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访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徐陆周

健康随笔专家访谈接受了来访,徐教授介绍说:上述两类患者,在门诊确实经常遇到。
这些患者长期被反复的腹痛、腹泻或便秘所困扰,做了各种检查却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这种情况,多考虑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女性多见。
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饮食刺激、内脏高敏感性、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脑肠相互作用、心理因素等有关。
临床上,几乎所有肠易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这种腹痛与排便相关,多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
常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患者除腹痛外,多有腹泻或便秘的症状,以腹泻多见,发作时每日腹泻3~5次,严重的可达10余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便;以便秘为主者,多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以上情况如果已持续超过6个月,近3个月平均发作至少每周1日,则可以初步确诊肠易激综合征。
当然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的问题,如消化性溃疡、肠道感染、结直肠肿瘤、乳糖不耐受、慢性胰腺炎及胆系疾病、糖尿病等。
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不会发展或演变成恶性疾病,但长期反复发作,生活质量可受到严重的影响。
如腹泻型患者一天要上几次厕所,严重者会害怕出差、旅游甚至外出;还有患者在紧张时,如考试前夕、上台演讲时,都会有急迫的排便感觉,甚至会因此而失禁,让患者苦恼不已。
改善从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开始目前,肠易激综合征还没有理想治疗方案,治疗目标主要是消除或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至少2/3的肠易激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发作与摄入的食物有关;患者中很多都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
因此,对大部分肠易激综合症患者而言,养成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是缓解症状的首选最佳途径。
几乎每场重要考试或重要事情之前,都会突然腹痛,迫不及待的便意……还有些人,吃点辣的、冷的,或是不知啥原因,肚子就闹腾开了,以至于常常出门就先要关注厕所在哪里……奇怪的是,医院去了多少趟,各种检查都查不出啥器质性毛病。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摘要:一、引言二、中医对肠易激综合症的解释三、中医名家治疗肠易激医案介绍1.张仲景2.李时中3.钱乙四、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优势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医名家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医案。
二、中医对肠易激综合症的解释中医将肠易激综合症归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包括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病机则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
三、中医名家治疗肠易激医案介绍1.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尊奉为“医圣”。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张仲景主张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常用药物如厚朴、枳实、黄芩、黄连等,以达到疏肝理气、清热燥湿、健脾胃的效果。
2.李时中李时中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李时中认为,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与湿热、痰湿、气血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
他常用药物如苍术、半夏、陈皮、厚朴等,以燥湿化痰、理气活血、和胃降逆为主要治疗方向。
3.钱乙钱乙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钱乙主张,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应重视健脾和胃,同时兼顾肝、大肠等脏腑。
他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以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为主要治疗目标。
四、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优势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针对每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疗效较好。
同时,中医治疗注重调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从而降低复发率。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绝招---------按摩足三里,真灵!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绝招---------按摩足三里,真灵!肠易激综合症中医绝招---------按摩足三里,真灵!最好少用药或是不用药,饮食调理,让胃自我调整。
只要注意饮食调理,一般会保护好肠胃的,不要贪食,少吃冷饮,注意饮食卫生。
除了药物饮食调理外,试试这两招!第一招按摩足三里穴。
按摩足三里穴效果很好!足三里―――肚腹三里求。
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
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
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
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
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
胃痛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缓解。
醉酒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
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
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
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
”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湿润。
古人常用“化脓灸”,就是每天用艾条灸足三里穴一次约15分钟或直至出小水泡止灸,并保洁持局部皮肤,待水泡自行吸收。
应用“化脓灸”时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作为修佛研道的素食者,不妨每天都在足三里处进补一个“老母鸡”。
朱西杰教授中西医结合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

肠 易激综 合征 (rt l bw l ydo S 是一 种常见 伤 , Ii be o e sn r I ) ra me B 日久则 致肝失疏泄 , 脾不和 , 肝 使脾不 升清 , 胃不 降浊 , 而 的慢性 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腹痛 、 腹胀及排便 习 致腹痛 、 腹泻 的发生 。 血证论 ・ 如《 脏腑病机论》 “ 日: 设肝之清 阳 惯( 便秘 、 腹泻或便秘 与腹泻交替 ) 和大便性状 的改变等消 化 不升 , 则不能疏泄水谷 , 渗泄 中满之症 , 在所不免” 。若外感六 日 道症状P I S l B 患者在人群中患病率在 (— 5 %之间 , 占胃肠 淫、 。 52 ) 约 饮食不节 , 调养不 当或 禀赋 不足等原 因 , 导致肝气郁滞 , 疏 门诊 (~ ) 。I S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 的工作和生活 , 2 5 %日 B 降 泄不利 , 传导失 司 , 胃运化无权 , 降失 调 , 浊阻滞 , 脾 升 湿 肠道 低 了生活质量 。目 , 前 临床缺 乏特效 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朱教 气 机不 畅 , 可致腹痛 、 的发 生。如《 腹泻 景岳全书 ・ 》 凡 泄泻 日“ 授 中西结合通过对 IS 因病 机、诱发 因素 以及选方 用药原 遇怒气便作泄泻 者 , B病 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 胃, 所犯 即随触 但有 则 的深入研究 , 结合长 期 临床 实践 , 出“ 提 调达 肝气 , 敏止 而发 , 脱 此肝脾二脏之病也 , 盖以肝 木克土 , 胃受伤而然 。” 脾 泄” 并举 的观 点 , 辨证 运用疏肝 补脾 、 泻肝润 肠 、 滋阴疏肝 、 暖 综上可见 , 不论是情志不舒或精神 紧张 , 还是忧思过度 或 肝散寒 四法配合 自 “ 拟 蜥蜴 脱敏 止泻散 ”取得 了很好 的临床 劳倦 内伤及 外感 六淫 、 食不节 、调养不当或禀赋不足等原 , 饮 疗效 。笔者有幸从 师学习 , 体会 颇深 , 受益 匪浅 , 其治疗 因 , 现将 都可致肝气郁 滞 , 气有余便是 火 , 肝郁化火 , 灼伤 阴液 , 而 I S的经验整理如下 。 B 且肝体 阴用 阳, 而久之 , 久 可致 肝脏气血 阴阳亏虚 , 机体免 疫 1肠易激综合征(B ) I S 的治疗 思路 功能下降 , 敏感性增 强而发病 。 11 . 肠易激综合征(B ) I S 的病 因病机 1 肠易激综合征(B ) . 2 Is 诱发 因素 11 .. 1西医认识 : 目前 , S I 发病 机制 尚未完全 阐明 , B 一般认 为 , 1 . 西 医认识 :研究证 实 , S与精神 心理异常密切相关 , .1 2 I B 心 病 因多与精神 因素 、 传因素 、 遗 胃肠 动力学 变化 及食物药物 、 理应激可引起或加重 胃肠道症状 , I S 但 B 患者更易感 。情绪应 结 肠分泌及 吸收功能改变 、神 经内分泌改变及肠道急性感染 激 引起 中枢 与外 周大量介 质的参与 , P物质、 一 如 5 羟色胺 (一 5 有 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 , 内脏敏感性增高是 IS最重要的病 H )肥大细胞等 , B T、 从而激 活 H A轴和植物神经系统及 内源性 P 理生理特征之一 ,是 I S患者症状产 生的基础和症状 多样化 疼痛传导系统 , 发内脏的高敏感性 , B 诱 结肠运动紊乱与结肠黏 的原 因啊 甚 至有学者提 出 , , 内脏高敏 性是 IS等 多种功能性 膜屏 障障碍『 B 9 I B 。I S患者 的 胃肠道 更容易释放 5 H , - T 它是一 胃肠疾病潜 在的生物学标 志m 。当结肠分 泌和吸收功能异常 , 种广泛存在于 中枢神经系统 和 胃 肠道 的神经递质 , 中枢 内 在 免疫功能低 下时 , 内脏敏感性增加 , 引起 肠道处 于一种 高敏状 水 平的改变可导 致失眠 、 焦虑 、 躁等精神行为 障碍 ; 胃肠 烦 在 态, 在进食生冷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时可致肠 道功能失调 , 而 道则影响 胃酸分泌、 从 胃肠肌电活动 , 导致腹痛、 腹泻等表现。 出现 IS B 症状。综上 , 朱老师认 为 , S 消化道 、 I 为 B 精神状态及 1 . .2中医认识 : 2 中医认 为情 志失常 , 伤及脾 胃, 可诱发本病 。 肠腔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 《 岳全书 ・ 景 泄泻》 凡遇怒气 便作泄泻者 , 曰“ 必先怒时挟食致 1. .2中医认识 : 1 本病属 中医“ 腹痛” “ 、便秘 ” “ 、泄泻” “ 、郁证 ” 等 伤脾 胃, 但有所犯 即随触而 发 , 此肝脾二脏 之病也 , 以肝 木 盖 范畴。 大肠泄” “ 与“ 、气秘” “ 、 痛泄” 关系密切。 朱老师认为 , S 克土 , 胃受伤 而然 。 叶天士云: I B 脾 ” “ 必犯土 , 肝病 是侮之所胜也 , 病位 在肝 、 胃、 肠 , 发生 与情志 失调 , 脾 大 其 思虑 劳倦最 为密 克脾则腹胀 , 或溏或不爽 ”1 丹溪心法》 “ 便 [。《 1 1 日:郁者 , 结聚而 切, 精神抑郁为重要诱 因, 饮食不调为发病 的重要 环节。基本 不得发越 , 当升者不升 , 当降者不降 ,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 , 所以 病机为肝失条达 , 疏泄失常 , 大肠传导失 司。《 素问 ・ 宝命全形 传化失常而病见矣。” 综上 可见 , 肝气郁结 , 肝失疏泄 , 横克脾 论篇》 “ 日: 土得木而达 ”唐容 川在《 , 血证论 ・ 脏腑病机论》 中也 胃, 致肝脾不和 , 使脾不升清 , 胃不降浊 , 则腹胀 、 腹泻 ; 气机升 指 出:木之性主疏泄 , “ 食气人味 , 全赖 肝木 之气 以疏 泄之 , 而水 降失常 , 腑气通降不利则腹 痛 ; 大肠传导失 司则便秘 。朱老师 谷乃化 ”, 嘲都是指 肝的疏泄 功能正常是脾 胃正常升 降的关键 。 通过临床病例的调查发现 , 少 IS 不 B 患者都存在不 同程度 的 而肠道功能隶属于脾 胃运化传导体 系 , 生理情况下 , 肝脏是通 精神抑郁、 焦虑、 情绪激动等情绪的性格, 其临床症状常随情 过调 节气机之升 降 , 响着大肠 的传导功 能 , 影 使其 能够 “ 变化 绪变化而波动。且与本病 的发生 、 发展、 治疗及转归有密切关 出焉” 病理 隋况下 , 。 若情志拂郁 , 精神紧张 , 导致肝气不舒 , 则 系 。 此项调查结果 与 I S的研究现状基本一致【 由此认为 , B 翻, 肝 肝失疏泄 , 横克脾 土 , 脾失健运 , 湿浊下注 , 影响肠道运动功能 气郁结 , 情绪失常是发病的诱 因。 而致腹痛、 腹泻的发生。 素问・ 如《 举痛论》 “ 日:怒则气逆, 甚则 2肠易激综合征【B ) I S 的治疗 方法 呕血及飧泄。 清代吴达《 ” 医学求是 》 中也指 出: “ 木郁不达 , 风郁 在 中医药研究 中, 多数医家认为 IS的病机为“ B 肝郁脾虚” , 不达, 风木冲击而贼脾土 , 则痛于脐下 。 若思虑过度或劳倦 内 所 以, ” 抑木扶土是 中医治疗本病 的主要方法 。但抑木多用疏肝
中医妙治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妙治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此病以学生、公务员、白领、知识分子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它的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排便后有所缓解),并伴有便秘或腹泻,排便次数和大便外观改变,排便后有不尽感,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
有时可能会被误诊为慢性肠炎、肛周隐窝炎、痉挛性结肠炎或黏液性结肠炎等,而使用对症药物过后又无明显效果。
预防此病要遇事豁达、不钻牛角尖,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归属到中医“泄泻”、“便秘”病证范畴,与“郁证”也有一定的联系。
可给予:柴胡12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脾虚加党参15克、茯苓15克;便秘者加生白术30克、川朴10克、莱菔子10克;腹痛加延胡索15克;腹泻加木香10克、焦山楂15克、黏液便加黄连10克、秦皮15克。
要避免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还可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以抑制结肠收缩而减轻腹痛,便秘时多进食纤维素多的食物、蔬菜。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作者:牛学恩戴秀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慢性腹泻常见病因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岁~50岁为多,工作忙碌、精神紧张容易诱发本病,属于职业人士高发的疾病。
本病的特点是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但肠道功能失调,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黏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有效的疗法,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此病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我运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此病,效果满意。
基本方:炒白术20g,白芍、陈皮、防风、香附、厚朴、苏梗、山药、扁豆、云苓各10g,元胡8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1个月为1疗程。
加减:泄泻加柴胡、升麻各3g,炙黄芪15g,五味子5g,诃子8g;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者,加黄芩、柴胡、山栀各10g;便秘者加栝楼仁、麻仁各15g,肉苁蓉10g;泄泻久不愈,腰膝酸软属肾阳虚者加补骨脂、煨肉蔻各10g。
纯中药彻底治愈中药治疗克罗恩病

纯中药彻底治愈中药治疗克罗恩病、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终合症)成果报导克罗恩病、慢性结肠炎(即肠道易激终合症)经纯中药治愈终身不复发。
这病通常诊断为慢性结肠炎,西医的病名叫克罗恩病,病理学的命名叫肠道易激综合症。
肠道易激综合症属于遗传缺陷引起的一种经常性的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
具体表现就是经常吃了饭以后肚子痛,痛起来就想上厕所拉稀大便.这是人体的一种遗传缺陷,世界西医终身不能根治,随时发病随时治疗随时好转,然后又是随时发病随时治疗随时好转折磨一辈子。
肠道易激综合症的具体病因就是患者先天就带来一种特殊体质,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生理学谈起。
人一来到世上,就具备抵抗自然界的各种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利因素的本能,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免疫力。
但是大家不知道免疫力有两大免疫大系统。
第一种就是细胞免疫,也叫特异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的生理物质就是大家知道的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它们是针对现实存在的某种病原菌或病毒的感染性病原,调动淋巴系统释放对应抗体以消灭感染病原物。
体内丙种球蛋白浓度正常的人,就很少有感冒、发炎、长疮化脓的机会。
丙种球蛋白浓度通常只有正常或偏低两种情形。
第二免疫系统就是人体应激系统,又叫体液免疫功能。
也是由淋巴系统释放的受高级中枢支配的一种抗体即应激反映物质。
应激反映物质的功能,也是为了保护和对抗来自外界的饮食物、微生物、化学、气味、光线、辐射、昆虫鸟兽等作用于人体时会发生不利影响的一切因素。
而体液免疫功能与细胞免疫比较一般只有正常或过高两种情形。
体液免疫正常的一般就很少过敏,体液免疫偏高的随时对很多物质产生过敏。
这种过高的免疫反应对人体危害极大,常常会严重损伤人体生命器官如脑组织、心脏、肝脏、肾脏、血液、关节、皮肤等。
其后果具有致死性、永久残废、终身带病几种不同的归宿。
体液免疫偏高引起的免疫应激损害,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尿毒症、肾性贫血;系统性类风湿心脏、肾脏病和类风湿关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病肾衰竭、狼疮肝硬化和皮肤型红斑狼疮;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免疫性溶血;过敏性紫癜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尿毒症,这几类都具有致死性、永久残废、终身带病。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

中医名家治肠易激医案(最新版)目录1.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和症状2.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3.名家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案例4.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防治方法正文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该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尚未找到明确的病因,治疗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然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多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和湿热内蕴等。
因此,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在实际治疗中,许多中医名家运用中医药和针灸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例如,有一位中医名家在治疗一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时,采用了以下医案:患者,男,45 岁,病程 3 年,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每日 3-4 次,伴有腹胀、纳差。
经中医诊断为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
名医选用柴胡、白术、枳壳、陈皮等草药组方,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腹痛、腹胀减轻,排便正常。
后续随访半年,症状未见复发。
除了个体化的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和调护同样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导致的肝郁气滞。
同时,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养护脾胃。
此外,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总之,中医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名家医案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胃肠激素、胃肠反射、情绪等等方面有关。
临床以腹泻或便秘、腹痛为特点,属难治的疾病。
中药对其有较好的作用,疗效的好坏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治法和方药。
例如,止泻药有多种,但性味功效差异很大,治疗腹泻并不是随意堆砌止泻药。
应选出最恰当的药物使用,应对同类药再作进一步的划分。
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几种治法和药物的分类。
1.理气法
肠易激综合症常常表现出肝气郁结、脏腑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气滞不通的现象,理气法对其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各证型的肠易激综合症均可使用理气药。
理气药可细分为:
⑴疏肝理气,这是最主要的治法。
药物有郁金、香附、元胡、川楝、姜黄等。
肝郁不疏、肝木克土在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中很常见,处方中加入这类药可调整脏腑平衡,缓解紧张情绪,使疗效提高。
⑵健脾理气,药物有木香、陈皮、佛手、砂仁等。
这些药能行气消滞、健脾开胃,是处方中常用的药。
⑶理气止痛。
有这种功效的药较多,前两类药中有一些
也有这方面作用。
常用药有木香、台乌药、香附、佛手、川楝、元胡、姜黄。
每一个理气药都有多种功能,在临证时应选最适合病人的药物。
另外,理气药有寒热之分,选药时也应注意。
2.清热解毒法
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常用治法,对肠易激综合症属热证的病人适用。
常用中药有: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黄芩、连翘、荆芥、白花蛇舌草、葛根、马齿苋、穿心莲等等。
每剂药可选1~3种,不宜太多,用量也不宜过大。
白头翁、秦皮、黄连大剂量使用会出现毒副作用,应该注意。
3.止泻法
主要针对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
能直接止泻的中药很多,应辨明证型,不可混用。
按药性可细分为:
⑴清热解毒止泻,药物如葛根、马齿苋。
用于热毒泄泻患者。
⑵健脾止泻,药物有淮山、莲子、芡实、薏苡仁。
适用于有明显脾虚之象的患者。
⑶涩肠止泻,药物有五味子、诃子、乌梅、金樱子、赤石脂、五倍子、石榴皮。
多为酸味药,各种证型的腹泻均可使用。
根据腹泻次数,每剂药可选1~3味。
⑷温中止泻,药物有肉豆蔻、补骨脂。
主要用于虚寒型腹泻,不可用于热象明显者。
这些治则和药物在临床上须正
确选用,运用错误会影响止泻效果。
4.通便法
主要用于以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
通便的目的可分峻下和缓下。
如燥屎内结数日,腹满腹实较甚者可在短期内使用峻下,泻下积滞。
但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便秘多用缓下,以调理脏腑为主。
通便药可细分为:
⑴清热通便,药物有大黄、芒硝、番泻叶、紫草、生地,用于燥、热明显者。
缓下每次可选1~2味,剂量不宜过大。
便秘甚而热象重需峻下者可用大黄5~10克后下,或加芒硝、番泻叶;较缓者大黄可用5~8克而不后下。
生地、紫草属清热润下药,泻下作用较弱,可酌情使用。
⑵润肠通便,药物有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草决明。
这些药物较平和,可用于各证型的便秘。
⑶温肾通便,药物有肉苁蓉、锁阳。
用于脾肾阳虚的便秘患者,亦可用于寒实型便秘。
这类药物性温热,不宜用于热象明显者。
⑷下气通便,药物有莱菔子、苏子、枳实。
这类药使用范围较广,可配入各种处方中使用。
5.补益法
该病病程中常可见有虚损之象,以脾虚最多见。
补益法中亦以补脾胃为主。
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这几种药对大便的软硬有一定影响,腹泻或便秘者需配伍使
用。
另外,补气、补血、补肾之阴阳也常用于治疗该病,相应的药物已为人们熟悉,不再赘述。
6.升提法
主要用于气虚下陷、久泻不止者。
常用药物有黄芪、升麻、柴胡。
大便干结者不宜使用。
7.抗过敏法
抗过敏是西医的词汇,该法对肠易激综合症有特殊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有些与过敏有关,加入一些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可改变过敏体质,促进症状的消除。
常用药物有乌梅、五味子、诃子,再加上黄芪、防风、白术、荆芥为抗过敏方。
抗过敏药多为酸收之品,大便干燥者如需使用应配以通便药同用。
以上是肠易激综合症的常用治法,临床立法处方时究竟用哪种治法应视病情而定。
最常用的治法组合有:(1)腹泻者: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止泻+止痛+抗过敏,可酌加补益,酌加升提,酌加止血。
(2)便秘者: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便+止痛+抗过敏,酌加止血,酌加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