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指南

合集下载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输血指南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与禁忌症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B12与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与自免溶贫等。

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1、手术及创伤患者(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Hb<60g/L(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 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

2、非手术病人(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60g/L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

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

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剂输注1、非手术病人(1)无其她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病人,PLT≤10×109/L,输注后PLT >20×109/L(2)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的病人,PLT<30×109/L(3)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与体外循环等情况下引起的急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人,PLT<50×109/L2、有创操作与手术病人(1)各种有创操作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轻微有创操作PLT>20×109/L胸腔穿刺、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PLT>50×109/L腰穿PLT>50×109/L成人急性白血病PLT>20×109/L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LT>10×109/L☻大多可承受腰穿而无严重出血并发症;骨髓穿刺与活检操作前一般无需输注血小板(2)各种手术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拔牙或补牙PLT ≥50×109/L小手术、硬膜外麻醉PLT 50-80×109/L正常阴道分娩PLT ≥50×109/L剖腹产PLT ≥80×109/L(50)大手术PLT 80-100×109/L三、血浆输注1、凝血因子缺乏2、TTP 首选去冷沉淀血浆3、华法林过量导致的严重出血:FFP4、肝脏疾病合并凝血障碍当病人存在活动性出血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大于正常对照1、5倍时,建议FFP肝病病人需行外科手术、肝活检或静脉曲张破裂时,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大于4s,建议FFP5、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病人INR>1、5或APTT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若需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可考虑血浆病人INR>1、3时,若进行肝脏穿刺,输注血浆输注血浆致PT延长不超过1、5倍时,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就是相对安全的6、大量输血病人大量输血时需输注血浆大量输血的病人当纤维蛋白原小于1g/L、INR>1、5或APTT延长大于正常1、5倍,考虑输注FFP。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南2023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南2023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指南2023
简介
本指南旨在规范并提高临床输血质量,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南内容包括血液管理、供血人员检查及血袋质量控制等。

血液管理
抗凝剂管理
根据病人的出血风险进行联合治疗, 需谨慎使用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等,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并利用异丙
肾上腺素等药物减少因抗凝引起的出血。

静脉置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误穿通路,并加强对置管区域的消毒。

所有置管后的病人都应经过适当的观测及康复期管理。

输注用药
指南详细规定输血配血、操作、储存等环节。

同时,也针对不
同情况指定了不同的药物使用方法及数量等。

供血人员检查
用于诊断供需双方问题并及时纠正的工具和方法能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性。

对供血人员进行各项检查,确保供血人员及血袋质量无异常。

对符合条件的供血者,应在血源库维护消防:人员的志愿献血资质、采血方法及检验结果等信息。

血袋质量控制
血袋质量是影响临床输血安全及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各项要求进行检测。

指南规定了对红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液成分的检测标准及条件。

结论
通过指南的规范临床操作,可以保证推行声明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标准。

尽管指南为共性,但在实施中应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并不断检查和完善工作,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临床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指南

WORD完美资料编辑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输血分册目录第一章输血和成分输血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输血技术 (2)第三节红细胞制品及其应用 (2)第四节血浆及其应用 (6)第五节血小板制品及其应用 (6)第六节粒细胞输注 (10)第二章内科输血 (12)第一节慢性贫血的输血 (12)第二节内科系统疾病的输血 (13)第三章常见血液病及肿瘤的输血 (17)第一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18)第二节溶血性贫血 (19)第三节白血病的输血 (20)第四节出血性疾病 (22)第四章儿科输血 (27)第一节小儿输血的适应证及剂量 (28)第二节新生儿输血 (29)第三节小儿特殊情况输血 (30)第四节小儿外科输血 (31)第五章外科输血 (32)第一节严重创伤时的输血 (32)第二节术中输血 (34)第三节烧伤病人的输血 (36)第六章妇产科输血 (37)第一节妇科输血 (37)第二节产科输血 (38)第三节妊娠合并症的输血治疗 (41)第四节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44)第七章器官移植与输血 (47)第一节器官移植中的血液免疫学 (47)第二节肾移植与输血 (49)第三节肝移植与输血 (50)第四节器官移植中的特殊输血 (51)第八章输血的护理常规 (52)第一节输血的操作规程 (52)第二节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57)第九章输血不良反应 (61)第一节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处理 (61)第二节发热反应及其处理 (64)第三节过敏反应及其处理 (65)第十章输血相关性疾病 (66)第一节艾滋病(AIDS) (69)第二节输血相关性病毒性肝炎 (72)第三节输血相关性梅毒 (74)第四节输血相关的其他疾病 (76)输血检验技术 (78)第一节ABO血型鉴定 (78)第二节Rh血型鉴定 (80)第三节其它血型鉴定 (82)第四节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检和鉴定 (83)第五节交叉配血试验 (86)第六节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 (88)第七节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 (94)第八节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血清学检查中的应用 (100)第一章输血和成分输血第一节概述一、血液成份制品和血液成份疗法(一)血液成份疗法又称成份输血,采用现代技术和器材设备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份的制品和血浆蛋白制品。

临床输血安全指南2023

临床输血安全指南2023

临床输血安全指南2023摘要本文档旨在提供临床输血的安全指南,以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的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指南包括了选择输血前的患者评估、合适的血液成分的选择、输血后的监测和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此外,本指南还包括了输血的法律和道德职责以及合理使用血液资源的保障和管理。

患者评估在进行输血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过敏史、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等方面。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是否需要输血以及选择合适的输血血液成分。

输血血液成分的选择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输血血液成分以提高输血的效果。

输血前应该咨询专业人员的意见,遵循最新的输血血液成分的选择原则。

此外,在选择输血血液成分时也应该注意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的防治。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的监测,包括生命体征、输血速率和输血反应等方面。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后果。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例如输血反应、输血传播性疾病等。

在出现并发症时,应该立即停止输血并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法律和道德职责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职责,例如患者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以及医疗事故的风险管理等方面。

同时也要遵守血液资源的保障和管理政策,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使用。

结论临床输血安全指南2023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指南,帮助他们在进行输血时更加安全和有效。

每位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政策,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临床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指南
引言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某些严重的疾病和创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一些安全和有效性的问题,以确保临床使用输血的最大利益。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适应症
临床输血适用于以下情况:
1. 严重贫血,导致组织缺氧
2. 失血性休克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出血
3. 维持正常凝血功能所需
4. 纠正某些疾病所导致的血液成分缺失
安全性问题
使用输血需要注意以下安全性问题:
1. 每一单位输血都必须遵循血液安全规定
2. 检查病人是否有输血过敏的历史
3. 严格注意不同血型之间的配对问题
4. 输注血液时使用流速恰当的输血器材
5. 监测反应和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输血治疗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 分析病人的临床指标
2. 根据需要进行血型和交叉配对检查
3. 根据检查结果挑选适当的血液产品
4. 具体执行输血治疗的流程
输血治疗的监测和评估
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该进行以下监测和评估:
1. 治疗后病情的变化
2. 检查有无输血反应
3. 监测心脏功能、血压和呼吸
4. 检查患者的体温
结论
临床输血是严谨的医疗操作,需要注意一系列的安全性问题,以确保最大的治疗效果。

制定专业的输血操作规范对于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输血操作指南【最新版】

临床输血操作指南【最新版】

临床输血操作指南【最新版】概述本操作指南旨在提供有关临床输血的详细指导,以确保操作安全、减少风险,并提高病人治疗效果。

输血前准备1. 确认病人身份:根据病人的识别信息,核实病人身份,确保输血正确。

2. 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病人的临床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病人是否需要输血。

3. 血液制品准备:查看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类型和数量,确保血液制品满足病人需求。

输血操作步骤1. 核对血液制品:拿出血液制品前,必须核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份、血型和配对结果。

2. 药物配伍:准备输血所需的配伍药物,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注射器准备:按照需要准备合适规格的注射器,用于血液制品的输送和输血的监测。

4. 输血连接:将血袋与输液管连接,确保连接紧固可靠,避免渗漏和感染。

5. 输注开始:根据医嘱,逐渐开启输血速度。

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6. 输注后观察:输注结束后,观察病人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确保病人稳定。

7. 输血记录:记录输血的详细信息,包括输血开始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输血注意事项- 剂量和速度:根据病人需求和医嘱,合理确定输血剂量和速度。

- 不良反应处理:遇到输血不良反应时,需要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医生。

- 交叉配血: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配对正确。

- 血型鉴定:在输血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以避免血型不匹配引起的免疫反应。

结论临床输血操作指南的正确实施对确保病人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本指南,医护人员可以规范化和标准化输血操作,降低风险,提高临床效果。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输血指南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与禁忌症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B12与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与自免溶贫等。

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1、手术及创伤患者(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Hb<60g/L(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 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

2、非手术病人(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60g/L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

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

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剂输注1、非手术病人(1)无其她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病人,PLT≤10×109/L,输注后PLT >20×109/L(2)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的病人,PLT<30×109/L(3)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与体外循环等情况下引起的急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人,PLT<50×109/L2、有创操作与手术病人(1)各种有创操作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轻微有创操作PLT>20×109/L胸腔穿刺、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PLT>50×109/L腰穿PLT>50×109/L成人急性白血病PLT>20×109/L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LT>10×109/L?大多可承受腰穿而无严重出血并发症;骨髓穿刺与活检操作前一般无需输注血小板(2)各种手术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拔牙或补牙PLT ≥50×109/L小手术、硬膜外麻醉PLT 50-80×109/L正常阴道分娩PLT ≥50×109/L剖腹产PLT ≥80×109/L(50)大手术PLT 80-100×109/L三、血浆输注1、凝血因子缺乏2、TTP 首选去冷沉淀血浆3、华法林过量导致的严重出血:FFP4、肝脏疾病合并凝血障碍当病人存在活动性出血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大于正常对照1、5倍时,建议FFP肝病病人需行外科手术、肝活检或静脉曲张破裂时,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大于4s,建议FFP5、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病人INR>1、5或APTT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若需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可考虑血浆病人INR>1、3时,若进行肝脏穿刺,输注血浆输注血浆致PT延长不超过1、5倍时,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就是相对安全的6、大量输血病人大量输血时需输注血浆大量输血的病人当纤维蛋白原小于1g/L、INR>1、5或APTT延长大于正常1、5倍,考虑输注FFP。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临床输血指南是指针对临床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的专业规范。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总结,新版临床输血指南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的目标是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一、输血适应证的分级和判断标准。

输血治疗是为了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因此需要明确多种输血适应证的分级和判断标准。

一般来说,输血适应证包括急性失血、严重贫血、肿瘤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但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输血适应证的优先级和治疗方案。

二、输血血型和配型的要求。

输血的前提是确保输血血型和配型的准确性。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详细说明输血血型和配型的要求,包括ABO血型、Rh血型、过敏史等信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三、输血治疗的剂量和速率。

输血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输血的剂量和速率。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详细说明输血剂量的计算方法和输血速率的控制方案,以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输血治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详细说明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案,包括输血前的患者评估、输血后的监测和并发症的及时处理等。

五、替代治疗的选择和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替代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输血治疗中。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详细介绍替代治疗的选择和应用,包括使用输血增生剂、红细胞灌流等替代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六、临床输血的质控要求。

鉴于输血治疗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明确临床输血的质控要求,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操作规范的制订、实验室检测的标准等。

七、多学科协作的要求。

输血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涉及临床科室、输血科、实验室等多个专业。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应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明确各专业之间的职责和合作方式,以提高输血治疗的协同效应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完美资料编辑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输血分册目录第一章输血和成分输血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输血技术 (2)第三节红细胞制品及其应用 (2)第四节血浆及其应用 (6)第五节血小板制品及其应用 (6)第六节粒细胞输注 (10)第二章内科输血 (12)第一节慢性贫血的输血 (12)第二节内科系统疾病的输血 (13)第三章常见血液病及肿瘤的输血 (17)第一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18)第二节溶血性贫血 (19)第三节白血病的输血 (20)第四节出血性疾病 (22)第四章儿科输血 (27)第一节小儿输血的适应证及剂量 (28)第二节新生儿输血 (29)第三节小儿特殊情况输血 (30)第四节小儿外科输血 (31)第五章外科输血 (32)第一节严重创伤时的输血 (32)第二节术中输血 (34)第三节烧伤病人的输血 (36)第六章妇产科输血 (37)第一节妇科输血 (37)第二节产科输血 (38)第三节妊娠合并症的输血治疗 (41)第四节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44)第七章器官移植与输血 (47)第一节器官移植中的血液免疫学 (47)第二节肾移植与输血 (49)第三节肝移植与输血 (50)第四节器官移植中的特殊输血 (51)第八章输血的护理常规 (52)第一节输血的操作规程 (52)第二节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57)第九章输血不良反应 (61)第一节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处理 (61)第二节发热反应及其处理 (64)第三节过敏反应及其处理 (65)第十章输血相关性疾病 (66)第一节艾滋病(AIDS) (69)第二节输血相关性病毒性肝炎 (72)第三节输血相关性梅毒 (74)第四节输血相关的其他疾病 (76)输血检验技术 (78)第一节ABO血型鉴定 (78)第二节Rh血型鉴定 (80)第三节其它血型鉴定 (82)第四节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检和鉴定 (83)第五节交叉配血试验 (86)第六节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 (88)第七节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 (94)第八节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血清学检查中的应用 (100)第一章输血和成分输血第一节概述一、血液成份制品和血液成份疗法(一)血液成份疗法又称成份输血,采用现代技术和器材设备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份的制品和血浆蛋白制品。

根据病人的病情选用适当的制品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目的。

(二)血液成份制品广义的血液成份指由全血分离制备而成的各种血液成份制品和血液衍生物制品。

本章讨论的血液成份制品,主要是指以一单位全血为原料,及简单的物理方法(如离心)、分离制备而成的制品,可直接用于临床输注而不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这类制品主要有红细胞、,血浆和低温沉淀物等。

(三)血液衍生物主要指血浆蛋白衍生物。

用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将由许多献血员采集的混合血浆分离制备而成的血浆蛋白制品。

主要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制品等。

二、血液成份疗法的意义(一)提高输血的疗法由于血液成份制品和衍生物制品针对性强,有效成份的浓度高,因此能提高输血的治疗效果。

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来讲,全血中治疗所需的有效成份含量低,单纯输全血不能输入足够数量的有效成份,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只有使用含有高浓度相应有效成份的成份制品和衍生物制品才能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

(二)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输血和其它临床治疗一样,除具有治疗作用外,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于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输血后病毒性疾病,包括输血后艾滋病和肝炎,成份输血选择病人需要的成份输注,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病人不需要的血液成份的输入,因此相应的减少了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少见但非常严重的输血并发症—输血后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理是由于种种原因异体血液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入病人体内后未被宿主识别出为外来物而植入,引起严重反应并大多导致人死亡。

要减少或预防这种并发症,需输注经过γ-射线照射的全血或成份制品。

第二节输血技术一、输血常规技术输血针头的规格为14~29gauge,常用18gauge。

当静脉较细或给儿科病人输血时应选用较细的针头。

当需要进行大剂量输血时,应选用较粗的针头。

输注浓缩红细胞时,因其粘度大,需先加入30~50ml晶体液稀释后再输注。

稀释浓缩红细胞常用的晶体液为生理盐水,一般不用葡萄糖液,因其可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堵塞滤器或针头。

乳酸林格液的成份更接近生理内环境,但其含有钙离子,可使抗凝血复钙而导致血液凝固。

因此,使用乳酸林格液稀释浓缩红细胞时须小心防止凝血的发生。

二、滤器输血器中应包括一个孔径为170μ的滤器以过滤除去血液和血液成份制品中可能存在的聚集的血小板,白细胞的纤维蛋白素。

三、输血和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一般来讲,输血前和输血中将其它药物加入血液或血液成份中一起输注是不恰当的。

首先,加入药物使血袋开放,增加了血液污染的危险。

此外,加入的药物可能和血液中的某种成份或抗凝剂发生反应,影响药物或血液的治疗效果,甚至给病人带来危害。

有人将抗组织胺药加入血液一起输注以预防输血反应,但因药物输入速度慢,当病人发生输血反应时进体内的药量很少,根本不足以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

四、输血速度应根据病情决定输血速度。

如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输血速度应较快,心脏功能差者输血速度应较慢。

一般情况,开始输血时速度应较慢,约5ml/min,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情况;10~15分钟后一切正常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一般200ml血液可以在30~40分钟内输完。

第三节红细胞制品及其应用一、红细胞制品的种类及其制备方法(一)全血全血在不同的国家,国内不同的地区其单位容积大小不同。

国内大部分地区以200ml为一单位,部分地区采用200ml和400ml两种规格,主要依据献血员的意愿和身体状况决定采用哪种规格。

日本也采用两种规格,西方发达国家均以450ml为一单位。

从输血实际需要和方便血液分离操作出发,应以400ml或450ml为一单位。

由于采血用的抗凝剂的组成和体积配比不同,同样规格(如200ml/单位)的全血其最终实际体积可以不同,如用ACD—B方抗凝剂的体积为250ml,用CPD抗凝剂者体积为228ml。

(二)浓缩红细胞(也称压积红细胞)全血高速离心后分出大部分血浆而成,红细胞压积为75±5%,保存期同相应的全血。

浓缩红细胞的特点是大部分血浆已分出,为贫血和失血病人提供了恰当的成份制品,缺点是较粘稠,输注前必须先加适量晶体液。

(三)添加剂红细胞悬液全血高速离心后分出绝大部分上清血浆后在加入一定量的红细胞添加剂而成。

血浆分出后加添加剂前红细胞压积达90%左右,保存期因所用添加剂不同而不同,和相应全血一样或更长些。

添加剂红细胞悬液的优点是能分出更多的血浆,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血浆,制品中血浆更少,可减少血浆引起的副作用。

由于加入晶体溶液,粘度降低,更易输注。

(四)洗涤红细胞全血高速离心分出血浆后加入相应体积生理盐水再离心弃去上清,如此反复洗涤三次后加入相应体积生理盐水而成。

主要特点是已去除了绝大部分血浆和白细胞,血浆蛋白清除率应≥99%,白细胞清除率应≥80%。

(五)白细胞滤除的过滤红细胞红细胞制品可经滤除白细胞输血器过滤除去大部分白细胞而成。

一般认为,90%的白细胞清除率可以明显减少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目前供应的大部分白细胞滤器能达到这一清除率。

(六)冰冻红细胞红细胞借助于冰冻保护剂于低温冰冻保存即为冰冻红细胞,主要用于稀有血型血制品和自身血长期保存。

(七)照射红细胞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制品经γ—射线照射后可以防止其中的淋巴细胞引起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A-GCHD)。

(八)年轻红细胞红细胞体内寿命约为110~120天,随着红细胞的衰老,细胞体积缩小,密度增大。

据此,可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密度较小的年轻红细胞。

年轻红细胞制品主要适用于需反复输血的病人,如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红细胞在体内代谢破坏后释放出铁,平均1ml红细胞破坏后释放1.08mg铁。

在反复多次输血时,铁的释放增多,正常铁的储存场所不能容纳,使铁在器官堆集,严重者可损伤器官造成严重后果。

输注年轻红细胞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二、慢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时机体的代偿机制当贫血或急性失血时机体能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来增加组织的氧供应,在决定需否输血和输多少血时应该充分地考虑这一点。

(一)慢性贫血1.循环系统主要的反应是心脏血液搏出量代偿性增加,在急性失血时还出现小动脉收缩以增加循环外周阻力以维持血压,2.慢性贫血时血液粘度降低使血循环速度加快。

3.失血时组织从血液中吸取的氧增加以弥补供氧不足,在慢性贫血时血中2,3—DPG 含量增加,Hb氧解离曲线右移,从而增加血液在组织中的氧的释放。

4.除骨髓能代偿地增加红细胞的制造外,肝脏也能增强蛋白合成。

凝血因子的损失能很快得到补充,白蛋白的合成增强。

5.正常情况下,肝脏以每天150~200mg/kg体重的速度合成白蛋白。

在失血等原因引起血浆蛋白损失时,肝脏能加快合成白蛋白以补充白蛋白的损失,在大量失血时,肝脏白蛋白的合成可增加50%以上,由于失血时肝脏能加快合成白蛋白,迅速补充失血中失去的白蛋白,而骨髓制造红细胞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失血时仅需输红细胞,不需输全血。

三、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主要应针对贫血原因进行治疗,如缺铁性贫血应使用铁剂治疗1.轻度贫血完全可以通过机体自身代偿而保证组织足够的供氧,如心功能增强以增加心脏血搏出量,Hb氧解离曲线右移使Hb在组织中氧的释放增加。

2.贫血严重时,一般认为Hb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时,或虽然贫血并不严重,但伴有其它临床表现,如心功能受损,肺功能受损,心、脑等重要器官血管硬化而供血不足等使组织足够的供氧不能保证时才应考虑输注红细胞。

3.慢性贫血时,输血的目的是提高Hb水平以保证组织供氧,因此应输红细胞,不应输全血。

4.决定红细胞输注剂量时需考虑下述两点:首先,输注的目的是为了将Hb水平提高到能保证足够的组织供氧。

如上述所述,健康人在心肺功能正常(无代偿增强)时组织供氧量可达1000ml/min,而在休息状态下组织氧耗量较低,需氧量仅为250ml/min。

因此,并不需要通过输血将Hb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需考虑红细胞输注后Hb的升高幅度,一般情况下,输一单位200ml全血或由其制备的红细胞可使Hb升高4~5g/L。

5.需强调的是只有在必需时才考虑为慢性贫血者输红细胞、因为输红细胞或全血虽可提高Hb,但同时也会抑制病人骨髓的造血功能。

(二)急性失血由手术、创伤和其它疾病等引起,在决定需否输血,选择血液制品种类和决定输注数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1.病人状况病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况如何将对机体耐受和代偿因失血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