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合集下载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一、新闻回顾:理学家谢家麟、建筑学家吴良镛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人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

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二、科学家的科技人生资料速览NO.1:高能物理学家的“加速”梦:谢家麟的科研人生中新网2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今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

其中,有两项是世界首创,另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谢家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9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旭华、曾庆存(事迹+视频+时评)

2019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旭华、曾庆存(事迹+视频+时评)

他让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在科学界,曾庆存成名很早。

25岁破解世界级气象难题,为如今的天气预报技术奠定基础;44岁“够格”领取国家津贴,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同在第一档”;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了科学界,听说过曾庆存的人不多。

一次到北京友谊宾馆参加国际会议,车门打开,先出来一顶破草帽。

门童悄声向同车者打听,听到“国际著名科学家”时,大吃一惊:没瞧出来!一辈子,他把“国家需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

10日,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站上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点开手机,随时查看几天后的天气,如此便利精准的科技,离不开曾庆存创造的算法。

古人看云识天。

到了20世纪,人们发明气象仪器测量大气状态,绘成“天气图”,但还要依赖预报员的经验,误差较大。

预报能不能准点、再准点?科学家想办法把千变万化的天气变成一组方程式,输进数据,计算机就能得出结果——现在通行的“数值天气预报”由此而来。

这组方程式被称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变量,极其复杂,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计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气变化速度?难题一时困住了世界气象学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庆存从北京大学被选派到苏联留学。

他的导师、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把这道难题抛给年仅25岁的曾庆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

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曾庆存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随即被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他的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

现今,数值预报越来越准确,3天预报准确度可达70%至80%,在我国华南地区,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

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曾庆存又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跨季度气候预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地球系统模式等领域都相继形成了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历年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历年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历年名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评选出的特等奖名单备受瞩目。

本文将为您梳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历年名单,展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

1956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评选揭晓,共有5个项目获得该殊荣。

这些项目分别为: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DSAC、反应堆一次制容器毛坯锻件、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化学药品吡呋喃及2-吡嗪酮的研究和生产、国产五彩色拍立得相机。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评选标准也逐渐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自1978年以来,该奖项每五年评选一次,同时将首次获奖者与其他重要突破进行鉴定和对比。

以下是自1978年至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一些重要项目:1978年: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重要专用处理器项目这一项目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代多用途超级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983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及其工程化与工业化研究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并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工程化,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1988年:我国第一台微重力国产化长周期航天悬浮实验台项目该项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微重力国产化长周期航天悬浮实验台,对于空间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92年:高强度炼铁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推动了我国炼铁工艺的革新和进步,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7年:新一代客机C919重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C919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民用飞机,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填补了我国在商用飞机领域的空白。

2005年:高效多分散剂磺化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提高了我国磺化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中星9号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研制中星9号是我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提升了我国的卫星通信能力。

2016年: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量子通信卫星,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量子通信任务。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2011
201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 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 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 500万元人民币。截至 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 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士吴◎
2000


, 世














袁◎
2000


, 杂






, 高

士性













金 怡 濂 主 持 研 究 “ 神 威 ” 巨 型 计 算 机 成 功
刘◎
2003


, 地

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揭 开 黄 土 的 奥 秘
◎2003年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航天 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士尔谢◎
2011 1920 8 8
。滨家
市麟
, 加



器 物

理月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日 生 于 黑 龙 江 省 哈
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 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 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CHUANGXINKEJI 2012.12盘点科技十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界一项崇高的荣誉,目的是嘉许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有杰出贡献的公民及组织,表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五百万元。

十年来(2001-2011),共有18位各领域专家获得该奖项。

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36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选王选(1937.2.5-2006.2.13)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使中文印刷排版业从铅与火的时代进步到光与电的时代。

王选1958-1974年期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同事共同完成了DJS21机ALGOL60编译系统,并得到了推广。

1975年起主持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可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

其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文俊袁隆平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吴文俊,男,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

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1952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9年至现在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

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创性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 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至今,中国已有14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

他曾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

徐光宪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国外稀土垄断企业纷纷减产和停产,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影响十分深远。

2000年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两位科学家是袁隆平和吴文俊。

袁隆平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1930年生于北京。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吴文俊1919年5月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世界著名数学家。

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9~1998)。

他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示嵌类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拓扑学中的奠基性工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

他的“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广泛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前国际流行的主要符号计算软件都实现了吴文俊教授的算法。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黄昆和王选。

黄昆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黄昆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47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47年他在研究稀固溶体理论中提出,固体中的杂质缺陷会导致X光漫散射,其强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点附近,20年后确认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黄散射”。

“黄散射”成为直接有效地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

1950年他与里斯首次提出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国际上称此理论为黄-里斯理论。

该理论是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工作。

同年,黄昆综合介质的电磁理论和晶格动力学理论对极性晶体提出了一对唯象方程,它被称为“黄方程”,这一方程是处理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基础。

1951年他从黄方程出发又推导出晶体中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

他所预见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于1963年被证实,命名为极化激元。

现在极化激元成为分析固体光学性质的基础,国际上称黄昆的工作是极化激元领域的里程碑。

1978年他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在理论上完全等价,澄清和统一了20年来国际上关于无辐射跃迁理论的争论问题。

继而,他又提出了无辐射跃迁中声子统计规律性的理论。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理论领域、特别是在晶格动力学方面作出的开拓性研究,使他于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为我国半导体研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

2005年7月6日,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王选王选(1937-2006),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2月13日,王选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2002年,获得这一奖项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

金怡濂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至2000年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怡濂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实现了我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的发展。

90年代,他担任国家重点工程—“神威”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

随后,他继续担任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提出多项创新思想,为系统关键技术指标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再次实现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跨越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3年,刘东生和王永志荣膺这项大奖。

刘东生1917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东生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专家小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

刘东生院士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他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

他发表的文章被SCI论文引用2800多次,2002年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

同时,他的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他热爱祖国,奉献于地球科学事业,在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进取,团结奋进,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