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

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古典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以下几个艺术上的特点:1.旋律感和韵律感:古典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吸引读者。
它们常常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和韵律,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音乐的韵律来表达情感和节奏感。
这种旋律感和韵律感让人在阅读中有一种美妙的享受。
2.结构的严谨性:古典小说在结构上通常非常严谨,多采用长篇叙事的形式,通过复杂而有机的情节安排、丰富多样的人物刻画和巧妙的人物关系来展开故事。
这种结构的严谨性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在阅读中一步步解谜,体验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3.细腻的情感描写:古典小说在情感描写上非常细腻,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它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
古典小说的情感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能够深入探索人性的善恶、欲望的冲突和内心的痛苦,使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有一种共鸣和共情。
4.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古典小说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它们通过对当时社会、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描写,展现出一个特定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发展。
读者通过阅读古典小说,可以了解到一种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进一步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5.多元的人物形象: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这些人物形象经过详细的刻画,不仅在外表上有独特的特征,还在性格、动机和心理上具有丰富的内涵。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有时展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有时又显示出人性的弱点和局限。
这种多元的人物形象使古典小说具有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古典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旋律感和韵律感、结构的严谨性、细腻的情感描写、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多元的人物形象以及想象力和幻想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古典小说成为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文学形式,能够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

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文体。
在中文文学中,小说和散文是两种常见的文体类型,它们在表达方式、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对它们的鉴赏方法。
一、小说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形式,通过描写人物、情节和事件来展示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说一般由多个篇章组成,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和刻画,展示了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
1. 故事性强:小说通常以一个或多个故事线索为核心,情节连贯、紧凑,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鉴赏小说时,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布局、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人物塑造: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行为方式和言谈举止,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递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鉴赏小说时,要关注人物的多维度塑造和形象转变,思考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3. 描述细腻:小说以言语为工具,通过对环境、场景和情感等方面的描写,营造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鉴赏小说时,要注意作者的描写方式、语言风格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功底,从而感受到小说的细腻与美感。
4. 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小说的写作技巧丰富多样,例如倒叙、flashback、夸张等手法,能够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鉴赏小说时,要留心作者运用的技巧,并思考其对情节和主题的服务作用。
二、散文的文体特点与鉴赏方法散文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文学形式,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常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表现。
散文不受限于故事情节,更注重对个体情感和思考的表达。
1. 自由散漫:散文以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篇章结构松散,情感流露自然。
在鉴赏散文时,要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倾诉,理解其思维跳跃和情感起伏。
2. 抒发情感:散文常常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借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鉴赏散文时,要关注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意境呈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表达。
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与互动性

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与互动性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和互动性。
音乐可以用音符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文学可以用文字来描绘故事和情感。
两者在创作和传达内涵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可以相互影响和启发。
首先,音乐和文学都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音乐通过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以及演奏者的表演方式,传达着作曲家的情感和意图。
同样,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和散文,通过文字的选择和组织,以及作者的笔法和叙述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音乐的音符还是文学的文字,都是艺术家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
其次,音乐和文学在创作和传达内涵方面有相似之处。
创作音乐和文学作品都需要艺术家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家需要理解和掌握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演绎,以及音乐的风格和结构。
类似地,作家需要对文字的表达和叙述有一定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以及对文学的形式和结构有把握。
无论是音乐作曲还是文学创作,都需要创作者深入思考和用心创作。
此外,音乐和文学也可以相互影响和启发。
音乐可以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而文学也可以成为音乐的灵感来源。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激发作家的情感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
同样,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启发音乐家创作出具有特殊内涵和表现力的作品。
最后,音乐和文学都面临着传统与创新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和文学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风格变迁。
在传统保留的同时,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家和作家们不断挑战和突破传统,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技巧。
这种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也让音乐和文学与时俱进,与观众读者产生更加深入的互动。
综上所述,音乐和文学在创作和传达内涵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都需要艺术家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和文学可以相互启发和影响,激发创作者的灵感。
最重要的是,音乐和文学都面临着传统与创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艺术形式,虽然表现方式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音乐和文学都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传递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精神。
本文将探讨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从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音乐对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小说中描写一场悲伤的别离,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背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读者对情感的共鸣。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渲染气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
此外,音乐还可以为文学作品赋予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可以借助音乐的节奏感,使诗句更加流畅和韵律优美。
另一方面,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意象,都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音乐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情感和思想,进而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受到了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启发。
雨果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使他能够创作出如此宏大和激情澎湃的交响乐作品。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也可以被音乐家用音乐语言来表达。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和组合来表达情感和意象,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相呼应。
音乐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可以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交叉借鉴。
有时,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会借鉴音乐的创作方法和结构。
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包括主题的发展和变奏,这种创作方法也可以被应用到文学创作中。
作家可以通过主题的发展和变奏,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另一方面,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也可以借鉴文学的叙事手法和结构。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被音乐家用音乐语言来表达,使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与结构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与结构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使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和结构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理解和欣赏这些形式和结构,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文学形式文学形式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不同的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1. 小说:小说是一种用故事叙述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包含有着一定情节的人物故事,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交流和行为来反映现实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小说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叙事结构。
2. 诗歌:诗歌是一种运用音乐性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节奏和韵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诗歌可以是抒情的,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也可以是叙事的,通过讲述故事来传达思想和价值观。
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诗歌都注重表达方式的美感和语言的节奏感。
3. 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包括有着明确的角色和对话的剧本,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舞蹈等元素来实现对故事的呈现。
戏剧可以是悲剧、喜剧等不同类型,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文学结构文学结构是作品的内在组织方式和布局。
不同的文学结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指作品按照时间线性推进的结构。
故事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从起始点逐步展开,直至达到高潮和结局。
线性结构常用于小说和叙事诗歌,使读者能够一步步地跟随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2.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指作品中时间顺序被打乱或跳跃的结构。
故事的情节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可能是通过回忆、闪回、预示等手法来构建。
非线性结构常用于意识流小说和一些现代诗歌作品,通过破碎的时间序列来探索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3. 对称结构:对称结构是指作品中存在明显对称或镜像的元素或情节。
音乐-文学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的音乐化

①薛尔也采用 这种 定义 。参 阅 S c  ̄ e r , S t e v e n P a u l ,“ Ho w Me a n i n 血l a‘ M ̄ s i c a l ’i n L i t e r a y C r i i t c i s m ? ” Y e a r b o o k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d G e n e r a l
摘
要 什 么是文 学/ 小 说的音 乐化 关 于文 学/ 小 说音乐 化或音 乐性现象 能否在定 义与类 型学 的阐释上进 行理论 规范 从 而
避免 “ 印象主义 ” 的随 意研究 赋予 这一 现象 以更 深广 的历史 意义 作 者在 前人 研究 的基 础上 试 图先 给 出小说 音 乐化 的定
橱 燕 迪 棱音 乐 文 一 学 奥 媒 一 维 介 尔 问 纳沃 陛 与 文 尔 学 夫 / 著 小 , 说 李 的 雪 音 梅 乐 译 化■ , 曩≤ l J l J j 口 e J l r 芋 ≤ I 。 t 【 ^ 】 ]
“ 通过 ” 文本 体验到 音乐 的效果 。因此 , “ 小 说 的
盖二
的, 音 乐 化 小说 依 然 是 小 说 , 音 乐 只 是 以某 种 间 接
的方 式 在场 。但 这 里 的 “ 某些间接的方式” 意 味 着
什 么 是 文 学/ 小 说 的 音 乐 化 ?弗 莱 [ 1 ] 所 描 述 “ 音乐化小说” 必须具备的那种“ 音乐 的” 特征 , 这 种特征“ 表 示 文 学 中对 音 乐 艺 术 进 行 了 实 质 上 的 类 比, 以及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音 乐 艺 术 对 文 学 的 实 际影响” 。 这 个 定 义 作 为 为 减 少 术 语 混 淆 而 作 的有价值 的尝试 , 在 当 时是有 益的 。然而 , 这 还 不够准确 , 因为 没 有 明 确 说 明 指 的 是 文 学 文 本 中 媒介间在 场的 哪些 主要形 式 : 效 仿 与/ 或 主 题 化 ( 也可以“ 表示从 …・ 音乐对 … ・ 影响 ” ), 并 且 也 未解释“ 实 质 上 的 类 比” 到底是什么 。 为 了找 到 一 个 多少 更 明 确 的定 义 , 我 以为 小说 的 音乐 化 显 然 是 文 学 中 出现 的一 种 隐蔽 或 间接 的 媒介 间性 形 式 , 因 为 正 如 术 语 本 身 已 经 暗 示 出来 什 么 ? 是运 用 “ 主 题 化 ”的媒 介 间 模 式 的 那 种 在
深入剖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深入剖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对于作品的表达和观赏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艺术形式的角度,具体分析结构和手法对作品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体验。
1. 结构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情节组织、篇章划分、人物角色等方面。
合理的结构能够使作品内容有机地衔接,情节紧凑,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投入到作品中。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结构的复杂性充分展现了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2. 艺术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如比喻、隐喻、夸张、对比等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给予读者思考。
二、视觉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视觉艺术作品以视觉感知为主要形式,通过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手法,来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点。
1. 结构视觉艺术作品的结构体现在构图和空间形态上。
艺术家通过创造独特的结构,使得作品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和观赏的层次感。
例如,在绘画作品《夜巡》中,荷兰画家雷姆布兰特运用透视法,巧妙地创造了垂直的线条结构,使整个作品呈现出深邃的空间感。
2. 艺术手法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包括色彩运用、线条表现、光影处理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营造出氛围和情感,还能够塑造形象和表达艺术家的独特观点。
例如,在葛如鹏的油画作品《飘散的思绪》中,通过大胆运用冷暖色彩对比,表现了艺术家内心的纷乱和思想的飘散。
三、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音乐作品是通过声音组合和音符编排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音乐的结构和手法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旋律和和声效果。
1. 结构音乐作品的结构包括乐曲的分节和音乐元素的组合等方面。
《音乐之美:从《西游记》中探索音乐在文学中的作用》

《音乐之美:从《西游记》中探索音乐在文学中的作用》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中,音乐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声音、节奏和旋律来唤起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对音乐的描写与应用具有独特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音乐在《西游记》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音乐在文学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西游记》中的音乐描写与作用、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共通性和互补性、音乐在文学中能够传达的主题和意义以及结论。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逐步阐述各个部分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和论证结果,以全面展示音乐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3 目的通过研究《西游记》这一经典文学巨著,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音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探寻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旨在揭示音乐对于情节推进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分析音乐和文学在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共通性,以及探究音乐作为情感媒介和叙事艺术中的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主题和意义。
以上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内容,接下来将进入"2. 音乐在《西游记》中的描写与作用"部分。
2. 音乐在《西游记》中的描写与作用:《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丰富多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众多读者。
其中,音乐作为文学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描写和运用音乐元素,为小说增添了魅力和趣味。
2.1 《西游记》背景与音乐元素: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详细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神秘奇幻、壮美丰富的仙佛世界。
在这个背景下,音乐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情节、人物以及场景描写之中。
例如,《西游记》中经常出现诸多神仙、天使、妖精等超凡存在,在他们的活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华丽动听的音乐。
这些音乐旋律既能够让读者体验到仙境般的美好感受,又能够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2 音乐在情节推进中的作用:音乐在《西游记》中扮演着情节推进的重要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摘要】小说史上有不少作品以音乐术语命名,或在结构上模仿、借鉴音乐技术,使得这些小说多少带上了不同面向的音乐性。
这些命名与模仿实际上意味着小说结构上的一些特殊功能。
文中尝试从线性叙事的空间化、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以及音乐性结构所预示出的小说这种模式之外的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关键词】现代小说;结构的音乐性;形式功能我们常会见到诸如奏鸣曲”、赋格曲’、交响曲”、变奏曲”之类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音乐暗喻(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者方面都是如此,前者如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鬼魂奏鸣曲》(1907)、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小说《田园交响曲》等)。
在这些暗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个纯粹的音乐结构轮廓。
还有更多的小说则直接模仿或借鉴具体的音乐技术,如著名的“复调”。
在巴赫金那里,复调这个词虽然只是作为一个无奈的最好选择,但这个词所勾划出的小说的结构性图景却令人眼前一亮。
那么这些暗喻或模仿是否意味着小说结构上的某些特殊形式功能?本文尝试从线性叙事的空间化、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以及音乐性结构所预示出的小说这种模式之外的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一、线性叙事的空间化功能线性叙事的空间化功能至少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如沈从文《看虹录》的外在的空间化,指在叙述上有意识地模仿对位这种叙述而形成的,包括昆德拉式的文体杂糅;一是在思想、声音、叙述角度等层面上形成的内在空间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式的复调为代表。
但二者有时并不能截然分开。
由于时间艺术的线性叙事特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永远都只能是一维的,然而小说的雄心确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无可比拟的:在线性时间中\随心所欲”地膨胀某一个时间点,使这个时间点尽量靠近世界的驳杂。
米兰·昆德拉早就说过,“从小说历史的开端起,小说就试图避开单线性,在一个故事的持续叙述中打开缺口”。
福楼拜也对《包法利夫人》中关于农业展览会场景形容道:“所有事物都应该同时发出声音,人们应该同时听到牛的吼叫声、情人的窃窃私语和官员的花言巧语。
”而这正是任何的语言叙述所不能够的。
因为叙述本身就是建立在可以如此来理解世界的一种假定性基础上的。
早在1759年出版的斯特恩的《项迪传》就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振聋发聩的嘲讽,以致到今天,诸多的所谓的流派先锋们的创新依然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比如解构主义大师米勒就认为:“《项迪传》自始至终都在对所谓连贯完整的生活故事加以解构和戏仿。
该书告诉我们,所有叙事线条在形成之时都有违这么一个事实:叙事无法开场,一旦开场,也无法持续向前发展。
倘若它无视这些不可能,开始持续发展,它就再也无法停下来,也永远不会到达终点”。
而这些,可以巧妙地借助于音乐的结构技术创造一种新的时间关系,使得一个复杂多面的形象可以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
这一条直线实际上与之前的或之后的线彼此蕴含着,想象中是可以并置的。
小说叙述在这里不只是在狭窄的单个时间通道中纵向发展,而是同时在横向空间中扩张。
虽然外在的对线性时间的思考和试验,看起来总是显得极端、甚至怪异,以至于看起来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但作为一种对小说可能性的探索,以及这一探索过程中所承载的艺术门类裂缝间的风景,却也不能忽视。
比如《看虹录》中,言在此意在彼,既描述了事实上的对话,又强调了言与意的同时性特征,作者的有意如此安排(作者对音乐叙述的理解),虽说也是在有意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当能够会意此处的“对位”用心,此处的线性叙事(印刷上的顺序)自然神奇地叠合成一种新的时间顺序:空间上不能忽视的并列的新内容,从而彰显出的小说的结构性意义。
《看虹录》另一个层面上的空间化功能是,因为小说整体上犹如一首音乐作品,特别是对读者而言,几如聆听音乐,但由于小说语言的所指依然在一定范围内折射出丰富的象外之意,比如著名的“白合花”、“小阜平冈””等,时间过程中完整的“引子”、“发展”、“尾声”的叙事通道之外,同时回响着小说固有的情境性声音。
而且,如果非要以故事性来衡量,小说其实也并没有完全丢弃讲述的欲望:三十分钟内二人之间的挑逗、交流。
然而在现代小说史上,这已经是极为触目的了。
而对于众所周知的昆德拉的小说借鉴音乐结构问题,在吴晓东看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可能标志着这类复调式的文体杂糅小说的一个极限,再往前走几步,就会越过“小说性”这一界限。
这一界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当中实际还有走得更远的挑战。
只是这种挑战有时只能成为纯粹的试验,无法承担小说终究是要负起的历史与社会责任。
这是外在结构上的空间化尝试。
至于复调所自然形成的内在空间的拓展,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反复强调的现代社会生活的结果,是人对自身重新审视、定位,以及现代艺术视角的向内转,另一方面从众多作家本没有意识到自身作品借鉴或模仿音乐结构,却被读者认为具有音乐化音乐性特征时,以及叙事视点的转换或多重视点造成的破碎空间”,都是复调结构带来的空间化效果。
比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作品,由于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毁掉了线性的深入感受,出现感觉的拼贴,小说语言上的能指颠覆所指的反线性叙事。
二、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秩序是文化得以形成、建构的重要条件。
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形式更根本地反映了作家的思维方式和他认知世界传达世界的方式。
”从小说创作上来看,对音乐结构的借鉴或模仿,既是对小说本身结构的清晰化,对小说可能性的一次“僭越”,更是新的看待事情方式所决定的世界秩序的象征。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艺术的媒材直接决定了艺术作品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特别是在被称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这两大范畴之间。
莱辛的《拉奥孔》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世界或生命结构的化身,是叔本华所谓的“意志的直接体现”,而这种结构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小说结构的音乐性,达成了哪些小说原来做不到的东西?任尔夫认为小说中借鉴音乐结构,具有美学统一功能。
因为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许多小说既已丢弃了传统的线性故事讲述,沉迷于挑战、解构一切现存秩序,但你实际上只要是创作,只要不完全地丧失可理解性,就必须还存在这样一种“挑战、解构”的秩序,于是他们急于找到一种新的美学统一办法。
而不少作家都将目光瞄准了音乐,而且主要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形式。
比如郝胥黎的《点对点》,因为正如题目所示的,小说结构上似乎有了一种保障,小说中出现的现代都市生活的零碎可以被缝合,被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发出独特的声音。
这也正是《小说的音乐化》一书中一再强调的功能之一,即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所带来的写作危机:文学叙述完全不善于处理的、已经解体成主观看法碎片的文学材料,以及无法解决的“人类赋格”的惊人多重性。
由于中国现代小说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意识地精确模仿某种西方古典音乐结构,而且也还并不存在西方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小说问题,音乐性在这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作家在音乐(中国的和西方的可能都有)影响下,或出于作家个人对音乐的爱好与独特理解,而有意识地对小说形式进行探索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小说不能被称为是音乐化了的,而只是某种有意识的、有时甚至是笼统的音乐性。
但即使是这种音乐性,也依然包含着一种对新的世界秩序的结构性把握。
比如《狂人日记》中所象征的活”的与“死”的世界秩序,鲁迅所抽象出的这种对立,这种“激烈”的姿态,直到今天,已经本能成人们对小说的最基础的反应了。
无论这种反应是否是对作品本身的无形损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疑是成功了。
同时,作为文化转型期价值认同危机中自我分裂了的“狂人”(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我分裂”),其分裂在这里实际上同时具有一种复调的结构性的意义:裂口的两面或麻木清醒,或正常/疯狂。
另外一种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世界秩序象征属于比喻性质的,比如中国现代作家偏爱的“三部曲”(三部曲概念源于古希腊情节连贯的三联剧)形式,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
作家喜欢的“三部曲”形式,事实上先人为主地从题目上已经预设了三部作品之间的内在结构上的关联,赋予作品之间宏观和微观上理解的连续性与一致性,赋予深刻地把握广阔而复杂的社会以清晰的轮廓,进而建构出这三部作品交叉、开放的艺术秩序。
同样的如茅盾“社会剖析”小说,首先必须把“社会”放进一个结构框架中,剖析才是可能的。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这种音乐性结构的把握世界方式基本上是自信、肯定的,作家认为世界、甚至自我是可以被正确、清晰地理解的,因而这种对结构的信赖绝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小说对音乐结构的认同。
对后者而言,音乐结构如同救命稻草;缝合的是支离破碎的断章残片,是对意义确定性的深刻怀疑,引起深刻的价值认同危机不得已的选择。
在前者,结构是秩序、统一、意义的象征,在小说的所指过于强大的时候,抽象出如音乐般纯粹的结构线条,无疑赋予小说清瘦的骨骼,使小说更能经受得住社会生活这个庞大的机器。
从更远来看,人本身就是个小宇宙,而由人组成的社会网络,其间的复杂程度自不待言,社会“交响乐”与毕达哥拉斯的“宇宙音乐”,正是回荡在艺术作品中永恒的节奏。
在看到上面二者区分的同时,我们还应看N-者共同的宿命在于:都是结构化、符号化了的世界秩序的象征,无论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因为不确定本身,也是一种秩序的表征,也是一种确定性的表达。
所以我们才会坚定地认为,小说是关照历史的一面镜子。
三、模式外的光芒如果说形式使内容有了具体可感的样式,那么结构的音乐性赋予小说的是在传统线性叙述模式之外的音乐结构所呈示出的内容样式。
比如上面分析过的《看虹录》、《狂人日记》,二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溢出了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框架,小说的叙述显示出极强的形式特征,以至于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种形式所散发出的模式外光芒。
对沈从文而言,《看虹录》中的情感积累,早在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摘星录》、散文《水云》、新体诗《莲花》、《看虹》等中都有反复的表现。
将这些作品综合起来看,沈从文的形式自觉意识便更加突出了。
如果可以将这一次次的表达用不同的容器盛放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定会感叹这“新瓶装旧酒”的奇观。
并且,《看虹录》的形式实验相对而言较接近情感状态本身的复杂性。
这里,模式内外完成与未完成的,再一次向我们昭示了“一切艺术都趋向音乐”的姿态:靠近了一小步,却也差点儿丢失了自身的合理性。
《看虹录》要是再往前一步,让文字的排列来表达自身,让文字奏响自身而非在既有的文化语境中建构自身,其可读性将更成问题。
而可供作为传统小说这种文类来辨识的标签如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则将更加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