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这种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促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交流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如旅游、学术交流、文化艺术活动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观念、习惯等得以对比和碰撞。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能够了解到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包容其他文化,拓宽自己的眼界。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往往会发生融合。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互相影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元素和特色相互交织,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音乐、艺术、时尚等方面都出现了跨文化的现象,其中充满了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
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减少了由于文化冲突而引发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我们能够学习和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经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通过交流和融合,使得地球上的文化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对于促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交流和融合,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一个多元化和共存共荣的社会。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世界。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离不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文化得以不断充实与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与西方,也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文明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这种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商品贸易,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于世界各地,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和商人来华。
这些外国人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宗教和艺术,与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通过融合本土传统信仰和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而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丝绸之路也为中国的文明输出提供了机会。
中国的文化成果,如儒学、医学、工艺等被传播到亚洲、中东、欧洲等地。
这种文化的输出与融合,推动了各个地区的文明交流,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唐宋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高峰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他的国力、经济及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与西域、南洋、南亚等地的交流频繁,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前来中国。
在唐朝,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显著。
如波斯风格的服饰、波斯湾地区的航海技术都影响了唐代的服饰和航海技术。
同时,唐朝也传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如波斯诗歌、佛教艺术等,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时期之一。
在宋朝,文化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南宋时期,南方海运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地的文化交流密切起来。
同时,南宋政权的对外开放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和商人来华。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尤以中外宗教交流为主。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本土宗教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互相理解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世界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这不仅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概念、含义、影响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概念与含义文化交流是指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领域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种交流包括语言、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其目的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文明的共同繁荣。
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从中产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和内涵。
文化融合则是指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各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交织、渗透、共生的现象。
文化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制,而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后者在接受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特点。
这种文化融合具有双向性和多样性,并且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文化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融合。
只有通过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才能够相互融合,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多元化,也更加丰富、发展。
1.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多元化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光大,也使世界文明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2.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交流与融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异族之间的文化偏见和种族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相互理解、包容,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促进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交流。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不仅包括了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还包括了科学技术知识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以促进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与科学的进步。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它不仅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更是人们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正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意义、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
在文化交流中,各国人民通过互相了解和学习,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与信任,构建起和谐相处、和平发展的基础。
同时,文化交流也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
二、文化融合的影响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逐渐形成新的文化特征。
文化融合能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化融合能够打破传统的隔阂和偏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平等性。
其次,文化融合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
再次,文化融合能够培养宽容、包容的价值观,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三、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策略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倡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各国政府应制定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国内外文化作品的传播和交流,为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育是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对跨文化理解和尊重的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3. 增加文化交流活动。
各国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形式的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和融合。
4. 创新科技手段,拓宽交流渠道。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加强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打破时空限制,让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更加便捷和广泛的活动。
5.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支撑,各国应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入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内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不仅实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还通过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一、传承与创新:古代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心怀对古文化的敬仰和热爱,努力将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
《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经典著作中囊括了古代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文人学士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文人学士通过对经史哲学的研究和解读,将古代文化的真谛传承下来,并通过撰写诗词、文论等文学作品,将古代文化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诗经、论语等作品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和崇敬。
二、外来文化的融合:古代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中国古代文化在传承中不仅仅是对自身文化的维护和延续,更是通过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外文化在这条交通线上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佛教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和风格。
此外,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古代文化也借鉴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成果,使自身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元代时期的胡朝文化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宋时期的浙江江南文化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水乡文化的独特风情。
三、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古代文化的现代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仿制,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存在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和传统。
而文化融合,则是指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并最终融合为一体的过程。
正是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和文化融合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文化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世界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让人们能够拓宽视野,去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
例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的油画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技法,但是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使得绘画艺术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当我们能够接触到多种不同的文化,就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
其次,文化融合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文化融合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而是在维护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各国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国的文化,消除误解和偏见,建立起互信和友谊。
比如,中西方电影的互相介绍和影院联展,让观众们能够窥探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和友谊。
第三,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多元文化的存在,意味着不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相互碰撞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创意和发明。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国的创新力和智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进步。
例如,移民带来的文化融合,推动了美国的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和创新。
最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使人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而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之间能够进行对话和交流,发现彼此的共同之处,并将这些共同之处加以保护和传承。
比如,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使得这些文化得以保存下来,不至于消失。
总之,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是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文化之间因为交流而相互了解、互相借鉴、互相影响,从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文化融合中,不同的文化之间因为接触而产生合并、融合的现象。
虽然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都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无数次,但是,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并让文化交流和融合更加深入、全面地进行,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指在跨越地域、语言、民族等差异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音乐、舞蹈、体育等多方面的交流。
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跨国交流和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文化交流的好处之一是能够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从而打破对陌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除此之外,文化交流还能够加深人们之间的了解和交往,从而促进友谊和和解,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冲突和歧视。
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是政治、经济领域,还是社会、文化领域,文化交流都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工具。
二、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文化交融现象。
文化融合可以是在既有文化之上融入新的文化元素,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文化的交融。
在每个文化中,都存在各种不同的特点:语言、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
它们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身份,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文化融合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使各种文化贡献自己的精华,进一步丰富人类文化宝库,强化文化多样性。
文化融合还能够缩小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障碍,加强跨文化交往和沟通,从而实现文化共享和互相促进。
三、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都是影响人类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探索了不同的文化遗产,学习了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习俗,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人们融合了各自文化价值观和特点,形成了更加富有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文化。
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是什么意思?

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是什么意思?一、文化交流的定义与意义1.1 文化交流的含义文化交流是指不同社会、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相互交流彼此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艺术品味等。
1.2 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有助于拉近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促进和平发展;同时也能够激发人类创造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丰富文化多样性。
二、文化融合的形成与表现2.1 文化融合的形成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在长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吸纳、融合、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2.2 文化融合的表现- 语言融合:各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等在接触中逐渐融合,形成新的语言形式。
- 饮食融合: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在交往中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食品文化。
- 服饰融合:各地的服饰风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新的时尚潮流。
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案例3.1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形成:东西方贸易往来中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互通有无。
- 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它使得东西方在宗教、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 影响: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东西方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3.2 跨国婚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差异的挑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婚姻,会面临语言、宗教、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异问题。
- 文化交流与融合: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和相互交流中,了解并接受彼此的文化差异,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价值观。
- 积极影响:跨国婚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多元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4.1 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程度正在逐渐加深。
4.2 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培养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让他们能够在跨国交流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合。
- 跨文化教育的手段:通过开设交流课程、组织文化访问和交流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认知和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式洋节浅析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摘要] 西方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之间必然发生碰撞。
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文化融合的前提是文化独立。
本文首先从中式洋节来展示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而对将中式洋节视为文化入侵的片面看法进行反驳。
然后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衰落的真正原因,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其次针对中华文化独立提出相应策略,最后分析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式洋节,文化独立,文化融合,和而不同Abstrat: The western culture comes into our life, so that there will appear cultural shock. The cultural fusion is the tren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emise of which is the ccultural independent. This paper firstly show the cultural shocck through the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 in order to refute the one-sided opinion about that the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 are regarded as cultural invasion.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ue reasons about the delin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ow to protect it. It is followed by the stratagies to Chinese cultural independent.The effect of cultural fusion on the Chinese cultural.Key words: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cultural independent,cultural fusion, Harmony in Diversity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不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近几年在中国,西方快餐,好莱坞电影,洋节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必然产生新的火花--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也必将对中西文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可是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复制,同一。
对文化融合的片面看法莫过于文化入侵,这种看法过于绝对,因为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将保持独立,秉持各自鲜明独特的个性,并且融合的结果是和而不同。
1.0中式洋节与文化入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节日也日益增多。
仅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不胜枚举。
同时,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流行过“洋节”,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
“洋节”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走近中国人。
西方许多节日的庆祝方式与中国节日都有所不同,对中国人来说是新鲜的、刺激的,因此人们现在比较乐于过西方的节日。
例如,西方人过圣诞节,除了大家在一起挂圣诞树、吃烤火鸡聚餐,大人们还会把孩子们向往已久的节日礼物装在一个大袜子里,在平安夜悄悄放在孩子们的床头送给他们。
甚至在大街上有穿着红色圣诞服、头戴圣诞帽、脚蹬圣诞靴的圣诞老人背着大布袋分发礼物,这对孩子们说是新奇的、新鲜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过圣诞节。
而在中国只要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就高兴。
因此,有人说中国人越来越不像中国人了,马上就要全部被西化了,洋节就是文化入侵。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它忽略了“洋节”已经在我们身边被本地化、中国化,发挥着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
以圣诞节为例,在中国,圣诞节与历史、传统、亲人或者礼物转送无关。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脱离了其原本的宗教性质,仅仅保留了其“狂欢”、“个性”、“新奇”、“张扬”的娱乐性质。
有些圣诞产品是专为迎合中国人的品味而定制的:比如,吹奏萨克斯管的圣诞老人是一种常见装饰品——只因为萨克斯和圣诞老人都源于西方,中国人就顺理成章地3将两者放在一起。
今年,有些商店摆出了戴着圣诞老人帽子的羊:明年2月份的农历新年将是羊年。
有专家把中国人过洋节看做“集体无意识”,这就将节日文化过于意识形态化。
中国人过洋节无非是一个消费放松的借口(上班族工作压力大)、一个增强个人身份认同感的工具、一个聚会狂欢的理由(中国人喜欢节庆)、一个浪漫表白的机会”。
2.0中华传统文化衰落与保护有专家抵制西方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造成的。
将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归罪于"西方文化入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是不公平的。
西方大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
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原因,也就是一些不符合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被自然淘汰了。
比如"二十四节气"(坚持抵制观点的北大某教授提出的)。
由于现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四节气"已不能准确涵盖现在的天气状况;另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达也不完全靠"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生产活动。
因此"二十四节气"逐渐被淘汰不用了。
而这只能赖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洋鬼子的"文化侵入"无关。
二是,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
在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发展与更新,而成了社会前进的累赘。
比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输在了"市场价值"面前。
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只能通过抵制西方文化来实现,那么中国就又回到了闭关锁国的时代。
在文化竞争的浪潮里,保护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才是可取的做法。
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关于中国传统节文化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
比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对于传统节日,立法者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的。
传统文化的保护,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
其次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
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
国民的文化教育让人民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让民族文化渗入百姓日常生活。
最后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创新。
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车轮下,传统文化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鲜活力,才能让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
3.0文化独立文化独立就是指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
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文化独立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在与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失去了文化个性,那么中华文化将不复存在。
只有坚持文化独立,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文化融合的前提,否则文化融合就变成了文化入侵。
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立可以通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
第一,“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坚持文化自觉原则。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要做到文化自觉,首先需要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对于文化背景,文化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其次是要理解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吸收融合。
最后在各种文化都实现了自觉之后,多元文化各展其长、共同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就是要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内在契合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人类性意义的精神特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世界文化转型中具有自主能力。
第二,坚持文化自信原则。
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多元化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是当今社会文化的瑰宝。
我国的传统文化绵延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比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
传统节日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寄托着整个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人应该秉持着自信的信念,让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时代生活中延续和发扬光大,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再铸传统,有所创造性的改造,始终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
4.0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文化融合的过程:一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二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
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
三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21世纪的人类文化将是一种全球性的综合文化。
这种综合不是实体性综合,不是东方文化归属西方文化,也不是西洋文化统摄东方文化,这种综合是文化生态功能意义上的综合。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包容精神。
比如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含蓄,不善于表达个人情感。
而父亲节,母亲节以及感恩节给中国人一个去表现爱与感恩的契机。
当然,洋节入土中国,并不是说多多益善,因为这一种文化渗透也有着潜在的副作用。
例如,对洋节的过分追求可能会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和对西方文化的盲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们的日常消费等。
因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正确对待洋节,既不能一味崇尚洋节,也不能盲目排外。
在理性接受西洋文化的同时,还不要忘记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要运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剔去糟粕,充分彰显我们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和民族的包容与心胸。
5.0结语文化全球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是挑战,对于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要秉着文化自信,屹立于多彩的文化盛会。
同时全球化也是机遇,中华传统文化借机取长补短,永葆活力。
在同一文明空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竞争、相互激荡中相互依存、相长。
参考文献[1]常启云.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J].传播与版权,2013.[2]毕文波.圣诞节庆文化之擅变[J].东北师范大学,2012.[3]蒋夫尔.别让传统文化的“脉”断裂闪[N].中国教育,2013-02-23.[4]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D].炎黄春秋,1999(3).[5]李晓明.文化结构文化心态文化势能与文化冲突的图景—关于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之一[D].湖北社会科学,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