关课后作业;3.学习关系和图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图的基本算法,完成相关课后作业。

二、进阶阶段1.学习基本的证明方法,理解命题逻辑的重要性及应用场景,掌握反证法的使用;2.深刻理解图的连通性及最短路径,解决相关遍历问题;3.学习计数和组合数学的基本方法,了解离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用途,完成相关课后作业。

天津理工大学《离散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章)

天津理工大学《离散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章)

1.1.2 命题分类
根据命题的结构形式,命题分为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 定义 1.1.2 不能被分解为更简单的陈述语句的命题称为原子命题(Simple Proposition )。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命题组合而成的命题称为复合命题(Compound Proposition )。 例如, 例 1.1.1 中的命题全部为原子命题, 而命题 “小王和小李都去公园。 ” 是复合命题, 是由“小王去公园。 ”与“小李去公园。 ”两个原子命题组成的。
表 1-3 联结词“ ”的定义
P 0 0 1 1
Q 0 1 0 1
PQ 0 1 1 1
显然 P P 的真值永远为真,称为永真式。 析取联结词“ ”与汉语中的“或”二者表达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汉语中的“或”可 表达“排斥或” ,也可以表达“可兼或” ,而从析取联结词的定义可看出, “ ”允许 P、Q 同时为真,因而析取联结词“ ”是可兼或。对于“排斥或”将在 1.6 中论述。 例 1.2.3 (1)小王爱打球或跑步。 (2)他身高 1.8m 或 1.85m。 (1)为可兼或, (2)为排斥或。 设 P:小王爱打球。Q:小王爱跑步。则(1)可表示为 P Q 设 P:他身高 1.8 米。Q:他身高 1.85 米。则(2)可表示为(P Q) ( P Q) 1.2.4 条件联结词 定义 1.2.4 设 P、Q 为两个命题,P 和 Q 的条件(Conditional)命题是一个复合命题,记 为 P Q(读作若 P 则 Q) ,其中 P 称为条件的前件,Q 称为条件的后件。规定当且仅当前 件 P 为 T, 后件 Q 为 F 时,P Q 为 F,否则 P Q 均为 T。 条件联结词“ ”的定义见表 1-4。
1.1.3 命题标识符

《离散数学》电子教案

《离散数学》电子教案

第一章集合论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授课学时:2教学内容1.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真包含和相等关系的定义,数学描述及判定和证明方法;空集、全集和幂集三个特殊集合的定义、性质以及幂集的计算算法。

1.2 集合的运算集合运算的定义、性质及证明1.3 无限集可数集合和不可数集合的概念。

1.4 与集合相关的应用与集合相关的简单应用实例。

基本要求1)能正确地用枚举法或叙述法表示一个集合,会画文氏图。

2)能判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3)能利用集合与集合关系的判定与证明方法证明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和真包含的关系。

4)能熟练计算集合之间的并、交、差、补运算,掌握集合运算的定律;5)能熟练地计算P(A)。

6)理解集合的归纳法表示。

7)理解集合的对称差运算。

8)了解集合的递归指定法表示。

9)了解无限集的基本概念。

10)了解集合的简单应用。

能力培养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及集合间关系的证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和文氏图;集合运算及定律和幂集P(A)的计算。

教学难点:从集合与元素两个角度去分析集合;集合与集合关系的证明和无限集基数的理解。

解决办法:1)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对一个集合“双重身份”的理解,可以通过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个集合的“双重身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2)对于新概念—幂集,让学生编程实现求一个集合的幂集,从而加深对幂集的理解。

初步建立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动手编写程序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从集合伦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到集合论的最终完备,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坎坷的,但为全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从而要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从集合的定义入手,结合高中阶段对集合的认识,指出当时定义存在的不足,提出新的定义方法;重点介绍大学阶段学习集合的主要意义和内容,关注重点概念的理解;介绍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一个集合“双重身份”的理解;强调集合的基本运算,特别是幂集的计算;集合与集合包含、真包含和相等关系的数学描述及相应的证明方法。

离散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离散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离散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2)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程序设计;(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离散数学的兴趣,使其热爱数学;(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集合、关系、函数、图论等;2. 离散数学的基本原理:逻辑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3. 离散数学的基本方法:算法设计、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等;4. 离散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

三、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结合实际问题,运用离散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3. 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掌握离散数学知识;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5. 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讲授新课:讲解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3.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6.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质量、团队合作能力等;4.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离散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离散数学教案

离散数学教案

离散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 掌握离散数学中常用的逻辑、集合和函数等概念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离散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离散数学的概述- 离散数学的定义和特点-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2. 逻辑与证明-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命题逻辑的运算与推理规则- 数理逻辑的基本概念- 数理逻辑的运算与推理规则- 证明方法与常用证明技巧3. 集合与图论-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的运算与关系- 图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图的表示方法与应用4. 函数与关系-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函数的运算与特性- 逆函数与复合函数- 关系与关系矩阵5. 组合数学- 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概念- 排列与组合的计算方法- 组合数学在密码学和编码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介绍离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知识讲解依次讲解离散数学的概述、逻辑与证明、集合与图论、函数与关系以及组合数学等知识点,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和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方法。

3. 思维拓展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些离散数学相关的思维拓展训练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离散数学思维能力。

4. 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离散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醒学生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对离散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离散数学教材、相关参考书2. 多媒体教具:电脑、投影仪3. 练习题:离散数学练习题集五、教学评价1.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对于离散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参与思维拓展训练和实践应用活动,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3. 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序偶、笛卡尔积、关系、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相容关系、(最大)相容类、偏序关系、极大元、极小元、上(下)界、上(下)确界、最大(小)元、全序关系、良序关系等概念;2.掌握集合的交、并、差、补、对称差的运算及其运算规律;3.掌握关系的交、并、逆、复合运算、闭包运算及其性质;4.掌握关系的矩阵表示和关系图;5.深刻理解关系的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掌握其判别方法;6.掌握集合的覆盖与划分的联系与区别;7.掌握偏序关系的判别及其哈斯图的画法;会求偏序集中给定集合的极大元、极小元、上(下)界、上(下)确界、最大(小)元。

主要内容:1.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2.序偶与笛卡尔积3.关系及其表示4.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5.复合关系和逆关系6.关系的闭包运算7.等价关系与相容关系8.偏序关系重点:1.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别;2.关系的复合运算及其性质;3.等价关系与等价类、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的联系;4.偏序关系判别及其哈斯图的画法、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理解。

难点:1.关系的传递性及其判别;2.等价关系的特性;3.偏序关系的哈斯图的画法;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求法。

教学手段:通过多个实例的精讲帮助同学理解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同学们巩固和掌握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别、关系的复合运算及其性质、等价关系的特性、偏序关系的哈斯图的画法及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求法。

习题:习题 3.1:4,6;习题 3.2:3(8),4(12),6(m );习题 3.4:1 (2)、(4),3;习题 3.5:1,4;习题 3.6:2,5,6;习题 3.7:2,5,6;习题3.8:1(1)-(6);习题3.9:3(2)、(4),4(3);习题3.10:1 ,4,5。

3.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set)(或称为集)是数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所谓集合,就是指具有共同性质的或适合一定条件的事物的全体,组成集合的这些“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集合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若A 是集合,a 是A 的元素,则称a 属于A ,记作a A ∈;若a 不是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A ,记作。

若组成集合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则称该集合为有限集(Finite Set),否则称为无限集(Infinite Set)。

常见集合专用字符的约定:N —自然数集合(非负整数集)I (或Z )—整数集合(I +,I -)Q —有理数集合(Q +,Q -)R —实数集合(R +,R -)F —分数集合(F +,F -) 脚标+和-是对正、负的区分C —复数集合 P —素数集合 O —奇数集合E —偶数集合幂集定义 3.1.1 对于每一个集合A ,由A 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的幂集(Power Set),记为 ()P A 或2A.即(){}P A B B A =⊆。

例如:{,,}A a b c =, (){,{},{},{},{,},{,},{,},{,,}}P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c φ=。

定理3.1.1 如果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则其幂集()P A 有2n个元素。

证明 A 的所有由k 个元素组成的子集数为从n 个元素中取k 个的组合数。

(1)(2)(1)!k n n n n n k C k ---+=另外,因A φ⊆,故()P A 的元素个数N 可表示为1201nk nkn nnnn k N C C C C C ==++++++=∑又因 0()nnk k n k nk x y Cx y -=+=∑令 1x y == 得 02nnk nk C==∑故()P A 的元素个数是2n。

人们常常给有限集A 的子集编码,用以表示A 的幂集的各个元素。

具体方法是: 设12{,,,}n A a a a =,则A 子集B 按照含i a 记1、不含i a 记0(1,2,,)i n =的规定依次写成一个n 位二进制数,便得子集B 的编码。

例如,若1{,}n B a a =,则B 的编码是10001,当然还可将它化成十进制数。

如果4n =,那么这个十进制数为9,此时特别记14{,}B a a =为9B 。

3.2 集合的对称差运算定义 3.2.1 设A 、B 是两个集合,要么属于A ,要么属于B ,但不能同时属于A 和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和B 的对称差集,记为A B ⊕。

即{}()()A B A B B A x x A x B ⊕=--=∈∨∈例如,若{1,2,,}A c d =,{1,,3,}B b d =,则{2,,,3}A B c b ⊕=。

对称差的定义如图3-1所示。

图3-1由对称差的定义容易推得如下性质: (1)A B B A ⊕=⊕ (2)A A φ⊕= (3)A A ⊕=∅ (4)()()A B AB A B ⊕=(5)()()A B C A B C ⊕⊕=⊕⊕证明 (5)()A B C ⊕⊕[()]()A B C A B C =⊕⊕{[()()]}[()()]A B A B C A B A B C =()(){[()()]}A BC A B C A B A B C =但 [()()]AB A B C={[()][()]}AB A AB BC [()()()()]A A A B A B B B C =[()()]A B AB C φφ=()()A B C ABC =故 ()A B C ⊕⊕()()A B C AB C =()()A B C A B C又 ()A B C ⊕⊕()[()]AB C AB C =⊕⊕[()()]{[()()]}A B C B C A B C B C ={[()()]}[()()]A BC B C A B C AB C =因为 [()()]A BC B C[()()()()]A B B B C C B CC =[()()]A BC CB =()()A B C A CB =故 ()A B C ⊕⊕()()A B C A B C =()()AB C A B C因此 ()()A B C A B C ⊕⊕=⊕⊕对称差运算的结合性亦可用图3-2说明。

A B ⊕ B C ⊕()()A B C A B C ⊕⊕=⊕⊕图3-2 对称差运算的结合性从文氏图3-3亦可以看出以下关系式成立。

()()()A B A B B A A B = ()()A B A B =⊕图3-3 AB3.4 序偶与笛卡尔积3.4.1 序偶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成对出现的,而且这种成对出现的事物,具有一定的顺序。

例如,上,下;12<;男生9名而女生6;中国地处亚洲;平面上点的坐标等。

一般的说,两个具有固定次序的客体组成一个序偶(Ordered Pair),记作,x y 。

上述各例可分别表示为〈上,下〉;1,2;9,6;〈中国,亚洲〉;,a b 等。

序偶可以看作是具有两个元素的集合,但它与一般集合不同的是序偶具有确定的次序。

在集合中,{}{},,a b b a =,但对序偶,当a b ≠时,,,a b b a ≠。

定义3.4.1 两个序偶相等,,,x y u v =,当且仅当,x u y v ==。

这里指出:序偶,a b 中两个元素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集合,它们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事物。

例如,a 代表操作码,b 代表地址码,则序偶,a b 就代表一条单地址指令;当然亦可将a 代表地址码,b 代表操作码,,a b 仍代表一条单地址指令。

但上述这种约定,一经确定,序偶的次序就不能再予以变化了。

在序偶,a b 中,a 称第一元素,b 称第二元素。

序偶的概念可以推广到有序三元组的情况。

有序三元组是一个序偶,其第一元素本身也是一个序偶,可形式化表示为,,x y z 。

由序偶相等的定义,可以知道,,,,x y z v w =当且仅当,,,x y u v z w ==,即,,x u y v z w ===,我们约定有序三元组可记作,,x y z 。

注意:,,,,x y z x y z ≠,因为,,x y z 不是有序三元组。

同理,有序四元组被定义为一个序偶,其第一元素为有序三元组,故有序四元组有形式为,,,x y z w ,可记作,,,x y z w ,且,,,,,,x y z w p q r s =x p y q z r w s ⇔=∧=∧=∧=这样,有序n 元组(Ordered n-tuple)定义为121,,,,n nx x x x -,记作121,,,,n n x x x x -,且1212,,,,,,n n x x x y y y =1122n n x y x y x y ⇔=∧=∧∧=一般地,有序n 元组12,,,n x x x 中的i x 称作有序n 元组的第i 个坐标。

3.4.2 笛卡尔积定义3.4.2 设A 和B 是任意两个集合,若序偶的第一个成员是A 的元素,第二个成员是B 的元素,所有这样的序偶集合,称为集合A 和B 的笛卡尔乘积或直积(CartesianProduct),记作A B ⨯。

即{,}A B x y x A y B ⨯=∈∧∈例3.4.1 若{1,2},{,,}A B a b c ==, 求,A B B B ⨯⨯以及()()A B B A ⨯⨯解 {1,,1,,1,,2,,2,,2,}A B a b c a b c ⨯={,,,,,,,,,,,,,,,,,}B B a a a b a c b a b b c c a c b c c ⨯= {,1,,2,,1,,2,,1,,2}B A a a b b c c ⨯=()()A B B A φ⨯⨯=显然,我们有: (1)A B B A ⨯≠⨯;(2)如果,A m B n ==,则A B B A A B mn ⨯=⨯==。

我们约定:若A φ=或B φ=,则A B φ⨯=。

由笛卡尔积定义可知:(){,,,}A B C x y z x y A B z C ⨯⨯=∈⨯∧∈{,,}x y z x A y B z C ∈∧∈∧∈(){,,,}A B C x y zx A y z B C ⨯⨯=∈∧∈⨯由于,,x y z不是三元组,所以()()A B C A B C ⨯⨯≠⨯⨯定理3.4.1 设A 、B 和C 为任意三个集合,则有(1)()()()A B C A B A C ⨯=⨯⨯ (2)()()()A B C A B A C ⨯=⨯⨯(3)()()()A B C A C B C ⨯=⨯⨯ (4)()()()AB C A C B C ⨯=⨯⨯证明 (1)设,()x y A B C ∈⨯x A y B C ⇔∈∧∈()x A y B y C ⇔∈∧∈∨∈ ()()x A y B x A y C ⇔∈∧∈∨∈∧∈ ,,x y A B x y A C ⇔∈⨯∨∈⨯ ,()()x y A B A C ⇔∈⨯⨯因此, ()()()A BC A B A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