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完整版)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中国的制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

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

自西周创制以来,饴糖在中国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中,记述最为详尽。

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

时至今日,街边还有小贩在售卖麦芽糖。

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

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

屈原《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

交州,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

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

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

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

制糖工艺发展史

制糖工艺发展史

制糖工艺发展史制糖工艺的发展历程悠久而复杂,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以下是一个较为详细的概述:古代制糖工艺:-公元前4世纪:甘蔗种植在印度次大陆开始流行,最初的糖可能是以蜂蜜的形式存在,通过将甘蔗汁煮沸来浓缩糖分。

-公元350年左右:印度人发明了一种早期的炼糖技术,即通过蒸发甘蔗汁来制作粗糖。

中世纪发展:- 7世纪至12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对甘蔗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将其传播到中东地区。

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了甘蔗的种植。

- 15世纪:随着欧洲人探索新世界,甘蔗种植被带到加勒比海地区、巴西和其他热带地区。

这一时期,糖厂开始采用水力磨碎甘蔗和利用蒸汽来加热甘蔗汁。

近现代变革:-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制糖技术的发展。

例如,詹姆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使得糖厂能够更高效地加工甘蔗。

- 19世纪:随着化学知识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化学方法来精炼糖,提高糖的纯度。

此外,真空蒸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现代制糖工艺:- 20世纪:自动化技术在制糖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21世纪: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制糖工业开始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比如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副产品的环境影响。

中国制糖工艺的发展:-唐宋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制糖开始形成,技术逐步发展,出现了土法制取白糖、冰糖等新品种。

-明清时期:制糖技术继续发展,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制糖业并未大规模发展。

-近现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制糖业受到冲击,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糖工业经历了现代化改造,工艺及技术装备一跃进入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制糖工艺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手工到机械化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的糖业有望变得更加高效、环保。

中国糖业史

中国糖业史

中国糖业史中国糖业史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涵盖了从最初的石糖到现代工业化糖厂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简要概述:1. 初始阶段:早在战国末年,即公元前250年左右,中国已有关于蔗糖的记载。

宋玉的《招魂》中就有“胹鳖炮羔,有蔗浆兮”的句子,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饮取蔗浆。

2. 唐宋时期:唐太宗时,派遣使者到西域学习制糖技术。

公元647年在扬州设立糖坊,开始制造结晶砂糖。

随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四川遂宁的邹和尚传授制“糖霜”法,产品冰晶透明,被喻为“琥珀糖霜”。

这一时期的制糖业已经相当发达,糖制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3. 明朝至清朝: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糖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

直到明朝末年,中国的制糖业才开始复苏。

清初时期,中国开始引进一些新的制糖技术,其中以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制糖业最为发达。

这一时期制糖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将制糖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4. 近代以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由食糖出口国变为食糖进口国。

这一变化促使中国开始出现机制糖厂,一些弱小的新式制糖企业开始出现。

但在世界糖业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甘蔗糖业仍然停留在土法制糖阶段,呈衰退态势。

5. 现代:尽管中国的甘蔗糖业一度停滞不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制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的制糖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包括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此外,甜菜制糖的大部分工艺设备也适用于甘蔗制糖,使甘蔗制糖厂能够快速采用新技术。

中国糖业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史。

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的制糖业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妖糖”的前世今生 一部厚重的中国糖业发展史白糖期货糖业

“妖糖”的前世今生 一部厚重的中国糖业发展史白糖期货糖业

“妖糖”的前世今生一部厚重的中国糖业发展史白糖期货糖业热点栏目资金流向千股千评个股诊断最新评级模拟交易客户端1949年前的我国糖业战国末年,公元前250年左右,宋玉《招魂》篇中有“胹鳖炮羔,有蔗浆兮”之句,当时已知饮取蔗浆。

公元398年,晋人郭义恭的《广志》中说:“甘蔗其饴如石蜜”,已从饮蔗浆到浓缩作糖浆。

唐太宗遣使西域学习制糖法,公元647年在扬州设坊,始制结晶砂糖。

公元674年进而用滴漏法制白糖(6382, -9.00, -0.14%)。

当时认为蔗糖有解酒、疗渴.治心腹热胀之效。

唐朝王维诗有“饮酒不须愁内热,火官还有蔗浆寒”之句。

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四川遂宁邹和尚传授制“糖霜”法,产品冰晶透明,宋诗人喻为“琥珀糖霜”。

公元十世纪后,闽,粤、浙等省糖坊以千计。

南宋时,中外互市,蔗糖成为主要输出商品,远销伊朗,罗马等地。

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琉球人仪间真帝,日本人恒山,先后来我国福建学制糖,台湾、广东、福建华侨也将甘蔗栽培和制糖技术传往菲律宾、爪哇、东印度等地;当时,我国与印度有世界两大制糖国之称。

我国甘蔗糖业历史虽然悠久,但在旧中国,生产一直停滞不前,而且主要是土法制糖。

1933年,广东军阀陈济棠从国外购进设备,在广东陆续兴建了6座日处理1000吨甘蔗糖厂;这是我国最早的甘蔗机制糖厂,但生产很不正常;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说:“广东军阀陈济棠,刮尽民脂办糖厂,榨季不到一百天,有时生产无烟糖(指、将进口糖改换包装,冒充国货出售)”。

日本入侵以后,多数糖厂遭到破坏,到解放前夕,仅剩下东莞,顺德两座糖厂勉强维持生产:在福建、广西、云南、四川等甘蔗糖产区没有一座机制糖厂,在四川仅有几家小精炼糖厂。

我国甜菜种植较早,据唐代《新修本草》和《本草抬遗》记载,甜菜在黄河、长江流域作为蔬菜栽培。

但甜菜制糖的历史较短,起始于1908年在黑龙江阿城建成第一座甜菜糖厂;此后、于1936年又建了黑龙江哈尔滨糖厂和吉林范家屯糖厂。

甜蜜事业的回顾_上_我国古代蔗糖生产史话

甜蜜事业的回顾_上_我国古代蔗糖生产史话
,
克 盐
,
克 水
,
70 0
克 鸡蛋
30
2
小时 以 上

克 白糖
45 0
克 香草
2
克 牛
,
» 将冷 藏的面 团 分份 揩成 圆 片 放 入 排盘 中 烘 烤 成 排皮
,

5 º 先 用 23 ℃ 烘烤 1 分 钟 然 0
,

18 0 0
克 豆范 粉


后用
16 0
亡 烘 烤 约 2 分钟 0

( 待续 )
,
通 过 这次技 术 交 流 的 盛 举
, ,
蜜分 指 粗 制颗 粒状 和 结 晶 状 的蔗 糖
四夷 国 之 别
,

东汉 时 有 郡 国 和

参 考 古 印 度 压 汁熬 糖 的 生 产 技 艺
对 我 国原 有的技 术


远 国 既 可指 边远 的 郡 国 即 郡 县 也 可指



加 以 改 进 收 到 了极 为 明 显 的 效 果 所 熬 制 的块 状 蔗 糖 在 产 品 质 量 方 面 都 赶 超 了 当 时 的 国 际 先 进 水平 在论
,
帝 时 ( 公 元 7 至 8 年 在 位 ) 的南 海人 6
表 明 东汉 初 期

甘 蔗 远 近 皆有 … … 斩而 食之 既 甘
在 今 我 国 华南 的 两 广 地 区 业 已 掌握 了 蔗 糖制 造 术

奶 油蛋 糊 排 过 的奶 油 蛋 糊
蛋 清排
, ,

,
单 皮 排 上 放抽 打

制作

制糖业的发展与现状

制糖业的发展与现状

制糖业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制糖业作为高耗能、高排放的行 业,面临着较大的环保压力。
制糖企业开始重视环保问题,加 大环保投入,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设备,降低能耗和排放。
制糖业的发展需要与可持续发展 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
展。
03
制糖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价格波动与市场竞争
02
全球食糖消费量稳步增长,但增速较慢,主要消费 市场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
03
全球食糖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然是 制糖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主要产糖国家的生产情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糖生产国,产量逐年增加,但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需 求增长和进口限制,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变化。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食糖生产国,产量波动较大,受气候和政策影响较大。
产业升级
通过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制糖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04
制糖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全球制糖市场的未来预测
需求增长
01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糖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价格波动
02
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变化、生产成本、政策干预等,糖价
可能会出现波动。
制糖业在全球的分布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制糖生产国,印度和中国的甜菜制 糖产量位居前列。
欧洲、北美和亚洲是全球主要的食糖消费市场,其中北美洲 和欧洲的食糖消费量相对稳定,亚洲市场增长较快。
02
制糖业的现状
全球制糖市场概况
01
全球制糖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主要产糖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

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
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
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
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
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
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
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
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年,M.de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
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
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
年,中国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
பைடு நூலகம்
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
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
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
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
4: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中国制糖

中国制糖

中国制糖据近代考古学方面的成果,远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从自然界中的物质,例如蜂蜜、鲜果等之中获取甜味食物了,但这些甜味食物还只能算自然物质而不能算人类的加工制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糖业发展基本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等三个大致阶段,这是世界糖业发展总的趋势,而我国则是这个总趋势的典型国家。

早期的制糖工艺在我国的起源很早,据考证,早在殷商末年,我们的先民们就知道用谷物来制造甜味食品了。

在西周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的诗句,诗的意思是在西周远祖的古公亶父时代,周人西迁到了周原(今陕西岐山),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即使野菜也象饴一样的甜蜜。

据此我们可知,至少在西周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知道饴这种东西了。

所谓饴,就是一种以谷物为原料制成的淀粉糖,现在一般叫麦芽糖,也称饴糖。

史实证明,早在蔗糖问世之前,作为甜类食品,饴糖的食用已经很普遍了。

饴糖的制造是以谷物的淀粉掺和麦芽再经过醣化熬煮而形成的粘稠状制品,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从西周至唐代之间的史籍中都有许多食用和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饧哺》中记叙最为详尽,乃至直到今天,一些家庭式作坊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艺进行生产并供应市场。

在甜味食品之中,蔗糖比饴糖更为重要。

世界上蔗糖的发源地有两处,一处是古代的印度,这在其古籍《吠陀经》中可以知道;另一处就是古代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资料见于战国末年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宋玉)所作的《招魂》,其中有“腼鳖炮羔,有柘浆些”句,意为在烹煮鳖鱼和煎炸羊羔这些美味食品的时候,还要淋上一些“柘浆”调味。

所谓柘浆,也就是指甘蔗榨出来的甜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至少在战国末期,位于南方的楚国不但已经有了甘蔗的种植,而且人们已经能够懂得榨出其中的甜汁来作烹调食物时的调味品;又由于《招魂》一诗通篇描写的是民间常见的招徕亡魂的风俗礼仪,与之同时描写的还有稻、麦、鸡、牛等民间常用的食物,这足以说明蔗类制品的榨取与食用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制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

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

自西周创制以来,饴糖在中国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中,记述最为详尽。

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

时至今日,街边还有小贩在售卖麦芽糖。

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

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

屈原《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

交州,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

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

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

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

”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

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

北宋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唐宋开始,形成手工业制糖,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

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

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

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四川遂宁一带,出现了用甘蔗制取冰糖。

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

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

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岛,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

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

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今印尼),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

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在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

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

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

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

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中国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

北宋王灼于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

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

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详尽。

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

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

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

“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

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

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

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

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

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

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

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

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

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

此后15~20年间,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

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

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

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

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1821年,M.de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

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

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

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

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

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

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

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

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

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

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

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

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

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

中期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

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

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

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

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

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

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

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

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

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

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

1929年,中国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

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

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

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