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品注射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与风险控制(霍秀敏)

合集下载

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研究

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研究

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研究
1. 简介
注射剂作为一类重要的药剂剂型,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研究是保障注射剂质量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2. 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2.1. 原料药品的要求
2.2.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2.
3. 储存和运输条件的要求
2.4. 注射剂包装的影响
3. 注射剂质量评价指标
3.1. 注射剂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3.2. 注射剂质量评价方法
3.2.1. 理化检测方法
3.2.2. 微生物检测方法
4. 注射剂质量控制中的常见问题
4.1. 注射剂中微生物污染的原因及控制
4.2. 注射剂中常见杂质的来源及控制
4.3. 注射剂稳定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注射剂质量控制的新技术研究
5.1. 注射剂质量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
5.2.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5.3. 注射剂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6. 结论
在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研究方面,不仅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更要引入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注射剂产品的质量水平,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性。

以上为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研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摘要】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

因此本文从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f0值灭菌应用、灭菌效果验证方面进行探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以此保障灭菌过程均匀完善,提高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

在探究后总结,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主要还是保证生产过程中应用适当的灭菌工艺,并且严格执行gmp管理,以此保障良好的无菌生产体系,这就要求注射液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无菌安全,避免微生物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完全灭菌,以此保证注射液产品的无菌安全。

【关键词】注射剂;生产过程;微生物;质量风险控制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全部生产过程中的灭菌成为保障该注射液药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工序,同时灭菌过程均匀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1]。

1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用药的顺应性来保证制剂无菌水平。

一般湿热灭菌条件采用121℃×15min、121℃×30min、116℃×40min的程序,以此必须保证邪君后的微生物存活率≤10-6,即没100万个注射剂中存活微生物不得超过1个,以此保证灭菌后制剂的无菌保证水平。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灭菌效果,应在密闭的制剂灭菌容器内,进行加压高温灭菌,若压力和灭菌时间不当,则不能有效杀死所有芽孢和细菌繁殖体。

对于含糖类注射剂和氨基酸类营养性注射液,高温灭菌条件会影响药物产生不稳定性,因此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时,要保障高温灭菌的安全性,也要保障注射剂的稳定性,以此能够即可有效去除微生物,确保药剂治疗的稳定性。

若灭菌方式方法不当,灭菌温度低、灭菌时间短,达不到灭菌目的;灭菌温度高、时间长,注射剂会产生杂质。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的一般原则及评价要点(霍秀敏)

化学药物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的一般原则及评价要点(霍秀敏)

3、注意样品的系统性:小试、中试、
工业化生产。
4、对照品(标准品):溯源,制备、
标化及适用范围。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11
质量研究内容的确定
1、确定质量研究内容一般应考虑如 下几方面的要素:
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 化合物的制备工艺 剂型特点 处方与工艺 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的综合分析(如同品种或同 类品种的国内外药典、标准的收载情况等)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14
质量研究内容的确定
(2)鉴别
鉴别的目的是确定被测物为目标化合物, 而不是其它物质。
原料药的鉴别试验要求采用专属性强,灵 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方法。通常采 用2种以上不同类的方法进行研究,从不同的 角度来验证目标化合物。
常用的方法:化学法、色谱法、光谱法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15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32
质量标准的建立和修订是在质量控制方法 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药品安全有效的要求, 以及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影响,确定控制 药物质量的项目、方法和限度。
合理的、可行的质量标准应能反映产品特 征和质量的变化情况,有效地控制产品批间质 量的一致性,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药物研发进程的深入,方法学研究的 完善和技术发展的要求,需对药品的质量标准 进行修订。
注意原料药与制剂质量标准的关联性。
原则之五:
综合分析与评价目前的研究结果和文献资 料,即项目的取舍与质量研究所处的阶段有关, 应基于对应阶段对药物本质的认识程度,进行 项目的调整。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39
3、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
根据选定的研究项目及试验目的 选择试验方法,所用的分析方法应经 过方法学验证,符合“准确、灵敏、 简便、快速”的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与风险控制(霍秀敏)

化学药品注射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与风险控制(霍秀敏)

17
方法适用性:辅料、杂质等干扰 方法的修订:试验或文献依据
新建立的方法:明确方法选择的依据,并进行 详细的方法学研究,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18
与具体品种相关的检测方法
例如:鉴别、有关物质检查、含量测定等 方法的建立与验证可参考相关的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附录中有关的指导原则
21
关注问题:杂质限度
创新性药物:基于杂质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国外上市但国内未上市药物: 基于国外上市产品的杂质检测结果、质量标准的控 制要求,原则上限度的控制不能低于国外上市产品的 要求
如果达不到国外上市产品的控制要求,或无法获得 国外上市产品的质量控制信息,参照创新性药物的要 求,进行相应的安全性研究
中国尚未上市
31
杂质问题
--杂质研究的原则性要求
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
进行充分的方法验证 确定合理的限度要求
32
杂质研究的突出问题 --检测方法的建立缺乏针对性,验证不规 范,不能有效检出产品中的杂质 --杂质限度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杂质质 控难以保证产品安全性
33
100
80
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0.5% vs. 2.0%
22
国内上市药物及其改剂型、改盐品种:
必须与上市产品(原则上为原发厂产品)通过质量 对比研究确定限度的合理性;杂质的种类和含量应不 多(高)于已上市产品 如果杂质种类增多、含量增加,则应通过加强原辅 料质量控制、优化处方工艺等降至上市产品规定的质 控限度内;仍达不到要求,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研究
如果上市产品杂质限度的确定依据也不充分,则不 宜通过对比研究确定研制产品的限度

解读《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解读《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974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第30卷 第10期 2014年10月(总第180期)解读《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Interpretation of the guidance of stability testing of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收稿日期:2014-09-16修回日期:2014-09-19作者简介:霍秀敏(1963-),女,主任药师,主要从事药品审评工作通信作者:霍秀敏Tel:(010)68585566-514E-mail:huoxm@cde.org.cn霍秀敏,魏农农,何 伍,马玉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38)HUOXiu-min,WEINong-nong,HEWu,MAYu-nan(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8,China )摘要:《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的《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版。

本文通过介绍该指导原则的修订背景,阐述修订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明晰与注册申报相关的概念,深度解读进行稳定性研究需关注的问题,以方便药品研发单位及生产企业理解,并在以后的稳定性试验设计及撰写注册申报资料时参考。

关键词:原料药;制剂;稳定性;指导原则DOI :10.13699/j.cnki.1001-6821.2014.10.031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1-6821(2014)10-0974-05Abstract :Theguidanceofstabilitytestingofdrugsubstancesandprod-uctshasbeenrevisedbasedonthepreviousversionpublishedbytheStat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SFDA,nowcalled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CFDA)]in2005.Thisarticlewillinterprettheun-derlyingprinciplesandbackgroundinformationbehindtheguidancerevi-sion,demonstratethecognitionandmajorrevisionpoints,clarifyappli-cation-relatedconcepts,anddeeplyelucidatetheissuesraisedondrugstabilityresearch.Thisshallhelpdrugdevelopersandmanufacturerstohavebetterunderstandingoftheguidanceandshallserveasareferenceforsubsequentexperimentaldesigningandapplicationdocumentwritingofdrugstabilitytests.Key words :drugsubstance;drugproduct;stability;guidance稳定性是指原料药或制剂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影响因素试验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及其关注点

影响因素试验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及其关注点

您现在的位置:电子刊物 >> 电子刊物列表 >> 电子刊物详细发布日期20061130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影响因素试验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及其关注点作者成海平 高建青 霍秀敏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三部成海平高建青霍秀敏一、前言作为稳定性研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影响因素试验,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如处方组成合理性评价、质量研究中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判断、上市药品包装材料的选择和贮藏条件的确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影响因素试验的重要性经常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或甚至被忽视,如有的研发者把影响因素试验当成了作业式的任务而去完成,目的不明确;有的研发者对影响因素内容不甚了解,如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进行冻融试验、配伍试验;更有的认为申报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不需要进行影响因素试验,等等。

由于存在这些不正确、不合理的认识,使研发工作不到位,如处方组成不合理,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设计不科学等,给研发和审评带来资源上的浪费和损失。

因此,为了使研发者对影响因素试验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基于影响因素的目的,阐述影响因素试验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作用,着重分析目前已有制剂申报资料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试验过程中的部分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以期给研发者有所参考。

二、影响因素试验的目的和类别影响因素试验是在剧烈条件下进行的,其目的了解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为制剂工艺的筛选、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依据。

同时为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提供依据,还可为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影响因素试验除了通常进行的高温、高湿和光照三个试验外,必要时基于药物性质、剂型特点、临床用途等,还要进行冻融试验、配伍试验,进行低湿试验,还要考察pH值、氧、低温等试验对药物质量的影响。

影响因素各种试验均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考察和探讨药物的稳定性,保证上市药品的质量稳定。

083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083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发布日期20050927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作者霍秀敏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三部霍秀敏摘要:本文主要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重点阐述了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路和注意事项,目的是让广大注册申请人重视高分子杂质的质量控制研究,通过研究明确高分子杂质含量的影响因素,以确定合理的制备工艺、适宜的贮藏条件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减少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过敏反应,质量控制研究。

我们知道,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率与高分子杂质的含量有关,为了避免或减少临床过敏反应,就应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高分子杂质的含量进行研究,明确高分子杂质含量的影响因素,以确定合理的制备工艺、适宜的贮藏条件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减少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未进行研究,此种情况占一定的比例。

2、因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完全缔合,无法采用“自身”对照外标法定量,故不再继续进行研究。

3、系统适用性试验不符合要求;例如,对照溶液与蓝色葡聚糖2000峰的保留时间不一致;对照溶液峰不能重叠或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大于5.0%;分离度不符合要求等。

4、对照品制备方法错误;例如,采用在溶液状态下加热或紫外光照射的方法制备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聚合物对照品。

5、质量标准中聚合物的限度较宽,无依据。

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含量与制备工艺、贮藏条件和使用方法有关,故注册申请人应对研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进行充分的研究,以明确高分子杂质产生的影响因素,并有效地避免产生高分子杂质的因素,降低高分子杂质的含量,减少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方面:1、首先要从产品的制备工艺和分子结构特点分析可能产生的高分子杂质,并研究温度、光照、水分及溶液pH等对高分子杂质含量的影响,以明确高分子杂质产生的影响因素,用于指导优化制备工艺、选择适宜的贮藏条件、制订有效的质量控制指标和限度,以及确定合适的临床使用方法。

注射剂常见问题及控制办法

注射剂常见问题及控制办法

可编辑版
17
注射剂灭菌的目的
▪ 灭菌法是指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技 术。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种类不 同、灭菌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细菌的芽胞具有较强 的抗热能力,因此灭菌效果,常以杀灭芽胞为准。
▪ 灭菌与消毒的区别:
▪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 生物以及细菌的芽胞全部杀灭。
▪ 国内安瓿的发展趋势: ▪ 1)发展国际中性玻璃,从玻璃的材质性能上与国际水平接轨。 ▪ 2)发展白色或棕色避光的耐强酸、强碱的安瓿。 ▪ 3)提高外观光洁度、透明度及清洁度,发展优质的印字安瓿。 ▪ 4)提高制造水平及使用水平,改进折断力指标,使易折安瓿真正
易折。 ▪ 5)改善包装质量,推进热塑包装和托盘包装。 ▪
▪ Ⅰ型、Ⅱ型字标记记于瓶子底部
可编辑版
7
注射剂配制及滤过过程的控制
▪ 1、所有医用原料必须使用注射级标准的原料、辅料应使用符合药 典规定的药用标准的辅料,无国家药用标准的辅料,暂时使用分析 纯的化学试剂。
▪ 2、按处方计算投料量及称量时,均应两人核对,并签字,避免差 错。
▪ 3、澄明度与稳定性是注射剂生产中突出的问题,而原辅料的质量 优劣与此有直接关系,因此生产中更换原辅料的生产厂家时,必须 进行验证。
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所以灭 菌效率比干热灭菌法高。 ▪ 热压灭菌法:用压力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 法。此法具有很强的灭菌效果,灭菌可靠,能杀灭所有细菌繁殖 体和芽胞,在制剂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通常用的是水浴式灭菌柜(必须验证、药典菌检要求提高)。
15
丁基胶塞的清洗
▪ 清洗工艺:供应商所提供的丁基胶塞都是经过清洗的 产品,在使用前,只需将胶塞适当漂洗。目的是清除 胶塞在运输、搬运中产生的微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的原则、关注点与风险分析
--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的关注点
杂质控制 无菌控制原则、关注点与风险分析
--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的风险分析
杂质分析 通过原料药的合成工艺、制剂的处方工艺分析可能存在的杂质 通过稳定性研究分析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 通过方法研究与验证分析其对杂质控制的可靠性 通过安全性研究结果和方法误差分析杂质限度的合理性 辅料用量分析 通过制剂的处方工艺、稳定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分析辅料用量 的合理性 通过方法研究与验证分析其对辅料控制的可靠性 无菌分析 通过无菌检查方法研究与验证分析其对无菌控制的可靠性 通过稳定性试验、容器密封性试验分析产品的无菌情况
21
关注问题:杂质限度
创新性药物:基于杂质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国外上市但国内未上市药物: 基于国外上市产品的杂质检测结果、质量标准的控 制要求,原则上限度的控制不能低于国外上市产品的 要求
如果达不到国外上市产品的控制要求,或无法获得 国外上市产品的质量控制信息,参照创新性药物的要 求,进行相应的安全性研究
杂质安全性信息来源于
对杂质进行的安全性研究(直接)
和已上市产品的杂质对比(间接)
可靠文献报道的杂质毒性(文献)
38
确定杂质限度的其他考虑因素:
杂质限度与制备工艺的关系
制备工艺决定药品中真实的工艺杂质水平
杂质限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药品的稳定性决定降解产物的水平
杂质限度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分析方法决定可检测出的杂质水平 39
稳定性研究的目的
--筛选和确认处方工艺及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确定药品的有效期
3
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的原则、关注点与风险分析
--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的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仿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国食药监[2008]7号文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27
杂质检查:用于限度试验应选取灵敏度高和专属性强 的分析方法;用于定量试验则应选用准确性好、灵敏 度高和专属性强的分析方法 定量测定:当鉴别和纯度检查保证了专属性和纯度的 情况下,关注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仿制药:新建方法较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的方法在检 测专属性、灵敏度、准确性、稳定性、耐用性等方面 要有明显提高
22
国内上市药物及其改剂型、改盐品种:
必须与上市产品(原则上为原发厂产品)通过质量 对比研究确定限度的合理性;杂质的种类和含量应不 多(高)于已上市产品 如果杂质种类增多、含量增加,则应通过加强原辅 料质量控制、优化处方工艺等降至上市产品规定的质 控限度内;仍达不到要求,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研究
如果上市产品杂质限度的确定依据也不充分,则不 宜通过对比研究确定研制产品的限度
28
重点关注的问题
辅料问题
抗氧剂、稳定剂和增溶剂等的定量检查 杂质问题 有机杂质(即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建立、验 证和限度确定
无菌检查方法问题
无菌检查方法的验证,消除供试品抑菌性的影 响
29
辅料问题
--辅料自身的毒性、刺激性 例如:苯酚、吐温-80 等 -- 辅料用量的变化可能影响药品质量,进而影响药 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8
三、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与风险控制
(一)总体思路 (二)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果评价 (三)风险分析、评估与风险控制
9
(一)总体思路
----控制安全性风险:强化杂质、辅料、无菌等与安 全性相关的质量的研究
----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与 处方工艺研究、非临床安全性研究、临床研究的关系 ----风险分析、评估与控制:强化风险分析和评估, 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控制风险,确保注射剂产品 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Unknown each Total unknown Total impurities
0.1% 0.5% 1.0%
ND-0.2 0.3-0.8 0.3-2.0
<LOQ-0.1 0.1-0.4 0.3-0.8
The validated limits of detection (LOD) and quantitation (LOQ) are 0.02% and 0.05% respectively. (“ND”=not detectable)
36
杂质限度的确定
---创新性药物:基于杂质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国外上市但国内未上市药物: 基于国外上市产品的质控信息,或者基于杂质安 全性研究结果 ---国内上市药物及其改剂型、改盐产品:
基于上市产品的质控信息,或者基于杂质安全性 研究结果
37
确定杂质限度的首先考虑因素:杂质的安全性 安全性决定药品中所能接受的杂质水平
41
在日剂量为0.5g的前提下:
杂质A:0.2%的限度高于毒理和临床研究用样品的检测 结果,也高于生产样品的实测结果;按照相关指导原 则,收紧到 0.1% 是可以接受的限度,生产样品也不难 达到
杂质 B : 0.2% 的限度有毒理 / 临床样品数据支持,但和 生产样品的实测结果相比过紧;放宽到 0.3% 仍可以保 证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被判 定为“不合格”
11
(1)质量研究
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研究工作,揭示能
够保证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内在品质要求,并在此 基础上制订可以控制药品内在品质的质量标准
确定质量研究的项目、建立并验证分析方法、规 定相关项目的限度,制订质量标准
12
确定质量研究的项目 建立并验证分析方法
规定相关项目的限度
制订质量标准
13
化学药品注射剂质量及稳定性 研究与风险控制
主讲人:霍秀敏 讲习组成员:蒋煜、王鹏 药品审评中心 2008.10.
主要内容
一、前言 二、质量及稳定性研究的现状 三、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与风险控制
四、小结
1
一、前言
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的目的
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的原则、关注点与风险分析
2
质量研究的目的
--揭示药品的品质,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 --指导处方工艺的筛选 --建立进行稳定性试验的分析方法
60
mAU
40
方法学研究的误区?
9 10 11
35 0 5
20
0
3
100
10
15
20
Minutes
25
30
12
40
40
2
4 5
6
7
80
60
mAU
40
20
1
1
2
8
3
4
0 0 5 10 15 20
Minutes
5
25
6
30
7
35
34
杂质限度的确定依据?
根据样品实测结果、稳定性研究结果
根据原料药拟定标准并适当放宽 根据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杂质限度 根据英国药典、美国药典同品种的杂质限度 根据上市同品种的检测结果
17
方法适用性:辅料、杂质等干扰 方法的修订:试验或文献依据
新建立的方法:明确方法选择的依据,并进行 详细的方法学研究,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18
与具体品种相关的检测方法
例如:鉴别、有关物质检查、含量测定等 方法的建立与验证可参考相关的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附录中有关的指导原则
中国尚未上市
31
杂质问题
--杂质研究的原则性要求
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
进行充分的方法验证 确定合理的限度要求
32
杂质研究的突出问题 --检测方法的建立缺乏针对性,验证不规 范,不能有效检出产品中的杂质 --杂质限度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杂质质 控难以保证产品安全性
33
100
80
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0.5% vs. 2.0%
25
关注问题:
根据研究结果确定是否对抗氧剂、稳定剂和 增溶剂等辅料设定必要的检测项目 特别关注质量标准中和产品安全性、有效性 相关的项目是否全面;仿制药应注意根据药 品特点完善质量标准
26
检测方法的选择
---经过方法学验证 ---符合“准确,灵敏,简便,快速”的原则 ---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重现性
10
(二)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果评价
一般性的技术要求---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 针对性的技术要求---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在一般性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制定 ---针对注射剂研究和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考虑品种的上市基础和临床应用基础 强化了杂质等与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指标的技术要求
23
制订质量标准(项目、方法、限度)
项目的确定 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药品名称,含量限度,性状,鉴别,检 查,含量(效价)测定,类别,规格,贮藏, 有效期
24
检查项一般包括: pH 值 / 酸碱度、渗透压、澄清 度与颜色(或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有关物质、 干燥失重 / 水分、细菌内毒素 / 热原、无菌、不溶性 微粒、重金属、可见异物、装量/装量差异等 注意根据剂型、具体品种特点确定检查项 例如,抗生素类一般还包括异常毒性、升压物质、 降压物质等;大、小容量注射液不包括干燥失重 /水 分
19
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结 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确定 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其验证要 求不同 有关物质检查和含量测定通常要采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比较方法的 优劣,择优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