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新课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教学过程:第一课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

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针对学生的朗读曾相识何处来?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2.且品且看游一回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拘一格评一句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这篇文章是南朝(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梁朝的吴均写的。

距今天已经一千五百多年,这么长时间流行,证明它就是个经典,那么它经典在什么地方呢?老师概括如下两句话——模山范水的杰作。

“模山范水”是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就是用文字或者绘画描绘自然的山水,叫模范山水。

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人是劳动模范。

模山范水,因为这篇文章是个写景的文章,我们就叫它模山范水,是写景文章的杰作,不是一般的文章。

骈四俪六的美文。

骈四俪六也是成语,大家肯定没见过。

我们这堂课专门研究它,四和六就是文章的句子都是四言或六言的。

骈和俪就是文章都是一对儿一对儿地出现句子,请大家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模山范水的杰作,骈四俪六的美文。

晓东点评:开篇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特点是“简”。

“简”是开门见山,是单刀直入,没有丝毫赘语。

开始的文字简洁只为后来的浓墨重彩。

再一个特点是“奇”。

“奇”在赵老师把《与朱元思书》的精华提炼成两个成语——模山范水,骈四俪六。

然后以此立骨,撑起全篇,此等提炼的功夫,实在让人叹服。

师:这篇教材选自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你们现在是五年级,所以学它是有点难度,大家昨天已经做了预习,现在我检查一下预习结果,拿起教材一起来朗读课文,大点声,《与朱元思书》吴均,读——学生齐读课文师打断学生:有同学刚才没读准,“水皆缥碧”的“缥”应该读第三声,“缥”是绞丝旁,是一种绸缎。

缥碧合起来就是青绿色,“水皆缥碧”,连读三遍。

学生接着齐读课文师:又有问题,最后“有时见日”的“见”,应该读成“现”,表现的“现”,这叫通假字。

“有时见日”什么意思?应该是有时候出现日光,而不是有时候看见日光。

请在书上做批注,“见”是通假字,通现在的“现”,其它都还好。

读,我们基本过关了,现在看看下一步,解释词语,分析章法。

这是我们一定要进行的,请看黑板,既然大家有预习,我就提问。

《与朱元思书》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生纷纷举手)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

(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

你为什么没有举手?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

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

练习练习吧。

(生上台板书“与朱元思书”“吴均”)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

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

不表现,就没有成功。

今天就是一次成功,当了一次老师,板书课题。

(生欲回去)师:先不要走。

当老师还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应解释为“给”,“与”有“和”的解释,书,有写的意思,但是在这里是名词,应该是“信”的意思。

你连起来解释一下。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师:为什么两个名字?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这是一篇骈体文。

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

)(学生把“缥碧”中的“缥”读成了一声,把“窥谷忘反”的“窥”读成了四声。

有两个学生起来纠正。

)师:缥,我们很容易读错,“缥缈”中应该读一声,而“缥碧”中只能读作三声。

“缥缈”还可以写成“飘渺”,都是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意思,而“缥碧”是青白色的意思。

“窥”只有一个音,就是一声。

他还把一个字读错了,“急湍甚箭”,“湍”应是一声,他读成了二声。

这封信美不美?一封信居然还写得如此美!下面我们一齐,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

注意,刚才纠正的字不要再读错了。

生:(高声齐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

大家应该知道,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

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愉人山水,山水喻人___<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赏美景,愉悦人心2、掌握描写美景的方法3、朗读并背诵全文【语言导入】师:前面一节课,我们完成了翻译全文的任务,本节课我们将要跟随吴均的眼睛,看一看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美景。

犹记得初一所学的一篇科幻小说,刘慈欣写的《带上她的眼睛》。

透过休假领航员的眼睛,身处地心落日六号的“她”得以窥见地球的日月星辰,草原,微风等美景。

现在请各位同学们依据原文,戴上吴均的眼睛赏美景,把课文朗读一遍,感受愉人山水的魅力。

(生朗读)【赏山水之景】活动任务:寻找吴均眼中的山光水色师:同学们,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眼睛也普通,那么,不妨借助作者吴均的眼睛 来看看山水。

并完成相关的问题。

作者在第一段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可见吴均认为他所历经的这一程山水是天下第一等的奇异。

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请你找到相应的句子证明。

如果不是,也请说明你的理由。

【教师板书:山水奇异,天下第一】生:我认为这一程山水是奇特的,理由有:吴均乘船所见的水都是青绿色,江水千丈深且清澈见底。

绿水且干净的水,对眼睛 很友好。

老师常说,眼睛 累了,就看看绿色的风景吧。

师:这主要是从水的哪个角度描写?(水之颜色,水之声音,水之形态,水之光泽,水之质地)生:水的颜色师:你用什么感觉知道这是绿色的水?生:眼睛师:所以从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说作者通过感官里的视觉描写(板书:视觉描写),为读者呈现了江水哪种特点?生:江水颜色青绿又澄澈。

师:眼见为实的“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何共同之处?生:都是描写江水的清澈师:两者有区别吗?生:一个说可以看见江底,一个说可以看见江底的鱼 游动,还有细小的石头,眼睛 没有阻碍。

区别……师:你觉得哪种表述,你会印象深刻?生:第二种师:为什么?生:它有细节,填补了我对江水清澈的想象空间。

师:是啊,直接说江水清澈,我们没法感知具体江水澄清的程度。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5816字一、情景导入,怡情激趣(课前播放优美的山水风光画面,配乐《寂静的山林》)师: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在兴致勃勃地欣赏风光,我猜想你们一定挺喜欢旅游吧?(生微笑点头)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旅游观光。

因为大自然的山水鬼斧神工,钟灵毓秀,它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色,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景;有“造化XXX”之雄奇,更有“清泉石上流”之幽雅,谁不愿亲近它呢?今天,就让我们共读美文,随古人XXX来一次山水之旅。

(屏显课题、作者)师:对XXX有点陌生吧?赶快看看注解1。

生:XXX,XXX,南朝梁文学家。

师:有这样一首诗,“山际见来烟……”生:(自然顺接朗诵)“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师:这首《山中杂诗》就是XXX的作品。

他的诗文大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人称“XXX”。

(指一生)你能为我们读一下课题,并解释它的意思吗?生:给XXX的信。

师:对了,“与”是给的意思,“书”就是书信。

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也指书信。

二、XXX诵读,体味文美(一)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师:我们通常给朋友写信,大多是写生活研究近况吧?(生点头称是)古人XXX会给朋友写什么呢?咱们还是先“读”为快。

不过,要注意结合注解读确字音,读通文意,并把不懂的地方勾划一下。

自由大声地读起来!(屏显: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生大声朗读,师巡视)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遇到问题没有?生1:“游鱼细石”的“细”是什么意义?生(脱口而出):细小。

师:对了,这个“细”可不是指的粗细,而是指微小。

生2:“风烟俱净”的“净”是不是干净的意思呢?生3:这里应该指风停了,烟雾都散净了。

“净”是一个动词,消失。

师: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看看后文,哪两个词也是同样的用法?生4:“XXX”,这两个词是高和远的意义,注解里有“作动词用”。

师:你读得真细致!你们也可把本人认为要留意的词给同学们作个友谊提示呀!生5:我提示同学们留意,“任意东西”中的“东西”应该是“向东向西”的意义。

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

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

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

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

有一条江流由南向北流经杭州,他就是古代非常出名的:富春江。

今天,让我们随着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著名文学家吴均的脚步,一起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我对自己的口语表现能力比较自信,所以很少设计华美的课堂导入词。

我以为,有了足够的口语表现力,即使是平常的句子也能读出韵味来。

在这段简短的话中,富春江与学生熟悉的“人间天堂”杭州建立了联系,并指出富春江在古代就很出名,一并简单交待了作者情况。

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形成了。

忘情地朗读我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学生听的时候注意语音、节奏和语调,并告诉他们:听完之后要学读。

我范读完第一段,就停下来,请南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

我表扬他们:读得不错。

范读完第二段,我停下来,请被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

我的评价是:要提高音量。

音量不够,读不出效果来。

第三段分成两节,南两排和北两排各学读一个小节。

北两排的印量放大了一点,效果好多了。

其间订正了一个字的读音:转,读四声。

我说:“下面请同学们练练朗读,北两排练读一、二段,南两排练读第三段。

”因为南两排读得好,所以安排他们读更需要声色的第三段。

过了两分钟,我起个头,学生们齐声朗读课文。

北两排读得出乎意料的好。

我把两部分同学的朗读都作了肯定,并指出:“鸢飞”以下四个分句不要读得那么大声,声音要放轻一点。

我示范了一下,再请学生读。

效果好了。

合作翻译师:请同学们同桌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口译全文。

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一会儿我们来集体解决。

学生出声翻译课文,我巡视。

走过于老师身旁,她悄悄跟我说:“你的朗读,真有中年男人的魅力!”走过李老师面前,她对我伸出了大拇指。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2019年10月10日,星期四,上午九点,八年级1班语文课开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二课《与朱元思书》。

请大家打开课本,跟我一起读一遍课文。

全班齐读了一遍课文。

老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谁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张同学:这篇文章是朱元璋写给他的弟弟朱元思的一封家书,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好官、好人。

老师:很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家对他了解吗?李同学: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将军。

老师:非常好。

我们来看一下这封家书的内容。

第一段中,朱元璋列举了“做人最不可做的几件事情”,你们都看到了吧?全班:看到了。

老师:那请问,朱元璋认为做人最不可做的几件事情是什么?王同学:他说不能假惺惺、不能胡言乱语、不能不讲信用、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不知进退。

老师:非常棒。

这些内容是朱元璋对做人的要求,大家有什么感想?刘同学:我觉得朱元璋讲得很对,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要时刻牢记。

老师:好。

那么请大家看第二段的开头,朱元璋说:“当知难固若金汤,易如反掌,亲疏有别。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张同学:意思是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该做什么,有些事情可能很难,但是我们要坚定、决绝地去面对,有些事情可能很容易,但是我们也要认真对待。

而且在处理事情时,亲疏有别,要看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老师:非常好。

对于这段话,我再给大家解释一下。

所谓难如固若金汤,是指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不移、顽强拼搏;而所谓易如反掌,是指面对一些容易的事情,我们也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

另外,朱元璋还强调处理事情要亲疏有别,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权责和处置方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因人而异。

随后,老师又与学生们讨论了第三段到第六段的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家书中的思想和精神。

最后,老师提醒大家要时刻铭记朱元璋的家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取得成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上课铃声响起,学生起立,生:老师好!师点头示意:同学们好,请坐。

师:(师播放幻灯片)人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其实,富春江的景色也毫不逊色呢。

旅途中的吴均只用寥寥100多字就将这片山光水色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吴均,走近富春江的山山水水。

师:富春江的景色美不美?生齐回答:美!师出示学生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生默读。

师:昨天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今天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预习检测)每组的4号依次回答。

一人回答不出,师:这一组的3号帮助他。

一生回答:与朱元思书的意思是“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师:回答正确!继续,下一个!师:读kuì吗?生答:读kuì,窥谷。

师点头:嗯。

4号全部回答完毕。

师赞许的说:非常好。

师: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也不可倒一字。

”现在,就让老师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

(出示幻灯片)现在来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读。

每个小组展示其中的一段,展示自己组的风采就行了。

(有好几个小组举起了手)哪个小组?好这个组。

一组六人齐齐站起:我们小组展示的是第三段: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另一组四人站起:我们小组展示的是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哪一组再来展示?一组站起:我们小组展示的是第二段。

齐读: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嗯,不错。

副班长,请你点评一下,三个小组,哪个小组读得更好?副班长:三个小组中,杨嘉宜分工明确读得很整齐。

杨慧敏组声音很洪亮,第四小组略微欠缺一些。

师:哦,你是说两个小组读得好一些,第四组欠缺一点,大家赞同吗?生齐答: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中山市沙溪初级中学张明雪第一课时(课前相互问好。

)师:之前我们领略了三峡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景。

(展示富春江的美景图,同时播放《与朱元思书》的录音。

)师:同学们,课前已让大家预习了《与朱元思书》,不知大家的自学效果如何呢?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文中“有时见日”中的“见”字有学生读成“jiàn”,有学生读成“xiàn”。

)师:有时“jiàn”日,还是有时“xiàn”日呢?之前,老师跟大家讲过,由于文言文在时间上离我们比较远,现代人对文言文有些问题的理解会有不同。

我们等会来解答这个问题。

现在检查大家预习情况。

(师展示课件)师:文章的作者是——生:吴均,南北朝,文学家。

师:好,不错。

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字音,从乐钊这里开始,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生依次回答)师:好,大家回答很不错,看来大家的预习还是比较扎实的。

现在抓紧时间把不会的字音写在书上。

(生做笔记)师:字音大家过关了,现在我们来检查重点词的解释。

请根据课本的注释,解释课件上有颜色的词。

切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看书)师:好,我们依旧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雅颖,“风烟俱净”的“俱”。

生:全。

师:“全,都”,好,下一个。

师:好,“净”是“散尽,无余”。

下一个。

生:一样的。

师:好,“共”是一样的。

下一个,“从”。

生:随着。

师:好,“从”是“随着”。

下一个,“任意东西”的“东西”。

生:向东向西。

师:“东西”这个词,原本是什么词性?生:方向。

师:表方向的什么词?名词,动词?生:名词。

师:哎,方向名词。

在这里怎么用呢?生:名词作动词。

师:好,请坐。

大家留意一下,课本上这个词是错的,“东西”在这里不是名词作动词,而是名词做状语。

什么是名词作状语呢?请看黑板。

师:“任意东西”怎么翻译?看书本。

生:随意地向东向西。

师:“随意地向东向西”后面还要补充什么?(生思考)“随意地向东向西”干嘛?生:飘荡。

师:谁随意地向东向西飘荡?(师板书)生:船。

师:“船随意地向东向西飘荡”主语是什么?生:船。

师:谓语是哪个?生:随意。

师:“随意”是谓语?我们说过,谓语一般表示什么?生:动作。

师:谓语表示的是动作,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示动作的?师:好,“飘荡”是谓语。

句子成分里面,主谓宾定状补,宾语不是每个句子都有的,这个句子就没有宾语。

我们说过,在谓语前面的成分是什么?生:状语。

师:状语,“随意地向东向西”是状语,那么“任意东西”的“东西”是名词作——生:状语。

师:好,名词作状语。

请记在笔记上。

(生做笔记)那么,以后我们在判断文言文词的特殊用法时,也可以把它译成现代汉语之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进行判断。

师:我们继续。

“一百许里”的“许”。

生:约数。

师:对,表示约数,怎么翻译呢?(生迟疑)“一百许里”什么意思?生:一百多里。

师:好,一百多里。

那么这个“许”也可以翻译为“左右”。

师:“直视无碍”的“直”。

(经引导,生回答不出)师:请坐,以后记得预习的时候再认真一点。

“直”可以组什么词?生:直接。

师:还有呢?生:笔直。

师:哎,不错,笔直。

还有没有?(生无回答)。

还有“一直”。

“直视无碍”的“直”翻译为“一直”。

好,下一个,“奔”。

生:奔马。

师:对。

之前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也有这个意思的“奔”字?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好,不错。

下一个,“负势竞上”的“负”。

生:凭借。

师:“相互轩邈”的“轩邈”。

生:比高远。

师:“泠泠作响”的“泠泠”。

生:水流的声音。

师:怎样的水流声?生:清越的。

师:好,“泠泠”清越的流水声。

“好鸟成韵”,“好鸟”。

生:美丽的鸟。

师:“良田美池”的“良”呢?生:肥沃的。

师:非常好!婉偲,“蝉则千转无穷”的“转”?(该生存在学习障碍,老师走在学生旁边)师: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一下她。

“转”是什么?生(小声答):鸟叫。

师:好!大家再给点掌声她。

师:“鸢飞戾天”的“鸢”。

生:凶猛的鸟。

师:具体哪种鸟?生:老鹰。

师:不错,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课外知识。

“鸢飞戾天”出自《诗经》:鸢飞于天,鱼跃于渊。

意思是说,鱼在深渊里跳跃,老鹰在高天上飞。

这里用的是比喻义,鸢飞戾天比喻追求高位。

(生做笔记)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读回忆一下这些重点词。

(生齐读)师:接下来,大家尝试一下,看看预习了,并像刚才那样学习了之后,能不能把课文背一下。

第一次,可以参照课件上,用一些关键词提示自己。

现在,大家自由背诵,可以看书,把声音亮出来,大声点。

(生自由背诵,教师穿行课堂并指导。

)师:大家都很认真,现在全班来试试背诵。

(生背诵)师:大家的学习效果不错。

现在,大家试试把全文翻译一下。

怎么翻译呢?根据刚才重点词的解释,串连起来翻译。

记得不要看课文注释,先靠自己的能力,实在翻译不下去的地方,再看看书本。

好,现在开始。

(生自由翻译)师:请同学注意,翻译要直译,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

师:好,大家都很投入。

现在请同学来试着翻译一下。

来,俊芳来翻译第一段。

(生翻译)师:大家觉得翻译得怎样啊?生齐:很好!师:是的,翻得不错,掌声鼓励!下一个,可敏来。

(生翻译)师:不错不错,但老师有个疑问。

“直视无碍”你怎么翻译啊?生:看得一清二楚。

师:“看得一清二楚”是直译还是义译?生:义译。

师:那直译应该怎么译?生:一直看下去没有障碍。

师:第三段谁来?志林来试试。

(生扭捏)不怕,来试试,人家女孩子都行,男生行不行?(男生说,不行。

全班笑)师:可以的,来,跟着老师来翻译。

(生在老师带领下翻译第三段。

)师:好,翻译完全文。

我们就来解决前面那个问题:有时“jiàn”日,还是有时“xiàn”日呢?生:“xiàn”。

师:“jiàn”是什么意思?生:看见。

师:“xiàn”呢?生:出现。

师:好,“疏条交映”是在山外面看到的,还是山里面?生:山里面。

师:对,人在山里面看见的,所以应该读“见”。

好,全班来读一下全文翻译。

(生齐读翻译)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再来着重翻译几个比较难的句子。

一起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生齐翻译)师:翻译“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生:湍急的水很快,凶猛的浪像奔马一样。

师:哎,有个地方翻译得不够好,“甚箭”应该翻译为——生:比箭还快。

师:对,就这样翻译。

好,下一个,“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生翻译)师:好,这几个句子大家都翻译得不错。

我们这本书上有些翻译不到位,大家对着课件把它改正过来。

(生做笔记)。

师:这个学期,大家慢慢地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自学。

很多同学都会带字典来查,这很好。

但大家在查字典的时候,也要学会发问,不懂就问。

师:大家笔记做得很认真。

现在我们再次尝试,不看提示能不能背出来。

开始,大家自由背。

(生自发齐背)师:呀,大家很有默契嘛。

既然这样,我们全班一起来背。

(生齐背)师:还读“xiàn”日?生:“jiàn”日。

师:不错,这次大家的学习效果挺好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这节课:第一,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落实字词,翻译时先对着正文翻译,再看文本注释看看自己翻译得对不对;第二,背诵时可先给自己提示,等学习完课文后再独立背诵。

现在,布置一下作业:第一,找出《与朱元思书》的山、水的特点;第二,《与朱元思书》的主旨句是哪一句;3.细读文本,注意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

师:好,这节课上到这里,同学再见!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二课时(师生相互问好)师:同学们,我们学了《三峡》,知道了三峡山美水美。

昨天我们也学了《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那么富春江的山、水怎样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展示图片,播放配图录音。

)师:欣赏了优美的图片,听完了这么富有感情的朗诵,大家是否也陶醉在富春江的美景之中呢?在开始第二课时的课程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展示PPT)全班一起来。

《与朱元思书》作者——生:吴均,南北朝,文学家。

师:好,通假字,男生来。

“窥谷忘反”——生:反通返,返回。

师:好,女生来。

“蝉则千转无穷”——生:转通啭,鸟叫声。

师:好,看一下第三题。

找出意思相同的一项,答案是哪一个?生:C。

师:是吗?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

“风烟俱净”的“净”——生:消散,净尽。

师:“窗明几净”的“净”——生:干净。

师:“天下独绝”的“绝”——生:独妙。

师:“猿则百叫无绝”的“绝”——生:停止。

师:“负势竞上”的“负”——生:凭借。

师:“负荆请罪”的“负”——生:背。

师:对,背。

那么,“水皆缥碧”的“皆”——生:全,都。

师:“皆生寒树”的“皆”——生:全,都。

师:哈哈,那么答案是什么?生:D。

师:大家要注意一下,“负”这个词在文言文里常出现的义项是“背负,背”。

好,下面翻译句子。

个别回答还是全班?生:全班。

师:好,全班一起来。

“风烟俱净,山天共色”——生:风停了,烟都消散净尽,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师:好,不错。

有些同学是看着黑板翻译的,有些同学是看着课文注释翻译的,要相信自己,不要只看答案。

下一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生: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师:“负势竞上,相互轩邈”——生:凭借着地势竞争向上,相互比高远。

师:哎,不错,大家能根据重点词进行翻译,但少了一些成分。

来,一起读一下。

生: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生:像老鹰那样——(生停止)师:像老鹰那样追求高远的人,怎么样啊?生:看见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求名利的心。

师:“经纶”是什么意思?生:筹划。

师:好,整一句来。

生: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师:(展示课件)来,整句翻译一次。

生: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平息了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看到阳光。

师:好,看来大家的复习情况还不错。

这节课,我们来上一些不一样的内容。

(展示课件)读一下题目。

生:赏山水美,寻……情。

师:品什么情呢?我们这节课上赏析课,希望上完之后大家能够在这个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请大家留意一下这题目,它用了对偶手法。

我们说过,对偶分宽对和严对,严对要每个词都要对上。

比如说,名词对名词,动词——生:对动词。

师:是的。

赏对寻,动词对动词,那么山水是什么词?生:名词。

师:那么空格处最好能填一个什么词?生:名词。

师:不错。

现在我们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任务,读一下。

生: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掌握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写法(情景相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山水,体会作者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