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
《晏子使楚》的教案14篇

《晏子使楚》的教案《晏子使楚》的教案1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
2、学会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哇”,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能读懂有关词语的意思。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简介人物和时代背景。
二、课内自学1、要求: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主要写了什么事?自学生字词。
三、按自学要求依次检查自学效果。
1、主要写了什么事?2、多音字正音:大3、字形、笔顺:敝、臣、尊四、指名分段读课文五、学习1—3小节1、议议读读,深入理解。
(1)晏子刚到楚国,楚王用什么办法侮辱晏子?(让学生找到有关课文回答: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想让晏子从这个洞庭湖里钻进去,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3)为什么晏子说了这番话后,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晏子用的是什么方法?(4)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作业本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晏子怎样挫败了楚王的第一次侮辱?二、学习第4自然段1、自读课文,划出晏子所说的话。
2、读晏子的话,想一想含着的意思。
(1)“这是什么话?……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2)“敝国有个规矩,……就派到这儿来了。
”给这两句话配上话外音,讲讲他们心底的意思。
3、同桌对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注意人物的神态与语气;指导名学生角色表演读。
4、练习小结:第二次楚王取笑晏子(),没想到反倒被晏子取笑楚国是(),晏子又一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善辩的口才,反击了楚王。
晏子使楚的教案(7篇)

晏子使楚的教案(7篇)《晏子使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3.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教学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质疑,讨论释疑”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质疑,讨论释疑”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2)分段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最新晏子使楚试讲教案 晏子使楚的教案(模板8篇)

最新晏子使楚试讲教案晏子使楚的教案(模板8篇)Pdf下载Word下载下载Pdf文档最新晏子使楚试讲教案晏子使楚的教案(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晏子使楚试讲教案篇一1.知识与能力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过程与方法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1.重点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难点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3.教学突破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
网上与晏子有关的资料,投影仪和投影片。
第一课时一、学生初步阅读课文1、明确本课时内容。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2、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推测文句的意思。
(2)对照课文注释,重新阅读,边读边用笔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读讲课文1、领读课文。
(教师领读前提醒学生注意: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自己指出自己经过多遍朗读仍不能搞懂的问题。
3、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具书的注解运用于课文中,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投影显示)(1)楚王闻之(2)齐之习辞者也(3)吾欲辱之(4)婴闻之(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4、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尝试利用工具书并借助注释,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
教师提示:特别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王曰,何坐2)吏二缚一人诣王3)圣人非所与熙也4)寡人反取病焉三、设疑·探究(投影显示)1.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2.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学生充分交流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

《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晏子使楚》的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掌握晏子的外交策略和智慧;(3)了解晏子的历史背景和楚国的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晏子的智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晏子使楚》;(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掌握晏子的外交策略和智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晏子外交策略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晏子的历史背景和楚国的文化特点;(2)激发学生对《晏子使楚》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晏子使楚》,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提问,解决生僻词语的理解问题。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每组选择几个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展示和解释。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晏子使楚的场景;(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晏子的智慧解决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晏子使楚》的主要内容和晏子的外交策略;(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晏子的智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晏子使楚》;3. 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晏子的智慧进行解决,并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晏子使楚》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晏子的外交智慧。
晏子使楚的教案最新10篇

晏子使楚的教案最新10篇《晏子使楚》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一qi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简介晏子。
使什么意思?2、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二、按要求自学课文1、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
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2、自学生字,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2、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3、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4、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四、学习1、2、3自然段1、读课文,思考:⑴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⑴ 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⑴ 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2、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3、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4、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五、做作业本上1、2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晏子使楚》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晏子使楚》教案设计(精选13篇)《晏子使楚》教案设计篇1一导课1作者说自己是晏子,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给同学们讲自己出使楚国的事情,看谁最聪明?表现最好?板题《晏子使楚》。
2分析“使”的意思(1)使是什么意思?出使,派遣去。
(2)什么人可以出使别的国家?(3)出使的时候代表了什么?(4)为什么要出使?3(1)如果我到你们家去做客,你高兴吗?(2)你会怎样招待我?如果我到你家去,那可是你的荣幸!(3)二楚王却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干什么?板“趁机”“ 侮辱”(4)过了几次招?他侮辱了我几次?(5)结果怎样?板“尊重”4穿越时光隧道,穿越到70页,看我那天的表现吧!二授新〈一〉第一次楚王怎样侮辱我的?默读第二段。
1请生概括2师譬喻:如果你现在要进教室了,我把门一关,让你从墙上开的一个小洞里钻进来,你的心情如何?此刻我跟你们一样生气。
楚王的做法体现了什么?侮辱不尊重3我用什么话来反击?请生有感情读。
4他这句话说白了是什么意思?(如果楚国是狗国,我就从这个狗洞里钻进去。
)5结果怎样?尊重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迎接6处王此时的心情从哪个词语反映出来的?(只好吩咐)7这件事反映出晏子的什么?板聪明才智8表演过渡语楚王并不甘心,又挑起第二次侮辱〈二〉分角色读:划神态词、动作词1 “冷笑”是什么态度?2听到这话晏子的神情怎样?“严肃”说明什么?3晏子说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夸张)是什么句式?(排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4“既然你........你来呢?”哪个词说明楚王的态度?(打发)我们一般都会打发什么人?这又体现了什么?(侮辱)5:晏子是怎样反击的?读他说的话.6他为什么要故意笑?(嘲笑)7楚王为什么只好陪着笑?8结果?(赢得尊重)9再次反映了什么?(聪明才智、口才好、思维敏捷、爱国)〈三〉楚王仍不甘心,又可以安排酒席来侮辱晏子,(表演读)1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就有五是压着齐国的盗贼从他们面前走过,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这说明了什么?2从楚王的表情看他的心情。
《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设计

《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晏子使楚》的故事情节,分析晏子的人物形象。
掌握文章中的成语和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勇于表达的品质。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晏子使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文章中的成语和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分析晏子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智慧与谋略。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晏子使楚》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晏子和楚国的历史背景。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晏子使楚的原因和过程。
4.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语言、行为、神态等方面分析晏子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举例说明晏子的聪明才智。
5.学习成语和重点词语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等人物,再现故事情节。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主旨。
引导学生从晏子使楚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8.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沟通、善于表达。
9.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晏子的读后感。
布置一道关于《晏子使楚》的文言文阅读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主旨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课后作业中,布置了关于晏子的读后感和文言文阅读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

《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晏子使楚》的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
(2)学习晏子聪明、机智、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晏子使楚》的阅读与理解。
(2)晏子的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晏子外交策略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晏子使楚的案例为依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 教材:准备《晏子使楚》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
3.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晏子的相关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晏子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使楚”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学习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分析晏子的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
4. 案例分析:(1)以晏子使楚的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晏子的聪明、机智、勇敢品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寻找其他历史人物的国际交往案例,如郑和下西洋、诸葛亮草船借箭等,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晏子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案例时间:2月23日地点:本校远教室主讲人: 陈启刚教学主题:第11课、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侮辱、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2、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策略与手段:朗读体悟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去理解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简单推理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介绍背景,推出晏子。
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很多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今天老师将向你们介绍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2、引导理解“子”。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4、“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激发学生兴趣,读文:晏子作为外交使节出使楚国,理应受到尊重,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楚王又是怎样一次次地侮辱晏子的呢?2、学生展示读文。
注意:(1)引导学生正音,识记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楚王是怎样一次次地侮辱晏子的,画出有关语句?3、师生交流:①楚王是怎样一次次地侮辱晏子的?结果怎样?②引导学生理解“不敢不”。
③句式变换练习: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引导小结:楚王前后会有如此之大的态度转变,不得不尊重晏子,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晏子有出众的()。
三、研读第一个故事。
1、学生仔细读课文,思考:面对楚王的挑畔,晏子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语句。
2、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3、深入读故事,注意晏子的动作、表情。
思考:晏子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小结:是呀,晏子正是以他的睿智和不卑不亢的精神气节,不但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而且还讽刺了楚王。
让楚王未见其人,先受其一次迎头痛。
你看晏子是多么会说话呀,那么接来的情况,他又是怎样一一化解的呢?四、拓展、作业:1、同学之间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2、继续读文,晏子是怎样面对楚王的挑畔的?板书设计11、晏子使楚楚王晏子(侮辱) (反击) 结果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能言善辩、不卑不亢11《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企石镇东山小学授者:黄柱福通讯员:姚礼光【设计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1课《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从人物的语言中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和性格特点,理解人物的爱国情怀。
难点是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接着进行部分细化分析,再进行课文结构首尾呼应的点拨,最后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品读全文,升华感情。
【教学目标】1、学习楚王与晏子间的第二、三次较量的事例,体会晏子说话的技巧。
2、抓住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爱国情怀。
3、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1、学习楚王与晏子间的第二、三次较量的事例、体会晏子说话的技巧。
2、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结构,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复习导入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事件组成?(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结果楚王没有成功侮辱到晏子,晏子获胜了。
难道楚王就此罢休吗?不会的。
接着他又想出了两件事例,想侮辱晏子和齐国,晏子是否败下阵来了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接下来的两次较量。
(设计意图:这是导入课堂的环节,我抓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利用谈话激趣,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回归课堂。
每节课只有40分钟,激趣入课,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是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这个激趣属于有效学习。
)二、体会侮辱的原因和结果(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的句子。
(二)课件演示想侮辱宴子原因的句子: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势,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三)课件演示楚王改变对宴子的态度的句子: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设计意图:文章利用楚王对待宴子的前后两种不同态度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这个环节设计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四)指导朗读。
(五)晏子最后得到楚王的尊重是楚王自己改变了态度吗?(晏子依靠自己的机智善辩、不畏强权、不卑不亢的表现,获得了楚王的尊重)三、交代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复习宴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总结学习方法1、请学生复述第一次较量的过程。
2、感受晏子语言的巧妙、体现人物的特点。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不卑不亢、将计就计)3、小结过渡: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地挫败了楚王的侮辱计划,取得胜利,接着我们来学习晏子如何挫败楚王的第二次侮辱。
(二)学习晏子与楚王的第二次较量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楚王想侮辱晏子,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
经过:晏子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小舟,按照楚王的逻辑说下来。
结果:有力地贬损了楚国,赢得这回较量的胜利。
2、画出描写晏子言语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课件出示重点句:“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聪明过人,不畏强权。
)⑵指导朗读。
⑶找出其他语句,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
如:“这是什么话?……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齐国没有人呢?”⑷提问:晏子的这次回答的话,你觉得妙不妙?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谈到:晏子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舟,按照楚王的逻辑说下来,结果却是有力地贬损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⑸小结过渡:在第二次较量中,楚王没有从晏子身上捞动任何好处,反而被晏子给取笑,他环恨在心特意安排了第三次事件,想一雪前耻,他的计谋能成功吗?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次较量。
(三)学习宴子与楚王的第三次较量让学生用学习前两次宴子与楚王较量的方法自学宴子与楚王的第三次较量1、出示自学提纲:(幻灯片演示)(1)默读课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晏子的语言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汇报:(1)指名回答提纲1题:起因:楚王利用安排的囚犯借口齐国人在楚国干坏事,侮辱晏子和楚国。
经过:晏子利用推理逻辑,把柑橘变成枳推理出齐国人在楚国干坏事的原因,回敬了楚王,使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结果:楚王向晏子赔礼,晏子在第三次较量中又取得胜利。
(2)课件出示重点句:“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体会晏子的机智善辩、不畏强权、热爱祖国)(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迁移学法,将学习的行为和主体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
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指导朗读。
4、提问:你认为这次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谈到: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了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使好人变成盗贼,让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5、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⑴提问学生:“不敢不”是什么语气?(双重否定表示肯定)⑵出示句型进行比较: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
(让学生比较句型,明白双重否定句的语气要比肯定句强烈,表达效果要好。
)6、总结本文结构,了解首尾照应的写法。
文章一开头交代楚王想侮辱晏子是起因,然后介绍了楚王与晏子的三次较量,谁胜谁负,这是文章的经过,最后文章结尾也说明了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这也是经过三次较量的结果。
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平时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用上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结构,感悟文章写法,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只有一点一滴地做,学生才会像滚雪球似的有所收获。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日积月累,学生就从读文中悄悄地学会写文了。
)四、回顾与拓展1、想一想:如果你是宴子,你会怎样跟楚王辩驳呢?2、想象说话:假如你见到晏子,你会跟他说些什么?3、课文中的晏子与楚王,你喜欢谁?说一说,为什么?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更能体现语言文字回归语文课堂的特色。
)五、朗读全文、感情升华播放伴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全文。
六、作业布置将《晏子使楚》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家人听。
七、板书设计11、晏子使楚晏子楚王访狗国钻狗洞大开城门下等人访下等国陪着笑坏风气产坏人赔不是机智善辩不畏强权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