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小板检验
《诊断学》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血小板以其数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一、筛检试验(一)血小板计数见本篇第二章。
(二)血块收缩试验【原理】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
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束上。
当伪足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网眼缩小,检测析出血清的容积可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能力。
【参考值】①凝块法:血块收缩率(%)=[血清(ml)/全血(ml)×(100%-Hct%)]×10-0%,参考值:65.8%±11.0%。
②血块收缩时间(h):2h开始收缩,18~24h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1.减低(<40%)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hypo(a)fibrinogenmi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macroglobtr1inemia)等。
2.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Ⅷ缺陷症等。
二、诊断试验(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原理】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PAIg)包括PAIgG、PAIgM、PAIgA,现以PAIgG 测定为例叙述。
将人抗IgG抗体包被在酶标反应板孔内,加入受检血小板破碎液,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与结合在板上的PAIgG 相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颜色深浅与血小板破碎液中的PAIgG的量成正相关。
受检者所测得的吸光度(A值)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血小板破碎液中的PAIgG含量。
近来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荧光显微术测定日趋增多。
【参考值】ELISA法:PAIgG为0~78.8ng/107血小板;PAIgM为0~7.0ng/107血小板;PAIgA为0~2.0ng/107血小板;FCM:一般<10%(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值)。
血小板检查PPT课件

(七)注意事项
▪ .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防尘、防 菌,以免计数时误认。
▪ .针刺要深,吸血及稀释动作要快,防聚集。 ▪ .同时做多项检查时,优先采计数之血。 ▪ .充池前应充分摇匀,充池后需静置分钟以
上待全部下沉后再计数。内完成。
(八)方法学平价
▪ .草酸铵法对破坏力强,使视野清晰,形态 清楚,是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方法。 由于体积小,易粘附、聚集及破坏等,结 果不甚理想。
▪ 正常人异常<,异常>才有意义。
▪ ()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粘附、围绕 于中性粒细胞(或偶尔粘附于单核细胞) 的现象。偶见于抗凝血血涂片中,导致血 液分析仪减少。
二、血小板计数(手 工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理
▪ 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内计数, 计算出每一升血中血小板数。稀释液破坏, 固定并防止聚集。
(二)器材 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吸管、试管、采血针等。 (三)试剂:下列试剂任选一种 .草酸铵稀释液:草酸铵 ,蒸馏水加至.首选试剂。 .许汝和稀释液(复方尿素稀释液):尿素,枸橼酸
▪ .检测后: ▪ ()用同一份标本制备学血涂片染色精简
观察血小板数量、大小、分布情况,并注 意有无异常增多的红、白细胞碎片。 ▪ ()用参考方法核对。 ▪ ()同一份标本次计数误差要<。
(十一)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①新生儿<婴儿,出生后个月达成人水平。 ②晨间<午后,春季<冬季,毛细血管<静脉 ③运动、饱餐后上升,休息后恢复。 ④月经期低,经期后上升。 ⑤妊娠中晚期 ,分娩后天
再障等。
巨大血小板
.形态异常
▪ ()幼稚形:颗粒少。 ▪ ()老年形:边缘不规则,颗粒粗,呈离心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三节血小板计数

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是测 定全血中血小板的浓度,是止血凝血检 查最常见的试验之一。
血小板计数的适应证为:
①不明原因的出血。
②排除出血性疾病。 ③化疗和放疗病人的监测。 ④疑为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⑤疑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消耗 过多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意义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超过400×109/L时为血小板
增多(thrombocytosis),血小板大于
1000×109/L常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在原因未明
的血小板增多的病人中,约有50%为恶性疾病。 病理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及意义
二、血小板形态检查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静息状态下,血小板为双面微凸的圆盘形,直 径为1.5~3μm、平均体积为7.2fl的非细胞结构成分。 染色后镜下可呈散在或成簇分布,圆形、椭圆或不规 则。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内含较多的细小紫红色颗粒。 血涂片上,为红细胞数的1/30~1/20,通常每个油镜视 野可见7~25个,分散或3~5成群分布。 参考值: (100~300)×109/L
无大量大型血小板;无异常增多的红、白细胞碎片)。 ◆②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核对计数结果。 ◆③每份标本最好做2次计数,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 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
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临床意义
生理性改变 每天可有6%~10%的变化。
增多见于:午后、冬季、高原居民、月经后、妊 娠中晚期运动、饱餐后静脉血。 减少见于:早晨、春季、平原居民、月经前、 分娩后、休息后、毛细血管血。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
第二章——血小板检查

血 小 板 减 少 血 小 板 增 多
弥 漫 性 血 管 内 出 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计数 @普通显微镜直接镜检法 直接计数:用血小板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混匀并滴入改良牛鲍计数 板,在普通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血小板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血小 板数。 间接计数:少用 观察要点: 1、血小板数量(正常8-15/油镜视野) 2、血小板大小是否一致,有无巨或者小型血小板出现 3、血小板形态有无改变、胞质颜色、颗粒有无、多少、分布情况、有无 4、血小板分布情况 @血细胞分析仪法(应用最多)
血小板临床意义
参考值(100-300)×10^9/L @生理性变化 1、早晨低,午后高 2、剧烈运动、饱餐后高 3、月经初期低,经后期高 4、妊娠中晚期及新生儿高 静脉血>毛细血管 @病理变化 1、血小板减少(<100×10^9/L) 生成障碍 如再障、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等 破坏或消耗过多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弥漫性血管内出血(DIC) 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大、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2、血小板增多(>400×10^9/L)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急性粒细胞白细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后 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20-50)×10^9/L 轻度出血、术后出血 < 20×10^9/L 较严重出血 < 5×10^9/L 严重出血
异常血小板形态 @大小异常 1、小血小板 < 1.5um,主要见于缺铁贫、再障 2、大血小板 直径4-7um,>7 um,称巨血小板,比红细胞还大,可能会误认为 点彩红细胞或淋巴细胞 @形态异常 出现蛇状、星芒、不规则、畸形,正常人偶见(<2%)。因影响血小板形态因素很多 ,故异常血小板>10%具有临床意义。多见于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分布异常 1、血小板不聚集 血小板散在分布,少见成堆出现。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2、血小板过度聚集 每堆血小板量太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血小板 的检测

一. 血小板的生成 二. 血小板的代谢及功能 三. 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 血小板形态学改变
一.血小板的生成
CFU-Meg Meg-CSF 原巨核 Meg-CSF 幼巨核 Meg-CSF
细胞
TPO 细胞
TPO
颗粒型巨 核细胞
Meg-CSF 产板型巨 Meg-CSF
TP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核细胞
TPO
Epstein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肾炎及神经 性耳聋伴血小板减少、巨大改变。
血小板减少伴小血小板病例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伴小血小板(约1μm)。
X性联隐性遗传。T细胞免疫缺陷、感染、湿疹、出血。
血片中血小板的观察
通过与红细胞比较判断是否正常,是否增加或 减少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15-20个有1个血 小板)
例:外二科病人陈银柱8月份作血常规,血小板 42×109/L.反复摇动试管未发现有凝块,且仪 器也未提示有血小板凝集.但该病人四天前的 血小板计数为143 ×109/L,后来推片后发现 在片尾有大量成片聚集的血小板.
板 成 片 聚 集 在 尾 部
该 病 人 的 血
片
中
血
小
血小板成片聚集在血涂片尾部
↑
↑ 纯合子镰状细胞贫血、脾切除后
骨髓功能正常的免疫性PLT减少性紫癜、
↑
↓ 慢性特发性PLT减少性紫癜、甲状腺功能
亢进、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反应性PLT增多症
↓
↑
慢性肾功能衰竭、巨细胞性贫血、艾滋
↓
↓ 病、未治疗急性白血病
↓
N 骨髓功能低下的疾病(如再障)
MPV增大的临床意义
1.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导致血小板减少, 骨髓代偿生成增加所致。
血小板的检测PPT课件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 是计数单位容积(L) 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可以采用镜下目视法,目 前多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参考值:(100-300)X 109/L
8
临床意义
(一). 血小板减少
PC < 100x109/L 称为血小板减少。
1.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障碍:见于再障、巨幼贫、急性白 血病、放射性损伤、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34
用EDTA抗凝血测定
35
用EDTA抗凝血(双通道)
36
用肝素抗凝的
37
用枸橼酸钠抗凝
38
用Na2-EDTA抗凝血所制的涂片
39
用枸橼酸钠抗凝血所制的血涂片
40
用肝素抗凝血所制血涂片
41
感谢下 载
23
血小板减少伴小血小板病例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伴小血小板(约
1μm)。X性联隐性遗传。T细胞免疫缺陷、感染、湿疹、出血。
24
血片中血小板的观察
通过与红细胞比较判断是否正常,是否增加或 减少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15-20个有1个 血小板)
大小、形态的变化(是否有畸形小板的存在) 聚集性观察(抗凝剂诱导血小板聚集,导致
15
血小板的体积
1.正常血小板胞体直径2~4 μm 2.小血小板指直径<2μm 3.大血小板指直径5~7μm 4.巨大血小板指直径>8μm 5.超巨大血小板指直径>20μm
16
小血小板、正常血小板、大血小板
17
异常血小板形态
1.畸形血小板胞体形态怪异的血小板,其胞体往往巨大或超巨大。 2.少或无颗粒血小板指颗粒无或减少的血小板 3.血小板卫星现象也被称为“玫瑰花形血小板”。
《血小板图检测》课件

献血者筛选
在献血过程中,进行血小 板图检测有助于筛选出健 康的献血者,确保血液质 量。
法医学应用
在某些法医学案例中,如 涉及外伤或中毒的案件, 血小板图检测可以为案件 调查提供线索。
03
血小板图检测的注意事项
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时间
选择清晨空腹时采集样本 ,以减少饮食和日常活动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血小板图检测可以 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并发症
对于某些疾病,定期进行血小板图检测可以 及时发现血小板异常,预防因血小板异常引 发的并发症。
科研应用
基础研究
血小板图检测为血小板相关的基 础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 深入了解血小板的生理和病理机
技术创新与进步
自动化技术
通过引入更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提高血小板图检测的效率和准确 性,减少人为误差。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血小板图像进行分析,实现更精准 的检测和诊断。
新型检测方法
研究开发新的血小板图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满 足临床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需求。
应用领域的拓展
预处理
对血液样本进行稀释、 染色或标记。
检测
使用特定的仪器或设备 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
分析。
结果解读
根据检测数据解读血小 板的功能和数量状态, 并给出相应的诊断和治
疗建议。
02
血小板图检测的应用
临床应用
诊断疾病
通过血小板图检测,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诊 断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与血小板相关 的疾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血小板图检测》PPT课件
最新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06 血小板部分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当血小板计数为
(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
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109/L时,可导致严 重出血。血小板超过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病理性血小 板减少和增多的原因及临床意义见表2-69。
二、血小板形态检查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约1.5~ 3μm,新生血小板体积大,成熟者体积小。 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往往 散在或成簇分布,多为圆形、 椭圆形或略欠规则形;胞质 呈淡蓝或淡红色,有细小、
血液分析仪法和流式细胞仪法,其原理见表2-66。
【方法学评价】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67。
【质量保证】避免血小板被激活、破坏,避免杂 物污染是血小板计数的关键。血小板计数不同检测阶
段的质量保证见表2-68。
【参考区间】(100~3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数量随着时间和生理状态的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platelet,PLT)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 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 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血小板计数 (PLT)是测定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 小板计数是止血、凝血检查最常用的筛检试验之一。
【检测原理】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
分布均匀而相聚或分散于胞
质中的紫红色颗粒(图2图2-53 正常血小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紫癜
18
五、血小板检验意义
(二) 病理性: PLT增多:>40万/µl
1、骨髓增生性疾病:CML、真红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
4、脾切术后等
19
胞质脱落而来的,寿命7-14天。1/3存于脾窦、
脾髓中。在止血与凝血中起重要作用。
3
一、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4
PLT表面结构
细胞外衣(糖衣):覆盖外表,由糖蛋白 的糖链部分组成,
表面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是许多血小板膜受体 所在部位。 细胞膜: 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5
二、血小板计数方法
• 计数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XXX × 109/L)
检测原理: 1、显微镜计数法:普通和相差。 2、血液分析仪法:电阻抗法 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综合电学和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6
方法学评价
• 难计数原因:
1、血小板体积小,易受其他杂物的干扰 2、血小板在体外易于黏附、聚集和变性破坏
7
普通光镜计数法
1、破坏红细胞的溶血法:
草酸胺溶血法-对红细胞破坏力强,血小板形态清楚;
14
形态异常血小板图
15
四、血小板功能
(一)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nsion)功能 (二)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功能 (三)释放反应(platelet release reaction): 血浆血栓烷B2检测 (四)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包括PAIgG、PAIgM、PAIgA。 (五)血块收缩试验
异常血小板>10%才有意义。
13
3.形态异常
• 血小板颗粒减少 :血小板胞质内嗜天青颗粒减少 或无颗粒,胞质灰蓝或淡蓝色 • 血小板卫星现象 :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 胞(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 血小板吞噬现象 • 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血小板聚集、分布状态可间 接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 血外周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 聚集与散在血小板之比为20∶1
• 缺点:不能完全将血小板与其他类似大小的 物 w 完全区别开来,仍需目视显微镜法作校正。 质
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灰尘等杂物
10
三、显微镜下PLT形态
1、正常:直径2-3um,
圆形,不规则, 有伪足,透明区 淡兰色,颗粒区 紫红色,常聚集
成堆、成片。
11
12
三、显微镜下PLT形态
小型血小板:<1.5µm,见于再障 2、大小 异常 中型血小板:正常、脾亢、缺铁等 大型血小板:>4.6µm,CML急变 巨型血小板: >7.5µm,血小板无力症,假血友病。
16
五、血小板检验意义
参考值:(100-300)×109/L
(一)、生理性
晨低午高
春低冬高 平原低,高原高
17
五、血小板检验意义
(二)、病理性:
PLT减少:<2~5万/µl有出血倾向 1、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AA 2、血小板破坏过多:ITP、脾亢、SLE、EVAN 3、血小板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查 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
P66-69
2010.3.8
1
本章内容
• • • • • • 定 义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计数方法 显微镜下PLT形态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检验意义
2
定 义
•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或称血栓细胞
(thrombocyte),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
尿素稀释法-尿素易于分解,破坏红细胞不完全,识别血
小板困难;
2、不破坏红细胞的方法:
复方碘稀释法-因红细胞未被破坏,可能掩盖血小板;
易生长微生物而干扰计数,已被淘汰。
8
相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 稀释液:草酸铵 • 显微镜:相差 • 准确性高,血小板易于识别
9
血液分析仪法
• 优点:重复性好,适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