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合集下载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文俊、袁隆平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袁隆平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袁隆平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1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这次会议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一次检阅。

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定。

会上,江泽民首先向获得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颁发由他亲笔签发的奖励证书和奖金。

在如潮的掌声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朱镕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首次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院士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获奖人员和集体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朱镕基指出,要尊重知识,崇尚科学。

崇尚科学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与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其他奖励,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崇高荣誉的吴文俊、袁隆平两位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吴文俊院士在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对国际数学领域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至今,中国已有14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2011
201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 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 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 500万元人民币。截至 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 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士吴◎
2000


, 世














袁◎
2000


, 杂






, 高

士性













金 怡 濂 主 持 研 究 “ 神 威 ” 巨 型 计 算 机 成 功
刘◎
2003


, 地

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揭 开 黄 土 的 奥 秘
◎2003年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航天 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士尔谢◎
2011 1920 8 8
。滨家
市麟
, 加



器 物

理月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日 生 于 黑 龙 江 省 哈
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 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 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CHUANGXINKEJI 2012.12盘点科技十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界一项崇高的荣誉,目的是嘉许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有杰出贡献的公民及组织,表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五百万元。

十年来(2001-2011),共有18位各领域专家获得该奖项。

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36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选王选(1937.2.5-2006.2.13)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使中文印刷排版业从铅与火的时代进步到光与电的时代。

王选1958-1974年期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同事共同完成了DJS21机ALGOL60编译系统,并得到了推广。

1975年起主持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可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

其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文俊袁隆平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吴文俊,男,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

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1952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9年至现在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

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创性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 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张存浩、程开甲获奖

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张存浩、程开甲获奖


2 0 1 3 年度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程开 甲院士简介 程开 甲, 男。 1 9 1 8 年8 月出生 , 江苏吴江人 . 1 9 4 1 年毕业 于浙江大 学物 理系 。 1 9 4 6 年 留学英 国 . 1 9 4 8 年获 英 国爱 丁堡 大学哲 学博士 学 位。 任英 国皇家 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 9 5 0年回国后 . 历任浙 江大 学物理系副教授 , 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 副主任 , 二机部第九研究所 副 所长 、 第九研究 院副院长 , 中国核试验基地研 究所副所 长 、 所长 . 基 地 副司令员 . 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 、 顾问 . 现任总装备部科技 委顾 问。 1 9 8 0年当选 中国科 学院数 学物理 学部委 员f 院士) , 1 9 9 9 年获“ 两弹 张存 浩 程 开 甲 星” 功勋奖章。 程 开甲院士是中国著名物理学 家 . 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 的创 建 国家科学技术 奖包括 国家最 高科 学技术奖 、国家 自 然科 学奖 、 国 者 和领路 人。 家技术发 明奖 、 国家科 技进 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 上世纪 4 0年代初 . 程开甲先后 在 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 明、 在这 五项奖励 中 . 级别最 高 、 也最 引人注 目的是 国家最 高科学技 五维场论 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 与导师波恩共 同提 出了超导 电性 术奖 . 每年获奖者不超 过 2 名, 奖金金 额每人 5 0 0 万元人 民币 , 由国家 双带机理 .在 N  ̄ u r e 、 P h y s i c M R e v i e w等杂 志上 发表多篇论文 5 0年 最高领导人亲 自 颁 奖 主要是奖励在 当代科 技前沿取得重 大突破 . 或 代 . 他在国 内率先 开展系统 的热力学 内耗 理论研究 . 在 多年教学和研 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 果转化 中 . 创造 巨大经济或社会效 益的杰出科 究工作 的基础 上 , 撰 写了中国第一 部《 固体 物理学》 。 学家 。 上世 纪 6 O 年代 . 程 开甲建立发展 了中国核爆炸理论 . 系统 阐明了 据科学 网消息 . 体 现原 始创新 能力的 自然科学奖一 等奖被授予 了 大气层核爆 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 、发展规律 . 并 中国科学 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技大学 “ 4 0 K以上铁 基高温超 导体的 在历次核试验 中不 断验证完 善. 成 为中国核试 验总体设计 、 安全论证 、 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 的研究 ” . 从 2 0 0 0 年至今总计空 缺了九次 , 测试诊断 和效应研究 的重要依据 。以该理论为 指导 . 创立 了核爆炸效 连续三年没有人获得 应 研究领 域 , 建立 完善 不 同方 式核试验 的技 术路线 、 安全规 范和技术 2 0 1 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简介 措施 : 领导并推进 了中 国核试 验技术体系 的建立和科学发 展 . 指导建 张存浩 . 男. 中国科学 院院士 . 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 山东无棣人 , 立核试验测试诊 断的基本框架 .研究解决 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 . 满 1 9 2 8 年2 月出生 。 他是 中国著名物理 化学 家 . 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 足 了不 断提高 的核试 验需求 .支持 了中国核 武器设计改进 和作战运 人、 分子 反应 动力学奠基 人之一 , 长 期从事催化 、 火箭 推进剂 、 化学 激 用 。 光、 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 的研究 . 取得 多项 国际先进 成果 。 上世 纪 8 O 年代 . 程开 甲开创 了中国抗辐射加 固技术研究领域 在 上世纪 5 0 年代 .张存浩与合作者研 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 燃料的 他领导 下 . 系统开展 了核爆辐射 环境 、 电子元 器件与系统 的抗辐射加 高效熔铁催化剂 .乙烯及三碳 以上产 品产率超 过当时 国际最高水 平。 固原理 、 方 法和技术研 究 . 利用核 试验提供 的辐射场进行辐 射效应和 6 O 年代 . 他致力 于固液和 固体火箭 推进剂及发动机 的研究 . 与合作 者 加 固方法 的研究 : 指导建设先进 的实验模拟条件 . 推动中国 自行设计 、 首次提出 固体推进剂燃速 的多层火焰理论 . 比较 全面完整地解答 了固 建造核辐 射模 拟设施 . 开展基础理论 和实验研究 . 促进 了中国抗辐射 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 加 固技术 的持续发展 . 为提 升中国战略武器 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 了 上世纪 7 O 年代 . 张存浩开创 了中国高能化学激光 的研究领域 , 主 技术支撑 。 持研制 出中国第 一台氟化氢, 氘化学激光器 .整体 性能指标达 到当时 9 O年代 以来 . 他 不顾年迈 . 仍在材 料理论 、 高功率 微波等 方面继 世 界先进水平 8 O 年代 以来 . 他开拓和 引领 中国短波 长高能化学激光 续进行研究 的研 究和探索 。1 9 8 3 年. 他与合作者 开展脉冲氧碘化 学激 光器研究 ; 程开 甲院士毕生在 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 . 自 力更 生 , 发愤图强 . 1 9 8 5 年. 在 国际上 首次研制 出放 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 激光器 , 效率 及 严谨求 实 , 崇尚科学 , 无 私奉献 , 勇于登攀 , 为 中国核武器事业 和 国防 性 能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 : 1 9 9 2 年. 研 制出中 国第一 台连续 波氧碘化 学 高新技术发展做 出了卓越贡献 ( 光 明) 激 光器 . 整体性能处于 国际先进水平 张存 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 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 究 .目向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
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
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
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吴孟超:肝胆外科专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间歇肛门阻断切肝法,并且突破肝脏禁区,施行中肝叶切除术成功。

2006年李振声(1931—,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李振声:1931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55年的科学生涯中,他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7年闵恩泽(1924—,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1919—,著名植物学家)闵恩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吴征镒:1916年6月出生于江西九江,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70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8年王忠诚(1925—,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1920—,化学家)
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省烟台人。

先后在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

徐光宪: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得多项学术大奖。

著作有《物质结构》、《稀土的溶剂萃取》等。

朱镕基妙语:我不是曾国藩曾国藩做的我做不到
2010年08月19日09:18 人民网
朱镕基题词资料图
“自己不勤政,又不廉政,吃吃喝喝,乱批条子,任人唯亲,到处搞关系,把国家财产不当一回事,你坐在主席台上面作报告,下面能不骂你?”
————1993年朱镕基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说。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朱镕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


————在查出陈希同贪污腐败案后,朱镕基极为震怒地说。

“请大家不要误会,死而后已不是说我要老呆在总理这个位臵上,不是这个意思。

我只是说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镕基解释说
“过去的一年我感到非常难,这个困难超过了我预料的程度。

第一,我原来没有估计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么大;第二,我国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的洪涝灾害也超出了我的预料。

但我感到满意的是,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站住了。

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了一句:‘来之不易’呀!”
————1999年3月15日朱镕基说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最近访问中国时,我告诉她一句话。

我说:‚我参加争取和保障人权运动的历史比你早得多。

‛她说:‚是吗?‛表示她不同意我的意见。

我就说‚不是吗?我比你大10岁,当我冒着生命危险同国民党政权作斗争,参加争取中国的民主、自由、人权运动的时候,你还在上中学呢。


————1999年3月15日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克林顿总统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现在不批准,恐怕要后悔20年。

我可以加一句,不只是后悔20年,恐怕千百年以后,当美国人民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会后悔为什么当初犯这个错误,掩卷而长叹。


——2000年3月15日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我不是曾国藩,曾国藩做的我做不到。


————朱镕基曾经这样评价历史小说《曾国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