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及赏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
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使楚的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
其思维的敏捷,论辩的严密逻辑性以及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气量风度,均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

古今异义词
• 楚王闻之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 谓左右曰 (古义:近侍 今义:左边和右边)
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一词多义
为其来也
于
为 何为者也
做
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变成
之
齐之习辞者也 楚之水土 物外之趣 楚王闻之 吾欲辱之
一人之辩,重于 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 百万之师。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朗读课文
• 朗读课文,画出生字。 • 用斜线标出需要停顿的地方。 • 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情感的处理。
重点实词
齐习辞者也:熟练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王曰,何坐?:犯罪 酒酣: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yì)王:到(尊长那
5.你认为楚王和臣下的谋划,主要是针对晏子 的还是齐国的?
答:楚王的初衷是针对晏子的,但晏子作为齐国 的使者,侮辱晏子,也就是侮辱了齐国。而且, 楚国的谋划,“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矛头 直指整个“齐人”,这明显的就是针对齐国的 了。
问题讨论
6.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楚国君臣却想法侮辱 他,你认为根本原因在哪里?
问题讨论
1.归纳两小节的内容: 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 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
2.中心: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 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 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 交家的风度。
问题讨论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答:晏子是“齐之习辞者也”。 4.楚国君臣想出来了什么计谋? 答:诬齐人为盗。
里去);拜见 叶徒相似:只 寡人反取病焉:辱
; 护师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晏子使楚》。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的形象和思想。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晏子的智慧与勇敢。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勇于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晏子使楚》的朗读与背诵。
(2)晏子的形象分析和思想理解。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晏子在与楚国国王的对话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敢。
(2)如何正确地朗读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介绍晏子的背景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晏子的形象和思想。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找出晏子智慧与勇敢的具体表现。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详细分析晏子在与楚国国王的对话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敢。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晏子的情感。
(2)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后作业:(1)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长期效果:(1)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语文素养提升,包括朗读、表达、写作等方面。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和道理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和道理《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晏子出使到楚国。
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
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
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
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还是来到了楚国。
楚人无话可对,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说:怎么,你们国就没有人了吗。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讽刺他,就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
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您就不知道了。
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要是对方是个上等国家,就派一个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对方是个下等的国家,就派一个碌碌无能的人去。
因为我是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们楚国来。
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对楚王的话语进行了一一辩驳,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
通过这则故事让很多人明白,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也可以提醒很多人,对人贸然无礼只能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全文语言精炼,却写得生动传神,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
晏子形象在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艺术画廊中,也是独具特点,闪烁着耀眼光华的晏子的炉火纯青的外交艺术和高超绝妙的讲话艺术,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至今仍值得人们研究和借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多篇)《晏子使楚》教案四篇

《晏子使楚》教案四篇《晏子使楚》教案篇1一、情感激励(板书课题)同学们,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但柳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柳子”啊?你发现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是的,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齐读课题。
指题目,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源头小学的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呢?(让学生明白,当记者需要:耳灵──能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1、指名说:你喜欢怎样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做到:⑴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初步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2、适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却没占到任何便宜的故事。
第一次在楚国的城门外,楚王想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见到楚王后,楚王却说齐国没有人,第三次在酒席上,楚王故意说齐国人品质不好。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1、得知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就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楚王是怎么做的?晏子又是怎么反驳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到后马上举手。
读后问:晏子的话是什么意思?2、出示黑板: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___。
齐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晏子使楚》复习

《晏子使楚》复习导引--------《晏子春秋》原文、译文对照翻译1、晏子将使..楚。
解释:将:将要使:出使翻译: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2、楚王闻之...(3),何以..也?”..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2)习辞解释:闻:听说之:代词,代晏子将使楚的消息之(2):的习:熟练辞:言辞……者:……的人今:现在方:将要欲:想要之(3):代词,代晏婴何以:以何以:用也:呢翻译: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3、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解释:对:回答为:在这里相当于“于”。
其:代词,代晏婴。
缚:捆绑翻译: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4、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解释:为:做坐:犯罪盗:偷窃翻译: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5、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解释:赐:赏赐,请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翻译: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6、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解释:曷:同“何”,什么。
固:本来。
善:善于翻译: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7、晏子避席..(1)橘,生于淮北则为.(2)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对曰:“婴闻之.,橘生(于)淮南则为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解释: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之:代词,这样的事,指下文“橘生淮南则为橘……其实味不同”则:连词,就为(1):是为(2):变成,变为徒:只其:它们的实:果实所以……者,……的原因然:指示代词,这样异:不同翻译: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初中语文 文言文《晏子使楚》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晏子使楚》原文和译文原文: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
语文教案:《晏子使楚》

语文教案:《晏子使楚》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晏子使楚》。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晏子的外交智慧和品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崇高品德,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晏子使楚》。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晏子的外交智慧和品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2)晏子外交智慧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晏子的生平事迹和外交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和品德。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
(2)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晏子使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相关注释和工具书。
3. 图片、音乐等教学辅助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vk67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