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教学过程:第一课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
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针对学生的朗读曾相识何处来?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2.且品且看游一回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拘一格评一句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这篇文章是南朝(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梁朝的吴均写的。
距今天已经一千五百多年,这么长时间流行,证明它就是个经典,那么它经典在什么地方呢?老师概括如下两句话——模山范水的杰作。
“模山范水”是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就是用文字或者绘画描绘自然的山水,叫模范山水。
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人是劳动模范。
模山范水,因为这篇文章是个写景的文章,我们就叫它模山范水,是写景文章的杰作,不是一般的文章。
骈四俪六的美文。
骈四俪六也是成语,大家肯定没见过。
我们这堂课专门研究它,四和六就是文章的句子都是四言或六言的。
骈和俪就是文章都是一对儿一对儿地出现句子,请大家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模山范水的杰作,骈四俪六的美文。
晓东点评:开篇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特点是“简”。
“简”是开门见山,是单刀直入,没有丝毫赘语。
开始的文字简洁只为后来的浓墨重彩。
再一个特点是“奇”。
“奇”在赵老师把《与朱元思书》的精华提炼成两个成语——模山范水,骈四俪六。
然后以此立骨,撑起全篇,此等提炼的功夫,实在让人叹服。
师:这篇教材选自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你们现在是五年级,所以学它是有点难度,大家昨天已经做了预习,现在我检查一下预习结果,拿起教材一起来朗读课文,大点声,《与朱元思书》吴均,读——学生齐读课文师打断学生:有同学刚才没读准,“水皆缥碧”的“缥”应该读第三声,“缥”是绞丝旁,是一种绸缎。
缥碧合起来就是青绿色,“水皆缥碧”,连读三遍。
学生接着齐读课文师:又有问题,最后“有时见日”的“见”,应该读成“现”,表现的“现”,这叫通假字。
“有时见日”什么意思?应该是有时候出现日光,而不是有时候看见日光。
请在书上做批注,“见”是通假字,通现在的“现”,其它都还好。
读,我们基本过关了,现在看看下一步,解释词语,分析章法。
这是我们一定要进行的,请看黑板,既然大家有预习,我就提问。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5816字一、情景导入,怡情激趣(课前播放优美的山水风光画面,配乐《寂静的山林》)师: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在兴致勃勃地欣赏风光,我猜想你们一定挺喜欢旅游吧?(生微笑点头)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旅游观光。
因为大自然的山水鬼斧神工,钟灵毓秀,它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色,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景;有“造化XXX”之雄奇,更有“清泉石上流”之幽雅,谁不愿亲近它呢?今天,就让我们共读美文,随古人XXX来一次山水之旅。
(屏显课题、作者)师:对XXX有点陌生吧?赶快看看注解1。
生:XXX,XXX,南朝梁文学家。
师:有这样一首诗,“山际见来烟……”生:(自然顺接朗诵)“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师:这首《山中杂诗》就是XXX的作品。
他的诗文大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人称“XXX”。
(指一生)你能为我们读一下课题,并解释它的意思吗?生:给XXX的信。
师:对了,“与”是给的意思,“书”就是书信。
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也指书信。
二、XXX诵读,体味文美(一)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师:我们通常给朋友写信,大多是写生活研究近况吧?(生点头称是)古人XXX会给朋友写什么呢?咱们还是先“读”为快。
不过,要注意结合注解读确字音,读通文意,并把不懂的地方勾划一下。
自由大声地读起来!(屏显: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生大声朗读,师巡视)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遇到问题没有?生1:“游鱼细石”的“细”是什么意义?生(脱口而出):细小。
师:对了,这个“细”可不是指的粗细,而是指微小。
生2:“风烟俱净”的“净”是不是干净的意思呢?生3:这里应该指风停了,烟雾都散净了。
“净”是一个动词,消失。
师: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看看后文,哪两个词也是同样的用法?生4:“XXX”,这两个词是高和远的意义,注解里有“作动词用”。
师:你读得真细致!你们也可把本人认为要留意的词给同学们作个友谊提示呀!生5:我提示同学们留意,“任意东西”中的“东西”应该是“向东向西”的意义。
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
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
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
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
有一条江流由南向北流经杭州,他就是古代非常出名的:富春江。
今天,让我们随着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著名文学家吴均的脚步,一起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我对自己的口语表现能力比较自信,所以很少设计华美的课堂导入词。
我以为,有了足够的口语表现力,即使是平常的句子也能读出韵味来。
在这段简短的话中,富春江与学生熟悉的“人间天堂”杭州建立了联系,并指出富春江在古代就很出名,一并简单交待了作者情况。
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形成了。
忘情地朗读我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学生听的时候注意语音、节奏和语调,并告诉他们:听完之后要学读。
我范读完第一段,就停下来,请南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
我表扬他们:读得不错。
范读完第二段,我停下来,请被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
我的评价是:要提高音量。
音量不够,读不出效果来。
第三段分成两节,南两排和北两排各学读一个小节。
北两排的印量放大了一点,效果好多了。
其间订正了一个字的读音:转,读四声。
我说:“下面请同学们练练朗读,北两排练读一、二段,南两排练读第三段。
”因为南两排读得好,所以安排他们读更需要声色的第三段。
过了两分钟,我起个头,学生们齐声朗读课文。
北两排读得出乎意料的好。
我把两部分同学的朗读都作了肯定,并指出:“鸢飞”以下四个分句不要读得那么大声,声音要放轻一点。
我示范了一下,再请学生读。
效果好了。
合作翻译师:请同学们同桌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口译全文。
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一会儿我们来集体解决。
学生出声翻译课文,我巡视。
走过于老师身旁,她悄悄跟我说:“你的朗读,真有中年男人的魅力!”走过李老师面前,她对我伸出了大拇指。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2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环节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随南朝文学家吴军一起走进富春江,去感受那里的吉山异水,体会作者的高雅情趣。
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逐步推进。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的层次是怎样的?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山水的独绝体现在哪里?作者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方法,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环节二:介绍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环节三:揭示课题《与朱元思书》这个课题,与……书是给……一封信的意思。
题目讲的是写给朱元思的一份书信,一般认为课文并非是吴均给朱元思信的全文。
仅是作者描绘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部分语段。
但这段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文字,却成为一篇独立的小品文,传诵至今。
环节四:积累语言请同学们读准以下红色字体的读音。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朗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停顿。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骈的本意是两匹马并驾。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读四字句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环节五:讲解课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的层次是怎样的?文章共三段,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是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三段分别围绕异水和奇山展开具体了解。
这三段内容采用总起和分述的写法,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
那么作者具体写了富春江山水,哪些景物,山水的独绝体现在哪里?我们先看第一段的内容。
第一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风烟聚尽,天山共色,说的是此时的富春江,没有一丝风,烟气也完全消散了。
天空和群山看起来像是一样的颜色。
共色指同样的颜色,天与山自然不是一个颜色。
这里指的是空气宁静,给人一种清澈透明、浑然一体的感觉。
俱和共字也让我们感受到良辰美景带给作者的喜悦。
此情此景,作者忍不住要乘船畅游一般。
第二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2019年10月10日,星期四,上午九点,八年级1班语文课开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
请大家打开课本,跟我一起读一遍课文。
全班齐读了一遍课文。
老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谁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张同学:这篇文章是朱元璋写给他的弟弟朱元思的一封家书,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好官、好人。
老师:很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家对他了解吗?李同学: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将军。
老师:非常好。
我们来看一下这封家书的内容。
第一段中,朱元璋列举了“做人最不可做的几件事情”,你们都看到了吧?全班:看到了。
老师:那请问,朱元璋认为做人最不可做的几件事情是什么?王同学:他说不能假惺惺、不能胡言乱语、不能不讲信用、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不知进退。
老师:非常棒。
这些内容是朱元璋对做人的要求,大家有什么感想?刘同学:我觉得朱元璋讲得很对,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要时刻牢记。
老师:好。
那么请大家看第二段的开头,朱元璋说:“当知难固若金汤,易如反掌,亲疏有别。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张同学:意思是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该做什么,有些事情可能很难,但是我们要坚定、决绝地去面对,有些事情可能很容易,但是我们也要认真对待。
而且在处理事情时,亲疏有别,要看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老师:非常好。
对于这段话,我再给大家解释一下。
所谓难如固若金汤,是指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不移、顽强拼搏;而所谓易如反掌,是指面对一些容易的事情,我们也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
另外,朱元璋还强调处理事情要亲疏有别,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权责和处置方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因人而异。
随后,老师又与学生们讨论了第三段到第六段的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家书中的思想和精神。
最后,老师提醒大家要时刻铭记朱元璋的家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取得成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上课铃声响起,学生起立,生:老师好!师点头示意:同学们好,请坐。
师:(师播放幻灯片)人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其实,富春江的景色也毫不逊色呢。
旅途中的吴均只用寥寥100多字就将这片山光水色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吴均,走近富春江的山山水水。
师:富春江的景色美不美?生齐回答:美!师出示学生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生默读。
师:昨天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今天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预习检测)每组的4号依次回答。
一人回答不出,师:这一组的3号帮助他。
一生回答:与朱元思书的意思是“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师:回答正确!继续,下一个!师:读kuì吗?生答:读kuì,窥谷。
师点头:嗯。
4号全部回答完毕。
师赞许的说:非常好。
师: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也不可倒一字。
”现在,就让老师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
(出示幻灯片)现在来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读。
每个小组展示其中的一段,展示自己组的风采就行了。
(有好几个小组举起了手)哪个小组?好这个组。
一组六人齐齐站起:我们小组展示的是第三段: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另一组四人站起:我们小组展示的是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哪一组再来展示?一组站起:我们小组展示的是第二段。
齐读: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嗯,不错。
副班长,请你点评一下,三个小组,哪个小组读得更好?副班长:三个小组中,杨嘉宜分工明确读得很整齐。
杨慧敏组声音很洪亮,第四小组略微欠缺一些。
师:哦,你是说两个小组读得好一些,第四组欠缺一点,大家赞同吗?生齐答:同意。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及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及反思1.切实掌握文言根本知识,夯实文言根底。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展品读赏析。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风光雄奇秀丽。
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
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根本知识的疏通。
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这篇课文大局部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
”还有“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
如“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应重读“箭”和“奔”。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展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5816字一、情景导入,怡情激趣(课前播放优美的山水风光画面,配乐《寂静的山林》)师: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在兴致勃勃地欣赏风光,我猜想你们一定挺喜欢旅游吧(生微笑点头)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旅游观光。
因为大自然的山水鬼斧神工,钟灵毓秀,它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色,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景;有“造化钟神秀”之雄奇,更有“清泉石上流”之幽雅,谁不愿亲近它呢今天,就让我们共读美文,随古人吴均来一次山水之旅。
(屏显课题、作者)师:对吴均有点陌生吧赶快看看注解1。
生: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师:有这样一首诗,“山际见来烟……”生:(自然顺接朗诵)“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师:这首《山中杂诗》就是吴均的作品。
他的诗文大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人称“吴均体”。
(指一生)你能为我们读一下课题,并解释它的意思吗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对了,“与”是给的意思,“书”就是书信。
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也指书信。
二、涵咏诵读,体味文美(一)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师:我们通常给朋友写信,大多是写生活学习近况吧(生点头称是)古人吴均会给朋友写什么呢咱们还是先“读”为快。
不过,要注意结合注解读确字音,读通文意,并把不懂的地方勾划一下。
自由大声地读起来!(屏显: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生大声朗读,师巡视)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遇到问题没有生1:“游鱼细石”的“细”是什么意思生(脱口而出):细小。
师:对了,这个“细”可不是指的粗细,而是指微小。
生2:“风烟俱净”的“净”是不是干净的意思呢生3:这里应该指风停了,烟雾都散净了。
“净”是一个动词,消散。
师: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看看后文,哪两个词也是同样的用法生4:“轩邈”,这两个词是高和远的意思,注解里有“作动词用”。
师:你读得真仔细!你们也可把自己认为要注意的词给同学们作个友情提示呀!生5:我提醒同学们注意,“任意东西”中的“东西”应该是“向东向西”的意思。
师:这种用法以前遇到过吗想想《夸父逐日》。
生6:“天倾东南”的“东南”也是“向东南”的意思。
师:你很善于记忆积累。
我也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下独绝”和“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意思不一样。
生7:前一个是“极点,独一无二”的意思,后一个指“停止消失”。
师:成语“巧妙绝伦”的“绝”正是指“独一无二”,“群响毕绝”的“绝”则是后一个意思。
师:你看,我们通过回忆旧知识,联系比较,积累词汇,这可是我学古文的一个锦囊妙招哦,今天送给同学们了!(二)入情入境,读出韵味师:你们读了这封信,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生1:这篇文章很美。
(板书:文美)生2:作者给朋友写信,介绍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板书:景美)师:是啊,难怪有人曾赞叹“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呢。
三分文章七分读,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封美丽的书信。
谁愿意展示自己呢(指名)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并当当评委!(一生朗读全文,屏显课文,配乐《渔舟唱晚》)师:欢迎各位评委点评!生3:他读错了一个字,“急湍甚箭”,tuān,他读成了“端”。
师:你是一个细心的评委。
“端”和“湍”,偏旁可不一样哦。
生4:我觉得他读快了,应该把语速放慢些。
师:嗯,这里的景这样美,朗读时语速可以放慢一些,带着愉悦的感觉,带着欣赏的味道,入情入境地读。
生5:他在读第2段时,语速和语调应有变化,最后一句写水流得很快,应该读得急一点,高昂一点。
师:你可以示范一下吗生5:读“水皆缥碧……猛浪若奔”。
(最后一句读得有气势)师:你不仅评得好,读得更好!师:这篇文章的句式和以往读过的古文有没有区别呀生:四字一句。
有很多对偶句。
师:这些句子读来有一种什么感觉生: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师:所以,我建议你们读的时候学学古人,摇头晃脑,读出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大家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地读起来!读完了,找一个你觉得景致最美的句子!(三)个性朗读,读出自我师:我想送给你们一个展示美的机会!把刚才选择的美句用这样的句式读出来!(屏显句式:这里的真美,你看(听),(原句)。
你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同桌合读、小组合读,看谁读得最美!(生朗读准备)师:好,我们的船正在富春江上任意飘荡,两岸景色美不胜收。
你听,游客们正在纷纷赞叹呢!生:这里的山真美,你看,“夹岸高山……轩邈”。
生:这里的声音真美,你听,“泉水激石……百叫无绝”。
……(学生朗读积极投入,师简洁点评)三、品析揣摩,欣赏景美(一)明结构之妙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不由想起一句诗:“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妙笔向朋友描绘美景的。
文中哪一句话概述了富春江景物特征呢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板书:奇山、异水)师:哦,这八字总领全文,紧接着作者从哪两方面写景(生:山、水)这里先总说再分说,真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啊!(二)赏水之“异”师:富春江的水有什么奇特之处呢生:这里的水很深,很清,因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生:水有时候很净,“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时候很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张开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奇异的江水呢(生思考,提笔写关键词,同桌交流)生:富春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翡翠;富春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细石;富春江的水真急啊,速度竟比奔马还快!师:你的排比句式真美!生:富春江真像一条长长的青白色缎带,在两山之音蜿蜒舞动着。
江水绿绿的,静静的,清清的,各色鱼儿在水里自由穿梭追逐,有时在石缝间捉迷藏,有时又和映在水里的云朵的影子嬉戏呢。
师:啊,你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把这江水描绘得这样美!你真是一位了不得的小作家!师:同学们的描绘和作者一样美,不过作者只用了24个字,更凝练一些。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地方写得最好呢生:我喜欢“水皆缥碧”一句,“缥碧”不仅写出了水的颜色,也巧妙地写出了水深。
师:你善于从字词中发现妙处,这是好方法!生:我最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这里有动景有静景,二者结合富有生机。
师:是啊,鱼之动,使水别有生趣;石之静,衬得鱼娓娓可爱。
动静结合,生机无限啦!其实这一段还有一个地方也用了这种写法,你发现了吗生:前面写水是静态的,后面的水富有动感。
生:我认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得好,作者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雄壮。
师:是啊,急流奔泻胜过飞箭,波涛汹涌势如奔马!你能把这两句话美读一下吗(生富有激情地朗读这一句)师:我也感觉到了江水的壮美,生命的奔放之美!读到这里,你有没有联想到写壮美之水的诗文呢生:《三峡》中有“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师:这是长江水的奔放美。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庐山瀑布的壮阔美。
我也想起了写长白山瀑布的诗句“银河落下千堆雪,瀑布升起万缕烟。
”让我们齐读这一段,感受富春江水的奇异。
(生齐诵第2段)师:我们发现,这一段作者以简练传神的笔法写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激越之美,突出地表现出一个“异”字。
同学们从字词、修辞和写法等方面品析文章的妙处,这是你们自己寻得的锦囊妙招哦!(师生齐诵第2段)(三)赏山之“奇”师:真是“舟行富春江,人在画中游”啊!领略了江水之异,我们再一起去看“山”。
这时候,我们来开展一个小活动,叫做“山林寻美”。
我这个导游给你们提示了几条路径,你可以参考。
大家可以分成四人小组结伴而行,别忘了把找到的美点做个简单的批注。
(学生阅读批注活动)屏显:路径:1、观景(山):作者从哪些方面展现山的奇特(山的美)2、品文:品字词、赏修辞、析写法师:你们在山林中有哪些收获呢生:“夹岸……成峰”,山本来是静止不动的,默默无闻的,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把山写出了动感。
师:你说的是写法美,化静为动。
哪些词写出了动感生:“竞”、“争”、“轩邈”、“直指”这些词写出了一种力量,一种动感。
师:这是一种刚劲的力量美。
生:我从这几句感受到了山的形态美。
我还从“泉水激石……无绝”几句感受到了山上的声音美。
师:哦,这里写了哪些声音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用个词形容一下!生:这里有泉声、鸟叫声、蝉鸣、猿叫,我感觉这种声音挺热闹,很欢快。
生:我觉得这些声音是和谐的,充满了生机。
师:山养育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又给山以勃勃生机。
这里的声音可以称之为——生:乐曲。
天籁!师:从这美妙的天籁中你能感受到山上的什么气氛呢(生凝神思考)生:我觉得山上是热闹的,又是幽静的。
师:(疑惑状)哦这不是矛盾吗生:这里作者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因为寂静,才听得见这些美妙的声音。
我是想起了一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你分析得真好!其实,从这些声音里,我感觉到的不仅是山林的幽静,更有作者内心的纯净啊!生:我发现了修辞美。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韵美。
(男女声对读这个对偶句,体会对称的音乐美)生:我觉得这里的词语很美。
“泠泠”“嘤嘤”两个叠词,读来也很有韵味。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里的“泉水激石”的“激”为什么不用“敲击”的“击”呢师:你读书真爱思考。
咱们可以讨论一下,词典这个军师也可搬出来用!(参与学生讨论)生:我觉得“激”有“激情、激昂”的意思,“敲击”的“击”只是一个动作,用“激”更能表现水撞在石头上很急。
生:我查了词典,“激”有“水遇到障碍物向上涌”的意思,还有“急剧强烈”的意思,“击”只有“撞击敲击”的意思,读到“激”字,更能让我们想像泉水撞在石头上四处飞溅的形态。
师:嗯,很有道理,用“激”也更能让我们想像泠泠作响的美声呢!作者写景,可真是字字珠玑啊!我们读过的诗文中,也有不少像这样妙词传神韵的诗句呢!生:“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香”。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很形象。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是经过反复琢磨推敲了的。
师:我们的积累这样丰富,写作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妙用字词哦。
生:我还要补充,我从最后一句话中读出了山上的光影美。
忽明忽暗,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生朗读这一句,体会明暗交替的光影美)师:我也在这里仔细寻找过美点呢,这是我的收获:(屏显:这里的山,美在山势奇特,高峻雄奇;美在天籁动听,生机勃勃;美在明暗交替,色彩奇异。
这一段文字,美在角度丰富:视听结合,有形有声。
美在动静互衬:写山之势,化静为动,显生命力,写山之声,以动写静,衬清静心。
美在用词传神,美在修辞生动,美在骈散相间,美在有景有情……)师:这真是美点多多,美不胜收啊!让我们用最精彩的诵读来表现这说不尽的美!(生齐背第3段)四、探究交流,领悟情美师:“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吴均在这封信中没有叙写一些生活琐事,转而用美丽的文字描绘美丽的景致,心中一定也有特殊的感情吧请你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