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3.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分析这首词的立意高远之处,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相关背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
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
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3.解题①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
②金陵:今江苏南京。
为六朝古都所在。
③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
4.了解“咏史怀古诗”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棹(zhào)鹭(lù)簇(cù)矗(chù)谩嗟(màn jiē)2.解释下列词语①澄江:清澈的长江。
②练:白色的绢。
③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④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桂枝香金陵怀古》,使学生了解金陵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3. 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桂枝香金陵怀古》全文及其注释、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桂枝香金陵怀古》,了解诗词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金陵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金陵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化知识。
2. 诗词学习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指导朗读技巧。
2.2 学生自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2.3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句意,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大意。
3. 艺术特色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6.1 学生回家后,背诵《桂枝香金陵怀古》。
6.2 搜集其他描写金陵的古诗词,下周课堂分享。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诗词中的历史与现实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中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1. 教师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有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问题。
2.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提出问题,分享解答。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桂枝香金陵怀古》,使学生了解金陵(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掌握金陵(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金陵(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桂枝香金陵怀古》,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梳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桂枝香金陵怀古》。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情况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感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桂枝香金陵怀古》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历史资料:介绍金陵(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涵盖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以及金陵(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诗文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事件的把握。
2. 诗中典故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内容、结构、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鉴赏法:品味诗文中的美景、佳句。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诗文全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学资料。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时间和活动安排等详细信息,以便我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b. 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文背景及作者(10分钟)a. 介绍诗文创作的背景,如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等。
b. 讲述作者王安石的生平事迹,突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分析诗文内容(15分钟)a. 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典故。
b. 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阐述诗人对历史、现实的感慨。
4. 品味诗文艺术特色(10分钟)a. 分析诗文的结构,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b. 讨论诗文中的佳句,欣赏其意境美、语言美。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b.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深入探讨《桂枝香金陵怀古》的内涵。
七、课堂练习(10分钟)1. 根据课堂讲解,完成关于诗文内容、作者背景的填空题。
2. 选取诗文中的一个佳句,分析其意境美、语言美。
3. 结合个人学习体会,谈谈对诗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这是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诗歌重点语句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诗词的意象意境特点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沉郁悲壮的诗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读诗歌,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难点:理解本词借景抒情、用典和借古讽今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推介作者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进行回顾,识记生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二)整体感知1解题:请学生解读诗题。
桂枝香是词牌名,金陵怀古是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2诵读感悟: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诗歌,圈出不会的字词,画出读来特别有感觉的句子。
3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交流美句感受4概括上下片内容明确: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板书】(三)深入研读1绘景:学生诵读词的上阕部分,教师提问词人看到的景物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组成的意境的特点。
明确: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2体验景中情上片景中有何情感?明确: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同时又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热爱祖国情感。
5抒情:学生诵读词的下阙部分,提问鉴赏所抒之情和抒情的方式?1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2用典: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孙仲谋处”“周郎赤壁”“小乔初嫁”“封狼居胥”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使词更加凝练。
高中语文_《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学生学科:语文2.课时:一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①熟读诗文,了解诗文大意。
②回忆怀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教学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背诵整首词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用典”“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词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用典”“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背诵整首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三、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极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其中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手法是本词学习的重点,因此针对这个重难点,我在学生课前预习阶段就将王安石写作本诗的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先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从情感入手,让学生探讨诗文的表现手法,带动学生赏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谜面:有一座城市,被称为“江南佳丽地,六朝帝王都”打一城市名。
明确:谜底:金陵(南京)南京,孙中山说,它是一座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势易守难攻。
因此也经常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但是在这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亡,这是困扰许多历史学家的一个谜团。
文人到此,也都发些喟叹,留下些笔墨。
像我们熟悉的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是这样的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王安石的脚步一起走近金陵,学习一下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桂枝香·金陵怀古》)二、出示教学目标(出示PPT第二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背诵整首词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用典”“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词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用典”“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背诵整首词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桂枝香金陵怀古》,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桂枝香金陵怀古2. 学生教材:古诗文选读3.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金陵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金陵的向往之情,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桂枝香金陵怀古》。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字词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翻译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探讨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5. 欣赏艺术特色教师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将《桂枝香金陵怀古》与其它描写金陵的古诗进行对比,如《泊船瓜洲》、《登金陵凤凰台》等,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描写自己家乡或者熟悉景观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诗歌解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就“阅读与鉴赏”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二、教学设想
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
于是,我决定摒弃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堂走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诗句的逐步串讲,采用深入诵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感悟能力。
最后,这首词能够在众多怀古词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在立意和识见上,高瞻远瞩,寄意深远。
所以,我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现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大视野、大境界。
为此,我设计了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阅读,体会对自我价值的关照和对国家命运的不同思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②通过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
教学难点:
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
它就是金陵(现在的南京)。
岁月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
他就是王安石。
仕途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变迁。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金陵遇到王安石,当王安石遇到金陵,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次伟大的相遇吧。
(二)诵读体味
1.共同聆听诵读录音。
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与节奏。
2.学生诵读,把握好读音和节奏。
然后同位之间互相朗读一遍,把美好的感觉带给朋友。
(三)品读鉴赏
1.一次相遇流传千古,让后人心醉神迷,感慨万千。
我们该如何去把握、去理解这次相遇呢?如果由咱们同学们来讲这一课,你会设计什么问题帮助大家理解呢?请设计2~3个问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诵读思考,提出问题,准备交流。
3.分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就各人提出的问题汇总、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把有新意、有异议、有难度的问题整理好,准备提请全班同学解决。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
5.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词作。
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问题,以备学生思考不周时加以讨论,引导学生思路。
如:
①金陵古城,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拿出了什么来招待呢?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斜晖、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寒烟衰草)
②同学们欣赏了美景,也感觉到了在壮阔秀美之中隐隐透出些许
清冷、萧瑟之味。
为什么会这样呢?面对眼前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诗人想到了陈后主荒淫亡国的悲剧,想到了六朝旧事,沧桑巨变;想到了文人墨客登高感怀,空发慨叹;更想到了今天的歌舞升平、奢侈繁华。
)
6.金陵给诗人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几位同学则为大家点燃了思想的火花。
我看到了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已经对这首词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自由鉴赏一下,把你最欣赏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鉴赏要求:可以抓住景物特点或思想感情进行充分阐发、丰富联想,也可以抓住一个词或一句话,赏析其遣词造句、写景状物的精妙之处。
)
7.学生交流鉴赏心得。
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都有不少茅塞顿开的感觉呢。
在这一刻,“相看两不厌,唯有金陵城”了。
在这一刻,名胜、名家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共同谱写了不朽的华章。
(四)比较阅读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几千年的文明进程,留给我们了许多怀古的不朽篇章。
学完了《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者都是怀古名作,都是
借眼前景,想前朝事,抒心中情,但从写作目的、人生体验上看,二人有没有差别?你有何感悟呢?同学们自由交流一下。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悲叹的是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是对自我人生遭际的慨叹。
而《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更多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把目光投向社会、国家,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做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时代的弄潮儿。
胸怀四海,心忧天下,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