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历史
白砂糖历史

白砂糖历史白砂糖是从甘蔗或甜菜中提取糖汁,经过滤、沉淀、蒸发、结晶、脱色和干燥等工艺而制成。
白砂糖的生产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白砂糖几乎是由蔗糖这种单一成分组成的,白砂糖的蔗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
凡含蔗糖成分较高的植物,均可成为制糖的原料。
目前世界上食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和甜菜。
尽管制糖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差别,白砂糖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
工厂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粗糖(或原糖),呈浅棕色。
粗糖经过提炼后,成为日常消费的白砂糖。
除糖料甘蔗、甜菜外,白砂糖也可由原糖、粗糖等其他含蔗糖分较高的食糖类加工而成。
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制糖法或澄清法,主要有石灰法、亚硫酸法和碳酸法三大类。
石灰法只能生产出颜色较深的粗糖,而用亚硫酸法却能制出直接消费的白糖(生产的白砂糖称硫化糖)。
虽然用这种方法比用碳酸法生产的白糖在洁白度和产糖率等方面都要差,但由于亚硫酸法具有工艺流程较短,设备较少和澄清剂用量较省等优点,所以在国内大、中、小型甘蔗糖厂仍被广泛采用。
在国外,近十多年来,随着对精炼糖消费量的增加,许多采用亚硫酸法的糖厂都先后改为石灰法,把生产的粗糖再回溶精制。
但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亚硫酸法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
用石灰和二氧化碳作为澄清剂来澄清蔗汁的方法叫碳酸法(生产的食糖称碳化糖)。
碳酸法所除的非糖物比亚硫酸法多,总收回率也比较高,且所制得的成品糖的纯度较高,色值较低,能久贮不致变色。
但是,碳酸法也有一些缺点,如工艺流程比较复杂,需用机械设备较多;还要耗用大量石灰和二氧化碳,因而生产成本较高。
特别是在糖厂离开石灰石产地较远的地区,碳酸法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
白冰糖是由溶解的白砂糖经净化,然后自然结晶而成。
白冰糖具有清甜润肺、晶莹剔透的特点,适宜于炖品,滋补饮料等配用。
“妖糖”的前世今生 一部厚重的中国糖业发展史白糖期货糖业

“妖糖”的前世今生一部厚重的中国糖业发展史白糖期货糖业热点栏目资金流向千股千评个股诊断最新评级模拟交易客户端1949年前的我国糖业战国末年,公元前250年左右,宋玉《招魂》篇中有“胹鳖炮羔,有蔗浆兮”之句,当时已知饮取蔗浆。
公元398年,晋人郭义恭的《广志》中说:“甘蔗其饴如石蜜”,已从饮蔗浆到浓缩作糖浆。
唐太宗遣使西域学习制糖法,公元647年在扬州设坊,始制结晶砂糖。
公元674年进而用滴漏法制白糖(6382, -9.00, -0.14%)。
当时认为蔗糖有解酒、疗渴.治心腹热胀之效。
唐朝王维诗有“饮酒不须愁内热,火官还有蔗浆寒”之句。
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四川遂宁邹和尚传授制“糖霜”法,产品冰晶透明,宋诗人喻为“琥珀糖霜”。
公元十世纪后,闽,粤、浙等省糖坊以千计。
南宋时,中外互市,蔗糖成为主要输出商品,远销伊朗,罗马等地。
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琉球人仪间真帝,日本人恒山,先后来我国福建学制糖,台湾、广东、福建华侨也将甘蔗栽培和制糖技术传往菲律宾、爪哇、东印度等地;当时,我国与印度有世界两大制糖国之称。
我国甘蔗糖业历史虽然悠久,但在旧中国,生产一直停滞不前,而且主要是土法制糖。
1933年,广东军阀陈济棠从国外购进设备,在广东陆续兴建了6座日处理1000吨甘蔗糖厂;这是我国最早的甘蔗机制糖厂,但生产很不正常;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说:“广东军阀陈济棠,刮尽民脂办糖厂,榨季不到一百天,有时生产无烟糖(指、将进口糖改换包装,冒充国货出售)”。
日本入侵以后,多数糖厂遭到破坏,到解放前夕,仅剩下东莞,顺德两座糖厂勉强维持生产:在福建、广西、云南、四川等甘蔗糖产区没有一座机制糖厂,在四川仅有几家小精炼糖厂。
我国甜菜种植较早,据唐代《新修本草》和《本草抬遗》记载,甜菜在黄河、长江流域作为蔬菜栽培。
但甜菜制糖的历史较短,起始于1908年在黑龙江阿城建成第一座甜菜糖厂;此后、于1936年又建了黑龙江哈尔滨糖厂和吉林范家屯糖厂。
白糖生产消费季节性规律

白糖生产消费季节性规律白糖的生产销售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掌握对白糖生产季节性规律变化,有利于对白糖期货投资的把握。
生产季节性我国食糖的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
纵观我国食糖的生产历史,食糖生产的周期大致以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3年连续减产。
从1990年到1995年为一个周期:1990-1992年连续增产,1993-1995年连续减产。
从1996-2001年为一个周期:其中,1996-1999年连续增产,2000-2001年连续减产。
下一个周期将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
而目前我国食糖生产正处于一个增产的周期阶段。
导致食糖生产周期性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糖料种植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
如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以生长3年。
同时,农作物的生产也有自然的大年、小年之分。
第二,糖料的生产和加工时间比较长,糖料作物的生产一年一季,食糖的生产也是如此,一旦糖料大幅度减产或增产,如果没有外在的人为调控措施,只能是减产时短缺待价而沽,增产时过剩低价倾销,且糖料大幅度减产或增产,导致价格的大幅涨跌,从而影响第二年的播种面积。
第三,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料生产的强周期性。
第四,食糖价格波动的周期性与食糖的生产的周期性相互影响。
我国食糖的生产销售年度从每年的10月到翌年的9月,其中,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为集中生产期。
开榨时间由北向南各不相同。
一般讲,我国制糖生产期从11月至翌年4月。
甜菜糖榨季从每年的9月底或10月初开榨,到次年的2月结束。
甘蔗糖厂中江西、湖南省10月底或11月初开榨,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11月中或12月初开榨,云南省12月底或次年1月初开榨,到次年的4月-6月结束。
消费季节性我国白糖全年均为销售期,通常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销售高峰,大多数年份在6月中旬之后进入纯销售期,5、6月份仍是白糖的消费谈季,从历史数据来看,每年的5、6月份,白糖期价多为下跌市况。
食糖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即夏季饮料消费高峰和“中秋,春节”双节消费高峰。
糖的历史及介绍

糖的历史及介绍
目前认为世界上最早造出来的糖是我国古代的“饴糖”,用米和麦芽熬制而成,也有人称之为麦芽糖,所谓“甘之如饴”说的就是它。
在我国古代,也会用甘蔗来制糖,但糖是在唐代从印度学习了制糖工艺之后才真正被广泛使用的。
宋代的制糖专著《糖霜谱》里系统记载了制糖的方法、工艺参数等,这大概就是早期的“下厨房”吧。
我国现在的制糖业,南方用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北方用的原料主要是甜菜。
实际上甜菜开始用于制糖的时间比较晚,直到18世纪,德国科学家才发现甜菜的块根里面含有蔗糖。
甜菜制糖业推动了“机械化制糖”的发展,而且甘蔗只能生长在热带,但甜菜是连西伯利亚这种地方都可以生长的,这才有了俄罗斯的传统美食“甜菜汤”。
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糖除了糖果以外,还有白糖、红糖和冰糖。
其实这些糖的主要成分都一样,就是蔗糖,差别在于它们所含的杂质不同。
虽然不同种类的糖有90%以上的成分都一样,但“杂质”才能决定它们的“个性”。
就像酒的主要成分都是乙醇和水,但酒的优劣取决于主要成分以外的东西。
如果你用实验室里面MOS级的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兑在一起的话,这种“勾兑酒”的杂质会非常少,听起来挺“纯净”,但估计味道不怎么样——当然了,实验试剂也是不允许“喝”的。
白砂糖 历史

白砂糖历史白砂糖,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糖,也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调味品之一。
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白砂糖的历史。
最早的糖来自于植物的茎汁,人们通过将植物的茎汁煮沸,蒸发水分后得到了最初的糖。
这种糖并不是白砂糖,而是未经精炼的红糖。
白砂糖的制作工艺在古代的印度开始出现,当时人们开始将红糖经过多次脱色与过滤,得到了白砂糖。
随着贸易的发展,白砂糖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古代埃及也是白砂糖的重要制造地之一。
埃及人通过种植甘蔗,并将其榨汁,然后将汁液煮沸,最终得到糖浆。
他们将糖浆晾晒,使其结晶成为糖粒,这就是最早的白砂糖制作工艺。
这种工艺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14世纪,糖成为欧洲贵族的奢侈品。
当时,糖是从东方地区通过贸易传入欧洲的,由于糖的稀缺性,价格昂贵,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品尝到糖的甜味。
到了16世纪,随着欧洲的探险和殖民扩张,糖的供应逐渐增加,价格也逐渐下降,白砂糖逐渐普及起来。
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糖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机械研磨和过滤技术,使得白砂糖的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
同时,科学家们也开始研究糖的化学性质和营养成分,为人们的饮食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现代,白砂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用于烹饪和烘焙,还用于制作甜点和饮品。
白砂糖的甜味让人愉悦,它也是人们对食物口感和美味的追求。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白砂糖的消费量和影响开始引起关注。
过量摄入糖分被认为与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有关。
因此,一些人开始选择减少对白砂糖的摄入,转而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
总的来说,白砂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用糖,它的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它不仅赋予食物甜味,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甜蜜。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合理摄入糖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精品文档--------------------------------------------------------中国的制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
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
自西周创制以来,饴糖在中国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中,记述最为详尽。
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
时至今日,街边还有小贩在售卖麦芽糖。
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
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
屈原《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
交州,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
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
关于中药炮制中使用白砂糖问题的探讨

关于中药炮制中使用白砂糖问题的探讨近几年发现中药材市场中不少中药炮制品(主要是中药炒制品)在炮制时有加白砂糖的现象,虽然炮制后其外观色泽基本上符合炮制的要求,但是其内在质量相差甚远,现就这一问题与同仁共同探讨。
白砂糖是从甘蔗或甜菜等植物中提取加工而成的一种乳白色结晶体,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及果糖各一个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非还原性的双糖),白砂糖适于低血糖患者食用、糖尿病患者则不宜食用。
白砂糖的历史悠久,《唐本草》中称为石蜜煎,《日用本草》中称为糖霜,《本草备要》中称为白霜糖,《纲目》中称为石蜜。
白砂糖在食品中应用广泛,可用作食品调色剂,白砂糖的使用可以使食品的色、香、味都有提高,从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近几年有不法药贩为了减少成本,同时在外观上迷惑众人,将白砂糖用于中药炮制中(将中药猛火炒至一定程度加入少许白砂糖,由于锅内温度高白砂糖发生焦糖反应,使得中药外层迅速上色从而呈黄色或焦黄色,看似中药炮制合格,但是其内部仍呈现生品的特征),这种炮制行为不仅破坏了药效,有损于病人的身体健康,而且破坏了中医的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和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主要是改变药物的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从而达到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即发挥最佳药效,起到治疗作用,而不对人体产生新的伤害。
通过炮制使饮片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例如成分含量的增加或减少,成分间比例关系的改变,成分种类的增减等。
中药的炒制是指药物在适当温度与热能强度环境中,吸收热能而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的过程。
其变化的性质、速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温度高低、热能强度大小,对于固体辅料炒制,可能还伴随着辅料与药物的结合、辅料对药物的作用等。
药物受热后反应是细胞中各种化学成分反应的总和。
炒制就是根据药物自身的性质和炮制目的,对药物特定的受热过程进行操作。
糖的历史

根据人们广为流传的说法,糖的加工制作是起源于印度的。
这在季羡林老先生的著作《糖史》中也有所证明:糖在英文中为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俄文caxap,虽是不同的语言,但发音都很相似,因为它们都源自梵文sarkara,就是砂糖的意思。
公元前51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侵略印度时发现了“芦苇产蜂蜜却没有蜜蜂”的秘密,而把甘蔗称为“味道甜美的芦苇”。
这个秘密的发现为波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直到公元后642年,阿拉伯人侵略波斯发现了蔗糖的制作方法,才把它带到了北非和西班牙。
西欧人发现糖则是在公元后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时,返家的十字军兴奋地谈论这种“新的香料”以及其美妙的味道。
于是在接下来几个世纪,西欧与东方开始了源源不断的糖进出口贸易。
但糖的价格贵得咋舌,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而在中国,糖的加工制造兴起于唐朝。
唐太宗派大臣前往印度和巴比伦学习制糖技术,随后改良提高了技术。
到了明末,中国人发明了“黄泥水淋法”,用这种方法制出来的糖,颜色接近纯白,是当时世界上品质最好的糖。
这样,白糖重又输入印度。
因此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
由于甘蔗的生长需要热带环境,直到殖民地的兴起以及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强国才开始在殖民地发展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和糖工业。
在近代社会中,糖的生产已经与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力紧密联系起来。
英国人在17世纪就已意识到,一旦某个国家夺得蔗糖生产的主动权,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航运、财政收入,进而是整体国力的影响。
正因此,西欧列强打击他国的蔗糖生产,控制自己殖民地的制糖工业,并禁止使用他国船只来运输这些商品,这些重商主义措施无异于一场经济战争。
李春辉在《拉丁美洲史稿》中说:“蔗糖在18世纪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就如钢铁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
”正是由于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的广泛种植,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业联动销售演变
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中国糖业也伴随这样的进程变化着,目前糖业产销体
系的核心:价格联动。
中国糖业市场化具有指标意义的价格起始:1460元左右/吨。
大约在1995年前后。
该记录的原因复杂。
1995年-1998年:当年中国市场双轨制,加诸各复杂因素,比如当时糖厂全部为国有,而销售市场已经打开,等等。
糖业领域在生产方面出现巨大问题:白条拖欠。
此时,
国家政府部门与相关方做了种种努力试图理顺农民,糖厂与销售市场之间的关系。
糖
业生产也发生了转移,广东福建等生产开始萎缩,广西与新疆开始崭露头角。
期间各重要生产区域及销售区域,借助国外经验,建立远期交易市场。
1998年,国家下令一级白糖价格:3300元/吨《出厂价》。
市场实践的结果该榨季白
糖价格最后以1600元左右收场。
正式表明由国家定价系统的崩溃。
1998-2003年,糖业系统发生深刻变化,传统销售渠道几乎消失殆尽,糖厂引入外资
及民营资本。
到此阶段,糖的销售基本遵循了,买断,卖出为主的商业模式,同时有一定的赊销与
长协议。
但因为该产品国际市场的剧烈波动及产销的不均衡:生产区域集中,季节生
产全年销售等特点,无数的公司参与,退出。
长协议也证明无法适应白糖的价格波动。
联动产生:为联合对抗风险,此时由中糖系《原国家糖酒商业公司》与国内重要白糖
生产集团基于国内:广西白糖网与昆明糖网《2个网在国家支持下,建立了电子白糖
远期交易》公布的价格,建立了产销联动销售模式:由中糖旗下北京,天津,廊坊3
公司为主,加入上海糖酒集团,《该4家公司占据了国内大约3成左右销售市场》与
广西的南宁糖业,东亚糖业等签订白糖联动合同:即发货至销售区域,销售价格以销
售区域出库日当日决定。
价格参考即时销售区域与产区价格及白糖从产区至销售区域
运输时间内的价格波动平均价格沟通决定。
该方式对中国糖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国内糖业的生产,销售,资本市场带来了革命
性变化。
2006年,郑州商品交易推出白糖商品期货。
该过程中,糖厂与蔗农甘蔗收购价也开始与白糖最终平均销售价格挂钩。
国家确定基
础甘蔗收购价格对应糖厂的基准销售价,糖厂于合适时间公布自己的平均销售价格,
当实际销售价格每高于国家确定的基准销售价100元,糖厂按规定对蔗农返补合理价
甘蔗收购价差。
中国糖业利益体系应该说于2006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白糖期货起,基本缕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