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历史
糖在中国的分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糖在中国的分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糖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原料,在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从古代的制糖工艺到现代的糖业发展,糖在中国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文化的象征和生活的必需品。
本文将从糖的历史、生产与消费以及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探讨糖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糖在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框架和逻辑结构。
首先会简要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和重点,为读者提供预览。
接着会说明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承接关系,以确保整篇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最后会总结整个文章的结构设计,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引。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糖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通过对糖的历史、生产与消费、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影响。
通过对糖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对糖的喜好和需求,了解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研究糖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深入了解中国糖业发展提供参考,并促进研究者对糖的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2.正文2.1 糖的历史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糖料来源于糖树的汁液,称为“突厥”,当时主要是作为药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糖的用途逐渐扩展,从药用逐渐演变为食品。
在唐代,糖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随着糖的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宋代开始兴起了甘蔗糖的种植和加工业,糖的产量大幅增加。
在明清时期,糖业更是迎来了全盛时期,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之一。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糖业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糖的生产方式逐渐从传统的手工制作转变为机械化生产,糖的品质和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
如今,糖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糖业史

中国糖业史中国糖业史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涵盖了从最初的石糖到现代工业化糖厂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简要概述:1. 初始阶段:早在战国末年,即公元前250年左右,中国已有关于蔗糖的记载。
宋玉的《招魂》中就有“胹鳖炮羔,有蔗浆兮”的句子,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饮取蔗浆。
2. 唐宋时期:唐太宗时,派遣使者到西域学习制糖技术。
公元647年在扬州设立糖坊,开始制造结晶砂糖。
随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四川遂宁的邹和尚传授制“糖霜”法,产品冰晶透明,被喻为“琥珀糖霜”。
这一时期的制糖业已经相当发达,糖制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3. 明朝至清朝: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糖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
直到明朝末年,中国的制糖业才开始复苏。
清初时期,中国开始引进一些新的制糖技术,其中以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制糖业最为发达。
这一时期制糖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将制糖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4. 近代以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由食糖出口国变为食糖进口国。
这一变化促使中国开始出现机制糖厂,一些弱小的新式制糖企业开始出现。
但在世界糖业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甘蔗糖业仍然停留在土法制糖阶段,呈衰退态势。
5. 现代:尽管中国的甘蔗糖业一度停滞不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制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的制糖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包括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此外,甜菜制糖的大部分工艺设备也适用于甘蔗制糖,使甘蔗制糖厂能够快速采用新技术。
中国糖业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史。
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的制糖业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糖的历史

历史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
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汉朝至隋朝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
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
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
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
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
《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
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
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糖的历史及介绍

糖的历史及介绍
目前认为世界上最早造出来的糖是我国古代的“饴糖”,用米和麦芽熬制而成,也有人称之为麦芽糖,所谓“甘之如饴”说的就是它。
在我国古代,也会用甘蔗来制糖,但糖是在唐代从印度学习了制糖工艺之后才真正被广泛使用的。
宋代的制糖专著《糖霜谱》里系统记载了制糖的方法、工艺参数等,这大概就是早期的“下厨房”吧。
我国现在的制糖业,南方用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北方用的原料主要是甜菜。
实际上甜菜开始用于制糖的时间比较晚,直到18世纪,德国科学家才发现甜菜的块根里面含有蔗糖。
甜菜制糖业推动了“机械化制糖”的发展,而且甘蔗只能生长在热带,但甜菜是连西伯利亚这种地方都可以生长的,这才有了俄罗斯的传统美食“甜菜汤”。
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糖除了糖果以外,还有白糖、红糖和冰糖。
其实这些糖的主要成分都一样,就是蔗糖,差别在于它们所含的杂质不同。
虽然不同种类的糖有90%以上的成分都一样,但“杂质”才能决定它们的“个性”。
就像酒的主要成分都是乙醇和水,但酒的优劣取决于主要成分以外的东西。
如果你用实验室里面MOS级的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兑在一起的话,这种“勾兑酒”的杂质会非常少,听起来挺“纯净”,但估计味道不怎么样——当然了,实验试剂也是不允许“喝”的。
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精品文档--------------------------------------------------------中国的制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
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
自西周创制以来,饴糖在中国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中,记述最为详尽。
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
时至今日,街边还有小贩在售卖麦芽糖。
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
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
屈原《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
交州,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
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
糖的历史和故事

糖的历史和故事
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饮食中的甜味食品。
它的历史和故事悠久而有趣,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和地区。
最早的糖果据信来自于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它是一种由蜂蜜、水果和坚果混合而成的糖糊。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人开始制作一种类似于硬糖的小球,这种糖球被称为“卡拉”。
卡拉是通过将糖浆煮沸并加入纤维素以达到硬度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糖也开始流行起来。
首先是意大利,然后是法国和英国。
这些欧洲国家使用蜜糖、蔗糖和有时还有植物精油等制作出各种形状的糖果,例如硬糖、软糖、果冻、棒槌糖等,糖果的品种在不断地增多。
到了19世纪,随着成本的下降和技术的进步,糖果变得越来越普遍,也开始被大规模生产和销售。
人们喜欢吃糖果并将其作为礼物赠送,这使得糖果产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今,糖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糖已经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品种、口味和形态,但它依然是人们钟爱的美味。
糖的历史和故事

糖的历史和故事
介绍:
糖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它不仅可以用来调味食物,还可以做成各种甜点。
但是你知道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它的进化经历了许多阶段,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糖的历史和故事。
起源:
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古印度,当时糖是从甘蔗汁中提取的。
后来糖的制作方法传播到了波斯和阿拉伯地区,从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糖的制作方法逐渐得到改良和完善。
在阿拉伯,人们开始使用小木棒将糖蜜搅拌成晶体糖,这一方法在之后几个世纪里一直沿用至今。
发展:
在中世纪,糖成为欧洲一些国家的奢侈品。
许多国家都想要找到自己的糖来源,于是欧洲开始到世界各地寻找糖的来源。
在16世纪末,欧洲国家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并从非洲引进了大量的奴隶来劳动。
这一场景之后演化成了糖贸易,欧洲商人用参与糖贸易的船只来运载奴隶和糖,从而形成了三角贸易。
影响:
在糖的历史上,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
因为糖贸易的影响,欧洲殖民帝国向全球扩张,印度、中国等国家也被迫放弃传统产业,开始种植红糖,这一过程被称为“糖殖民地化”。
此外,过量摄入糖也会导致各
种健康问题,例如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糖成为了我们要谨慎食用的食品之一。
结论:
如今,糖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糖来体验各种美味,但是也需要谨慎食用,健康才能吃出好味道。
糖的历史和故事不仅仅是了解糖的制作过程,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糖与人类历史的关联,以及糖对于人类的影响。
中国历史糖的冷知识

中国历史糖的冷知识
- 唐朝时期,人们就学会了制作冰糖。
在宋朝,冰糖被广泛用于烹饪和医疗。
- 南宋时期,杭州开始种植甘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主要糖产地。
- 元朝时,蒙古人将中原的制糖技术带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糖业的发展。
- 明朝时,中国发明了“黄泥水淋糖法”,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冰糖品质优良,是中国古代制糖技术的一大进步。
- 清朝时期,随着西方制糖技术的传入,中国的制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糖产地,如广东、福建、云南等。
在中国历史上,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还被广泛用于医疗、烹饪和文化活动中。
糖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
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汉朝至隋朝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
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
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
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
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
《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
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
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六卷《甘嗜》篇详细叙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将过冬成熟的甘蔗,用轧浆车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结成黑沙糖;另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溜(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中,等黑沙结定,除去稻草,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现在的南洋)。
造冰糖法: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将新青竹破成篾片,斩成一寸长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经过一夜就凝成冰糖。
季羡林在所著《中华蔗糖史》说:中国明代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并指出
冯·李普曼(von Lippmann)的《糖史》,没有一个字提到黄泥水淋脱色法。
除《天工开物》外,《闽书南产志》、方以智著《物理小识》、刘献廷著《广阳杂记》、《兴化府志》都有关于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的叙述。
证明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
印度是世界甘蔗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发明蔗糖红糖加工技术的国家。
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印度一带已有制蔗糖技术。
司马彪《续汉书》记:“天竺国出石蜜。
”这种“石蜜”就是蔗糖,当初是西域进贡的珍品,只有皇帝、贵族才能享用。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梵文sakara)。
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
蔗糖”的英文是sugar,据说是来自梵文sakara,中国古代称糖为石蜜,也和sakara有关,因为梵文sakara含有石的含义。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乘的“煞割令”。
“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
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印度制糖术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的。
中国甘蔗的种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甘蔗只是榨汁饮或直接食用,并未掌握制糖技术。
汉末,中国开始用甘蔗汁制饴,但制作工艺非常落后。
印度红糖制造术究竟何时传入中国?有文献记载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但中国真正派人前往印度学习制糖技术的事发生在唐代。
据文献记载,唐朝时,为提高制糖工艺,唐太宗专派臣王玄策等去西域学习,并下令扬州地区大面积种植甘蔗,进贡朝廷用于试制蔗糖,所产蔗糖的品味超过西域。
《唐书》记:“蕃胡出石蜜,中国贵之。
上遣使往摩伽他国取其法。
今扬州煎诸蔗之汁于中厨自造焉,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另据传说,唐玄奘在古印度取经求法期间,见当地人都在吃一种像泥巴一样的东西,尝起来很甜,经询问,得知是从甘蔗提炼出来的,遂学习了这种制糖术,带回东土大唐。
唐玄奘的《西域记》记:“是玄奘从西域询知其法带回东土的”。
印度制糖法的传入对我国糖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以后,中国的制糖技术不断提高,品质不断改进。
我们的先人还在印度红糖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消化吸收、改进创新。
明代,中国人发明了红糖脱色技术,制造出了白糖,并将白糖制糖技术传回到了印度。
明代《天工开物》第六卷《甘嗜》篇详细叙述了用黄泥水淋脱色法对黑砂糖进行脱色的白糖加工技术。
中国明代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据说,现在蔗糖加工中使用活性炭脱色,其脱色原理与当时的黄泥水淋法完全相同。
明朝发明白糖加工技术后,随着白砂糖向海外的出口,中国的白糖加工技术也通过孟加拉地区传播到了印度。
据考证,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砂糖都叫cini sakara,意为“中国糖”,是中国制糖术传入印度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