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成分输血是一种现代医学技术,它是将血液分离成不同成分,然后选择性地输注需要的成分给患者。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接受输血时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血液资源。
以下是一些与成分输血相关的名词解释:1.全血:全血是指血液中包含的所有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这种输血方式已经被淘汰,因为它可能导致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
2.红细胞输注:红细胞输注是指将红细胞分离出来,然后输注给患者。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贫血或失血过多的患者。
红细胞输注可以增加患者的红细胞数量,提高氧气输送能力。
3.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输注是指将血小板分离出来,然后输注给患者。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患者。
血小板输注可以防止或治疗出血。
4.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是指将血浆分离出来,然后冷冻保存。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陷或血浆交换的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可以提供凝血因子,促进血液凝固。
5.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指将患者的血浆分离出来,然后用新鲜冰冻血浆替换。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中毒的患者。
血浆置换可以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调节免疫功能。
6.单采血小板输注:单采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血小板分离器从单个献血者中提取血小板,然后输注给患者。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7.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己的血液收集、处理和输注给自己。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手术前准备或患者血液稀缺的情况。
自体输血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总之,成分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在选择输血方式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成分输血的原则及优点

成分输血的原则及优点
成分输血是一种将捐赠血液分离成不同成分后,按需输注给患者的输血方法。
其原则和优点如下:
1. 原则:
- 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将捐赠的全血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成分进行输注。
- 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同时最大程度利用捐赠血液资源。
2. 优点:
- 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通过成分输血,可以根据患者需要选择性地输注所需成分,既减少了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又能满足患者的独立要求。
- 最大程度保护患者安全:将血液分为不同成分输注,有利于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 提高血液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分离血液成分,可以有效延长血液的保质期,减少浪费,达到更好的资源利用效率。
- 减轻炎症反应风险:血小板、白细胞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可在成分输血过程中去除,降低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总之,成分输血方法根据患者的需求在输血过程中选择性地输注血液不同成分,能够保证输血安全和有效利用血液资源,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成分输血

FFP 10 ~15ml/kg能使大多数患者的凝血因 子增加25 ~30 %。
FFP 5 ~8ml/kg可能足以快速逆转华法林的 抗凝作用。(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抑制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
新鲜冰冻血浆(FFP )病房输注指征㈠
①治疗先天性凝血障碍病
②肝病等病人获得性凝血障碍病 ③大量输血(指在短时间内<12h,输入≥ 患者自身1倍的血容量,约70ml/kg ④在短时间内输入晶、胶体超过患者总血 容量的50﹪~100 ﹪或使Hb <50ɡ/L,HCT <0.25)导致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Anesthesioiogy 2009,110:216-17
风险4:输血是否越新鲜好?.
输新鲜血其危害性举例:含有梅毒螺旋 体的血在4~6℃冷藏箱放置72h以上,梅毒 螺旋体才不能成活。对于梅毒感染后仍处于 潜伏期的献血患者,采血后进行梅毒血清学 检查是阴性的,但受血者要倒霉了。输血后 梅毒潜伏期一般为4个星期~5个月,平均 9~10个星期发病并直接进入梅毒二期。所 以,应避免输新鲜血液,最好输4℃冷藏5d 以上的血液,以防止或减少梅毒的传播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给危重病人输注FFP以
补充营养的价值不大,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
补充营养正确的做法是口服食物及肠胃外静脉
营养疗法
⒋血浆不宜用于增强免疫力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但临床应用的血浆为
单个供者,所含免疫球蛋白低,抗体含量少
对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而言,靠输注FFP来提高
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是不可取的
浓缩白(粒)细胞; 新鲜冰冻血浆(FFP); 普通冰冻血浆; 冷沉淀; 辐照成分血(拥有辐照仪的血站才能制备); 冰冻血小板(有些中小血站提供)。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献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因为血液能够挽救生命。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来说,得到合适的血液成分是至关重要的。
成分输血是指将整血分离为不同的组分并单独输注给患者,以满足患者特定的治疗需求。
本文将对成分输血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一、成分输血的定义与原理成分输血是指将捐献者的整血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的组分,根据患者需要的具体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整血是指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血液制品,而成分输血则将整血按照不同成分进行分离,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为有益的血液成分。
成分输血的原理是通过离心技术将整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红细胞输注适用于治疗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血小板输注则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而血浆输注则适用于各种涉及凝血机制的疾病。
通过选择性输注合适的血液组分,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患者的具体病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二、成分输血的优势和适应症成分输血相较于整血输血具有多种优势。
首先,成分输血能够根据患者特定的治疗需求提供最为合适的血液成分,避免了输血过程中过度血容量负荷的问题。
其次,成分输血可以减少患者对于某种成分的暴露时间,从而降低对抗体形成的风险。
此外,成分输血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捐献者的血液资源,确保供血充足。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广泛。
首先,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或白血病患者等。
其次,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贫血患者、失血过多或手术后需要补血的患者。
血浆输注则适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乏、严重出血以及生理烧伤等疾病。
三、成分输血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输血的成分和量。
然后,医护人员会从合格的献血者中筛选合适的血液成分,并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审查。
接下来,采集到的血液将经过离心技术进行分离,并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储存。
在成分输血的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完整版)成分输血

意义
成分输血具有其先进性、科学性、合理 性。大量临床实践证明:80%患者不需 要输用全血,仅需要输注血液中1-2种成 分,不需要的成分只能给患者带来副作 用或危及生命。
优点
提高疗效:高浓度、高疗效,患者需要 什么成分就补什么成分;
提高安全性:降低免疫反应发生率,减 少病毒感染危险性;
血库不做常规备血
适应证
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家庭互助献血(有血缘关系) 严重免疫功能低下,如超大剂量化疗患者。
血小板输注
特点:极其脆弱,离体后易变形破坏, 22±2℃轻摇荡保存可达5天,输入体内 的血小板可存活3-5天
机采浓缩血小板:单一人份经6-7个循环 采集,每袋200-300ml为一个治疗量,血 小板数量2.5-3×1011,保存5天。
悬浮红细胞
保存条件:2-6℃(储血专用冰箱 保存时间:35天(CPD-A保存液) 输血前要求:交叉配血试验
血库常规备血 适应证 可使急、慢性失血病人迅速提高携氧能力 既往输注血浆出现发热等过敏反应患者
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
特点:使用一次性去除白细胞输血滤器,通过 阻滞和细胞粘附作用去除白细胞,白细胞去除 率达99%以上。由于大部分白细胞已去除,具 有以下优点:
全血输血
输血前要求:交叉配血试验 剂量规格:200ml/袋 400ml/袋 保存条件:2-6℃ 储血专用冰箱 保存时间:35天(CPD-A保存液)
严格说,全血只是相对的,而不是 绝对的,它不含有全部的血液成分。
适应征
急性大量出血、严重创伤等; 体外循环; 新生儿换血。
红细胞输血
浓缩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辐照红细胞
成分输血

应用情况
适用于大部分需要纠正贫血状况,补充红 细胞,提高携氧能力的患者。急性贫血≤ 80g/L,慢性贫血≤60g/L。 本制品虽然去除大部分的白细胞,但仍残 存很少量的淋巴细胞,因此并不适合用于 需要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 剂量:理论上每单位含血红蛋白25-30g。 根据血容量计算。
适应症(二)
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纤维结合蛋白 是重要的调理蛋白,在严重创伤、烧伤、 严重感染、白血病、肝功能衰竭时,其水 平明显下降,可用冷沉淀来进行治疗。 局部使用促进创伤愈合:局部喷洒主要用 于角膜溃疡、大面积创面、伤口及部分难 愈合的溃疡面。
输注剂量
对甲型血友病治疗的参考标准:轻度患者 10-15IU/kg,中度20-30IU/kg,重度4050IU/kg。 每袋冷沉淀按Ⅷ因子约80IU估算用量。体 重20kg的甲型血友病轻型患者大约需200IU Ⅷ因子,则大约需要冷沉淀为3袋左右 。
对其它的凝血因子缺乏如纤维蛋白原缺 乏,取决于输注前的水平。纤维蛋白原 保证止血的最低浓度是1.0g/l。 血管性血友病按照体重进行粗略估计。
(目前对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最好的 治疗是应用重组或灭活病毒的浓缩剂和 DDAVP)。
注意事项
冷沉淀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Ⅷ融化后会很快 失去活性,因此融化后必须尽快输注。 输注冷沉淀应采用标准的输血器静脉滴注。 输注剂量大时,应充分考虑大量血浆的扩容 作用。 原则上冷沉淀应ABO同型输注。
适应症(一)
治疗性输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稀释性减少
剂量:每M2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1.0×1011/L 可提高血小板计数5-10×109/L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一、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这一输血方式具有高效、安全、节约血液资源等优点。
1. 一般原则
- 血小板。
因为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止血,在患者有出血倾向或正在出血时,应优先输注血小板,以尽快发挥止血作用。
- 冷沉淀。
冷沉淀中含有凝血因子Ⅷ、纤维连接蛋白等多种凝血相关物质,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后可考虑输注冷沉淀来改善凝血功能。
- 新鲜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可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容量,通常在冷沉淀之后输注。
- 红细胞。
红细胞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最后输注红细胞,因为红细胞保存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其主要功能相对独立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2. 特殊情况
-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严重贫血(需要红细胞纠正缺氧)和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等纠正凝血),可能需要根据患者当时的主要
临床表现来调整顺序。
例如,如果患者出血严重且难以控制,即使存在贫血,也可能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凝血相关成分,以尽快止血,防止进一步失血加重贫血。
- 在紧急大量输血时,可能会同时输注多种成分。
但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先输入能快速改善患者紧急状况(如止血相关成分)的制品,再输入其他成分。
同时,要注意血液制品之间的兼容性和输血速度的合理控制,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成分输血名词解释

成分输血名词解释成分输血是通过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组分,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选择性地输注某一或某几种组分的输血方法。
下面是对成分输血相关名词的解释:1. 全血:指取血液时没有分离,保持完整性的血液组织。
全血是输血中最基本的组分,可用于急需血液的病人,如大出血、严重失血等。
2. 红细胞悬液: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高于其他成分组分,用离心机分离整血后可获得。
红细胞悬液可以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治疗。
3. 血小板浓缩剂:通过血浆稀释血小板浓度来制成的血小板输注剂。
血小板浓缩剂通常用于外科手术、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治疗。
4. 血浆:指去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后剩余的液态血液。
血浆含有各种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和营养物质,可用于凝血因子缺乏、休克、大面积严重烧伤等治疗。
5. 冷冻血浆:从血浆中提取并冷冻保存的血浆。
冷冻血浆中的各种因子仍然保持活性,可以用于严重出血、凝血因子缺乏等情况。
6. 白细胞悬液:通过离心分离血浆和红细胞后,将残余部分再次进行离心得到的混合悬液。
白细胞悬液主要用于白细胞减少症或骨髓抑制症患者的治疗。
7. 血管内溶血:指输血后患者出现的红细胞破裂现象,释放出大量的游离血红蛋白。
血管内溶血主要发生在红细胞输注不配型或者免疫反应的情况下。
8.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接受者体内由于输血引起的异常反应。
输血反应可分为未遂性输血反应和急性输血反应两种类型。
9. 输血指征:是指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的依据。
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血红蛋白水平、体征症状以及临床需要等方面进行判断。
10. 输血前筛查:是指在给予患者输血前,对血液供者的病史、体征进行检查和评估,以降低输血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风险。
以上是对成分输血相关名词的解释,成分输血尤其适用于根据患者病情精确选择所需输血的情况,从而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成分之间比
重的差异,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 加以分离提纯,并依据患者病情 需要输注有关的成分。
血液
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 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属于结缔组织, 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 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 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 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血液占全 身体重的6 ——8%。
新鲜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适用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出血, 血浆交换、DIC、低蛋白血症等。 注意事项: 1.新鲜输注,速度不宜过快,融化后6小时 内输完; 2.结合患者情况,调整输血速度。
红细胞
适用于各种血容量正常,血色素低的病人,如手术前后,心、肝、肾功 能不全及老年性贫血,一氧化碳中毒者。 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照射红细胞。 输注红细胞注意事项 1.输血时应使用粗针头; 2.禁止向袋内加入任何药物; 3.常温下,输注2u红细胞不应超过4小时; 4.防堵塞; 5.输注时莫非氏管液面应取2/3; 6.控制输血速度,不宜过快。
全血主要缺点
1、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 因为全血中的血浆可扩充血容量, 所以血容量正常的患者 输血量过大或速度过快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2、 全血输入越多,代谢负担越重 由于全血中细胞碎片多,全血的血浆内乳酸、钠、钾、氨 等成分含量高,故全血输入越多,患者的代谢负担越重。 3、 输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更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 应多 因为人的血型十分复杂,同种异体辅血,尤其是输全血, 将有大量的抗原进入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导致输血不良 反应或输血无效。
3、减少输血传播
疾病的发生 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
匀分布的,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 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如 贫血患者,不输注全血而输注红细胞,避免 了大量输入不必要的血浆,减少了感染病毒 的危险性。
因 HIV 感染后要数周到数月才能在血中 检出抗体,故献血员在感染后很可能被 漏诊 。这段既已感染却又不能检出的时 期,称之为“窗口期”。过去认为HIV 的“窗口期”为10周,2003年报道缩短 为4周。
其它经输血 可传染的疾病还有
巨细胞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 丁型肝炎、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锥虫病、 弓形体病、贝氏虫病、梅毒、
等 等。
4、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 如血小板在特制的塑料血袋中,(22±2)℃振 荡条件下可保存5 d,新鲜冰冻血浆在-20℃ 条件下可保存1 a等,临床如有需要可随时发 出
成分输血有哪些优点
1、一血多用,节约血源
如将采集的一袋全血分别制成悬浮红 细胞和血浆,就可分别输给只需要输注红 细胞或只需要输注血浆的患者,这样就不 需要采集两袋全血输给患者。
2、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
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如果使 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可避免不需 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减少了输 血反应的发生率。
调节体温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 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 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 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 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 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 (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 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 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ASA输血指南:
1. Hb>100g/L不必输血; 2. Hb<60g/L可输血; 3. Hb60-100g/L之间时,根据病人 具体情况而定。 为防止临床上不恰当的输血,美国一些医院还制定 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如设立输血委员会,审查手术 中输血病人术后的确Hct,如超过33%,则麻醉科医 生必须说明输血的原因,然后由输血委员会评估其 输血是否恰当。
我国的成分输血赴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但在大城市成分输血比例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 中北京市的成分输血率已达到96%以上。但是,这 其中绝大部分成分血来源于全血采集之后的再次人 工分离,其质量低于使用专门设备采集的成分血。 据专业人士介绍,采集成分血与采集全血过程一致, 只不过采集成分血必须依靠先进的机器设备,因此, 街头的无偿献血车无法做到,必须到指定的地点
急性失血患者失掉的的确是全血但补 充的全血并不全
急性失血患者不但丢失全血,还有大量的功能性细胞外液转 移到第三间隙而使血液浓缩;在补充血容量、止血和输血这 三项主要抢救措施中,首先是辅液恢复血容量,其次是止血 (药物或手术),最后才考虑输血;通常的输血方法是:晶 体液、 胶体液和血液(主要是红细胞)合理搭配使用。若失 血量过大或已输入一定量的红细胞,则需根据病情选用浓缩 血小板、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急性大量失血患 者也有输注全血的指征,最好选用保存期短的全血。 为何现在不提倡输全血,而提倡成分输血 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 或活性, 起不到治疗作用;全血中主要有效成分是红细胞, 其疗效与红细胞相似, 而不良反应却比红细胞多
参与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 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 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 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 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保持内环境稳态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 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 作用。
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 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 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 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 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 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 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 重要作用
输血的适应症
1创伤和失血 一般健康人如果一次失血不超 过总血量的10%,对身体影响不太大。当一 次失血超过总血量的 20% 时,则对健康有严 重影响;超过总血量的30%时就会危及生命。 2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3凝血功能障碍 如血友病 4重症感染 5替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如新生儿溶血病
血小板
适用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 功能异常,药物,肝,肾病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 急性血小板减少; 浓集血小板、单采血小板。 输注血小板注意事项 1.输注速度要快,以病人耐受为准,越快越好,一 般应80-100滴/分; 2.避免剧烈震荡; 3.输注后,予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5、制剂容量小,浓度和纯度高,治 疗效果好
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在制备过程中都要 经过提纯、浓缩,其容量很小而浓度和纯 度很高,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 疗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国际上输成分血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输全血不到10%, 发达国家比例已经超过95%。 我国的成分输血赴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但在大城市成分输血比 例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北京市的成分输血率已达到96%以上。 但是,这其中绝大部分成分血来源于全血采集之后的再次人工分离, 其质量低于使用专门设备采集的成分血。据专业人士介绍,采集成分 血与采集全血过程一致,只不过采集成分血必须依靠先进的机器设备, 因此,街头的无偿献血车无法做到,必须到指定的地点
临床上常见的成分输血
1.新鲜冰冻血浆; 2.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照射后红细胞); 3.血小板(浓集血小板,单采血小板); 4.冷沉淀; 5.凝血酶原复合物; 6.白蛋白; 7.免疫球蛋白。
全血并不全
血液离开血循环,发生“保存损害”; 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只对红细胞有 保存作用;血小板需要在(22±2)℃振荡条件 下保存,(4±2)℃保存有害;白细胞中的粒 细胞是短命细胞,很难保存;凝血因子Ⅷ和 Ⅴ不稳定,保存1 d~3 d活性丧失。
防御功能
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 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 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 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 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 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 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 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急性出血时的成分输血
失血量 >20% >40% >60% >75%
输血种类 红细胞 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 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 同上+血小板或新鲜全血
全血与红细胞+血浆有何区别?
关键的区别在于保存条件的不同! 红细胞 4。C 血小板 22。C 凝血因子 -20。C 由此可以看出,在全血中,根本就不可能有血 小板和凝血因子。 现认为,是否进行成分输血是反映一个人医下 内 科 病 人: 慢性贫血及缺氧,Hb<60g/L或Hct<20% 时输红细胞; 内科急性出血或有出血性休克,Hb<60g/L 或Hct<22%时可考虑输全血;
手术及创伤病人:
1. Hb>100g/L不必输血; 2. Hb<70g/L输浓缩红细胞; 3. Hb70-100g/L之间时,根据病人的代赏能 力、一般情况和脏器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