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上楼》教学设计范文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设计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4.揣摩名句和炼字二、教学重点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三、教学难点古体诗的展开思路四、教学过程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意境幽深、明丽、孤峭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语言富丽精美有“有句无篇”之病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特点:清新、流丽情景交融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1)字音虬qiu2栖qi1 怍zuo4拙zhuo1徇xun4 疴ke2衾qin2 昧mei4 褰qian1嵚qin1 豳bin1灞ba4 涘si4 甍meng2绮qi3霰xian4 鬒zhen32)词汇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3)佳句集锦3.登池上楼1)语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具体: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2)写作特点分析3)提问: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
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
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
“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登池上楼》王敏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求同存异找关联,走进大小谢的奇异空间——《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机联系整合阅读教学设计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王敏【教学目标】目标1、为了应对全国高考阅读考查的新变化,读写结合,理解有机关联的含义。
目标2、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找到两首诗相同和不同之处。
目标3、比较阅读,求同存异,让学生揭示诗歌内在有机联系。
目标4、培养学生具体作文论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阅读能力。
目标5、在思维锻炼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等高阶思维能力。
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标2B概念性知识目标1C程序性知识目标3目标4D反省认知知识【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求同存异,让学生揭示诗歌内在有机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具体作文论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阅读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师为主导,生为主体一、课前准备1、完成《南朝诗两首》自学学案,自行疏通字词和文意。
2、完成有机关联题目:请你阅读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大小谢都是中国山水派的代表人物,读了他们这两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两首诗的内涵,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200字的评论。
通过字词句的梳理,确定有机关联的话题、内容和含义二、新课导入学生朗读南朝诗两首,教师评点导入朗读品韵三、对比阅读求同存异(一)整体感知,完成题目1、请你阅读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大小谢都是中国山水派的代表人物,读了他们这两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两首诗的内涵,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200字的评论。
备注:所谓“有机”,是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明确:展示学生作业,并与学生交流互动。
(1)作业一:明确山水诗寄情于山水的文体特点从学生作业中找出代表性的有机关联,了解诗歌文体特点、两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以及内涵的有机关联。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并背诵古诗。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课题)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
(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1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南朝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结构。
2.鉴赏两首南朝诗歌:《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意境、意义,掌握表达技巧。
3.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南朝文学有哪些了解。
2.文本阅读请学生阅读《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其中的意境、意义和艺术特点,并分别做以下点评:(1)《登池上楼》预测:前两句预测未来,后两句描绘现状,又一次预示未来。
露渍湿鞋重,云开见太清。
相逢飘毳服,常与钓鱼声。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干戈不肯收,茅屋晚相思。
山色依依暮,江声悠悠迟。
3.学生解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受,并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老师也可以针对每首诗歌,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4.教学互动通过学生对南朝文学的认知及对两首南朝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设计互动环节和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作。
5.文学创作要求学生模仿南朝诗歌的体裁、韵律和古韵,自己写出一首以“登楼”为主题的五律或七律诗,或是一首以“山水人情”为主题的五律或七律诗。
三、教学手段1. 讲授、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多种教学形式;2. 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或是课件,展示南朝文学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
四、课后拓展学生可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的南朝文学资料,并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和感悟,或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投稿到校园文学刊物上。
五、总结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学的珍贵瑰宝,其中南朝诗歌作品因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艺术魅力,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南朝诗歌的鉴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学习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南朝诗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可以领略到南朝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感受到古籍文化的深邃古怪、优美凝重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登楼其一教学设计_共10篇

★登**楼其一教学设计_共10篇范文一:登**楼(其一)教学设计《登**楼》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称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江南有三**楼:黄鹤楼、**楼、滕王阁(****)。
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天下楼”盛誉的**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简介**楼。
(出示**楼图片)孟浩然,范仲淹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显示课题)二、作者及背景了解【师:欣赏诗歌前,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历史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课文的注释,认识诗人陈与义与他的经历】(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1。
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
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
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了解“靖康之变”:先请学生说说靖康之变,然后出示课件了解.4、创作分为两个时期。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一)读准诗歌【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
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出示课件“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2、请一个学生朗读。
【读准字音:旌jīng,徙倚xǐyǐ】(出示课件“朗读”中的字词注音)3、齐读诗歌.4、明确诗歌节奏。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登池上楼》 教案3

2016-2017学年粤教版必修1 《登池上楼》教案3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文学历史上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或者是怀才不遇,或者是受到排挤或诽谤以致被贬,政治上的不如意促使他们寄情山水,在文学的世界里排遣自己的情怀。
大家知道的有谁啊?(柳宗元苏轼)(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写了永州八记,苏轼被贬《赤壁赋》)那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另一位这样的作家——谢灵运。
谢灵运是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的子弟,自幼颖悟过人,长成后骄纵自负,在政治上自然抱有很大的雄心。
可是这时候的南朝,皇帝去世后,嫡长子继位,这时过去一直很得父亲欢心的老二也觊觎帝位。
这位老二呢,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常对人说,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
这情况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
而谢灵运自己呢,又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直白,不断对当权者提出批评,后来终于被贬到偏僻的永嘉郡做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池上楼》。
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大家对照注释看一遍。
要注意生字的读音还有意思。
大家齐读一遍。
同学们,我们知道,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退隐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进退都不能的困境和矛盾的心情。
那大家看这首诗有哪些句子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此刻,诗人俯视池中,想起了深潜入水中的虬,他十分羡慕“虬”的美妙幽雅的姿态,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它一样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大家想一下,在当时的环境下,“久在樊笼里”的诗人要怎样才能过上这种生活?(隐居)但是作者这时位处太守,能不能做到安然退隐?(不能)欲退不得,这时失望的诗人又仰望天空,想起了天空中翱翔的鸿雁,鸿雁那展翅高飞,春风得意,奋发向上的雄姿又让作者羡慕不已,面对鸿雁,作者想起自己想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愿望,又想到自己被贬的现实,于是不禁发出感叹,他感叹了什么呢?“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登池上楼ppt3 粤教版

《南朝诗两首》教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04级中文(2)班周兆勒14号一.教学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朓2.把握这两首诗各自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通过鉴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和做相关的练习来了解并掌握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诗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似乎经常登高作赋,抒发内心的感慨,比如:李白《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最近看了别班的一些随笔,发觉很多同学都流露出苦闷的情绪,这我也可以理解,大家来到高中学习,离开了熟悉的亲朋好友,跟新同学还不熟悉,学习上的压力又大。
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登高望远一下。
其实,说到苦闷,每个人都会有的,古人也不例外。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苦闷呢?(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
他从小生活奢豪,养尊处优。
后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他出身名门,兼负才华,自夸“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并“自谓才能宜参机要”。
而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与王、谢等门阀贵族存在着矛盾。
后来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获罪被杀。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
他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山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
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诗歌背景《登池上楼》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登池上楼》课堂教学实录(2022年)

《登池上楼》课堂教学实录潮南区两英中学陈燕丹师:同学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过着世家子弟富贵风流的生活,恃才傲物,渴求大展宏图,又恰逢权贵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政治失意的时候,想当大官当不得,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高不成,低不就,这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生:悲哀,郁闷,纠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来感受诗人的心境。
【板书:标题】这一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生:地点——池上楼,事件——登楼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诗人登楼会做什么呢?生:吟诗,喝酒,聚会,抒情,看风景。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初读正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
(多媒体投影)【提醒学生注音、难解的字义要标划、作笔记】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是速度稍微快了点,语调舒缓是读诗的基本原则,诗歌的朗诵还要注意节奏的变化和感情的把握。
现在由老师诵读一遍。
生:(鼓掌)师:同学们为什么要给我掌声呢?生:有节奏。
生:有感情。
生:跌宕起伏。
师:同学们从朗读中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生:忧郁、感伤、生:郁闷、低沉、悲凉师:这样看来,这首诗是有抒情的诗句,除此外,还写了什么?生:写景。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自由朗读,分别找出诗中写景和抒情的诗句。
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意见。
生:我找到了写景诗句。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衾枕昧节候,举目眺岖嵚。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师:同学们认为这四句都是写景的吗?生:不是,衾枕昧节候,举目眺岖嵚这两句诗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师:接下来请朗读抒情的诗句。
生: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生: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生: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生: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句诗写什么内容?生: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反而被贬到永嘉当太守,如今疾病缠身守着空荡荡的园林。
生:这两句诗是叙事。
师:大家结合幻灯投影分别朗读写景与抒情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池上楼》教学设计范文
《登池上楼》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池上楼》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登池上楼》是一篇自读性质的课文,是一篇山水诗,作为山水诗,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这首诗里,客观精致地描写出山水景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在对景物描写时,将诗人的情感很好地融入在诗里面,情景交融。
不过,诗歌的语言让人颇觉隐晦,为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谢灵运山水诗的风貌;
2.积累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重要词语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及典故的意义和所指。
课前准备
PPT课件和纸质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山水诗写作谈起,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已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但只是片断的,后来发展的《楚辞》、乐府诗也没有把山水诗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去写,只有到了晋宋之际的谢灵运,山水景物才成为诗歌中主要描写对象,打开山水诗的新天地。
二、作者介绍
学生看课文注释
①,再搜集有关课外资料,作简要介绍,教师补充:
谢灵运:出生世家大族,骄纵自负,政治上雄心勃勃,热衷权势,而有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高傲、褊躁的`谢灵运一直郁郁不得志,最后终于由爵位的继承人沦落到永嘉做太
守,在无奈的现实状况下终日以山水为娱,纵欢作乐。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景物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别人称他为山水诗派的开山祖。
三、提出具体问题再研讨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纷纷提出他们预习中所遇到的难题,总的来说,学生反映本诗难理解。
具体问题:
1.课文一开头以“虬”与“鸿”下笔有何意义?
2.诗人正沉浸在春的美景中,为何突然因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句而引起感伤的?3.本文是一篇山水诗,它里面描写的山水景物有什么可鉴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形式,弄清课文中一些比喻、典故的意义和所指,再确定问题的理解:
1.“潜虬”是潜藏的龙,用来比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人,实指下文中的退耕归隐。
“飞鸿”是高飞的大雁,比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人,即下文中的出仕有所作为,联系下面两句,可知无论出仕进取还是退耕归隐,诗人都做不到,因此,课文以“虬”和“鸿”作比喻,一开头就提出了进退两难的忧愁。
2.“祁祁伤豳歌”与“萋萋感楚吟”两句诗都是写春景,”
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周公在遭受流言时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有以周公遭遇暗喻诗人自身情况的意思。
“萋萋感楚吟”是有感于《楚辞.招隐士》中的隐士生活。
两句都是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伤。
3.作为山水诗,谢灵运不仅能客观精细描绘山水景物的外物,还以敏锐的笔触描绘出了景物微妙的变化,特别鉴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句,池塘里生长出春天的嫩绿的草,这个“生”字,有一种正在向上长的动感,更妙的是下一句的“变”字,它既是说,春天来了,园柳变了,发芽了,长叶了,变绿了;又是指在园中枝头鸣叫的鸟儿变了,种类变了,不再是喜欢在冬天活动的鸟,而是报春的鸟跳跃在枝头;不再是对严冬恐惧的呼号,而是对新春欢快的歌唱,像这些丰富的内容,这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动人的声响,在山水画里是很难表现的。
四、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点拔:这首诗是作者做永嘉太守时久病初愈后登池上楼写的,诗中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并表示决心归隐。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层具体内容是什么?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卧疴对空林”)进退两难,病卧永嘉;
第二层:(“衾枕昧节候”至“园柳变鸣禽”)登楼而望,满目春色;第三层:(“祁祁伤豳歌”至结尾)触景生情,持操归隐。
由此可得出全文写作思路:官场失意,登楼消愁——观赏眼前美景——触景伤情,持操归隐。
五、文言字词积累
1.解释
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爱、怜惜”。
响:动词,“发出声响”。
薄:迫近。
怍:惭愧。
徇:求。
2.读音
怍zuò疴kē衾qīn褰qiīn岖嵚qūqīn祁qí豳bīn六、扩展阅读
1.对比阅读谢灵运的《游南亭》。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经,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对比阅读谢灵运的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比较它们写作上的异同,学生在学习了《登池上楼》的基础上很快作出比较:基本上大同小异,相同点:
1、都是山水诗,结构上都相同:为消愁而登临——登
临而望,满目春色——触景伤情;
2、在抒情写景方面都是以乐景写哀情;
3、作为山水诗,所描写景物都很少。
2.总结谢灵运山水诗的主要特点:
1、谢灵运山水诗的套式说明: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格式:
A、心中苦闷,欲登临以消愁——登临观赏,描绘出所见之美景,这是全诗主要的写景部分——由眼前美景触发感伤,陷入更深的忧闷,如《登池上楼》,《游南亭》;
B、兴致勃勃游山水——山水秀丽如画,这是全诗主要写景部分——由山水悟及人生哲理,如《登江中孤屿》。
2、谢灵运山水诗不足:
作为山水诗草创者,还不是很成熟,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是一篇之中只有一些写景佳句,纯粹写山水风景的极少,由于小时一段道馆生活经历,谢灵运对山水与老庄学说的关系有很深看法,在描绘了一番山水景色后,他往往还要来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
因而,别人指责他的诗最后“带有一条玄言的尾巴”。
七、总结
本文是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所作,在这篇山水诗里,诗人借变换的景物,感物怀归,写景与抒情结合相当紧密,虽然语言较为隐晦,却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中被当权者排斥,进退
两难,心情不安的情绪。
八、作业布置
对比阅读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九、板书设计
登池上楼
进退两难,登楼消愁。
景物变换,感物怀归。
登临而望,满目春色。
触景伤情,感物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